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是一本由杨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565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5-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春之歌》精选点评:
●感觉特别激进,也许只有那个时代能够理解那种情怀吧。
●那个时代小说,人们都薄得像张纸。
●信仰。
●我读这本书,最欣赏的人物就是余永泽了(原型是国学大师张中行),在喧闹的环境中,仍然能够静下心来,埋首故纸堆,耐不住寂寞,那还能做成什么事情呢?虽然余永泽在书中被写得如此不堪,可是从客观角度来看,这是时代对人的苛求,这个社会,还是更需要胡适,更需要余永泽。
●如果不是为了姜飞,绝对不会看完的。
●太“革命”
●fu k
●对于信仰这回事,我想现在的年轻人永远也无法了解。
●把妹水平=政治觉悟
●有些热情确实可以跨越年代,因为它的单纯……可惜现在单纯被人假以其他的说辞而利用,所以热情也不再了
《青春之歌》读后感(一):我被《青春之歌》所感染
当我阅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全身热血沸腾。就好像穿越了时空,我和林道静一同活跃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为了共同的理想而一同奋斗。
我深深地被这本书所感染,卢嘉川、林红他们为了整个中国人民的幸福而献身。个人安危在他们的心中,显得微不足道,他们心系整个国家。而且面对劳苦大众,他们的思想十分的单一纯洁;而当民族安危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又表现得大义凛然。
《青春之歌》读后感(二):一点点关于青春之歌的体会
小说之所以是小说,大概就是因为正像杨绛先生所说:“小说家的世界观往往不是经过自己有意识的思辩、精密的分析和批判后综合起来的,里面有偏见,有当时的主流思想,有个人切身经验得来的体会等,感情成分很重”。杨沫女士的个人感情生活,也在作品中可以看见一点人物的影子:余泽华的迂腐,卢嘉川的牺牲,江华的爱,是否就是张中行的映射呢?答案显然是的。
卢嘉川的牺牲让我停下了整本书的阅读。江华的爱,更是不能理解。余永泽,也带着她的阔太太过着幸福的日子,道静也在革命成长的路上越走越远。好希望看到卢嘉川和道静在一起的样子。忘不掉道静坚决撕掉“白首书”的坚决,来自戴愉一瓶茅台的叛党。胡梦安的步步紧逼更是让人终生难忘。
革命的道路终将胜利,英雄的鲜血永生难忘。向那个年代的那些人,致敬!
《青春之歌》读后感(三):一些让人不舒服的细节
书里有几处细节令人心寒:
1.林道静在定县东关小鼓动学生示威,自己并不参加。学生被捕后,她仅跟李妈提了一句。作者杨沫就用“咱们到胜利那天再跟反动派算账”这句话带过去了。后来被捕学生的安危是怎么样的,我们无法得知。但可以看到学生们被推到台前当枪使后被放弃了。林道静作为教师是不合格的,连最基本的保护学生都做不到。
2.王晓燕多次帮过林道静,她的思想转变也收到林道静的影响。林道静怀疑戴愉背叛革命后,有很多机会可以提醒王晓燕的,但是她没有,最后还是因为组织要求她回北大工作,才想到要拉拢王晓燕。后来林道静仅仅因为王晓燕看到她被别人打没有吭声,她对王的看法就180度大转弯,什么王不值得争取之类的。北大隐藏的特务身份被揭露后,林认为王是傻子的心理描写只让人觉得王晓燕白瞎了眼睛。王认识、多次救助林这种朋友,王也是倒了大霉。
3.李槐英的遭遇已经很不幸了,书中也讲到她事后不肯告诉别人发生了什么。但林道静磨出真相后,却在会上讲出来,作为例子来证明其工作效果。不知道林举这个例子前有没有想过李会不会受到二次伤害?若这种事情被广泛传播,李槐英如何自处。
……
文中还有很多类似这种读起来让人不舒服的情节。比如但凡没有坚定地跟林道静站一边的女性,不是被玩弄,就是自杀死了,下场凄凉。用这种衬托主人公的手法老套,也不具备美感。
《青春之歌》读后感(四):17年时期的“贝微微”
看了短评和书评,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某L说这样的书在当时那么受欢迎是有它的原因的,我以为,这本书当时受欢迎就像《微微一笑很倾城》(仅以此为例)现在受很多人欢迎一样。
那是个个人崇拜至上的年代,这是个追求享乐的年代。从我个人角度看《青春之歌》,是这样的:
▪不丰满的人物形象。作为主人公的林道静从出身就占了优势,虽然起先傻白甜做事莽撞,但凭借主角光环一路上各位大咖相助,打入某D较高级层面,并有幸和两位日理万机的人物谈恋爱,这些剧情更像是17年时期的另类言情小说。当然,对涉及到这一部分内容,更专业的表述是“性爱”(不知道是谁于海涛使用了这两个字),若从“性爱”这部分内容来看,书中的人物情节甚至不太敌抄袭的《三生三世》,凭这一点,再降一星。
▪时代性和历史性。一部小说在一个时期的出版量如此大是有它可取的原因的它抓住了广大的阅读群体对某些观念的追逐,更重要的大概是对某段历史的呈现。在定县当教员时,对学生们这样说过:“咱们将来将会生活在一个非常非常幸福的社会里,就像现在的苏联一样”;当面对江华是否进一步增进关系的询问时,她想的是“像他这样的布尔塞维克同志是值得深深热爱的”,所以她答应了……等等的一些美好是当时的人们所憧憬的,就像现在的人们憧憬自由生活相爱白头一样,所以这本书可以说是符合那时的大众的要求的。
▪关于胡适与蒋梦麟。我没有认真研究过这两位大家,但是直觉让我在读到书中对胡和蒋的批评时感到极度的不舒适。
一个作家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植入了自己的文字中,而以现在的角度看,一些观念是意义不深刻的。
《青春之歌》读后感(五):青春谱曲,岁月如歌——有感《青春之歌》
偶尔看见贵州卫视正在播放《青春之歌》的同名电视剧。
回想起了学生时代看小说《青春之歌》时的激情澎湃,心血沸腾……
简介:
《青春之歌》主要是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不屈服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形象地展现“九•一八”——“一二•九”(1931--1935)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由于作者善于将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斗争旋涡中加以刻画,善于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来展示各自的性格特征,善于将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刻画巧妙地结合起来,善于通过富有性格特色的细节来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善于将人物性格的变化与人物命运遭遇的变化结合起来描写,通过所有这些努力,不仅使林道静这一形象塑造得血肉丰满,真实感人,也使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如卢嘉川、江华、林红、余永泽、戴瑜、王晓燕、白莉萍等显得个个活脱生动,性格鲜明,虽然这些形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类型化的痕迹,但仍能显示出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深厚艺术功力。《青春之歌》正是通过对林道静个人命运、遭遇和归宿的描写,通过对当时形形色色各种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描写,既反映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提炼出革命的思想主题。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及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杨沫,原名杨君默、杨默,笔名小慧。祖籍湖南省湘阴县,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