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病叫爱情》是一本由克雷格・巴克 / 苏珊・福沃德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一种病叫爱情》精选点评:
●实战手册
●超级有用的一本书,让我学会了怎样摆脱混乱的感情生活。
●这个,感觉有点治标不治本啊……
●书名翻译得严重违背作者的意图!
●迷恋是种病,这么说琼瑶剧里的人物都是病人。可是真的身历其境了有谁会愿意诚意自己只是有病,才对你那么深情。
●挺无聊的
●后半部分不错 一样是武志红老师的推荐
●书名若是叫《有一种爱情叫做病》可能更合适~
●书名改成”爱情中的一种病“或许更加符合全书的意思,主要分析了爱情中迷恋的问题,算是中规中矩。学会自爱,方能爱人。
●过多的案例,1/5才是精华
《有一种病叫爱情》读后感(一):迷恋症
爱情是一种病,只是多少让人病得心甘情愿。
或许如作者所言,疯狂的迷恋是一种病态,然而若不是那种疯狂,又怎会让循规蹈矩的人类心生向往,自我陶醉呢?
爱情,就是人类对疯狂的心瘾。
只不过,一段亲密关系是两个人的事。不仅需要爱情,还需要尊重,需要鼓励,需要负责,需要开放......
《有一种病叫爱情》读后感(二):爱情是个难题
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把那种疯狂的迷恋行为的原因分析指向童年时代与父母的关系的缺失,导致把迷恋目标当作象征式父母,开始追夺爱的战争或者说游戏,最终的结果是伤痕累累。
不好的方面就是写得太琐碎,里面的事例太多;另外就是分析的情况主要是针对极端的疯狂的迷恋行为,所以说,这本书更像是治疗病人的药方,而不是保健药方。
《有一种病叫爱情》读后感(三):心理健康的恋人,是你的选择吗?
使陷入迷恋泥潭的人头脑清醒过来
去做那些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事情
而不是一味欺骗自己不放弃
都是成年人
所以少年时代的处事方式
暂且忘掉
不再不屈不挠地纠缠
更理智面对现实
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
难道理想主义者与浪漫主义者都容易成为迷恋者?
可是认清现实又有什么好处呢?
迷恋者消失了的话,世界上那么多可歌可泣、动人的爱情故事是不是一起消失了
心理健康的恋人与迷恋的恋人
还是不要那么健康啦!
《有一种病叫爱情》读后感(四):请原谅这种疯狂
很多人总是在说,爱情很伤。爱是伟大的,爱是纯洁的,但是有些爱是扭曲的,这种扭曲的爱很容易使身边的人受伤。无论是旁观者还是参与者,大多接受不了这种扭曲的爱,说实在话,我也接受不了。可是,千万不要忘了,那也是爱的一种,就单凭这点,我们就要宽容点,对于他们做出的怎样的行为暂且不谈,我说的宽容是争对这些行为的动机。其实这些人还是更可怜的,他爱的更深,他接受不了这种得不到的伤,他太爱太爱,爱到伤的自己的五脏六腑,这种麻木让他的双眼也看不到别人的疼痛。
他患了叫做爱情的病
这种病说小是小,说大也大。毕竟这是很深的内伤。
不要那么刻薄地嘲笑别人,或幸灾乐祸其中,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生病生的更严重。从人性出发,从爱的最原点出发,原谅这种疯狂。
我说的只是爱情的伤的一方面而已。还有很多方面我暂且不谈
《有一种病叫爱情》读后感(五):每一个缺爱逼都应该看一眼的书
嫉妒,吃醋,无理取闹,激怒别人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时刻需要对方的肯定才能相信自己,需要在喜欢的人眼里与众不同的我,原来是叫做“迷恋的恋人”。
我曾经以为,这是一种玛丽苏,是想不劳而获,想什么都不做却让别人爱自己。当我这样想的时候,一边儿否定自己,一边儿为自己被否定了而难过。我时刻想给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合理的解释,每次千头万绪的理了半天,都会得出一个都是自己的错的结论。所以虽然今年是改进年,说起来也还是一点儿一点儿在低落和自卑下去了。
终于,我看到了这本书。
原来我并不是人品问题。。。不是人品问题就好了。← 请无视天枰座傻逼的道德贴一脸的傻逼心
虽然一直也在被我迷恋着的恋人的帮助下刨根究底,想找到是否跟童年有关,但是总会不了了之。为毛不了了之,大概自己认为父母对自己很好,无不良嗜好,不可能是父母的原因。
但是今天看着书里的迷恋症们以父母的身份写给童年自己的信,再用自己的身份写给父母的信。大概可以承认。
承认是因为父母。我爹性格粗暴,没有笑脸。其生活的乐趣和最自信的事情是自以为很合理的教育孩子的方式。那就是三岁前必然揍改。三岁后揍也没用,但是该揍还是揍。关于他的回忆我想随便抓出来就是我这里错了,那里不对,是不是拿别的小朋友的橡皮啊还给人家,小刀真的是捡来的吗不要骗我,怎么没有考第一名,为什么马虎了,看什么电视啪叽关掉,你这么在家里呆着我没脸见人啊,把门锁上不要出声,怎么你就差了一分,去给我找跟竹条过来。你看谁谁谁是怎么做的。我们家就你最没脑子。你比你弟弟差远了。你叔叔舅舅姨妈家的妹妹比你聪明多了。云云。
我很想得到他的肯定吧。而我大概一直也没有得到过。于是我的确在恋爱之后把这种需求转移给了恋人。我想要很多很多的肯定,很多很多的纵容。一直要,一直填不满。我对任何人人和事都不能产生长久的兴趣,唯一的兴趣就是腻在恋人身边儿找存在感。
不过,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也明白了问题的根源,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如果说有什么是想对我高大威猛的父亲说的,那就是
我很想让你喜欢我啊。我很想听你说:你做的真好,你做的没错。
我一直在努力取悦你你一定也看见了吧。为什么不能对我好一点。
-------------------------------------------------------------------------------------------------------------------------------------------------------------------------------------------------------------------------------------------------------------------
昨天好友发来和关系不怎么熟的同学聚在一起过圣诞的照片,突然就莫名震怒。大约心里多少有一些“为什么要跟这样的人一起玩儿”的不满意和妒忌。然后想到之前听到有人去你家里玩儿就会生出像看门狗一样试图狂吠的心情。想到之前暗暗地仇视着你身边的人。也想到过去的自卑,嫉妒,胆怯和不安,说不定都异种同源。
大约是突然想明白了?
说不清,也许对这一种情绪的出处有了重新的认识,也许未必正确,但是多少有些释然。
想到小的时候我爸习惯性地对别的小朋友热情又温柔,唯独对我几乎没怎么好好笑过。至少从有记忆开始没有这种印象。我这样猜测,也许一开始我很努力迎合他的要求,以为只要能够达到他的要求就可以让他对我一视同仁,而最终的结果,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者另外的要求。比如这一次要求满分的数学,等你达成了他就开始要求具备隔壁家小男孩的勇敢大方。你勇敢地用实力打了一架,他开始要求你一口气提一桶水回家。一次一次如此反复之后,我一定是建立了这样的认识,原来不是我怎么做就可以了,而是所有人都可以,只是我不可以而已。他愿意赞美所有人的一丁点儿好处,唯独我的优点视而不见。所以我开始恨所有在他身边出现的小朋友。是他们夺走了父亲对我的爱。或许那时候我顺便也有了这样的标准:爱我就必须认同我。再后来大概又加了一条更扭曲的要求:即使我做错了也。
如果说和父亲的关系决定未来的择偶标准,那么我大约是掉进了一个天坑。
所以我也突然理解了我和初恋男友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的。
那个几乎跟班里所有女生搭讪过却只对我恶语相向的男生必然是让我浑身充满了受虐的熟络感。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似曾相识,刚好在一个枷锁之外放置了另一个一模一样的枷锁。在我离开一个受虐氛围之后马上被另一份同样饱满的受虐感吸引了。那种感觉我猜又神秘又痛苦,就像眼睛盯着一团密集物,你受不了那恶心的刺眼的感觉,又被它深深吸引不得不看过去。双手已经抓狂到想要抠瞎自己的双眼,眼睛却着魔一样直愣愣地不肯转移视线。恋爱之后依然保持同样的状态。他似乎对所有的异性感兴趣,偏偏不待见我。我承受这种痛苦,也享受这种早已熟悉的痛苦。我像是憎恨父亲身边的儿童一样憎恨他身边的女性。这段关系结束之后这么久,我才最终最终意识到,我可能从未爱过这个人。
我恨我爱的人身边的所有人。这是我今天突然想明白的另一件事。因为他们将那枷锁重新戴在我的脖颈上。让我紧张和恐惧。让我以为他们是我失去爱的罪魁祸首。他们会夺去我所有的有的没的爱和关注。让我再次独自一人。让我心里的声音一直无声地回响着,所有的人都可以,只有我不可以。我怀疑所有的感情和甜言蜜语,唯一相信的真理是:我爱的人一定会更爱别的人。因为那是我生来至今的事情始末,那是我不安的根源。
我没有学会怎么去做对的事,而只是想努力通过调整自己去取悦我喜欢的你。或者故意做错事等待被原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有一点儿“你其实也是喜欢我的”安全感。或者偶尔确信被爱的时候的那种得意忘形,也是因为我还不懂如何处理这爱。我像一个渴望玩具已久的小朋友,拿着突然得到的玩具恨不得向全世界张扬。我没有学会爱别人,因为在遇见你之前没有人教过我。但幸好,因为你,我在慢慢变好。。 而我过去陷入的那种绝望,我也愿意原谅自己,不再责难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