《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50元,页数:189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精选点评:
●小学的“火烧云”就出自这里。
●说那团圆媳妇变了一只很大的白兔,隔三差五的就到桥下来哭。有人问她哭什么,她说她要回家,那人若说“明天,我送你回去”,那白兔一听,拉过自己的大耳朵来,擦擦眼泪,就不见了。若没有人理她,她就一哭,哭道鸡叫天明。
●曾在她的散文集里看过家族以外的人,看哭了。后来看呼兰河传,才知原来节选自此,虽然还是要再哭一回。
●团圆媳妇的命运好悲惨,还好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这里面恐怕有作者真实的回忆吧,之后她自己的人生也很颠沛流离。
●写得真好。重读,电子版,地铁。
●只是觉得有些太哀伤了,明明应该更明媚一些的童年,然后明白了鲁迅先生说的铁屋子
●儿童视角,活泼轻松
●三段乐章:呼兰河城、童年往事、小城故事。作者通过回忆体散文形式,用儿童视角在平静温情地叙述中道出故乡风土和人情。背后却隐藏着无比悲悯的成人视角,跨越遥远的时间空间,重新审视北国这片土地和人民。这三段乐章逐渐从轻松温情转向沉重悲凉,写到“小团圆媳妇”之死达到最高点,场面惊心动魄,让人喘不过气来甚至要拍案而起,而作者却依然是“无动于衷”地写这土地上“无动于衷”的人们,萧红的心情是何等的悲凉。之后很快转入尾声,回到现实,而小城的人们依然是“一天一天的,糊里糊涂地过去了,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来的过去了。”… …
●有多温馨 就有多荒凉
●质朴有力量的文字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童年
最近看了两本描写童年的书。一本是《城南旧事》,一本是《呼兰河传》。两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书。果然没有失望,两本都让我感动,回味无穷。
《城南旧事》中,作者以儿童纯洁天真的心灵来看这个世界。我们在不断的长大,不断的成熟而同时也在不断的失去一些东西。只是我们还应保留有那一份童心。
《呼兰河传》给我们看作者寂寞的童年。作者是敏感的,她的童年生活是单调的,小城的生活也是单调的。小城里的人们传统的过活,他们的本质是善良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传统的弊病,这甚至是可以杀人的。作者无意批判只是写了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平淡的沉重
很薄的一本书,我看了一个月之久,今天早上赖在床上不起来,终于翻完了最后几页。同学推荐给我这本书时说,她看呼兰河传看哭了,却不知道为什么。我看的时候没有哭,却隐约理解了她说的那种感觉。怀念着过去,迷失于现实;生活与曾经憧憬的不一样;可若平心而论却并没有那么不好,外人看来一切都是上天给予的恩赐。因而舍不得且无力改变,一边努力的融入生活,一边平息着消失不掉的失落,平淡的生活之中,是我们逃不掉的沉重。
童年就像是萧红小时候的呼兰河,并不记得苦,就只记得麻花豆腐和外公的后花园;然而小孩子长大了,外公去了,歪嘴子的老婆死了,见惯了墙头草和看客,纵然悲哀,却因为留恋,抛不开情怀。
有人说萧红是得了鲁迅真传,我觉得萧红是用另一种方法去诠释现实。鲁迅将现实撕碎了给人看,而萧红却没有力量去撕碎什么,她先捧出一个玻璃罐子,那罐子虽没有什么特别,却也是圆圆润润,晶莹剔透的,然而她用时间炼成的文字不断地敲打,把罐子敲打出裂痕,再把裂痕一一指出。鲁迅的文字里泛滥着犀利的绝望,让人恨得咬牙切齿,觉得除了变革,别无它法。萧红的文字里没有这种引领变革的力量,因为那罐子虽然布满裂痕,却终究没有碎,舍不得丢弃,就只能一边还念着它曾经的样子,一边凑合用着现在的它,于是就只有失落了。因而萧红和鲁迅比,不能不说是狭隘一些的,因为舍不得丢弃过去,因而逃不掉家的情怀,就无法达到国的境界。
毕竟是女子,心境到底是缠绵。因为是女子,家永远是挥之不去的影子,不论经历了千山万水,到头来提笔落泪,却不知情归何处。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大卯星知道的往事
呼兰河边的人们流传着一个说法:天上的那颗大卯星,就是灶王爷骑着毛驴上西天的时候,他手里打着的那个灯笼,因为毛驴跑得太快,一不加小心灯笼就掉在天空了(页140)。
六七岁的萧红不相信,于是不断地追问祖父,祖父被她逼得胡诌起来,小萧红越看他胡诌就越逼他……于是小萧红又跑去问有二伯,换得了一句:“星星、月亮,刮风、下雨,那是天老爷的事情,你二伯不知道……”(页141)
好象,这一切都仅是萧红童年的回忆,满满的、真切的。萧红以这本《呼兰河传》记录下一幕幕幼年往事,那往事是淡了欢乐、化了哀愁的,她在尾声说:“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页189)。
好象,这一切,呼兰河边的全都是北方人们生存的缩影。严冬,如刀子割人,天上一丝不挂,只有大卯星看着人们、猫狗、栏内的猪、架子上的鸡鸭,单调刻板地活下去;只有世界上面一层灰色,铺盖柳树林、小村落,由远及近,让人见到了泥坑那头发生的许多琐事;还有大戏、庙会等等民间小事,生生不息,呼兰河边上人们的生活似乎可点缀些生动色彩,似乎而已。然而,萧红眼里最美的只有一处:家里的后花园。“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着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页60—61)最温暖的回忆,来自与祖父一起的日子,“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页68)
好象,这一切故事都能永远持续下去。可是,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冯歪嘴子的女人都凄惨地死了。这类故事越鲜明,就越让人觉得荒凉。大概除却祖父所带来的仅有一点暖色,萧红的内心世界都是荒凉的……
好象,这一切荒芜又都可以停止、结束。冯歪嘴子自己带起了大的孩子、小的孩子,终于“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微微的一裂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页187)。天上的大卯星还会继续看着呼兰河边上的多少生命继续呢?
可惜的,“先生姓张名遒莹,笔名萧红,另署悄吟,得年三十二。火葬,墓在香港浅水湾。”(页3,骆宾基《萧红小传》,一九四六年九月廿二日)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人生色彩
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一时语塞,只觉得满眼都是悲伤,以及萧红在写下这些东西时的寂寞。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是一个寂寞、愚昧、无知的小乡村。
它愚昧又不自知,表面自得其乐,内里腐朽黑暗。它的无知不是来自于帝国主义入侵后的压迫,而是当地人久而久之留下来的生活方式。
它自欺欺人。对于便宜的生猪肉,明明知道是淹死的得疫病的猪,却谁也不让说,争先恐后,照旧买回来大吃一顿。一是经济,二是也算不上什么不卫生,又不是所有人吃完生病了。大家都平平静静的生活。呼兰河像一个主动用自己的手蒙住眼睛的女人,生活在一个杂乱无序的破房子里,靠内心聊以安慰。
它善良却又残暴。对于漂亮灵动的小团圆媳妇,她的婆婆嫌她大模大样,不像个团圆媳妇,于是就对她毒打。小团圆媳妇生病后,她的婆婆又想方设法,不惜花光自己攒了好久钱为她治病。邻里们在小团圆媳妇刚刚进家门时,结伴去观看她的模样,像是观赏动物园新来的玩物,帮她的婆婆想方法殴打小团圆媳妇。等到她生病时,却也把自己珍藏的那些不很准确的土方子贡献出来。
它自甘堕落,尤二伯不喜欢萧红一家富贵的生活,但是贫穷的生活使他断断续续的偷萧红家的东西。他埋怨自己的贫穷的生活,羡慕富贵人的生活。听别人叫他“二掌柜的”会笑逐颜开,听见“小有子”会立刻用自己的蝇甩子打过去,在他贫穷的外表里也有一颗虚荣、好吃懒做的心。萧红借他的形象说出这个地方的缩影:虽然弄作一个耍猴不像耍猴的,讨饭不像讨饭的,可是他一走起路来,却是端庄,沉静,两个脚跟非常有力,打得地面冬冬的响,而且是慢吞吞的前进,好像一位大将军似的。也借这个形象展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暮年中国的形象,落寞不堪还要强装贵族。
萧红也借尤二伯说出了自己家的本性,在她眼里的可亲的外祖父和年幼的自己,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都是贫苦农民的身上的重担。“你们家里没好东西,尽是耗子,从上到下,都是良心长在肋条上,大人是大耗子,小孩是小耗子······”
它麻木愚昧,冯嘴歪子是《滹沱河转》里触动我最深的人,他是个善良的人,住在与外面温度一样的破棚子里,却一直靠自己的手艺和力气吃饭,会把自己拿去卖的粘糕给馋嘴的小萧红吃,他大概是出现在书中所有的人物中最本分上进的人。后来他突然有了一个媳妇,一个孩子。他的媳妇原本是最受人喜欢的姑娘,莫名其妙嫁给冯嘴歪子后开始饱受所有的非议。非议之后,他又有了一个孩子,不久孩子的母亲却死了,他一人努力的抚养两个孩子。在这之间,相邻都在看他的热闹,屡次以为冯嘴歪子扛不住了,要喝酒了,该哭了。冯嘴歪子却出乎意料,他没有像旁观者眼中的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它。他一个人带着自己的孩子,欣喜赞赏在旁人眼睛里没有变化,甚至发育尙晚的孩子的成长,他看孩子是一天比一天大。多重的打击让他麻木,他一样的劳动,一样的生活,一样的带孩子,活在巨大悲观营造的巨大的乐观的防空洞里。
呼兰河的生活一年四季不过是衣服厚薄的变化,在这单调刻板的生活下,不少人成了愚昧生活的牺牲品。人生色彩不知是平凡还是无尽的绝望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萧萧落红
2005.12.17
有套书把民国才女分成几类,萧红代表着“天籁才女型”,凭主观想象,我以为鲁迅会更欣赏“斗士型”的丁玲,但结果是鲁迅提携萧红,而沈从文扶持丁玲,有些意思。
萧红回忆:在鲁迅重病时,他不看报,也不读书,只是安静的躺着,但有一幅小画却是放在床头不断地翻着,看着。这是一幅苏联画家的着色木刻,和纸烟里抽出的画片差不多。那上面画着一个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奔跑,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花的花朵。
这幅画对于鲁迅,究竟有怎样的联想和意义,连许广平都不甚明了。而它所带给我的,是一种哀婉的美感。大风,长裙,黑发,玫瑰,奔跑——这一切都让我想起萧红。
友人回忆中的萧红,“常喜欢着红色大衣,面容苍白,长圆型,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有着黑黑的润泽,那润泽显示着一种智慧。步态敏捷,但笑声并不响亮。”这独特的气质,映衬着她笔下在呼兰河度过的寂寞的童年,总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怅然。
读萧红的短篇时,并不觉着很喜欢,尤其是与抗战,革命相关的题材,有些像写《荷花淀》时的孙犁——纵然这些都被称作经典,但我确然觉得,真正在他们的作品中发光的,并不是“革命”,“抗日”这些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的故事框架。而是他们对于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但萧红的这种关注,又不同于鲁迅,鲁迅小说中对小人物的描写是“有所指”,他可以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给他们指点一条出路。而萧红更多的只是一种真实地记录,她与他们也是一样的,她也没有办法,大多的时候,她只能像《手》中的“我”一样,任由这一切“刺痛了我的眼睛”。因此,相比《黄河》,《北中国》这样的名篇,我更喜欢她的回忆童年和故乡的《呼兰河传》,《后花园》,以及《小城三月》。
我断断续续地,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手中的这本小小的《呼兰河传》。萧红的文字清浅,舒缓,像薄薄流淌的溪水,自然而然地倾泻而下,而其中所携卷的苦难,却足以涨满一条深沉的河流。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在祖父头上插花的那段回忆。“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每每读及此段,我总是不自禁地想要揣测萧红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整本书都像是在乌云中漫步,“我”对祖父的回忆就像是乌云间偶然洒下的阳光,越发映衬出漫天的落寞与凄凉。萧红写下《呼兰河传》的时候,正蛰居在香港,她的心境是寂寞的,在这样寂寞的心境下,回忆起同样寂寞的童年,但那时却有祖父教“我”读诗,给“我”烤鸭子——在如此的心境下,触及这样的往事,怕是难免要落泪的吧。
张爱玲的小说充斥着荒凉,但她带着读者切入的视角是俯视的,仿佛洞穿一切。因此读者也可以漠然地,仿佛隔岸观火一样地,洞悉其间微妙的关系,而不必撕心裂肺般。但读萧红的作品却是压抑的。这种痛苦缘于:所有的故事“我”仿佛都是在场的——这个“我”,包括萧红,也包括读者。于是时时有一种不得解脱的茫然。
萧红的悲哀,在于她一生想要站在有阳光的地方,却总是只能生活在黑暗之中,她甚至找不到可以逃离的方向。19岁那年,为了逃避父亲定下的婚姻,她离家出走,以为可以开始不同的人生,但此后的一生,除了漂泊,漂泊,还是漂泊。萧红说,“向着这温暖和爱,怀着永远的崇敬和追求”,“人不应该生活的美一些么?应该美一点!”我几乎可以想象她说出这些话时,略带急切的语气,以及明亮的眼睛中闪动着的光彩。可越是知道她这一生所经历的苦难,读到这些话时,就越是觉得悲哀。在骆宾基为她做的小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萧红将产,入市立第一医院,产后,没钱付费,不得出。萧红坦然忍之,直到旧历年后,就悄然舍弃孩子,出走”。这样的事,如何才能,“坦然忍之”?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这是1938年时,萧红对她的好友聂绀弩所说的一席话。生长在最北端的黑龙江,客死在最南端的香港,萧红在地图上划过了一条长长的线,一条远长于她掌心里生命线的痕迹。她的只有31年的一生,短暂得让人叹息。
读叶灵凤的书话时,偶然间看到他对萧红的一段回忆,其间极详细地记叙了他和其它香港作家把萧红的骨灰交接到中国作家协会手里的事。萧红曾说,“我总是一个人走路……我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似的”,那么现在呢,是否终于有了同路的人?大风,长裙,黑发,红玫瑰,以及奔跑的女子。她在找什么呢,最终又是否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