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奎恩先生》是一本由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1.00,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秘的奎恩先生》精选点评:
●短篇集,不太好看,翻译感觉不好读,人物太多分不清谁是谁。弃文了。不过两个主角之间的惺惺相惜有点意思
●这是阿婆作品中的治愈系……
●迄今为止阿婆最好看的一部短篇集,她真的适合世间奇妙物语!
●奎恩先生是什么生物?其实设定跟《完美无缺的名侦探》有点像。
●奎恩是死亡的意思么?
●有点不接地气
●非常喜欢这本的氛围渲染
●最后一篇没看明白,很有点惊悚的味道
●奎恩先生的故事很精彩。又是另一种类型的侦探。阿婆的短篇故事不逊于长篇。
●英国的江户川柯南
《神秘的奎恩先生》读后感(一):小说而已,别当真
顺着看小说集的话,可能它在比较后的位置。但是因为在前几部里,我实在很好奇萨特斯威特和奎恩先生,就提早拿出来了。
柯南出现的地方十之八九会有血案,而奎恩先生出现的地方,都有一桩陈年往事真相大白。
看着看着,我会感到,阿加莎写人物真的很专一。像波洛,典型特征就是八字胡,鸡蛋形脸;萨特斯威特,就是一个瘦削的老绅士,主要跟上流社会交往;奎恩先生出场的画面,大多有色彩绚丽,“小丑”等字样出现,真真是神秘。
《神秘的奎恩先生》读后感(二):阿婆笔下我最钟爱的角色
虽说阿婆的长篇好看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短篇却也是不遑多让。为什么呢,每当阅读完一则短短的故事留下的却是无限的遐想空间,尤其是神秘的奎恩先生这一系列。他到底是何方神圣?他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他如何每次都能将案件到向他所要的发展方向?奎恩总是围绕一股神秘色彩~而当他稍稍流露出人情味时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例如他和萨特思韦特先生的互动,到后来似乎有种老朋友的错觉,然而很明显地这仅仅是缥缈的友谊而已,萨特思韦特先生从未能了解或是真正触及到神秘的奎恩,而奎恩虽然没有明确将沙特卫的好奇拒之于门外,但是从他的言行举止就不难察觉出他对于其他人们的疏离感好似他其实并不属于这世界。因此果真去探讨神秘的奎恩到底是人是鬼的问题显得有点不解风情了,就让奎恩继续保有他这份诡秘莫测character吧~
凌晨突然有感,第一次写长评,没什么重点,别喷qaq
《神秘的奎恩先生》读后感(三):当侦探成为了“神”
这是阿婆的第14本书(1930年),这一年阿婆40岁。
也是奎恩先生的第1~12个案子。
坦率的说,我不知道该如何介绍这本书,或者说我实在是没有推荐的点。当看到豆瓣上有人说阿婆的所有角色里面最喜欢的是奎恩先生,我费劲了脑子去理解他的立场,最后只能得出一句结论,当侦探成为了“神”,推理就成了“信仰”。
对的,奎恩先生不光神秘,更是成为了“神”。虽然阿婆一开始形容他是“一个有点驼背的干瘪老头”,但经过每个案子最后出场的神来之笔,完全没有章法的就破案了,以至于最后阿婆对他的形容就是“柔软而摇摆的身形“,这俨然就是一个飘忽不定的神。
如果说“沉睡的小五郎”还有一番分析,能把案件说清楚,那我们的奎恩先生实在就是当头一棍把你打晕。
至少我不喜欢这种不接地气的感觉,没有推理可言,或者硬做出来一些推理。
2017-12-20
《神秘的奎恩先生》读后感(四):不一般的萨特思韦特先生
萨特思 韦特先生是位不一般的侦探小说主人公——尽管这本书叫《神秘的奎恩先生》,然而被推到幕前的终究是萨特思韦特老先生。
这位先生,要我说,有点老派的伤感的味道。按阿婆的说法,他“是个有点驼背的干瘪老头”,当然比不上椭圆形的波洛有喜剧感。这是一个一辈子都在为他人奔忙的人物,有点疲惫,有点忧伤,尽管对生活有着过分强烈的兴趣,却始终是个旁观者。“他多愁善感,是维多利亚式的人。”甚至他的职业,也有那么一点旁观者的意思——萨特思韦特先生是一位艺术赞助者。
所以奎恩先生才有价值——直到遇见了奎恩先生,萨特思韦特先生才会从剧场的前排移向舞台中心,然而还有些笨拙和不知所措,而奎恩先生,就像旁边那个提词的,也只是点到即止,绝不代庖行事,只是恰到好处的点拨一下这个略显孤苦的老人,给他注入信心,然后功成远遁,实在是上上人物,所以每次遇见奎恩萨特思韦特先生都惊喜到举止略有失态。
可萨特思韦特先生也并不是永远被动,在《海伦的脸》故事里,老先生就表现了非常的行动力,不但编织成了事实,还一路狂奔,救了那也许过于美貌的姑娘,而在这里,就像他的一种习惯,尽管完全是自食其力,可还是总能感觉到奎恩先生的陪伴,和他一起走在那条寂静、黑暗的街上。
诡异的从容
http://www.douban.com/note/221431350/
《神秘的奎恩先生》读后感(五):哲思、贵族、艺术、戏剧与人生
开始的前四篇短篇,是正经八百的推理故事。那位叫做奎恩的先生虽然说有点神秘,但其神秘之处,只不过是经常在有案件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场合出现罢了,经常看侦探小说的我们并不以为怪。就算奎恩先生貌似能读懂人心,他的出现可以使事情发展非常戏剧化,从而使之和其他同类型小说不同,但是这四篇故事并没有赢得我的好感。 而从第五则故事,一则几乎不能算为推理故事的故事开始,我渐渐迷上了这部小说集。尤其是第六篇和第十一篇,读起来畅快淋漓、荡气回肠。看到最后,我不知道怎么将之归类。推理小说?不全是。灵异小说?这种想法又难免有些可笑,毕竟如书所言,超自然存在的奎恩先生只不过是事情发展的“催化剂”,因为他灵异而称小说为灵异小说不免以偏概全。 我还认为,这本书甚至不属于阿婆的风格。当然,语言风格还是没变,但是写作风格与她其他流水线作品相似甚少。我觉得她在奎恩系列中投入了更多的感情,倾诉了更多的想法,或许说是哲学观念。比如在《海上来的男人》中,萨特思韦特是这样劝阻他人的自杀行为的:“一个人来到某个地方——来自杀,我们这么假设。但碰巧他发现另一个人在那儿,所以他没达到他的目的,走了——去活着。第二个人救了第一个人的命,不是因为这在他的一生中必要或者重要,而只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他在某一特定地点这一自然事实。你今天自杀了,可能,之后五年,六年,七年,某个人会死去或是遭难,只是因为你不在某个特定的地点。那可能是一匹脱缰的马从街上奔过来,看到你时偏到了一边,因此没有踩死在排水沟里玩耍的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可能活着长大成人,成为一名伟大的音乐家,或是发明了一项治疗癌症的药物。或许没有这么戏剧性。他可能仅仅长大成人,享受着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的乐趣……”“你说你的生命是你自己的,但是你敢否认你在参加着一出造物主安排的巨型戏剧的可能吗?你的台词可能知道戏结束才轮到——它可能完全不重要,只是一个跑龙套的角色,但是如果你不给另一个演员提示台词,那这出戏就会陷入停顿。整个大厦可能会崩溃。你作为你,可能不会对世界上任何人有什么影响,但你作为一个人,在某个特定的地方,可能会无法想象的重要。”这种说法是从人生旁观者的角度来提出的,新奇却又不失其理。 除了不一般的哲学思考,这部作品还可以找到三个与克里斯蒂以往作品不同的关键词,那分别是贵族、艺术和戏剧。 克里斯蒂的作品主要描写的是中产阶级,很少提到贵族;即使提到,也只不过是波洛会遇到。萨特思韦特是个有点“势利”的人,他喜欢和上层社会打交道。在中篇《死者的镜子》里,波洛还是靠他了解了某一贵族家庭的底细。萨特思韦特是那种典型的伦敦中上等社会的人(书中没有提到他是贵族)。他几乎认识所有人(当然是有钱人),没有工作(不记得有描写他是退休了还是一生从未工作过),混迹于上层社会,是艺术鉴赏家,不用担心财产问题,冬天的时候就去里维埃拉等地度假。这与克里斯蒂的中产阶级生活不太一致,不知道她是不是有这样的朋友来获得写作灵感的。 萨特思韦特先生还是一名艺术鉴赏家和艺术家资助人。字里行间里面充溢着对画作和歌剧的描写。令我没想到的是,在《世界的尽头》中,克里斯蒂对绘画技巧和现代画作有深刻的了解。克里斯蒂在二战后的作品里一直唠唠叨叨说现代人的不是(其实二战前的作品里经常也有批评年轻人的评论),而她竟曾经对于现代绘画有所喜爱,令我大吃一惊。 最后是戏剧,这可以说是贯穿本书的一条线。对戏剧颇有研究的推理小说家不少,最著名的便是奈欧·马许,她把创作戏剧当做主业。克里斯蒂只是偶尔把自己的几部作品改编成戏剧,或者写出像《捕鼠器》这样的作品。她更多的是去欣赏戏剧,就如同萨先生一样。在克里斯蒂的小说里,经常会发现她援引莎翁的名剧,尤以《麦克白》《奥赛罗》居多。克里斯蒂也许非常赞同人生如戏这一观点。萨特思韦特先生也许就像天性害羞的克里斯蒂一样,是一位人生戏码的旁观者,只是在奎恩先生的出现下,才会一跃为戏剧的中心人物。但是他甘心一直担任旁观者这一角色吗?《小丑路》中可能给出了答案。 而最后一篇故事《小丑路》在一片惊愕中戛然而止,结局语焉不详,令我手足无措、不得其解。它是所有故事中最难以理解,也是结局最开放的一篇。你很难摸清克里斯蒂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主题思想。这篇故事也许我以后要重新看一遍。 P.S. 《小丑路》里我才明白为什么阿婆给主人公起哈利·奎恩这个名字,又为什么萨特思韦特先生总觉得奎恩先生是个小丑了。原来这是影射意大利传统喜剧中的丑角Harlequin,译者故意没把这个词译成中文真是有心了。可是这本书的翻译还是有点疙疙瘩瘩,最明显的错误就是第12页的注释,明显不对劲;auld lang syne的注释也不对,它明明是苏格兰文,虽然意思是“美好的往日”,可是直接翻译成《友谊地久天长》就好了,这首歌是西方人在新年钟声敲响时,大家一起手拉手唱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