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域》是一本由[美]约书亚·梅罗维茨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地域》精选点评:
●扫读。
●印刷媒介和电视传播的对比分析 挺好看的... 网络主宰的信息时代关于这个话题又可以有新一步的论述了吧hhh
●救我老命!第一部分很精彩,在宏观的媒介环境学和微观的场景论之间架了一座桥
●封面不对吧……
●哎呀,毕竟是传播学的书,社会心理方面的探讨还是有一点点别扭。
●社会“场景”结构,比喻很好理解
●初版于1985年,念及新媒介更新速率,如今自然显得老旧。第一部分社会场景、传播媒介与人际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角度最可借鉴。第二、三部分实例过时,理论可参。第四部分是三例很好的社会史研究。结论稍显平淡。译笔尚可,缺乏基本文化常识,屡见惊人硬伤,校勘质量也差。
●电视媒介作为讲述人,为了争取到更多的观众,而混合了不同场景,也因此失去了区隔和限制。媒介改变了场景,而场景中的人失去了传统的地域,被媒介塑造成了“中化”的人:男女/儿童和成年/普通人和大人物的中化。但是就像我们选择书籍,我们也可以选择频道节目啊。需思考互联网环境的本书意义。
●精辟而易懂!!!
●晓畅易懂
《消失的地域》读后感(一):以后世界上只有一个出版社——亚马逊
如果以后亚马逊的电子书成为标准,将不再会有出版审查,所有人都从美国网站上付费下载书籍、报纸。
传统的图书批发商、零售商逐渐失去影响力。
只有作者、编辑、亚马逊和读者成为主要的产业环节。
新闻出版总署这样的威力机构将没有任何影响力了。
《消失的地域》读后感(二):消失的地域
论证缜密,通俗易懂,只是大量实例反复论证略显繁琐,现如今阅读起来有些观点稍为过时。主要观点如下:1.电子媒介弱化了现实环境,创造了新事件和新行为,合并了各种背景下的人群到相同信息世界中 2.电子媒介弱化了公众人物公开与私下行为的界限 3.社会地点与物质地点的分离(在我看来 这一观点反应到现代背景下 就好比原先在固定地点单方面的接收传统媒介转变成与利用新媒体进行双向传播,信息“距离”的缩短也意味着信息接收者地点的移动)。总结下来一句话:媒体改变了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消失的地域》读后感(三):惊险的逻辑跳跃
在讨论媒介对人行为的影响时,许多研究会沿着媒介内容影响人们观念进而指导人们行为的思路来考察。 《消逝的地域》在思路上算是独辟蹊径,在媒介与人的行为之间引入戈夫曼的“场景”,从而实现从媒介到人的行为之间的一次跳跃。 不过这个跳跃是危险的,他要论证场景对人行为的影响,以及媒介对场景的影响。一方面,这样的论证如果不够坚实整个的逻辑关系就不牢固,另一方面,媒介其实就与影响场景的其他因素被放到了一个相同的地位,重要性无形中就被降低了。 梅洛维茨的论证优点和缺点一样显著。优点是不乏妙语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缺点则是无法证伪,这似乎也是人文科学的通病,许多结论跳出来看总觉得是不言自明的常识。 总而言之他的论述其实给人很多启发,包括但不限于传播与群体的维系,传播与权威的建立,传播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关于角色扮演进行道德判断有无必要等。 我也觉得后半部分的可读性远大于前面的概念界定。
《消失的地域》读后感(四):清洁版
(2013-04-05 09:14)
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传播译丛之一(主编某某某,编委某某等七人),某某某译,某某某责任编辑(编委之一),某某某责任校对,02年初印三千册,09年加印两千。
文句蛮顺,专业小错算了。文化常识太某!以下按页码先后例举:
页30:“‘内布拉斯加的首都在哪里?’”……当然不在华盛顿,那是州府林肯@#¥%……
页47:“看玻璃中自我”,库利的Looking-Glass Self社会学通译镜中自我,好吧这个就算专业失误。
页55:“卢瑟(Luther)和加尔文(Calvin)”……倒是有胆附注原文,卢瑟,你咋不Loser呢?
页56:“巴尔萨沙•格拉什恩(Balthasar Gracian)是17世纪耶稣会(Jesuit)大学的校长”……格拉西安(亦见葛拉西安的译法,如中译《智慧书》,下文两处倒是译对了,但也都注出原文,不知何意),至于耶稣会体制下怎么处理“大学”、“校长”……
页70:《屋檐》(Penthouse)杂志……我知道我们都没有看过这本资产阶级低级趣味的《阁楼》杂志
页72:“《圣经》第一本书的名称……《新约全书》四本书的任一本的书名”……《圣经》成了系列丛书,四福音变成《新约》四部书……
页103-104:前后四五处的约翰•列侬被刺事件,咋都成了约翰•莱纳恩?!
页106:Barbra Streisand成了巴尔布拉•斯特赖桑德……
页146:布鲁克林•海茨,加利福尼亚帕姆斯普林……怎么说呢,Brooklyn Heights和Palm Springs还是有通译的吧?
页175:“西格蒙德•佛罗德”,Sigmund Freud……这个无敌了!需要给出标准中译么?侮辱读者吧?
页224:菲利彭•埃里斯的“世纪童年”……这个是菲利普•阿里耶的《儿童的世纪》
《消失的地域》读后感(五):梅洛维茨与媒介场景论 知识点
简介: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新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重新塑造行为的程度远远超越了它所传递的具体信息。(继承场景理论和媒介理论,聚焦社会“场景结构”)
原著前言:
1⃣️媒介的演化降低了“亲身参与”对于经历人物和事件的重要性。
2⃣️电子媒介改变了时间和空间对于社会交往的重要意义。
3⃣️本书采用了“场景”方法来研究媒介和行为。(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会有不同的举止,会受到所在地方和参加者的影响。)电子媒介重新组合了人们交往的社会环境,作者分析媒介和人际行为的相互关系。
引言:
1⃣️场景的组合改变了角色的行为模式并且改变了社会现实的构成。 不同于面对面交往的融合情境,电子媒介的混合场景持续时间长,且不可避免,所以其对社会行为有更大的影响。P5
2⃣️电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过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场景地理”来生产影响。P6
3⃣️媒介既能创造出共享和归属感,也能给出排斥和隔离感。P7
4⃣️电子媒介倾向于表现社会生活中以往处于“幕后”的许多特征。P8
第一部分:作为变化原理的媒介(媒介,场景和行为)
1⃣️乔治·格伯纳的“培养分析”:将电视看作我们生活的象征性环境,这个环境培养特定的世界观。P11(重视媒介内容)
2⃣️电子媒介一旦被广泛应用,它可能会创造出新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重新塑造行为的方式可能会超越传送的具体内容。P12
3⃣️丹尼尔·布尔斯汀等人研究“电子媒介对思维模式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描述了新媒介如何“批量生产某个场景”,使经历具有可重复性。P15
4⃣️媒介是文化和意识主要的塑造者。P19
5⃣️内部主观性(一致认可的社会意义)每一个特定的场景都有具体的规则和角色。P21
6⃣️行为的场景因素常常不易察觉,原因在于我们常常集中于某个场景中有时发生的行为,而没有关注“几乎总是”和“几乎从不”发生的行为。倾向于认为场景框架是理所当然的。P23 我们更关注自己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场景给我们的选择作出的限制。
7⃣️戈夫曼的场景定义:任何在某种程度上感觉受到屏障限制的地方。感觉屏障 P32
8⃣️对人们交往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物质场地本身,而是信息流动的模式。P33
9⃣️地点创造的是一种现场交往的信息系统,而其他传播渠道则创造出许多其他类型的场景。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引发了许多新的社会场景出现。P34 场景分隔与边界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