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少女安妮》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06 02:23: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少女安妮》读后感锦集

  《少女安妮》是一本由[加] 露西·莫德·蒙哥玛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女安妮》精选点评:

  ●支撑我度过整个小学六年得精神支柱

  ●年少时最爱

  ●宅在小地方就是没意思

  ●还是小时候很单纯,经常犯错的那个小安妮比较可爱。

  ●《绿山墙安妮》的第二本。

  ●世界是如此美好~

  ●吉尔伯特同学永远在出击= =

  ●贵阳市图书馆 小学

  ●安妮的故事还是那么温馨~以后还要给自己的孩子读~

  ●“想象的空间”在全套书中是一个绝对的关键词,安妮同学可以把自己的灰眼睛想象成紫罗兰色,把窄小修身的衣服想象成当时流行的泡泡袖,唯独没办法把自己的红头发想象成透亮的黑色。

  《少女安妮》读后感(一):当青春还在的时候,就应该梦想

  歌里唱过:当青春还在的时候,就应该梦想

  其实,反过来说更加正确

  也就是当梦想还在的时候,人会永远年轻

  人类唯一可以对抗时间的就是内心的梦想

  这是流逝的时间无法夺走的珍宝

  也只有阿冯利才有ANNE这样的女孩吧

  我开始有点喜欢加拿大了。。。

  什么时候才可以搜齐七本呢。。。

  《少女安妮》读后感(二):还是那个精灵少女

  戴维:安妮,睡觉在哪里?人每天夜里都睡觉,当然,我知道那是我做梦的地方,可是,我想知道它在哪里,我怎么会经常到那里去,却对它一点也不了解。

  又与安妮相见了,还是那个红头发鼻侧点缀雀斑身材瘦瘦的女孩,还是头脑中充满无数想象的精灵,还是绿山墙农舍里活泼热心对任何事都充满希望的乐天派。自从大一认识绿山墙的红头发安妮后,我的生活中又增添了一份童话色彩。这个奇妙的女孩让我见识了什么叫真正的纯真,她让我觉得阿冯利村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绿山墙农舍是里面最温馨的家庭。那里每个地方都是迷人的风景,每个风景的名字都由诗人赐予,在那里长大是一件幸福的事。

  当我知道安妮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后,就寻找各种途径了解她以后的生活。今天,我读完了《少女安妮》(实则是2013年的某一天),讲述的是她在小学当教师和在阿冯利促进协会做委员的有趣经历。有安妮怎么会不有趣呢,再加上故事中一帮调皮捣蛋的孩子,天堂往往是由童真打造的。

  安妮长大了,懂事但不老成做作。绿山墙农舍的日历翻过几轮春夏秋冬,却翻不走安妮身上日益浓厚的真善美,阿冯利村的人有来有去,却不改旧日的和谐美好,这里仍然宛若天堂,令人心驰神往。

  再看后续,我才发现《绿山墙的安妮》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我竟已忘掉大半,口硬心软的玛丽拉,善良的戴安娜,聪明正派的吉尔伯特,我怎么能忘了你们?没有你们,孤独的安妮怎么在书中书写她个人的神话?看来,我得重温绿山墙的安妮,看我糟糕的记忆遗忘了多少珍贵的内容。

  《少女安妮》读后感(三):世界上不愉快的事情已经太多了,用不着再去想象更多

  安妮系列第一部的结尾讲到安妮从女王专科学校毕业后,为了陪伴玛丽拉决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选择留在阿冯利教书。那一年安妮16岁。

  安妮系列第二部是安妮从16岁到18岁的故事。

1 绿山墙农舍又一次焕发活力

  谁承想古板严肃的玛丽拉会在五年前收养一个11岁的孤女安妮,又有谁能想到,五年后的玛丽拉又一次收养了孤儿——一对刚满6岁的龙凤胎。

  龙凤胎的父亲是玛丽拉隔了三代的表亲,随着父母相继去世,好心的玛丽拉把龙凤胎领进了绿山墙农舍。

  男孩叫戴维,是一个漂亮的捣蛋专家,让人头疼却惹人喜爱;妹妹多拉是一个与生俱来的淑女,乖巧安静但略显乏味。

  安妮很高兴有一对双胞胎加入绿山墙,她白天在学校教书的时候,玛丽拉就没有机会体验孤单了。加之安妮本人极其喜爱孩子,乐意看到每一个孤独的小生命都能像自己一样拥有一个温暖的家。

  小戴维给绿山墙增加了无尽的工作量,最初几个月,玛丽拉每天一睁眼就开始忐忑戴维又要闯什么新祸,给双胞胎缝制衣服以及教育工作则落到了安妮的肩上。与此同时,绿山墙也增添了无尽的欢笑与活力。

2 羽翼渐丰的女教师

  正式教书的前一天晚上,安妮酝酿了一篇打算第二天给学生展示的演说词,文章辞藻精美且鼓舞人心,唯一的缺点是站在讲台上的安妮紧张到一句都不记得了。

  班上有十个新搬来的村民,其中有一个叫保罗.欧文的10岁男孩,在与安妮的视线对上的一瞬间,彼此就成为了终生知己。

  刚刚失去妈妈的保罗.欧文从美国搬回爱德华王子岛与奶奶居住,爸爸独自在波士顿跑生意。保罗拥有一个想象力积极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天生的小诗人,多年后他也确实成为了真正的诗人。

  保罗.欧文是一个性情温和、周到礼貌的小男生,阿冯利的每个人都很喜欢他,除了戴维。戴维把大他4岁的保罗当作头号劲敌,这个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男孩子竟然胆敢那么深受安妮的喜欢。在戴维与保罗单方面的竞争中,戴维闹出了不少笑话,可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更好的小男孩。

  安妮耐心培育她的小学生们,教授知识与技能,用爱灌溉孩子们幼小还未定型的心灵。安妮也有过一次情绪失控,在极其水逆的一天,她用教鞭抽打了班上最桀骜不驯的男生,也是唯一一个不喜欢她、也瞧不上女教师的小男生。

  阴错阳差,安妮的这一举动赢得了桀骜小男生的尊重和喜爱,理由是安妮的手劲一点不比男教师弱,教鞭使得和男教师一样好。尽管让人啼笑皆非,但安妮依然后悔与羞愧自己的失控行为,她是把爱与耐心看得很重的人。

3 薰衣草般芬芳的往事

  在第二部的故事里,安妮交上了一个新朋友——一个比安妮大将近30岁的老小姐。

  安妮与好朋友黛安娜,一次因为迷路走到了回音蜗居面前,一栋用岛上红彤彤的沙岩石建成的石屋。爱德华王子岛上的住宅普遍都是用木头建的农场,这样一幢石屋几乎和宫殿一样令人眼睛一亮。

  黛安娜一眼认出石屋的主人,一个叫拉文达的老小姐。

  拉文达今年45岁,从外表上看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她的头发全变白了,然而浓密美丽,恰到好处地做成精致的松软发卷,一张脸几乎像小姑娘般红润,嘴唇娇嫩,有一双温柔的褐色大眼睛。她的长裙也不怎么符合年龄——一条缀饰着白色月季花的米色薄纱裙,可穿在拉文达的身上却格外合适。

  安妮与黛安娜向她打听路况,最后两个姑娘留下来和拉文达一起吃了下午茶。茶点桌在两位姑娘进门前就已经布置好了,点心异常丰富,桌面还被装饰一番,拉文达的那身衣裙也是特意为此打扮的,就像专门等待客人一样。

  其实,拉文达根本没有在等任何人!回音蜗居太偏僻了,很少有人来这里做客。已经独居十年的拉文达只有一个小女仆作伴,拉文达会经常假装举行茶会,消除孤独感。

  假装举行茶会这种完全不符合45岁的老小姐的行为,让安妮萌生一种找到灵魂知音的悸动,就像她第一眼看到她的学生保罗时的感觉。而保罗因缘际合般的牵引出了拉文达的一段罗曼蒂克史。

  原来在二十五年前,拉文达曾经接受过保罗爸爸的求婚,两个年轻人因无伤大雅的矛盾闹分手后,保罗的爸爸负气去了美国做生意。在得知拉文达另嫁他人后(其实是误会),彻底死心娶了一个美国妻子,也就是保罗的妈妈。

  在一个秋日的午后,这对因误会分开了二十五年的中年爱侣,举行了迟到的婚礼。一朵本该在六月盛开的玫瑰拖到十月才开,但它依旧是一朵玫瑰,香气扑鼻。

  拉文达在英语中是薰衣草的意思,这个名字又涉及了她的父母一段罗曼蒂克,她的爸爸在第一次被她妈妈的哥哥带回家做客时,睡觉的床单上散发着薰衣草的香味......

  《少女安妮》读后感(四):好久不见,感动依然——愿与你一同成长

  每当我情绪十分低沉的时候,重读《绿屋的安妮》,总能收获许多安慰与力量。这是当年我的文学入门书籍,情节之熟悉自不必说,许多描写仿佛都能背下来;安妮虽然出身坎坷,但她充满好奇与想象,率真而坦诚,善解人意、知恩图报,而这一红发小姑娘的形象渐渐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以至于文豪马克·吐温当年都去信问询这个小女孩后来的结局;我最近才知道它有续集,而且是好几册,我按捺不住这份好奇,赶紧找来读,根本顾不得去想以自己的年龄也许已过了读它的时候。心情很复杂,一方面充满了老友相见的兴奋,另一方面也为心中曾经无限的可能要被填充了而怅然....毕竟曾经没有结局的结局,经过这么多年在我心里也已是个结局了;现在若真有了结局,安妮还会不会是我曾经的安妮呢?

这是我当时读《绿屋的安妮》的版本~

  这本书是《绿屋的安妮》的续篇,在《少女安妮》中,安妮经历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她依旧热情认真地生活,以诗意的想象弥补现实的残缺,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友邻和学生。她有一些很理想主义的教学理念,虽然也曾为此受挫灰心,但她从未放弃坚守;并且她开始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和朋友成立了致力于改善村庄的组织;在她的真诚和努力下,许多淘气的孩子甚至乖张的村民们都慢慢发生了改变;后来她更是促成了两位错失数十年的情侣走入婚姻的殿堂;新的变化还在等待着她,如今玛利亚和琳达得以互相帮忙,安妮上大学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她不舍地辞掉了工作,准备朝下一个阶段启程,同去大学的还有对头和好友吉尔巴特;挚友戴安娜也开始了恋爱,安妮似乎隐隐觉察到了童年时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不同,带着憧憬与不安,她走向了她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

  到了第二部,纵然安妮有了许多成长,但最打动我的地方依旧是她的想象力。她的想象力既是拯救她免于绝望的法宝,也是使她的世界焕发光彩的点金石;她用诗意的眼光审视世界,于是便能诗意地栖居在此,贫穷、挫折、求而不得,都没法拦阻她的幸福;记得最一开始,马修去接她,她把自己睡在树上的情景描述成仿佛住在镶满了水晶珠宝的客厅,她没有埋怨狼狈的处境,而是从意识上无限地把自己提升到女王的地位了,这是多么有趣的心灵啊!莎翁曾说,I could be bounded in a nutshell, and count myself a king of infinite space,这二者的气魄有异曲同工之妙吧!反思自己,不知道已经多久没有动用想象力了,总是求效率重成果,脑子都锈住了,好久都不曾让思维飞驰遨游了。在难过的时候,也只是被迫注视着冰冷的现实硬扛着,却不懂得像安妮这样巧妙地用想象力来安慰舒缓自己的心情;我想,下次若是被悲伤突击,即使状况再不济,也拿出瑰丽的想象与王者的霸气,count myself as a queen in the dilemma!

  而想象力也是安妮之所以能够体察别人、理解别人的关键;她总是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考虑对方的感受;对待学生,她坚持不体罚原则,因为她有过不美好的经历,所以不愿意让一个幼小的心灵带着伤痛和羞辱成长;这一点尤为难得,每一个人都需要被理解,被看见,而安妮做到了这一点,因此她才逐渐被周围人接纳和赞赏;我觉得能够互相理解在当今的时代尤其重要,尤其是在无法见到真人的网络世界,有太多不问场合不看缘由只凭情绪就互指互喷的,实属让人悲愤和无奈;托尔斯泰曾说,理解一切就能原谅一切,这其中有几分道理。我觉得哪怕有些事情难以原谅,能够互相理解,也就不至于兵刃相向了。积极地动用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自己的同情心,理解并尊重对方,才是健康交往的前提。

刚才那版的插图,安妮和黛安娜;黛安娜很像知世啊有木有~

  特别喜爱的还有安妮和黛安娜之间的友谊;黛安娜那么温柔大方,一直默默支持帮助安妮,而安妮也拿出真心待黛安娜,虽然她们两人在许多事情上有所不同,但这并没有影响两个女孩从花丛边认识时起立下的誓言:要做一辈子好朋友。安妮爱幻想,而黛安娜比较务实;安妮活泼喜欢喋喋不休,黛安娜则安静且善于倾听;安妮跟随马修属于保守派,而黛安娜家则是自由派,她们从未因为这些不同有所争执,反而是优势互补,求同存异,相处得让人羡慕。看着她们的故事,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好友,虽然曾经因为距离而疏远,觉得大家已经走入了不同的生活,但后来才发现,不论我们有怎样的不同,这一路一起经历的事情,结下的感情却没有变淡,我想,不应该总是盯着变化不放,而要去创造新的共同的回忆。毛姆说过,如果变化中的我们依旧爱着那个变化中的人,这可真是个令人欣喜的意外。是啊,有这样的朋友,不就是一种幸运吗?

和好如初的安妮和吉尔巴特,哈哈哈,吉尔巴特真的是很帅

  我也很期待看到后面安妮和吉尔巴特的故事。两个人由不共戴天到冰释前嫌,再到相互爱慕结为连理,不知其中要经历怎样有趣的波折;依旧记得吉尔巴特初次登场时把女同学的头发夹在桌子上的鬼把戏,因为这点,总觉得他很像《初恋这件小事》里面的阿亮,他们都淘气、喜欢恶作剧,却也有才华、有胸襟,也有一颗真心。吉尔巴特没有计较安妮对他的怨恨,反而被她的独特所吸引,一路追赶;安妮一路走来之所以能在学业上遥遥领先,也离不开她不能输给吉尔巴特的执念,这两个人既可以说是不打不相识,也可以说是互相成全,齐头并进了,想必下一册书中的大学生活一定也会成为他们今后难忘的回忆吧!

  而这作品中,令我久久难忘的除了可爱的人们和温暖的情感,还有对自然景色描写。她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太美了!春季有色彩缤纷的“花朵隧道”,盛开的樱花与三色堇;夏季则是绿树成荫的走廊,洒下碎钻般的阳光;秋季枫叶变红,漫山遍野,层林尽染,而冬季每个村落都一片洁白宛若仙境,每一处都让人心旷神怡,心向往之,让人好想去爱德华王子岛看看,寻找她们生活的痕迹,体验一下这幸福美好的日子.......

  我想,虽然今后的系列无法超越当初她闯入人们视线的那种惊艳,虽然安妮在不断变化,但她依旧是当初给我带来感动的安妮,这一点不会改变;曾经的我能遇到这本书,遇到这个女孩儿,真是太好了。我希望今后这个红发小姑娘也一直能住在我的心里,用她永不停歇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时刻提醒我,如何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如何真诚待人以及,如何用一往无前的勇气去战胜那些黑暗和沮丧的时刻。而这个系列,无论我多大,我都会继续读下去,愿与安妮一同保留那份纯真,愿与安妮一同成长。

其实少女安妮我读的是电子书...脑海中的想象也是按着上一版的插图来的2333,先入为主了可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少女安妮》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