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南怀瑾选集(第8卷)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12 00:49: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南怀瑾选集(第8卷)读后感精选

  《南怀瑾选集(第8卷)》是一本由南怀瑾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7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怀瑾选集(第8卷)》精选点评:

  ●只看了前半本,佛学入门读这个不错

  ●非常之受用

  ●讲解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通俗易懂,很好的入门书籍

  ●金刚经部分太精彩QAQ

  ●好吧其实我没看完……

  ●《金刚经》说什么?——什么都说了,什么也没说。

  ●重读

  ●金刚经的阐释

  ●未完.

  ●2012年,读了前半部。楞严没读。当时评论说:“佛学博大精深。。。只怪自己之前太浅薄。。。老先生说:‘鬼这个东西,我可以确定的告诉你,是有的。。。’我信了。。。”

  《南怀瑾选集(第8卷)》读后感(一):金刚经-楞严经-华严经

  见惑,豁然开朗。

  不可写,不可名。

  本纠结于出入世,身在世中,何谓出世,又何须入世?

  信,也不信。

  不信,却也应信。

  一切问心,可得否?

  一如拜佛,即拜己。

  给自己信念,也布施众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楞严经》真是一本好书,有困惑的时候,可以看看这本书,便能升起很好的信心来。看不懂的时候也不要紧,时候未到,是看不懂的。

  有个词,是“自性”。客观与主观的变化。

  如何看待世间万事万物?能见是否是自性?这些个道理,其实是很能让人超越某个视角,开阔心胸地看待周围的人,周围的事。

  对我而言,特别是看到事物的困难之处,再回头看看这本书,会顿时醒悟,啊,原来困住我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自己。因为自己将观照都投射在那个困难的点上,所以持续不断地给自己暗示:这件事做不了,这件事很难。但是当自己将视角开放到更高的角度时,事情就自然解决了,甚至连存在过的痕迹都感知不到了。因为困难,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只是不自觉地投射了自己在那个当下的客观事物身上,于是显出困难的影像来,当自心改变时,这投射,也便改变了。

  眼下让我自己解释更少年时的出入世,也便是另一种解释法。出世,是一种平和的生活态度和视角,更关注自然宇宙,体会生命的奇妙之处。入世,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视角,更关注人和社会互动,体会人世纷繁复杂的情绪及沟通变化。当年困惑我的问题,甚至是两种互相矛盾和冲突、非此即彼的选择,现在看来,并不是那么矛盾和冲突的,相反,是可以调和与共存的。

  2012.10.13

  这次出行,意料之外的收获是《华严经》。在出行之前,心中也有些困惑未解,而去了众多寺院,现下再叫我忆起先前的问题,却已是无所觅踪,心一旦放开,便平和温暖,所谓“生一念净信”,足矣。

  若只是为逃避世间的情态,那么出世也无意义,不若那烧水砍柴的和尚,将水烧好,地扫好,柴砍好,才是平实与欢喜。那么出入世之念,又有何妨?

  《南怀瑾选集(第8卷)》读后感(二):《金刚经》教我们什么

  《金刚经》言简意深,甚至显得晦涩。先前读原典,没有多少感触。读了南先生的讲解,才有更多领悟。

  《金刚经》教人“善护念”。善护的,并非善念,更不是恶念,而是无念,即内心的平静。内心宁定,便是清净,不论身处何地,也接近于经中所说的“涅槃”了。

  欲得清净心,第一要无所住。无所住的方法,在于——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物来不应,太过消极出世,而且极难办到,除非遁入深山古林。物去仍留,则太过羁縻执拗,陷入了情深不寿、强极则辱的境地。

  除了无所住之外,第二要明白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也就是过去不留了。既然不可得,何不宽恕之?以恕道处事待人,安然接受过往的际遇,便可得一半清净心。未来心亦不可得。将来的种种变化,好坏得失,引人时喜时悲,忧惧不定。如能抛却对结果的念想,不妄求,又可得一半清净心。过去、未来都不可得,那只能寄望于当下。其实,专注当下正如伸手入溪,溪水流逝,永无停歇。要想握住这一刻的水流,焉能办到?时间如逝水,是任谁都无法可想的事,倒不如对它无思无虑。

  第三,《金刚经》虽然强调应无所住和三心不可得,却未提一个空字。它固然教人不取于相,勿执念于世间的有,也不取断灭的空。如果万物断灭,竟皆成空,那释迦摩尼还说这法经做什么,世人信受持诵还有什么用?空也罢,有也罢,执著于任何一端,都不免著了相。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不思不虑,最简单方便。

  第四,以上诸条,用意在教人超脱,《金刚经》里还有一条最实在的教导,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教人超脱,导人向善,是一切宗教的根本精神,《金刚经》概莫能外。

  第五,从知到行,《金刚经》要人往平实中做去。不必焚香叩拜,打坐参禅,只在每日的吃饭、睡觉、穿衣、洗浴中,只在待人接物的每一刻、处外自处的每一念中。只要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便是对佛法最好的修持了。

  第六,小乘易入,大乘难修,因为小乘利己,大乘利人。世人莫不求利己,只是智慧不同,所用策略有异。若能悟受《金刚经》教导,不难遵行小乘佛法。要屈己从人,为人着想,就大不易。对陌生之人,担心没有回报;对熟识之人,或嫉妒对方之长,或忌恨对方之短。不去痴缠,不去害人,已是很好。人性如此,莫可急求,不如先从小乘做起。

  第七,众生自性自度。释迦摩尼在《金刚经》中说,佛从未说法,也从未度人,指的就是众生自性自度。佛法如舟筏,给你之后,用与不用,渡不渡河,由你自便。

  凡夫读经,便如盲人摸象,得一皮半足,也不知是不是释迦本义,幸有南师解说,才有所领会。以上便是此刻我的所得。

  《南怀瑾选集(第8卷)》读后感(三):缘起

  最初接触南师的书,是在09年,状态最糟糕的时候。

  那时距离某人离世已有两年,时间却并未抚慰好我的创伤。不断压抑之后的结果是连维持表面的镇定都已困难,恍若无事的面具随时可能跌落。

  于生死,始终看不破,总感觉共同长大的人的消逝,也带走了自己的一缕灵魂。

  然后就在不断寻找答案。

  已然忘记是如何开始看他的书的,似乎是从网上读了些许片段,惊为天人,然后就迅速下了订单,购入精装全集,内容大多是他的学生整理的讲座稿。

  好处在哪?一是渊博,横贯佛道儒,由于是演讲录音整理所成,用语大多浅显,适合做为国学入门读物。二是进步性,大多数与他同龄的人,思想眼界还停留在过去的时代,而他却不;据说他常年每日只睡4-5个小时,授课之余,阅读不倦(90多岁的人了啊),所以,读他的书,不觉得那是个老人家在板起面孔说教,没有拘囿感。

  但是,讲佛学的部分,还是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人来看。比如《金刚经说了什么》,第一次读罢,我仍不知道到底说了什么(汗~)。因为他的知识实在太广博了,随时援引经律论里面的典故,诗词歌赋也信手拈来,而我往往就跟着跑了,把最初所述忘得干净。在又看了宣化上人以及圣严法师的讲解稿,如汇贯通之后,翻过来再看南师的这本,才又有了不同的感悟。

  他是很严格的人,无论是对子女还是对学生。他带过兵教过学生,于人性了解极深。文中一些对人的心性行为的批评,字字中的,直指人心,读罢直让我一身冷汗。

  他的文字,语重心长者有之,开明洒脱者有之,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见其文字如见真人。所以,对网上那些骂他的文字,我一律嗤之以鼻,那些人,从李敖到阿猫阿狗,给他提鞋都不配。

  在苏州时,有次坐车经过太湖。车子从桥上驶过,但我却总觉得我们是在涉水而过,因为总有种湖水就要漫过桥面的错觉。湖面上升起迷蒙的水汽,看上去薄雾冥冥,烟波浩渺,如果有位仙人乘风而来,我一点不会惊讶。后来才知道,他晚年在此建立了太湖大学堂,选得当真是块福地呢。

  最近网上传出他去世的消息,总没有真实感。先后有两个人看了照片之后跟我说他年轻时长得可真帅,花痴如我,却毫无感觉。只从他的眼神中看到挡不住的聪明,不羁,以及温厚慈悲。

  只从文字上,就对这个人升起无限感佩与依恋,虽然今生无缘得见,他却依然是我心中的恩师。对他,没办法简单地说出诸如“一路走好”“安息”之类的简单语句,唯有静默。

  ————

  How much do i love his books? Well, let's put it in this way: never read them without washing my hands, never take them to the toliet, never throw them randomly to the bed.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南怀瑾选集(第8卷)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