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管理》是一本由[美]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著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个人的管理》精选点评:
●公司资料室借的。是一本需要慢慢读,细细体会的书。大师就是大师。
●在专业化时代要磨练自己的专业知识。3年左右了解一门新的学科。
●时间的管理,效率的管理,财务的管理,知识劳动者自主性的提高。
●大师的经典。
●好书!!
●时间也是一种独特的资源。任何人不能借贷,买卖时间,或采用其他方式来获得时间。时间总是处于极度的短缺状态。浪费时间往往由人浮于事所造成。目标要远大,与众不同,不要贪图保险,方便。个人发展的最大责任人是个人自己。
●管理学经典 介绍世界史角度新颖 逻辑严谨 未来预测赞 系统的个人管理作品 七月最佳
●个人如何妇幼成效?如何保持效能,如何能够持续成长和创造,如何保妥以往经历的束缚走向成熟?
●4.5星。新年第一本书,看着书的主要原因是想再读一遍德鲁克那篇著名的文章——《自我管理》。书中谈到的时间管理以及决策看完后都很有启发!值得再次阅读!
●大神的著作,不敢说“读完”。虽说成书于上个世纪80年代(貌似是),可对如今有启发性的借鉴意义,一是经历了80、90年代及2000s之后,重新在2010s审视这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时代”。
《个人的管理》读后感(一):极佳的自我教育框架
大师经典。框架极佳。一路拜读下来,又似坐着情感过山车,在人类历史的波澜壮阔,和思维大潮的汹涌激荡中,不能自已。发现自己一路走来,很多地方与大师教诲竟然暗合,朴素的自我教育观,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被肯定。于是更加坚定了面对挑战的信念。谢谢,有您真好!
《个人的管理》读后感(二):个人管理
《个人管理》这本书还是在读大三的时候,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偶然发现的,当时在书架上并列三本书,即《个人管理》《组织管理》《社会管理》,自己望文生义,看了书名自己就猜这三本书应该是有联系的,因为个人是构成组织的细胞,个人管理好了,组织才能够有效的管理,而相对于社会而言,组织又是一个个的细胞,组织的有效管理必定会促进社会的有效管理。现在回过头再去阅读,相对第一次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比如个人管理这本书主要针对的是知识工作者的,他们如何进行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有效沟通,如何进行个人的持续发展等,尽管读的是第二遍,但是还是感觉没有以前在学校时的那种心境,读的断断续续,没有一个系统的总结和思考,需要抽时间再去体会。
《个人的管理》读后感(三):我的一点点看法,很不成形
(德鲁克的书,勉强看完的只有《旁观者》;说勉强,不是德鲁克的问题,是我水平不高。)
老实说,因为德鲁克是基督徒,我才看他的书。《个人的管理》只看了1/5,每天看一节,中间停若干天……我不算是大师的拥护者,因为刚认识他,不过以后也不见得会.
让我头脑中的灯‘啪’一声亮起来的一句话是——“组织越来越应该对舍弃进行计划”,P35。我虽不是很明白话里的意思(大概过一两个月会有些进展吧),但我真佩服说这句话的所需要的胸襟。
有的人家财甚丰,但在去世时或者去世前就捐了出去,不留在家里。我理解到这是一种真正的‘舍弃’,也是同样要佩服的胸襟。
本书比绝大多数管理类、励志类、励志+管理类书籍要有用,矛盾之处较少,值得一看。
《个人的管理》读后感(四):把长处转化为绩效
以绩效为目标,是知识时代个人管理的优先目标。与此脱节的是,文科教育和通识教育对技术知识的排斥。这个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很麻烦。教理论的和教技术的老师都是两个阵营,何况其它。
在组织中,首要的任务是关注个人长处,并设法将长处转化为绩效。需要注意的是,既然绩效是目标,那么只有个人发挥长处,才可能有绩效。这一点的推论则要求我们不能过分的强调或者重视一个人的缺点,除非缺点已经影响到组织目标和绩效。
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完人”要求可能与绩效导向的管理相冲突。因为缺点最小化的人才选拔标准,很难保天赋较高的人才脱颖而出,从而使组织中充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混日子之徒。
本书主要引用的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以及《21世纪的管理挑战》。
《个人的管理》读后感(五):非常值得推荐的管理类书籍
彼得.德鲁克的书是从去年开始读的,现在搜集了好多关于他的著作。05年以前,繁忙的工作给我太大的压力感,每天往往下班以后还要带一些未忙完的事情回去弄,一天到晚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通过自己不断体味书中的含义,一年多来,常读常新,领会了不少书中蕴含的自我管理的知识。
应该来说,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带来的效果对我个人来说是很明显的,工作成效、职位、“大米”和个人成就感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增长。
社会快速变迁,随之不断带来新的位置变迁,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以新的思想、行动来应对,更重要的是强化“个人的管理”,以此才能带来新的进步和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