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论意识操纵(上下)》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06 01:49: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论意识操纵(上下)》经典读后感有感

  《论意识操纵(上下)》是一本由卡拉-穆尔扎 编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10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意识操纵(上下)》精选点评:

  ●“我们对生活其中的社会一无所知”时候,知识分子就开始阐释了;知识分子不开口的时候,媒体就开始欺骗

  ●作业。。。额。。。。

  ●有趣的社会学书,有趣的科学家比喻

  ●一定要看最后一章,一定一定!

  ●好。

  ●应该看看

  ●有点小标题党了,充其量总结了苏联这一方面的经验

  ●写的就不咋地,翻译还烂。打5星的人是带着脑袋读完的么?

  ●已下架。

  ●所有的东西都会变成意识形态去操控人的一种武器,包括语言、文学、传说、历史、传媒、爱国、发展……作者的文笔倒是冷静,但是批判西方世界使用各种手段进行意识形态操控,却对苏联本身的极权主义特征毫无反思,这就让人不佩服了。毕竟,可是有一整章用“民主、极权主义与意识操纵”这个标题来写的。

  《论意识操纵(上下)》读后感(一):相当精彩

  作者的分析视野非常宽广,上册书对那些喜欢社会心理学,关心意识形态问题的读者非常有启发。中国和前苏联在制度上的相似性,使得这本书对中国读者也能有相当的阅读体验。有评论这是一本邪恶的书,我却不这么认为。

  意识形态问题是当前中国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极速转型,政治生活也一点点发生变化,但意识形态问题却一直没有很好解决。保持执政合法性需要继续戴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帽子,但即使在机关里最保守的人都从内心抛弃了这套教条。新闻联播、党报的官方宣传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弱,渐渐在边缘化,大家对新闻八股非常排斥,可源源不断的财政支持还是流向这些文字、视觉垃圾。读这本书的一个启示,可能是我们的宣传应该从政治性宣传向社会性宣传过度,从《任长霞》向《拯救大兵瑞恩》过度,用更能让民众接受的方式阐释主流价值观。这样转变最大的困难也许在于现在的社会已经很多元,塑造稳定的主流价值观并不容易,而官方说的主流民间却不认可。

  《论意识操纵(上下)》读后感(二):如果霸权是北风,那么意识操纵就是太阳

  虽有复辟主义嫌疑,部分观点和取证偏颇,但对意识操纵技术发掘到了极致!因此阅读重点是技术方法,而非对作者倾向性的批判。

  本书阐释了西方民主面具下,运用教育、宣传、科学、大众传媒等各类手段实施意识形态控制的、有别于东方的另一"极权统治“方式。前半部,介绍方法(可只读此部分+尾章结论);后半部,以前苏几十年演变为视点,具体验证其实现过程,最终激发读者感同身受的现实思考。

  作为社会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内容广泛涉及:进化观(社会达尔文主义、进化历史观)、语言学(逻辑、隐喻、范式、符号与表征)、心理学(认知与记忆、社会化、行为主义、精神分析、服从)、人类学(种族主义、神话理论、文化帝国主义)、社会学(剧场理论、社会原子化、建构主义)、科学哲学(科学性与实证主义)、宗教学(巫术与宗教)、传播学(阈下广告假说、话语权、静默剥夺、情感诉求、信息的消解与扭曲)、经济学(产权、自由市场、通货膨胀与失业、人口增长、消费社会)、政治学(民主的正当性)等等。

  同时,可以瞥见许多思想学术名家的身影,如柏拉图、尼采、韦伯、福柯、马尔库塞、戈夫曼、勒庞、弗洛伊德、斯金纳、弗鲁姆、班杜拉、汉娜、波兹曼、波德里亚、安德森、奥威尔、赫胥黎等。

  《论意识操纵(上下)》读后感(三):不值一读

  一

  “这是一部对苏联解体原因及当代俄国改革进程进行全面深入文化审视和系统分析的著作”

  “作者从理论上对意识操纵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论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成书于2004年。书籍出版后在学界引起巨大反响。该书作者从意识操纵的角度深刻剖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认为西方以这种意识形态的入侵,破坏苏联社会的文化核心和传统,最终引致苏联解体。该书语言流畅,论证周密,是为研究意识形态学的重要参考书目。 ”

  这几句话信了你就输了。从意识形态输送考量苏联解体过程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题角度,但问题这书跟“全面深入”、“系统分析”、“论证周密”完全搭不上边, 关键概念都没有被明晰的界定,论据不严谨、逻辑混乱,分析流于表面,严重的口语化表述,充斥全书的情绪宣泄,完全没有学术价值。要让我评价,我只能将此书视为一个反动分子的发泄,仅此而已。

  尽管作者说“假如说话的希望他说的东西能让人明白被人理解,那就不会是鹦鹉学舌,也不会强行灌输,而是说的清楚易懂,以对话形式进行”,但我看他做到恐怕就有不鹦鹉学舌和以对话形式进行了——质问式的口语表述显然是在强势输出自己的观点和情绪,自定义了一套概念体系后作者也没把它们的内涵外延界定清楚。倒是很有作者所列出意识操作几大要点中“语无伦次”“包揽决定”这些特征。

  论据的选取更为奇葩,各种有一本书里说过、我曾经和谁聊过类的例子,至于书名是啥、那个谁是什么人则语焉不详无从查证,这是茶摊上摆龙门阵么?诚如书中所言“政治上重要的论断应该以可靠的数据为依据”,但作者在书中却是对罗列数据极为吝惜,一千来页的篇幅基本是靠各种夹杂私货的评论和蹩脚的比喻撑起来的,难得正八经摆出点数字,准确性还经常难以恭维……

  而作者所谓的学识大体是卖弄一下就出纰漏,毛子的化学博士就这种素养么?额,化学博士……好像在本专业干的还没像被他痛喷的物理学博士萨哈罗夫那样有点名堂就转投公知行列了。

  至于全书的理念上大概就是鼓吹光复伟大的露西亚传统抵御邪恶的西方腐朽文化,什么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作者关心么?真是脑袋被门挤了的人才会把这玩意当成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书籍给介绍到国内来。

  二

  接下来容我再吐槽下翻译。

  我曾天真的以为编委会有两个国字号领导人挂名,即便选材差点,但编译工作应该还是能做到位的。想来还是too young,too simple,sometimes native。

  津巴多译成“济穆巴耳多”什么的,姑且可以认为是不那么有名的人名在多个语言间转译出现的正常偏差,但《美国的民主》、《国家地理》这类常见书名杂志名怎么还能译错?稍小众一点的书名的翻译就更不用提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最后用的肯定不是市面上约定俗成的那个常用名。如果心大一点我会觉得大概这帮译者素质低下,要是阴谋论一点想就要觉得这些奇葩译名是被刻意用来干扰读者思考和查证的……

  对于俄文早已不是必修课的普通人,那些西里尔字母就是天书般的存在,弄俩俄文字母挂前面的人名缩写不加注释的放书里谁知道那是谁啊!但其实就是标注了的人名也未必准确,不过好歹比没标的态度端正点。这个问题是译者偷懒还是为了增大读者考证难度便于内容灌输而有意为之,我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就是一千来页完全没有阅读价值的废纸,有看完这货的时间我干点什么不好,恐怕看流行的国产电视剧都比读这个有收获——起码还可以用来跟别人搭个话。要不是我有点读书就要读完的强迫症,真是没法忍着一阵阵恶心看下来。

  《论意识操纵(上下)》读后感(四):《论意识操纵》读书报告

  在翻开其第一页一个多星期之后,我终于读完了谢•卡拉-穆尔扎的《论意识操纵》。令我骄傲的一点是,我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给全书的绝大部分做了读书笔记。而这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我记忆本书的主旨和主要内容。

  在我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本以为它所讲述的苏联政权时期使用的意识操纵手段和影响,但是我很快发现自己的臆想是错误的,作者很显然对苏联充满了感情,并且他并不吝啬这种感情的表达。

  小说读起来无趣,但是读完之后分析起来却很有意思,因为可以去查找很多书上没有写的东西,然后去解读这本作品,越是抽象化或者符号化的内容解读起来越有趣。对于一个若干年前的陶器上的一个跳舞小人的符号,学者们花的时间肯定会比大学生的线性代数期末作业要多,虽然后者才是文明发展更高级的产物。

  对于观点、证明等纯粹理性的思考其本身没有很高的解读必要,因为所有的意思都浮在纸面上,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补充或者反驳。这就是我在读这本书后,想起来要做笔记之后的首要想法。我能写点什么呢?作者用了八十余万字的篇幅去“论”意识操纵,而我怎么能试图用一两千字的笔记去更好地启迪读者的思维呢?文章中几乎没有任何的隐喻或者象征,都是非常简单的描写,告诉我们每一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而对这些观点的观点,我恐怕还没有能力去进一步的发展。

  但是我还是可以贡献一点自己的才智进去,就是总结和评判,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而我则像是在电影边指指点点的人说“好戏开始了”。但是对于“好戏”究竟是什么,我想可以由其他读者自己去发掘。

  首先是俄罗斯人的写作特点,虽然这是学术书籍,但是仍然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了俄罗斯人的写作个性。美国的此类书籍往往会按照章节之间互斥,而章节的内容加总构成全集的方式来写作,而作者则在很多地方反复使用了一些例子。我们可以假设作者要说的话太多以至于说了后面的忘记了前面的,更有可能的是他用这些手段来增强我们的记忆。

  其实更好的书名应该是《论西方国家和俄国自己的破坏分子、说谎者和愚昧的人对无辜的俄国大众的操纵和二次操纵,以及他们怎么样用这种方式搞垮了伟大的苏联》。作者几乎没有提到共产主义国家机器的操纵行为,也没有提到苏联的恐怖政策的操纵意义,却把几乎全部笔墨都给了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俄罗斯的破坏。作者用了大量数据试图证明在西方国家有意识无意识的操纵下,苏联被搞垮了,而俄国人自己也糊涂了,甚至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作者分析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方式是福利,准确地说是住房、医疗和养老,没有过多地提到教育的福利问题,倒是提到了教育在操纵过程中的地位。作者指出应该用指标而不是印象来理解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好坏。简单地说,以作者的语言风格总结,应该是“俄罗斯的人民呀,你看看你们都放弃了些什么?和苏联时代相比,我们过的是彻彻底底的苦日子呀!”。

  作者提到了操纵的具体技巧,特别是信息呈现的形式对我们的思维的作用,作者认为信息本身,如果不是微不足道的,那么至少是力量微弱的,而信息呈现的形式几乎决定了它的接收程度,而许多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此常见以至于我们甚至不能意识到其存在。作者的书的最大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了这些情况时,应该把它们视作操纵。

  作者在对饥饿,电视节目,术语,市场经济,形象和象征这些概念进行阐释时,见解独特,分析入里,我以为价值最高,其次则是逻辑思维,隐喻,思维范式,恐惧,神话,数字和传媒,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由于这本书和俄罗斯以及苏联的历史关联密切,对于那些对历史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可能会觉得其中的引用或者是数字枯燥乏味,比方说我国的大部分普通读者都可能会觉得作者在车臣、黑色百人团、8月政变这些概念中不厌其烦地绕来绕去让自己很迷茫。事实上如果删除其中的例子,这本书可能更难读下去。正是书中的活生生的例子让你感觉到操纵无处不在。

  全书最出彩的地方在于《苏联社会意识及其弱点》,作者这一章的三个小节,分别是对历史唯物主义、艺术想象力和大众对于社会生活的无知进行了论述,而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让人拍案叫绝。我想其中很大一部分应该和我国的“特殊国情”有关。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们和苏联共同的极权体制,造成了两国人民的基本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的巨大相似性。在阅读这一章的时候,我们不妨把作者所举的每一个例子用来和现实相联系,看看有什么相似之处,甚至在一些地方都不能说是相似,而只能认为这就是完全一样的复制。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肯定会自然不自然地想到我们所面对的操纵,我希望在这种下意识的思考后可以更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当我们认为自己摆脱了一种操纵的影响的时候,我们是否陷入了另一种操纵的圈套?现在我们所笃信的原则——或者只是你所信仰的原则或是价值中,有哪些是因为操纵而产生的?假设它们都是操纵所产生的话,那么受益人又是谁?有那些人会去传播这些信息?为什么?

  对于没有耐心读完全书的读者,我建议阅读《结论》和第16章,如果有可能还有第三部分的全部,即第10章~第13章。不过,错过这本书中的任何一章,都值得惋惜。

  假如能和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一起阅读,无疑会更进一步增加理解。

  《论意识操纵(上下)》读后感(五):我们都是言语的奴隶。那就别再让已经掐住我们脖子的意识操纵者们再以言语把我们指挥的团团转吧

  无论我们从多么聪明的理论出发,无论我们引证的是多么有智慧的经济学家,我们在说话的时候都应该牢牢把握一个绝对可靠的无条件的事实,就是在这儿。在这块气候寒冷的土地上,还是这些最“无用、酗酒成性、懒惰成性”的人民,也没有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但我们却曾经是世界上第2经济强国,具有坚不可摧的国防力量。我们今天的这种可悲处境,不是由于发生了自然灾害,不是由于凶恶的外星人入侵,而是完全由于具体人物和具体集团所赐。我们的灾难中没有超自然或自然的东西,它完全是人为的。绝大多数的人民丧失了几乎所有的生活资料,绝大多数人丧失的财富被一群相当少数的人所掌握(而且手段极其残忍,与此同时还破坏了整个经济),这样的变化只有在大多数人都犯了错误并作出错误选择的条件下才能造成。他们犯下这些错误,是实现了一个操纵社会意识的巨大纲领的后果,这里有无数伪造的事实和欺骗。无论哪一种司法系统,也不可能把这种操纵行为视为合法,认为它有道理。至于说到道德,那就更达不到了。

  这些关于苏维埃制度的事,一听就烦!我们都是言语的奴隶。那就别再让已经掐住我们脖子的意识操纵者们再以言语把我们指挥的团团转吧。

  宣传家们在你身上究竟是否煽起了感情,一个有效的检查方法就是:你可以把“敌人”换成另外一个既不令你多么讨厌,也不使你感到多么有好感的一个人。这时你的感情还能保持吗?假如不能,说明它跟要解决的问题根本不搭界,调动你这种感情的目的就是在于操纵你。

  我们要摆脱“永恒的今天”,要从强加给我们的这场闹剧中走出来,就应该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眼下的花儿,未来的果儿”

  我们的意识和直觉可以利用一些征兆和特征来屏蔽别人对我们的意识操纵,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操纵者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我们:

  1)语言:鹦鹉学舌式的大家难以听懂的语言(如私有化债券或者私有财产国有化之类的东西)

  2)情感:如果政客们大动感情,准是在搞鬼(政治终归是政治,感情在这种地方只不过是一副假面)

  3)制造轰动和快速效应:造成沸沸扬扬的局面和必不可少的神经紧张、破坏心理防卫

  4)重复:每天都在翻来覆去地重复一个主题,或者没完没了地使用同一词句组合

  5)搞支离破碎:操纵我们意识的政客不肯向我们展示完整的问题,而是只展示问题的一小部分,而且还把它搞得支离泼水,让我们无法对问题的整体加以认识,无法做出选择(他要我们像信任无所不知的祭师那样信任他)

  6)断章取义:意识操纵者往往把问题同具体环境割裂开来,闭口不谈重要的外在因素,把我们对他给出的信息做解释的思路和工作都引向他所需要的狭窄的胡同

  7)垄断消息来源:缺乏实际对话就是起操纵作用消息可靠特征(想法设法在自己一伙里收买或培养一批“托”,装作同操纵者“展开辩论”的样子)

  8)积极利用思维范式:没完没了地向我们提出要遵奉某种思维方式,唤起我们的某种认同感,强调我们同“他们”——另一些人的不同之处,他们要“让我们的行为范式化”,即让我们按一定社会人群的行为准则来接收信息,并对之做出回答(这是企图操纵意识的可靠特征)。

  9)语无伦次:凭直觉很容易就能发现,只要稍稍有所警觉,你就会感觉到这里有点什么破绽,前言不搭后语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行为准则,它们可以降低我们受操纵者损害的程度,具体如下:

  1)要对我们已生活在不同于以往的社会有所感觉,有所认识(这些操纵者如果最终掌握了我们的意识,他们不是把我们变成仆人,不是变无产者,不是变奴隶,而是把我们引向深渊,然后让我们自己朝它跳下去)

  2)减少联系:少到可能同意识操纵者或潜在的意识操纵者活动的地方去

  3)逃避控制:不妨远远地对他们观察一番,比如终止接触、短期内离开等措施都很有效(如果政治家们在大造气氛,对心理施加影响,从那种场合“出去”一会儿是有好处的)

  4)改变节奏:想方设法把操纵者的节奏打乱,不能让他用自己的节奏来控制我们的意识,让不成熟的思想、感情和印象先放一方,等头脑冷静了再考虑(早晨要比晚上聪明)

  5)清除杂音:接收信息时,要防止其中夹带着意识形态“走私物品”,要滤去杂音。最好是在一段时间内摆脱各种信息,专心致志于某一具体问题的思考。损失不会很大,信息的来源不会枯竭,不会有什么真正了不起的事把我们绕过去。

  6)要让人不可捉摸:让你的反应(信息来源、加工手段、思维逻辑、互动速度、言语类型等等)变得故意不可捉摸(你要是难以捉摸,你就会安然无恙)。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自觉地延缓自己的自然反应,或者干脆不作反应——不允许他们随意改变自己的固定看法(一个诚实的政治家和对话者是不会因此而感到慌乱的,因为他的思想完全能同你一直起来)

  7)消除情感:如果看见对方说不清楚为什么开始调动你的情感是,你就应该在这段时间内对这种情感加以控制。冷静下来,独自一个人思考一下,不要听别人七嘴八舌。要把遇到的问题先翻管道道德是非之外来“过过筛子”。

  8)思维的对话性:我们只能把对话转移到“分子”水平上进行,甚至转移到思想中去进行(意识操纵者力图把我们变成思想的需求者,变成光会听话的耳朵,光会观看的眼睛。我们没有任何进行公开对话的可能,因为对话能消弭控制力,对话会破坏操纵,所以他们根本不会给我们对话的机会)

  9)制造氛围:推翻问题的提法,以另一种独立于潜在操纵者的氛围来取代强加的氛围。

  10)制造可选择对象:自己多动动脑筋,想想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意识操纵的这套手法就全垮了,自私的企图立刻会暴露出来(再次强调,意识操纵者不愿进行对话,把对他有利的决定作为没有选择的余地的结果提出来,于是你的思维和判断就全变了,他们逼迫你全盘接受)

  11)寻找问题的根源:应该把问题提到最后一个,应该推翻那种塞给你的解释,并开始自己提出问题,步步深入,这是你就会很快搞清问题的本质(意识操纵者在许多方面都可以归结为灌输一种使人们无法了解问题(或矛盾)本质的解释)

  12)开动记忆、放眼未来:每一次都应该努力提醒自己,操纵者在你面前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给自己更多的力量和时间去阅读书刊、查阅资料、向了解情况的人打听。不要相信他们对你讲的话,而是尽量把你深知不疑的实施串联起来思考(操纵者力图消除我们的历史感。他们想让我们生活在“永恒的今天”。他们想把我们局限在特殊的闭合的舞台时间里)

  13)改变语言:拒绝使用潜在操纵者阐述问题时所使用的那种语言。不接受他的语言、他的术语、他的概念!把他的话复述一遍,避免使用任何意识形态范畴。绝不使用那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完全可以把它们转换成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

  14)多思:这是最最重要的建议,要认真地思考,扎扎实实地思考,就像挖土工在挖掘那结结实实的粘土一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论意识操纵(上下)》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