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尖叫的耳朵》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06 02:43: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尖叫的耳朵》经典读后感有感

  《尖叫的耳朵》是一本由(荷)梵高艺术研究基金著作,中国妇女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尖叫的耳朵》精选点评:

  ●"精神病后院的树",那扭曲劲

  ●感觉像多了点字的简历表

  ●天才的一生...

  ●梵高的画被编辑的失去了艳丽的色彩和本身的美感。

  ●粗略地看过 对梵高的一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 艺术的狂热 不灭的澎湃 投身事业的激情是执着的追求

  ●很差,荷兰的梵高艺术基金协会竟然就这水平?

  ●生命~

  ●他在艺术之中寻找救赎,致死未逃离孤独。 还是被那句 带我回家吧 秒杀

  ●好怀念的书。高中的图书馆。回忆的充斥。最爱的向日葵。最爱的梵高。

  《尖叫的耳朵》读后感(一):艺术啊,命运啊

  看过才知道什么叫“性格决定命运”“理智扼杀艺术”那么也就像书中所写展现的---不理智才能造就艺术了,觉得梵高完全可以是令一种生活的,甚至是富裕的生活,至少他是完全可以不这么窘迫的,全是性格使然,不过这样也造就了一代大师。。。

  《尖叫的耳朵》读后感(二):明亮的世界

  怎么说呢,我是比较喜欢凡高早期作品的.

  加入印象派华丽的颜色不是让我很舒服.

  但凡高的一生却是明亮得如太阳让我崇拜.

  这本书据说是荷兰凡高研究所所做.

  图片加文字的史实的确不错

  但还是象其他凡高的著作那样,不能把文字和图片相结合.比如在讲到凡高早期的故事时,出现的图片可能是他已到海牙的作品.

  可能是因为凡高的作品太多了吧,很难将不是大作的作品也登上来,但还是期待有这样一本书.

  《尖叫的耳朵》读后感(三):给提奥的信

  我第一次看你的画时不是黑夜是在黎明前,我独自躲在我的帐篷中看着你的画,《有乌鸦的麦田》,我看着你的画如同看见一个世纪前的你,画板前的你,忧郁的你,渴望爱的你。我还看见我自己,孤独的自己,封闭的自己,迷茫的自己。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画,爱上了画后的你。但是我那时并不明白,你的忧愁你的激情从何而来。

  我第二次见到你,是在美术课上,老师给我看有关你生平的VCD片。我很认真的看,每一次你的渴望你所受的痛你的孤独你的无奈,它们都像针尖一样深深的刺痛了我,你的爱也从19世纪而来伴着你给我的痛。那时,我想我明白了你,月光下仰望夜空的你,割下耳朵却又被拒绝的你,扳动手枪的你,倒在提奥怀里的你。因为我也孤独,我也仰望着星空想要聆听来自天堂的无可能的呼唤声;我也孤独,我的想法无人能够读懂,我的偏执,我的无穷无尽的幻想。我果真以为我明白了,可是我的心底为什么没有激情,只有渺小的希望,我知道如果是你,不会这样。

  我真正了解你,是听到了为你而写的歌《vincent》。音乐是能超越人灵魂的能量,它将我们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我曾经问过很多人,如果你遇见凡高,你会为他做什么。他们说的是尊重。这是一个不错的词,我想也是你需要的。然而我想给你的却不是这么沉重的尊敬。我想静静地陪在你的身边,做一个永远不会离开的“提奥”,为你拭去脸上的泪,让你在我的怀里入睡,让你不要孤独。我想看见你的笑,快乐的笑,麦田的天空不在是黑色的也许是永久的绿色,平静的颜色。如果你真能那样,我愿意做你的情人。

  “But I could have told you Vincent

  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as beautiful as you. ”

  《尖叫的耳朵》读后感(四):梵高回家了

  从尤金尼亚到表姐再到妓女西恩,梵高一直贯彻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理念,没有女人,他不能活。

  事实证明他错了,他用疯狂的作画取代了女人的地位,也试着让自己豁达。他知道女人还是不能让他摆脱孤独,所以即使是和西恩,看似两人如此相爱,最后还是分道扬镳。因为女人满足的只是他内心爱的渴望,但是他真正需要的只是理解。对,不要别的,只是一点可怜又可悲的理解。因为没有理解,他不能活。

  这个典型的荷兰乡下人,在自己37岁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看似是因为生活的困境所迫,让他神经过分敏感而脆弱,但是如果活在世上得不到理解,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这个唯一爱着他的弟弟,最终出人头地,却还是没能挽回梵高过度的悲伤。而梵高也心知肚明,弟弟能给他爱给他支持给他钱(尽管最后连钱都给不了了),但是给不了理解,那样的支持只是建立在亲情上的、必须的施舍。这个有点乖僻的荷兰佬被人视为怪物,也曾让弟弟提奥担心和纳闷过很久:他为什么不找个正当的工作呢,比如面包师,至少那样还能养活自己?

  可是有些鸟儿天生就不会被牢笼所困,因为他们的羽毛太过漂亮。梵高没有羽毛,也足够暗淡,他只有一颗善良的心和热爱生活的态度。他在矿工的日子是艰辛的,却又是令人心酸的,他发现了上帝的不忠,因为上帝让这些天底下最忠厚老实的人受了难,他开始怀疑上帝,他唯一信的只有眼下的涂料和画纸。

  他告别苦涩的初恋之后,是一阵时间的颓靡,他开始消极怠工,却说出了这样让人沉思的话,这也是句足够让上帝惭愧的话,“我们怎么能出售毫无价值的东西以牟取高利呢?为什么只有那些出得起价,却对真正的艺术品毫无见识的人才能到我们的画廊里买画,那些真正有鉴赏力的穷人,却没有一个钱买一张印刷品装饰家里的墙,这合理吗?”

  上帝似乎开始眷恋他,并证明或许对于他这样一个乡下人来说,能得到如此非凡出众的才华,的确是一件合理的幸事,梵高也从这天赐中获得过莫大的快乐。1887年是欣喜而幸福的一年,他在阿尔收获了灵感和心灵的宽慰。尽管他没有出色的绘画技巧,但是依靠他对生活和生活在阿尔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热爱,画出了事物的灵魂。《向日葵》便是创作于那个时期,可悲的是,上帝和梵高开了个玩笑,在创作了《向日葵》100年后,这幅画在伦敦克里斯蒂格拍卖出了3990万美元的天价。而此时,梵高已逝去97年。

  梵高热爱那些深陷贫苦却质朴善良的人们,为他们抱不平,为他们能存活而奉献自己的工资,那么,谁来替梵高抱不平呢?我们究竟该把这个问题抛给谁?

  这合理吗?

  大多数的偏执狂要么成功了,要么就是疯了。那梵高呢?这个乡下人到底是因为画画而变疯,还是因为疯了才画画?又或许对于梵高这样一个人人眼中的“疯子”,不回答这个问题,是最合理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不合理,特别是对于天才,必定万般阻扰,一个天才式的人物,注定不能为人所理解,即便是上帝,他把这样的美好摧毁,成了我们所俗称的悲剧。

  1890年6月,梵高完成了绝笔之作《鸦群乱飞的麦田》,强烈的色彩下透射着梵高内心的绝望、苍凉和恐惧。对于屡次吞食颜料未果的梵高而言,他不怕死,他用了大量令人刺眼的黑色,他早已准备好要踏上归途。一个月后,他在这块麦田上,用手枪完成了自己对艺术的献身。乌鸦四散,惊恐的离去。

  可我们怕,怕他死了,再没有第二个对生活能投以这般狂烈之爱的梵高。

  “现在就像在过去家乡的家里一样,带我回家吧。”从此梵高回到了美丽的家乡,他和淳朴的村民们生活在一起,生活虽然依旧清贫,但他不再孤独,他有着世界上最善良人们的理解。他每天都跑到阳光充裕的麦田,快乐的作画,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尖叫的耳朵》读后感(五):Sobre Van Gogh

  清楚地记得2008年正是地震前,我曾经自问过“艺术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完全可以不要看图画,不听音乐,不看话剧活下去,虽然会缺少很多乐趣。音乐不是一种neccessity,我那时候以为它只是一种有产阶级提升自己精神生活的方式而已。没看到吃不饱饭的人在演奏钢琴的。

  世间的事就是很巧,我才问咯自己这个问题后不久,地震就来咯。那一刻地动山摇的时候,我的心经历咯前所未有的惶恐,那时候有一种感觉,就是一切是不是都要结束咯?我们摇摇晃晃的撤离到仍在震动的操场的时候,很多人都哭咯,我感觉大家的心都是和我一样异常的惊恐,我极力控制住自己的眼泪装作很镇定的样子。突然就在那一瞬间,就跟直觉两个样,我很想一个人抱住我,给我听音乐;或者是大家平静的坐下来,围着圈唱歌。我希望有一个交响乐团,坐在我们面前,演奏很舒缓的曲子。可是谁有那样的“闲情逸致”?现在我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疑问,音乐对于我,至少是音乐和我之间的共鸣,他是我的安慰,在我最慌乱的时候的平静伙伴。是我的 neccessity.

  那美术存在的意义是啥子喃?我从小就不爱画画,画出来的东西真的看不下去。我更喜欢通过音乐在脑海里面去构思一幅图画,那样好像比较简单,看不到,只能想到。美术是不是把这种抽象在脑海里面的图画通过笔纸表现出来,让人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画家脑海中抽象的想象。从这个意义上,画家好像是个翻译,把抽象在脑海中的图象,“转译”到画布上。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最近看咯这本书

  其实这本书多商业化的。前面是他生平介绍,写得多肤浅。但是后面才是重要的,是梵高和他弟弟(soulmate)几乎贯穿一生的书信交流。里面有很多梵高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看法,我可以当一个窥视狂,窥探他的内心活动,哈哈!其实发现他还是一个多哲学的人。就是太感性咯,男人太感性就要扯拐。但是我们怎么能去要求你个艺术家理性得和平常人一样?那不是就都成咯外交官,公务员儿,生意人,天性就被抹杀咯。其实我觉得人都是感性的,只是一大部分人都鼓捣自己不要那么感性,多适应一下社会现实,于是我们大部分人就所谓“融入社会”咯。但是有些人,他就是不干。

  “假如一个人忠实于值得自己真正去爱的东西,而不是在毫不重要,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去浪费自己的感情,他就会慢慢得到更多光明,变得更加坚强(不是很赞同)。有时,也常常被迫深入社会,与人群交谈;但是就有人宁愿孤独的从事自己工作,几乎不需要朋友,也能平安无事地走完人生道路,并与人群和谐相处。甚至在上流社会,在最优越的环境条件下没也必须保持一种隐士的某种心态(强烈举双手双脚同意),否则,他就会失去了自我;千万不能让灵魂之火熄灭,而要让他永不熄灭。谁选择了贫困并热爱这种贫困(我才不热爱贫困),谁就拥有了无穷的财富,并能永远听到自己良心的呼唤;谁能听到呼唤并且服从--那是上帝最好的礼物--谁就从呼唤中找到了朋友,永不孤独。”

  梵高是个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人,他为了画画可以摒弃物质生活。他很爱女人,我也觉得他很尊重女人,他说道:

  “她们受的苦比我们多,这使她们更加敏感。虽然她们不是总能理解我们的想法,而当我们对她们好的时候,她们往往就领会到了。当然并不总是这样。心灵就在于意志,有时女人身上有一种奇怪的美德。”--这样的话被一个男人说出来,让我感到相当舒服。

  “最初,爱情脆弱的像蜘蛛网,但后来却强如电缆,所需要的只有一个条件--忠诚。谁想拥有爱情,谁就一定要忠诚。谁想认识众多女人,谁就要忠于一个女人(同意!)。忠诚的爱情,会有不同的心境和变化”

  “爱情与自然界一样,有枯萎的时候和发芽的时候,但是绝不会死亡,大海潮起潮落,但它依然存在。我把友谊和爱情视为一种情感,一种行为,他需要活力,疲劳和不耐烦是在正常不过的后果。”--这让我想起“最重要的是你还有去爱的能力”。

  梵高的对爱情痴狂,和他对艺术的追求,是不会双面开花的。他对女人有着绝对的理解和爱,但是他却没有婚姻。他曾爱过房东的女儿,可她已经订婚;他爱过一个妓女,怀着怜悯的爱(也许不是),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爱上表姐,得到“不,绝不!”的回答。于是他说:

  “热爱艺术,就意味着要是去生活中的爱情。相反,赢得了生活中的爱情,就意味着要放弃真正的艺术。”

  “我想体验家庭生活的幸福与无辜,可以更清楚的看到什么是爱,并把爱的体验在做品种表现出来。”--原来还是个顾家好男人!

  他精神病时期的画是我的最爱。比如说“阿尔的橄榄林”(阿尔是他最后自杀的地方,法国南部)和“丝柏”,是在精神病院中画的。扭曲的抽象,让我想象,真正的景色是怎样的?什么一种情况下一个人会选择这样的一种方式来“翻译”自己脑海中的抽象画。

  他一生,唯一卖出了一幅画,400法郎,只够他一个月的生活费,也许还不够如果再加上买材料画画。Pero,

  危险与恐惧危险,哪个更糟糕呢?谁是主人?是逻辑还是我?逻辑为我存在,还是我为逻辑存在?

  用他自己来悼念毛威的话来总结这篇日志:

  --“啊,不要以为死去的人永远死了,

  只要有人还活着,

  死去的人就永远活着,永远活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尖叫的耳朵》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