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梁漱溟问答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4-12 03:35: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梁漱溟问答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梁漱溟问答录》是一本由汪东林著作,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漱溟问答录》精选点评:

  ●这本书启发了我对学术研究的兴趣

  ●补全了晚清到改革开放前这段历史的很多细节,活到老思考到老,从不僵化,相信自己理性的梁老令人佩服。

  ●关于个人的,关于历史的,关于哲学的和关于报业的,感受很复杂。梁先生年轻时思考的两大问题,也是我思考过的,但我只能给予一个无解之解,那就是先做着试试看。我困惑的是,在我们的这个社会分工精细,阶层固化,人们对物质追求大于精神追求的时代,是否真的具有一个人实现其为人价值(或者说这种价值观已经适应不了这个时代了)的土壤。每次走近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总会产生一个感慨,没有比那更自由的年代了。

  ●匹夫不可夺志

  ●他是一颗良心,赤裸裸

  ●梁漱溟顽固得可敬!

  ●在人格上不轻易怀疑人家,在识见上不过于相信自己。

  ●没有什么惊奇的东西,很平淡

  ●此时重读,无心而有心;凡事能以一己知见思而决断,且终生以身践之,非大智者勇者不可能

  ●只有时间能还历史一个清白

  《梁漱溟问答录》读后感(一):梁漱溟的口述历史

  一本口述回忆录

  一个伟大的文人

  直言、无私、为国为民胸怀天下

  他试图改造旧中国,并付诸行动

  他一生参与政治,坚守信仰,

  却也不能不为政治所羁绊

  他是新中国40年的沧桑的见证者

  是政治运动的观察者

  更是一个敢说真话、勇于探究真理的文人

  《梁漱溟问答录》读后感(二):一位传奇人物的采访记录

  梁漱溟先生是众多中国的世纪老人之一,但不同于其他政治人物的是他没有参加社会组织和党派,不同于其他文化人物的是他随著书立说却不是埋头作学问学者而是社会改革家,不同于其他民主人士的是他少年得志并不张狂,中年受难并没被击胯。

  他被冠以“新儒家”“中国的脊梁”诸多熠熠生辉的名号。在一轮又一轮的社会运动中,也不得不放低自己,但起码他保持了难能可贵的尊严。

  《梁漱溟问答录》读后感(三):如果他活到今天

  梁先生当年为农民问题与太祖廷争面折,得享大名。读了这本书,对梁先生一生政治社会方面的经历有了更多的了解。个人感觉,虽然梁一直更重视自己的政治贡献,但就就像熊十力评价的那样,“梁漱溟本非事功才”。他的政治观点,并没有十分过人之处,但他强在一是敢于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观点,二是敢于不畏压迫表达自己的观点。“他是一个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认真求知的人,一个无顾虑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费孝通的评价是很公允的。梁先生一些话,今日读来,别有意味。比如,中国政治社会发展最值得重视的要素是“集体领导、发扬民主和健全法制”。比如,“中国的历史发展到今天,人治的办法恐怕已经走到了尽头。像毛主席这样具有崇高威望的人现在没有了,今后也不会很快就有,即便有人想搞人治,困难将会更大。”等等。如果老先生如果活过88年,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变化,他又会怎样评价?我很想知道。

  《梁漱溟问答录》读后感(四):梁漱溟的口述自传

  书以问答录的形式组织,实际上可以算是梁的口述自传。

  书中内容的跨度很大,从1893年梁氏出生(也是毛泽东的生年),直到1988年去世,对于梁的生平介绍全面。

  梁氏在上世纪得享大名,主要源于三件事。一是“五四”时期那篇《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演讲,梁作为坚定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在那个西学汹涌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风口浪尖,对中西文化比较问题提供了自己深入的思考。二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与妟阳初等人在河南、山东等地倡导并实践的乡村建设运动。三就是50年代初与毛的那场著名的论争。

  梁在50年代起长期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由于作者曾是全国政协直属学习组的秘书,有机会亲历了很多历史事件并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记录,这也是本书的价值之一。正因为这样的原因,问答录实际上更着重1949年以后的历史事件的讲述,包括:

  2、1965年对梁的批判。梁把建国前17年的建设成就归结为“科学”与“道德”问题,而不强调阶级斗争为纲,遭严厉批判。

  3、1970年,在讨论新宪法问题上,梁提出两点:一是宪法是限制个人权力的,因此不应把接班人写进去;二是国家主席是大问题,由谁来当是可以具体考虑,但不应不设。语惊四座。

  4、1974年“批林批孔”时,梁写成一代雄文《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并说出那句著名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这本书的价值主要还是对解放后这些历史事件从梁的角度做了较详细的交代和还原。另外,比如民盟的建立始末(三党三派),包括民盟机关报《光明报》的创办,在重庆谈判时期民盟的作用,等也作了详细的回忆。

  缺点是对于他的中西文化比较和乡村建设运动描述较简。当然,可以直接去读他的《中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和《人心与人生》。一个很好的选本是曹锦清编的《梁漱溟文选》。

  另外,书中谈到了一个具体事件,就是文革后冯友兰与梁的那次晤面。今年三联周刊第8期上有一篇梁培宽的口述,谈到了那次晤面的真实情况。书中的记录实际上是有错误的。梁培宽和宗璞也都写过文章订正此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梁漱溟问答录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