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十八讲》是一本由荣新江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敦煌学十八讲》精选点评:
●9)没什么好说的,入门必读,尤其是对海内外研究的介绍,很对胃口
●貌似我读的不是这一版。
●很基础入门,让我误以为今天又再上通鉴……
●课堂讲义 对非专业者来说 将以往“敦煌学”繁杂印象厘清出清晰的轮廓。介绍了敦煌 敦煌学术的历史 敦煌对政治史 社会经济史 文学 宗教 科技 以及 石窟 雕塑 壁画研究的意义。对于敦煌传世文本的流传分布乃至辩伪均有介绍。不错的学术入门书。
●讲义的味道太重,趣味性上难免大打折扣。
●值得反复阅读
●敦煌藏经洞是一个意外,这个意外让现代的我们从宗教,语言,农业,商业,军事,历史,民族,政治,艺术等诸多方面去了解中古时代的中国,从现在看来偏远的关外沙洲,那个曾被归义军和吐蕃统治过的丝绸之路的重镇。不知还有多少深藏秘密等待我们发现。提及的许多书目,非常值得深入。
●这些敦煌学书的开头总是历史源流差不多,但荣新江先生还是泰斗。
●敦煌學入門書。前面幾章較為詳細,也可從行文中找出不少論文、著作參考材料。而《第十三講 敦煌四部書抄本與中古學術史研究》以後的,就非常簡略了。由於我多關注當中與民間文學相關部分,深覺此書的文學部分講述得非常少(明明是很重要的部分),也許由於作者學術方向的緣故,此書還是偏重史學和文獻學的。俗文學部分,必須參閱大量文學文本(此不贅言),由面到點,對整個敦煌俗文學有一個通論式瞭解,方能談得上逐點擊破之可能。
●6.23,北京-敦煌火车上
《敦煌学十八讲》读后感(一):推荐 一席.樊锦诗 敦煌 (前敦煌研究中心院长的一期有关敦煌的一小时讲解)
前任敦煌研究所院长–樊锦诗,已经73岁了,25岁被国家分配到为敦煌,与大漠为伴,不畏条件艰苦,为敦煌奉献了50年的青春,早期为了敦煌与丈夫分居19年,令人肃然起敬!!创造了《数字敦煌》缓解了游客压力,常年整治风沙,维修巩固文物,研究敦煌文化,全世界收集敦煌文献,撰写论文书籍,使敦煌获得了国际基金帮助!是国家的功臣,中国文化界的女伟人,敦煌的“女儿”令人敬佩不已!
《敦煌学十八讲》读后感(二):读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
26 吐蕃对敦煌的统治使得敦煌躲过了“会昌灭法”。
对各种材料的征引,呈现了研究功力。
97 Roderick Whitfield的《The art of Central Asia,the Stein collection in the British Museum》
225 敦煌的滑沙习俗。
259 道教在佛教刺激下,强化思辨能力的努力。
285 变文的文学价值。
348 吐蕃占领敦煌后,敦煌无法取得毛笔,只好采用木笔。
《敦煌学十八讲》读后感(三):读第一本敦煌学书籍有感
作为一个敦煌人,自愧不如那些研究敦煌学的学者,自高二开始心中充满了弘扬敦煌文化的远大目标,今年大一,走出了敦煌,发现万千新奇的东西都吸引着我,唯一不变的是每每看到敦煌两个字,心中就燃起不灭的星火,这个寒假读《敦煌学十八讲》,里面有很多不认识的名词或字,我就边查资料边读,书中讲的很全面,但是只有潜下心来认认真真读完,才能吸收书中的知识,前几天碰巧在微博上认识了一个学姐,才知道《敦煌学十八讲》和《敦煌学概论》这两本书是教材,希望对敦煌学感兴趣的人读读这两本书
《敦煌学十八讲》读后感(四):登堂入室:了解学界敦煌学研究情况必读之书
数日粗略读过荣新江先生的这本《敦煌学十八讲》,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受。
这本书是荣先生在北大历史系讲敦煌学的一部讲义,浓缩了先生多年来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和心得,既可以作为入门敦煌学的教材放在手边反复读,也可以随时翻阅以获得灵感。
敦煌学的内容实际上比较庞杂,是一个跨学科、多领域的学问,需要多方专家合作、交流。荣先生的这部书诚如他在后记所言,主要特点就是“偏重历史和文献方面”,对于历史系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对口的、入味的。
本书主要有十八讲,前两讲主要略谈敦煌简史,三到八讲讨论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和文物流散、研究的历史,第九到十一讲主要侧重于敦煌材料的史学研究问题,第十二到第十五讲主要是对敦煌文献及其价值的介绍,第十六讲概说敦煌石窟,第十七和第十八讲主要讨论敦煌写本外观和辩伪问题,这十八讲均侧重于史学研究方面的重点问题,读完可以对敦煌学的研究情况有一个相对系统的了解。
特别欣赏的就是,后面参考文献荣先生有介绍,简单几笔勾勒一下参考文献的主要内容和价值以及不足之处,这对于想深入了解敦煌学的人是非常有帮助的。
读得比较粗略,暂时没有发现一些问题,日后再回看的时候再更新。
《敦煌学十八讲》读后感(五):《敦煌学十八讲》读后
此书虽是讲义形教材,却不单重在知识的传授,方法论方面也很具启发性。关于本书特色,已有不少相关读后感可查,不再赘言。令人印象深刻得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既注重吸收、展示相关学术信息,同时又穿插着自己的研究观点,大到“敦煌学是什么”的概论性阐述,细微到某某写本真伪等小问题的探讨。
内容丰富,正如题目所言“十八讲”,十八个独立的篇章各为议题。此外,绪论解答了何为敦煌学以及敦煌学研究现状、旨趣、难点,还概括了“十八讲”的主要内容,有提纲挈领之效。
文末后记同样有参考价值,其中作者进一步将书本内容概括为六方面:敦煌简史;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及文物流散、研究;敦煌文献价值;敦煌石窟概说;写本外观和辨伪。
而按我自己的阅读、记忆需要,我认为全书内容又可分为这几个部分:敦煌与历史(敦煌地理沿革及地位变化等)、敦煌藏经洞及敦煌宝藏(读了此书才注意到藏经洞封闭原因这个问题,其原本是莫高窟前三界寺的供养物,封闭不是为了废弃,而是为了保存)、敦煌学与研究(这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按地域讨论欧美敦煌学、中国、日本敦煌学的研究状况,一是按历史门类讨论,比如隋唐五代政治经济史、中古社会史、民族史等研究与敦煌学的关系,兼论广泛,波及艺术领域)、敦煌写本研究(讲到了敦煌写本的辨别真伪,要谨慎)。
总之,就是感慨荣老师对敦煌资料的熟稔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