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是一本由加里・S・贝克尔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3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精选点评:
●跳过数学……
●微观经济学真的太迷人了,没有什么比研究人类/组织行为更让我专心了。最感谢的学科是经济学和数学,改变了我看待世界思考问题的方式。
●大佬,给跪了
●虽然方法很好,但似乎过于细节化.
●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人类行为的发出动机
●译者擅自删除了很多论文的数学附录
●其实就是一般的量化思路.把要素尽可能地数值化可比起来.里面的一些被认为相当具有道德压力冲击的角度放今天还是很有适用性的.比如关于子女生育的耐用消费品观点,讲子女生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消费行为.传统上填充的是生育带来的道德情感满足性替代补偿,以及相对与其他消费品的时间上的不可延迟性.连带的对生育率的成本问题基本上就是时下的解释思路了.而对于婚姻的企业合并思路基本上也是现在的某种观点.组成家庭的主要是各种补偿交换的优于独身的一种策略性/效益上的优势.所以,本质上来说这两点就是两个企业合并/共同出资研发下一代风险产品的思路.这样的话,动态地说,其实低生育率并不见得是坏事.因为从社会总效益来说,结婚生育并不一定是有更有效益的一种替换/迭代.
●分明是论文合辑啊……证明看不懂。行行行,becker你厉害行了吧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就是好理论
●F014.5/477 F014.9/*001 二楼 电子版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一):周期
有个想法 奇怪想法
有这么个钟摆
跳跃一下 曲线是优美的 黄金分割是神话般的美丽 钟摆是最漂亮的 鹦鹉螺 经济危机
太跳跃了
有这么个钟摆 当大家一齐研究哲学的时候 哲学太难了 就好象食堂里的两队人 自然有人知难而退 去隔壁那个窗口了 细节就出来了 不是哲学 是经济分析 是金融 是程序
tw 他这个题目已经够宏观了 只是我肤浅 没想法 我喜欢他讲的一个和金融有关的课 娓娓道来 随便举手提问 太极般的雄厚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二):有感
本书评由贝尔商城Mervine撰写。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三):《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
如果不是学院开设了经济学原理的课,我想我肯定是没有办法接受本书中的各个篇章,将一切人类行为都进行经济分析的现象。李俊慧老师在开始向我们传输“人是自私的”这一基本假设的时候曾遭受了很多不理解。经过了一个学期,我们都开始慢慢接受经济人假设,所以对于这相关的言论也能够较快地认识和接受。虽然有时还是忍不住怀疑其道德性,但是实在无法舍弃这样有解释力的理论。所以很容易想象社会上对于作者所进行的经济分析,应该是会存在许多不满与批判的,这一点可以轻易从书中得到印证。随便翻开一页,就可以看到尽是成本与收益的分析论证,对于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自私的人来说,这样的观点看起来就像是极端功利化的没有温情的冷漠经济分析,当然易于引起敌视。
在这里我最想要讨论的是第六篇,主题是婚姻、生育与家庭。私以为这一篇最集中地显示出了作者的经济分析应用之宽和深。文中将子女视为耐用消费品,主要给父母带来心理收入。考量影响生育力的因素,区分子女需求的数量和质量,研究了婚姻类型及其价值。实际上,经济分析在用来分析亲情爱情等人类的情感领域问题时,不免会遇到较之其他领域更大的阻碍,因为人们在精神上心理上难以接受用成本与收益去量度感情的做法。不过我们可以试着应用理论看能不能解释现实,再来对其进行评判,而非单纯以情感倾向就拒之门外。
观察现今中国社会,剩男剩女现象普遍,相亲类节目应运而生。婚姻当事人(或者他们的父母)在努力寻找最佳的配偶,使结婚的效用高于独身时的效用。在寻找的过程中,人们都相似地关注财富、教育程度、身高等因素,并且常常考量双方所在地域,这一过程其实是在进行积极的分类配对。避免异地恋,寻找有共同兴趣爱好有相似价值观的人,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即减少一旦选择婚姻之后的交易费用。毕竟恋爱或是婚姻都是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地域一致兴趣相近的双方在进行沟通交流时会容易得多。当“合伙”的收益超过独身时,理性的人就会选择结束单身而选择婚姻。
到生育方面的考量,现在的家庭大多为独身子女家庭,跟国家政策有很大关系,导致许多家庭的子女数量达不到他们期望的数量,实际生育力与期望的生育力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当今社会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而家庭中子女的数量又减少了,于是相应地促使子女的质量得以提高。用于子女的支出数量明显增加,子女能够获得很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父母总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满足子女的需求。由于家庭能拥有的子女数量减少,父母在购买子女这种耐用消费品时会更加注重如何从子女处获得更高的收益,显而易见的办法是选择购买“高档”子女。因为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增加子女的困难选大于提高子女质量的困难,因此对子女支出的增加是提高未来收益的好方式。
但是也可以看到许多明星家庭会选择超出国家计划生育更多的子女,对于他们来说,超生的支出小于他们从子女处获得的心理收入,同时也不至于影响对于单个子女的支出(仍能保持其“高档”性)。金钱对于他们来说不算太大的问题——当然,随之而来的是有关部门对其进行的高额罚款,常常超过一般额度的罚款,目的在于警示普通群众。违反国家政策所要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他们作为公众人物有带头示范的作用,至少不能让公众产生可以违规的错觉。既然如此,作为反面的模范也是必然的。有关部门借这些理由容易地就树立了一个绝佳的反面案例,小成本换来大收益,何乐而不为。而相应地,普通群众不会因为因为明星做出的选择就盲目跟随其后,毕竟大家都清楚自己的经济收入无法和那些名人相比,必须进行一番成本与收益的权衡之后才能做出自己的选择。
还有有关“生男生女一个样”的说法。由于国家政策影响,生育的数量受到限制,而生育又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社会上对于男女的观念还是没能同步跟进,许多家庭还是有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生男比生女好。于是有很多非法查看胎儿性别并人为堕胎的行为,父母用钱收买医生进行性别的检测,因为对他们而言,付出的这点成本所换来的确定性以及相应做出的选择,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收益。不过越来越多的情况是,父母会选择接受,顺其自然。因为现今社会的进步使得男女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改观,女性也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很多女性甚至能获得比男性更大的成就。这样一来,如果不是固守成见的家庭,会倾向于选择提高对女儿的支出而非人为中止孕育。另外,堕胎等行为的采取还会带来诸如失去生育能力或是错过最佳生育期等风险。男女比例虽然依旧不是很平衡,但是已经在向好趋势发展了。
用学来的方法进行了一些浅陋的分析,觉得还是比较能够解释与说明问题的。虽然是非货币领域,但是生活离不开经济,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受着经济的影响,并且总是用经济人的理性思维进行着评判与选择,所以可以理解经济分析的解释力应该是巨大的,未来这一方法可能还会应用于更加广阔的领域。
看完这本书,觉得最重要的是在学习一种分析方法。坦白说,其中的模型很多我都没能理解,还有诸多难懂的数学公式及运算都看不明白,很是遗憾。不过这样的经典著作,确实也是需要长时间的琢磨才能慢慢理解,不可能在短短一周就明晓的。
(这是我2013年看了一系列书单后完成的读书笔记之一,虽是旧文,又是课程作业,还是发布出来,还可以记录记录自己的阅读轨迹。或许以后还有增删补改的机会,或许还很有可能自己打脸。不要紧,开心就好~~)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四):note
Chapt1
3
经济学在第一阶段被认为仅限于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结构(传统市场学);
第二阶段扩大到研究商品现象即货币交换关系;
第三阶段,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
经济学的特点在于,它研究问题的本质,而不是该问题是否具有商业性或物质性。因此,凡是以多种用途为特征的资源稀缺情况下产生的资源分配与选择问题,均可运用经济分析加以研究。
7
经济学之所以区别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成为一个学科,更关键在于其研究方法而非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过于广泛,但通过假定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综合假定极其运用构成了经济分析的核心。
9
经济分析并不认为所有市场参与者信息完备,也不认为所有参与者的活动不存在交易费用,但是以上情形下的行为不应混同于非理性or随意行为。
正由于获得信息需要成本,通常信息是严重残缺的,因此在其他分析中被解释为非理性行为。
Chapt 2 有效歧视
某一群体的歧视减少另一群体的收入,也减少自身收入。因而,来自被歧视群体的报复性歧视不但与己不利,而且会使自己的境况更加恶化。歧视对于少数民众造成的损害远远超过对多数民众造成的损害。
如果没有歧视的存在,两个社会的贸易会达到最大规模;贸易随歧视的加剧而减少。当歧视偏好发展到足以阻止贸易的进行时,每一社会将处于经济上的孤立,只得依靠自有资源,某个社会的成员只能彼此在一起工作。完全的经济孤立会走向完全的经济封闭。
:模型看起来太蛋疼了。- -
Chapt 3 竞争与民主
与市场活动相比,政治活动的信息过于不对称,领域过于广泛,关联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对于一个政治信息有限的选民来说,选择某人管理很多活动比为每一项活动选择一个专人管理更为容易。
对政治的不知情和政治组织的庞大规模或许是民主政治中产生垄断和其他不完备性的两大力量,但间断性的选举而非连续性的选举和选民的不同偏好也是有关的因素。
通常,政府的垄断及不完备至少同市场领域一样突出,甚至更为严重。那么,政府调节经济垄断可能使人们蒙受更大的政治不完备性。
Chapt 4 犯罪与惩罚
多少犯罪可以容忍?
违法活动被取缔是因为其造成外部不经济。
#[良心的价值?]从经济角度来看,所有司法部门对于取缔违法活动的成本的地位是否被过于看重?这部分成本再高昂,是否也不容削减?犯罪者获得的收益,是否可以如贝克尔所言加总到社会收益中?In other words,是否存在犯罪带来的社会收益?犯罪本身不是带来经济外部不经济的行为?
模型——>在均衡点,从事有风险活动的实际收入在边际上随参与者对风险持有的回避或偏重态度而呈高低变化。如果违法者对风险持偏重态度,则其真实收入在边际上低于从事风险不大的合法活动的收入。
惩罚的社会总成本是违法者的成本加上别人的成本或其他成员的所得。罚款是一种转移支付,罚款的社会成本约等于0。而缓刑、监禁等的社会成本常超过违法者的成本。
90
法律的目的究竟是为了求偿还是惩戒?
如果强调补偿,则法律程序的主要目标将是估算损失,而这恰好是极困难的。base on大数定律,随着经验的积累,最终法律程序对损失的估计将越来越精确。
#有人喜欢冷冰冰
经济学是这样一本冷冰冰的科学,因为所有的人为因素、情感因素、社会因素都被当做是外生的其他变量,并且经济学家都理所当然地从“理性人”的角度追求一种乌托邦式的均衡。这种均衡通常仅仅甚至虚弱地解释利益层面的人类动机。
最好笑的是,贝克尔在本章末尾解释道,“本文几乎完全注重于对付违法行为的最优策略,很少注意实际政策”。大概是我太狭隘,这种不关注现实及人性的讨论,本身有何实际意义呢?
特别对于贝克尔罚款至上的论断,我有一点看法。虽然对于法学一窍不通,以及法律也的确是一种和经济学一样冷冰冰的东西。可是,如果要真切地解决一个问题,与其抽象出简单的model,还原事件的本来面貌不应该更重要么?
虽然罚款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惩罚罪犯plus补偿社会的作用,但是对部分违法者来说,惩罚的货币价值远远低于犯罪带来的效益。CM里那些狞笑着的serial killers,kill for pleasure。这种pleasure是无可替代的精神快慰。这显而易见的道理却完全被经济学家的外生变量一笔带过了。啧啧。
【贝克尔其人】
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反对国有干预经济生产,力主以微观经济理论作为科学的基础,建立经济科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他主张把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结合起来,把整个经济学建立在自由放任主义和市场均衡的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像奈特和舒尔茨一样,他坚持资本概念的普遍性;像弗里德曼一样,他否定有效理论应是对现象的直观描述这样一种必要性,而认为理论只能得出有用的“预测”就是可行的;像斯蒂格勒一样,他强调劳动市场上信息和搜寻活动的作用;像大多数芝加哥经济学家一样,他对政府的智能持怀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