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林海雪原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4-12 03:35: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林海雪原读后感1000字

  《林海雪原》是一本由曲波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5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海雪原》精选点评:

  ●小学看的时候还不知是"革命历史小说",现在再翻翻似乎少了点新鲜劲

  ●意淫神作。

  ●阶级文学,垃圾的文学

  ●智取威虎山,实在是太有名了

  ●看到一半,实在不能适应这个风格

  ●行文间满溢那个年代的passion。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有些生活化的细节还是挺好玩的,不过文笔差,而且对己方的美化和对对方的丑化实在太严重了,尤其在外貌和智商方面。天时地利人和一直都有在,也太不真实了。暧昧的对话也用革命式的语言说,实在是味同嚼蜡。总之不愧是代表作。

  ●一下午看完挑战失败

  《林海雪原》读后感(一):小时候老妈说林海雪原是本大厚书

  电影太经典,张勇手的少剑波、王润身的杨子荣,毕钰的座山雕,看了n遍,老爸直到前几年才看出来傻大个是里坡演的,演得精彩,故事精彩,真正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曲波是真正的文武双全。虽然字里行间带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电影只是截取了一部分而已。徐克的电影没来得及看,不知怎样。

  《林海雪原》读后感(二):《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集中体现了英雄崇拜和民族形式,传统的“五虎将”模式,夸张的人物描写,从外貌到故事情节都渗透着浮夸,拔高英雄形象,对敌人贬低 ,大概就是米歇尔·福柯所言“肉体直接卷入某种政治领域”。

  时代的产物,并不能用当下的眼光来进行评判,寻着轨迹感受过往,止步于此,也说不出来更多的东西,因为本身就不在喜欢的范围,看这本书大概就像看抗战片一样,现在已经不太能接受,纪念一下自己看完了。

  《林海雪原》读后感(三):林海雪原中的利刃

  小说从土匪血洗村县起笔,少剑波的姐姐-鞠县长英勇牺牲了,这也成为少剑波主动请命的原因之一。对土匪残杀无辜百姓的场景,作者着墨较多,着实看得心惊肉跳。在整个追杀的过程中,作者着重刻画了少剑波谨慎敏锐、智谋超群、勇于反省、忠于党和国家的形象。当然,战火的烽烟中也很容易滋生爱情的幼苗,自古美女爱英雄,小白鸽对少剑波便是如此。那个年代的年轻男女在情爱方面都显羞涩,我一直担心他们俩的爱情会因为战争的荼毒而有始无终,幸好最终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另外小说的一个高潮是杨子荣假扮土匪胡彪深入座山雕的匪窝和小分队里应外合,顺利解决了“天险”。此外,小说中也不乏东北地区的民歌,非常有趣。

  尽管其中不时也有因政治上的因素而略显夸大革命精神的力量,但总的说来,它还是一部不错的革命小说。

  《林海雪原》读后感(四):座山雕不是一个好土匪

  有些作品以为很好,读起来却让人失望。《林海雪原》就是这样。如果我小时候读这本书,那印象会很不错。因为暗合了我的革命英雄史观,毕竟在受小人书和老电影浸淫的童年里,滋生了一种无比伟大无比崇高的英雄情结。我以为林海雪原里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会把我带到一个熟悉而陌生的世界,很可惜,作者好像无意去造典型环境以配合典型人物。

  座山雕不是一个好土匪。像木偶一样的被杨子荣几句行话轻易戏耍,被侮辱了的不仅是匪格还有智商。其实辨别的方法很简单,让杨子荣参加扫荡一个村子不就完了,文本中的杨子荣只是在语言上土匪罢了,在行为上仍保持了一个标准的革命英雄形象。如果作者想挑战一下自己的写作能力,不妨设置小分队的几名队员走失在茫茫雪原,不幸被俘,然后座山雕把祭旗的任务交给杨子荣,亲眼看着杨子荣的枪法,这样最能检验杨子荣的土匪成色。如果作者还想悲情一下,不妨在开始让杨子荣来一段和白茹的情感纠葛,然后白茹不幸在被俘的人员之中,这样杨子荣在处理的时候就置于一个道德困境,一个抉择的两难,正像《九三年》郭文对朗德纳克所做,绝对正确的革命主义和更为正确的人道主义的碰撞,而这种人类共同的永恒的命题正是文字的魅力所在。还可以接着写,假设杨子荣为革命将儿女情长抛诸脑后,保证了少剑波的小分队铲匪成功,这时候不要写杨子荣被匪徒最终识破并消灭,死于敌人之手一点意思都没有,不如让杨子荣死于少剑波之手,即死于自己人的手里,并在死前意外得知被俘的白茹他们是被少剑波故意安排被俘的,而且少剑波知道自己一定能从革命大局出发,上演一出苦肉计。然后少剑波为了消除自己把白茹送进虎口的指摘,罗织罪名将杨子荣置于死地,多少有些任我行或者岳不群的味道,这样整个故事就有了成为大片的因素。

  或者,少剑波得到地图后,剿匪成功,但是唯一能证明杨子荣是自己人身份的队员全都阵亡,这样杨子荣被看成国民党反动派关押起来。故事就此结束。

  《林海雪原》在威虎山之后,一无可看。作为十七年主流话语写作,人物形象空心、高大、平面、脸谱,《林海雪原》领军着一批这样的作品。这样的文学创作是没有生命的,于是,很多人一本书的起点也就是终点。倒是当时的隐形写作(陈思和语),亦即民间创造,逸出主流之外的作品,摒弃宏大叙事,将人性的光辉放在特别的境地,像《百合花》、《红豆》等作品,历久弥香,显示出了文学的内在规律。

  《林海雪原》读后感(五):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常年生活在热浪袭人的环境之中,因未亲眼所见,我几乎无法理解或想象“林海”和“雪原”的真实模样,那种穿裹着厚棉袄,戴着大毡帽,脚踩雪靴,连呼吸都能冒白烟的景象。而就是在解放前夕,一支东北民主联军的小分队要在那样冷峻严酷的林海雪原中,与狡猾的土匪作战,并成功执行剿匪任务,想来着实令人震撼。

  在十七年时期众多文学作品当中,独有《林海雪原》吸引了我。记得好几年前曾和父母观看过翻拍的电视剧,对杨子荣剽悍的英雄气概,还有他与土匪对答如流的黑话印象极为深刻。好几年后,带着这些残存的记忆,翻开这本原著小说。“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这是扉页上作者曲波为小说写下的第一句话,也是他“怀念战友赤诚的一颗心”。和许多凭借想象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同,《林海雪原》是曲波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所以小说中穿插的各种出人意料、趣味横生的小故事,都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在一个大的剿匪框架中,形成了曲中有曲、险中有险的阅读效果。

  《林海雪原》为读者带来的阅读快感是强烈的,这和曲波亲身经历后再现战场,以回忆性的手法进行叙述是无法分离的,曲波所带来的真实感,以及真实感里透漏的小细节,譬如杨子荣的豪迈与谨慎,栾超家的粗放匪气,“小白鸽”白茹与队长少剑波之间朦胧的爱情等等,都从人物对白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而作为文学作品,小说本身的浪漫传奇性审美情趣打破了以往刻板、僵硬的创作模式,形成了成功利用传统民间文化因素来描绘战争的具有趣味的自然模式。

  小说的创作与社会意识形态是息息相关的,再加上曲波亲身经历了剿匪战斗,自然而然地便将土匪极其残忍的本性暴露出来。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正方”和“反方”时,往往会不自觉地进行强烈的对比,譬如漂亮多情的女卫生员白茹与淫乱狰狞的女土匪“蝴蝶迷”的对比,少剑波、杨子荣等浪漫的英雄的剿匪战士与“座山雕”、“许大马棒”等猥琐凶恶的土匪形象的对比,这些,无一不在小说传奇的意义上夸张了“好人特别的好与美,坏人特别的坏与丑”的模式。这种手法虽然能够加强读者对正义与邪恶的明确划分,并强化了小说的感情基调,但我认为,这种模式化的理想化的人物塑造,往往过于单一,使得人物在外貌上就已经被明显划分为好与坏,读者毋须再通过自省来思考什么才是好与坏,对与错。我们可以这样假设一下,假如土匪本是英俊强壮的,“蝴蝶迷”是美丽迷人的,而小分队的队员们的外貌却是一般或是丑陋矮小的,如果现实是这样,那么又会产生何等效果呢?就像《巴黎圣母院》中的钟楼怪人一样,有着丑到了极致的样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等等,但这样的人物却有着无比纯洁正义崇高的心灵,那么我们该如何解释善与恶,美与丑呢?但这样的缺憾是时代性的,十七年时期的工农兵文学强调的就是一种政治宣传,一种意识形态的宣扬,在这类文学作品中,正义与邪恶的对立、集体与个人的对立、美丽与丑陋的对立,都是不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甚至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在脑中有所印象的,所以过于夸张和煽情的描写,过于陈旧的表现英雄人物的模式,是几乎所有作者的共性,在这样的共同心理之下,他们和读者,和整个社会才能产生共鸣。

  曲波在小说的最后有一篇写给读者的后记,更加体现了十七年时期工农兵小说的特点。他提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感触,认为在丰富的斗争生活基础上,作者的立场和观点,是十分重要、丝毫不容苟且的根本问题,对于爱、恨、歌颂、打击,都不容许有一点含糊。所以杨子荣式的英雄人物是完美的,是理想的,土匪就必须是丑陋狰狞的。

  我是怀着极度的热情读完《林海雪原》的,开篇的《血债》便将我带回到那个人心惶惶的动荡年代,那时老百姓或许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正义与邪恶,也不会对人性有所思考,但他们的初衷,他们的愿望和我们是一样的,为了和所爱的人们幸福平安地生活下去,能够不再受战争的惊扰,一直和平地生活下去。所以无论小说的缺憾是什么,读者终将被其所吸引,因为像杨子荣、少剑波、白茹等战士可爱可亲的形象,似乎就活生生地在我们身旁,给我们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林海雪原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