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反杜林论》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06 01:41: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反杜林论》读后感精选

  《反杜林论》是一本由恩格斯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4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反杜林论》精选点评:

  ●大二下课程

  ●恩格斯吐槽功力爆棚了

  ●欧根·杜林先生以极大地雄心试图成为一个全才,并扬言自己将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完全的变革。然而事与愿违,恩格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三个方面有力的反驳了杜林的观点,尤其是后者关于暴力论的部分。同时此书也是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最后,我想说的是,本书语言的生动活泼,是我所读过的马恩著作中难得一见的。

  ●简易

  ●批判的定义实际上就是辩证法,在正反中得到一种正确的思想,这是辩证法的思想!斗争也是学术含义,不是吵架骂人,更不是毁灭有这种思想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认为那就是独裁。。。首先我没有读,但是我理解了批判的意义

  ●读过就算了

  ●: A124/6344-1

  ●师叔公的作品

  ●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机械位移之实现亦是因既在又不在一地,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生命首先正是在于:生物在每一瞬间是它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矛盾一停止,生命就停止,死亡就到来。在思维的领域中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做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时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时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高中政治课本和考研政治中好多内容都是此书的断章取义。。。煤有想到恩格斯如此刻薄且俏皮。恩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论述,涉及各方面。可以结合其他马克思的书来看,整体来说,阅读没有太大障碍,但是需要反复咀嚼和延展。

  《反杜林论》读后感(一):对一个上古短评的意见

  看到一个远古评论觉得想说两句。其一,这人说批判是通过正反辩论得到正确思想,那么何为你所定义的正确的准绳?其二,你未读过此书,但这人认为自己懂了辩证法的“意义”(且不论这和这本书有什么关系),那么至少应该知道辩证所拥有的自反性吧,但我从这人那独断的结论没有看任何一点来。其三,没有读过书,如何得到的对书的评价。不基于事实的判断,这是辩证法做出来的事吗?

  《反杜林论》读后感(二):浅析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平等观念

  一、 批判对象的厘清

  1.先验公理的确定

  杜林在平等这一概念中的错误逻辑:将社会分解为最简单的要素,而最简单的社会至少要由两个人组成,这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一开始就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这就是一条基本的前提性公理,是杜林的平等观的基础也是核心所在。在这个基本的“公理”下,杜林进一步指出,如果有一方向另一方提出了任何要求并且以暴力来实现他的要求,那就产生了非正义、暴力以及奴役。只此一句话说明了全部以往应遭唾弃的人类历史。【概念上理想的人】

  2.三次退却的具体表现

  那么现实社会中始终存在的各种奴役史实又该作何解释呢?这就到了杜林的“退却之一”,他说也存在着“可以允许的隶属关系”,但是它们存在的“原因不应当到两个意志本身的活动中,而应当到第三领域中去寻找”。即,现实的奴役状况与那两个意志平等的人是无关的。【环境里真空的人】

  然而,即便用一个莫名其妙的“第三领域”为随处可见的奴役关系进行开脱,杜林先生仍要面对另一个更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人与人之间分明是如此不相同的,怎么就能实现真正的意志的平等呢?杜林并未正面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而是用一种“耶稣会士”的方式,将人分成了“野兽和人混合的人”和“具有完全的人性的人”,而他所谈论的具有平等意志的人自然地就排除了那类尚未完全摆脱兽性的人,这正是退却之二。【本质上纯粹的人】

  清空了人的存在环境,提纯了人的内在本质,接下来杜林先生要解决的,就是人与人的交往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中最大的不平等就体现在各种暴力冲突中,对此杜林先生又是作何解释的呢?他说“暴力……是对……使得它们的由于本身荒谬而成为敌对性的愿望进行的压服……异己的意志在这里也被认为是有平等权利的,但是由于它的危害活动和敌对活动的荒谬性,它就引起了恢复平衡的行动。”简而言之,暴力在杜林先生看来就是最最公正和崇高的那个意志为了维持平等而压服异己意志的一种平衡活动。这样一来,暴力就有了一个最富正义感的存在理由,杜林的平等观念也终于以一种几乎是逃跑的速度实现了自己的第三次退却。【交往中独断的人】

  二、 批判方法的明确

  1.前提性批判:逻辑理路和研究方法的批判

  杜林在平等观的论述过程中将“人”的概念一升再升,却将平等的标准一降再降,恩格斯在文本中尖锐地指出了他的这三步可耻的退却,并逐个击破。实际上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从一开始就是基于宏观的逻辑理路与研究方法的,这一批判贯穿了哲学篇的始终。在第三章分类 先验主义中,恩格斯就说“他所谓的原则,就是从思维而不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那些形式的原则……它把事物完全头足倒置了,从思想中,从世界形成之前就久远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的模式、方案或范畴中,来构造现实世界。”杜林是个拙劣的、荒谬且可笑的黑格尔模仿者,他研究问题的方式就是“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解成它们的所谓最简单的要素,把同样简单的所谓不言而喻的公理应用于这些要素,然后再进一步运用这样得出的结论。”当年马克思批判蒲鲁东说他的伪辩证法是消毒剂,那么到杜林先生这里大可以说他的方法是生发剂,用一个待证的荒谬结论支持另一个更荒谬的结论,最后就生出了一大团乱七八糟因而难以理解的理论荆棘,难怪恩格斯在行文的过程中甚至会在他的原文后面括一个括号写上“这究竟是什么玩意儿?” (P457)这样让人捧腹的话。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杜林的错误在于他是从思维而不是现实出发来研究问题,因此他所有的理论根基都是“事情应该是什么样”而不是“事情具体是什么样”,对这一点的批判贯穿了哲学篇全文,就平等这一概念来说,一个前提性的批判就是对“两个平等意志”的批判。恩格斯首先否定了两个人——如果是真实的人,绝对是不可能平等的,首先在性别上就可能不平等,并且会有身份、地位等等各个方面的不平等,而如果要实现杜林所谓的这种意志平等,就必须是两个抛开了一切社会身份和符号象征的,同为男性的家长,否则这种平等就不可能成立。这种限定再一次坐实了杜林先验主义的思维方式,而这两个毫无实质内容的空有光秃秃的“人”的概念的幽灵就注定了杜林对于平等观念的论述是靠不住的。

  2.具体的批判:对三次退却的逐一击破

  就平等这个问题而言,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充分地体现在了他命名为三次退却的论述之中。就第一次退却而言,杜林最显著的逻辑漏洞在于那个莫名其妙的“第三领域”,什么是第三领域?恩格斯说“这是一个受压制的意志即一个欠缺的意志的具体规定性!”其实也就是现实的生活中所有不完美的却具有完美的某一部分特性的残缺意志的,真实的人。人的意志品质必然是有差异的,这就必然会导致不平等,恩格斯说两个人在荒岛上生存,必然会有一个人更坚毅、果敢、勤劳,他即使不使用暴力,另一个更懦弱、萎靡、懒惰的人也自然而然会依附和服从前者,奴役也就此产生,平等还从何谈起?

  杜林的第二次退却就是将人分成了兽性的人和完全的人,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人不是生来就自然自发地成为了哲学意义上的理想的“人”,并且每个人在实现这种“人之为人”的转变过程中所达到的程度并不相同,也就是他们所具有的道德水平是不同的,道德上已经不平等,平等本身也就再一次化为乌有。

  恩格斯说杜林的第三次退却“简直堕落为可耻的逃跑”,这是因为杜林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认可了目的正义重于过程正义,为了目的的正义即使在过程中运用不正义的手段也是合理的,并且甚至是必要的。恩格斯对此愤怒地指出“可见,不仅道德上的不平等,而且精神上的不平等也足以排除两个意志的完全平等,并树立这样一种道德,按照这种道德,各文明掠夺国对落后民族所干的一切可耻行径,直到俄国人在突厥斯坦的暴行,都可以认为是正当的。”两个意志中一方的精神优越感会使得独断与暴力成为正义,这怎么可能是平等?

  恩格斯通过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揭示了杜林把从虚构的概念出发去推论对象的研究方法应用于研究社会现象和道德现象是错误的。恩格斯强调 ,研究社会现象 ,包括研究道德现象 ,只能遵循辨证唯物史观 ,运用科学的方法 ,才能得出客观的、正确的结论。

  三、 新观点的确立

  1.平等观念是历史产物,不是永恒真理

  恩格斯的平等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之上的平等观。首先,恩格斯认为平等观是历史发展着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平等观。他对原始社会、古希腊罗马的奴隶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以及现行的资产阶级社会等各种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中的平等观念进行了分析考察,进一步确定了平等的观念,无论它以何种形式出现, “其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总之,平等观念本身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决不是永恒的真理。

  2. 平等观念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

  其次,恩格斯认为平等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在阐述资产阶级平等观和无产阶级平等观的时候,他说:“平等应当不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正如资产阶级向封建社会提出的是实际的而不是表面的平等要求 ,是在国家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实行的平等一样,无产阶级也必然针锋相对地向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提出自己的平等要求 ,也就是要求有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平等,而不只是一个空洞没有实际内容的口号,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提出并在现实中得以贯彻实行。

  3.平等观念是上层建筑,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

  再次,恩格斯认为平等观作为人们的一种精神观念,一种信仰,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平等观的发展跟社会经济生活条件密切相关。历史上每一种平等观的出现与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平等要求随着经济生活条件的变革发生相应的改变,平等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发展对于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平等观念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生活融入了人们的平等意识就有了经济的平等要求,政治生活融入了人们的平等意识就有了政治权利平等的需求,同样,在文化、种族、信仰、法律、道德以及各种社会规则方面,都有人们对平等的追求。这些平等的要求包括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法律、道德中权利和义务的平等,也包括地位和资格平等。

  总而言之,恩格斯认为平等观本身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在人们思想中的一种观念反映,是人们对切身利益的一种实实在在追求。“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社会只要存在等级制度、阶级的对立,平等就只能是少数特权等级的平等,都必然要流于荒谬。因此,恩格斯平等观的实质就是要消灭阶级,最终目标是实现整个社会的平等。

  《反杜林论》读后感(三):第二编 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第三卷的内容和这里已经很不一样了。

一、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狭义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规律。它从批判封建的生产形式和交换形式的残余开始,证明它们必然要被资本主义形式所代替,然后从正面阐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交换形式的规律,最后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社会主义的批判,证明这种生产方式由于它本身的发展,正在接近使自己不可能再存在下去的境地。

  这一批判证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和交换形式日益成为生产力的桎梏,这些形式所必然产生的分配方式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与尖锐的阶级对立,生产力将被有计划地合作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去占有,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占有生产和生活资料。

  杜林:现代社会的私人所有制是基于暴力建立起来的,经济规律具有同自然规律相同的特性,譬如它是永恒不变的。

  恩格斯:暴力仅仅保护剥削,但是并不引起剥削;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是工人受剥削的基础,这种关系是通过纯经济的途径产生的;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按照当时历史地存在的条件决定的,不同于自然规律,不是永恒真理。

  杜林:经济问题可以区分两种过程,即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交换或流通只是生产的一个项目。

  恩格斯:生产和流通是两个虽然互相制约但是本质上不同的过程;某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以及这个社会的历史前提,决定了这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分配方式。

  杜林:劳动产品的分配按照道德的和正义来分配,人们由于意识到不公正的存在而谋求变革。

  恩格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生产力和由它创立的财富分配制度,已经和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发生激烈的矛盾:要避免整个现代社会毁灭,就必须使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一个会消除一切阶级差别的变革。

二、暴力论

  杜林:政治应该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政治组合

  恩格斯:暴力仅仅是手段,经济利益是目的;进行统治的资产阶级和被统治的无产阶级的目前的政治组合是为了榨取利润和积累资本而存在。

  杜林:现代的所有制是基于暴力的所有制

  恩格斯:在掠夺者能够占有他人的财物以前,私有财产的制度必须是已经存在了;暴力虽然可以改变占有状况,但是财产必须先由劳动生产出来,然后才能被掠夺。私有财产的形成是由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发生变化,为了提高生产和促进交流——因而是由于经济的原因。雇佣劳动也是如此。

  杜林:政治是经济的决定性原因 恩格斯:革命使经济状况适应政治状态,并造成使新的“经济状况”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政治状态。

三、暴力论(续)

  杜林:本原的东西必须从直接的政治暴力中去寻找,而不是从间接的经济力量中去寻找。

  恩格斯:暴力本身的“本原的东西”是经济力量,是支配大工业这一权力手段。以现代军舰为基础的海上政治暴力,正是借助于经济力量,即冶金术的高度发展、对熟练技术人员和丰富的煤矿的支配。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经济条件和经济上的权力手段帮助“暴力”取得胜利。

四、暴力论(续完)

  杜林:如果事先没有奴役人们,强迫他们从事某种形式的奴隶劳役或徭役,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大面积的地产经营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恩格斯:所有的文明民族的历史初期不存在大地主,而是土地共同占有的氏族公社和农村公社。在古代出现大地主的地方,他们不是把荒地变为可耕的土地,而是把农民已经开垦的土地变为牧场,把人赶走,使整片整片的土地荒芜。只是在近代,大地产才开始大规模地参与荒地和牧场的开垦,而这主要是通过夺取农民的公地进行的。

  杜林:对自然界的统治,只是通过对人的统治才实现的。对物的经济统治的建立,是以人对人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统治为前提的。

  恩格斯:被统治者和被剥削者在任何时代都比统治者和剥削者多得多,按照杜林的逻辑,真正的暴力总是在被统治者的手里才是,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的到现在为止的一切历史对立,都可以从人的劳动的相对不发展的生产率中得到说明。只要实际劳动的居民必须占用很多时间来从事自己的必要劳动,因而没有多余的时间来从事社会的公共事务——劳动管理、国家事务、法律事务、艺术、科学等等,这时必然有一个脱离实际劳动的特殊阶级来从事这些事务;而且这个阶级为了它自己的利益,从来不会错过机会来把越来越沉重的劳动负担加到劳动群众的肩上。

  杜林:暴力是绝对的坏事 恩格斯:暴力在历史中还起着另一种作用,革命的作用。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它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

五、价值论

  杜林:财富是“对人和物的经济权力”

  恩格斯:第一,古代氏族公社和农村公社的财富决不是对人的支配。第二,就是在那些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社会里,财富对人的支配是依靠和通过对物的支配来进行对人的支配的。

  杜林:价值相当于“价格或其他任何一种等价物名称,如工资”。价值的直接的天然的尺度是力的花费,而最简单的单位是最粗浅意义上的人力。后者归结为生存的时间,而生存时间的自我维持又表现为对营养上和生活上一定数量的困难的克服。

  恩格斯:商品的价值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的、一般人的劳动决定的,而劳动又由劳动时间的长短来计量。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尺度,但是它本身是没有价值的。

  杜林: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费用决定的;工资可以是对生活需要的支付单据‘

  恩格斯:价值不是由工资决定,而是由劳动量本身决定的;工人阶级以劳动产品的形式向资本家阶级提供的价值量,比他们以工资的形式从资本家阶级那里所得到的价值量大;资本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组成部分。

六、简单劳动和复合劳动

  杜林:一切劳动时间是完全等价的。

  恩格斯: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只有劳动才赋予已发现的自然产物以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价值本身只不过是物化在某个物品中的、社会必要的人类劳动的表现。所以劳动不能有任何价值。其次,即使是同一生产部门内的两个工人,他们在一个工作小时内所生产的产品价值也总是随着劳动强度和技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再次,在私人生产者的社会里,培养熟练的劳动者的费用是由私人或其家庭负担的,所以熟练的劳动力的较高的价格也首先归私人所有。在按社会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里,这种费用是由社会来负担的,所以复合劳动的成果,即所创造的比较大的价值也归社会所有。

七、资本和剩余价值

  杜林:马克思说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资本构成一个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开始于16世纪,即世界市场萌芽时期。

  恩格斯:货币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资本在历史上起初以货币形式,现在每一个新资本最初仍然是作为货币出现在市场上——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上,经过一定的过程,这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货币作为资本流通的形式,同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流通的形式是相反的。简单的商品所有者为买而卖;资本家为卖而买,并且要货币上获得一个增长额,这种增长额就是剩余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即由工人为制造维持自己能劳动的状态和延续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而必须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假定这种生活资料代表每天6小时的劳动时间。工人每天使货币所有者付出6小时劳动的价值产品,但是他每天向货币所有者提供12小时劳动的价值产品。货币所有者赚得了这个差额——6小时的无酬的剩余劳动,即体现6小时劳动的无酬的剩余产品。剩余价值产生了,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定的价值额,只有在它产生剩余价值,从而增殖价值时,才变为资本。

  杜林:资本是被用来继续进行生产并形成一般劳动力成果中的份额。 恩格斯:资本在未形成剩余价值,或至少是未形成剩余产品时,不能成为资本。

  杜林:资本大部分不过是处于其社会职能中的技术性的生产资料。

  恩格斯: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剩余劳动,即超出劳动者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时间以外的劳动,以及这种剩余劳动的产品被别人占有,即对劳动的剥削,是到目前为止一切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社会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只有当这种剩余劳动的产品采取了剩余价值的形式,当生产资料所有者找到了自由的工人——不受社会束缚和没有自己的财产的工人——作为剥削对象,并且为生产商品而剥削工人的时候,生产资料才具有资本的特殊性质。而这种情形只是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才大规模地出现。

  生产资料不是始终都具有资本的性质。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或一定的价值额之所以成为资本,只是因为它产生了利润或利息,即它以剩余价值的形式,并且又是以剩余价值的这两种特定的派生形式去占有无酬劳动的剩余产品。

八、资本和剩余价值(续完)

  杜林:除去在某个生产阶段上已经包含在劳动资料和相关原料中的工作时间,上述工作日所提供的剩余都是归资本主义企业家所有的份额。”

  恩格斯:剩余价值不同于利润或资本赢利,后者只是剩余价值的一种派生形式,甚至常常只是剩余价值的一小部分。剩余价值分为各个不同的部分,它的各部分归不同类的人所有,并具有不同的、互相独立的形式,如利润、利息、商业利润、地租等等。

九、经济的自然规律。地租

  杜林:地租是土地所有者本身从土地上得到的收入,地农场主在偿付地租以后所余的赢利,应该相当于借别人的资本来经营的企业家在偿付利息以后所余的资本赢利。

  恩格斯:在资产阶级社会,存在地主、租地农场主、农业雇佣工人三个阶级,地主获得地租,资本家获得利润,工人获得工资。

  杜林:地租是在农业中剥削农业劳动而得到的全部剩余产品。

  恩格斯:地租这种剩余产品应该被分成地租和资本利润。

十、《批判史》论述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才产生的。历史地出现的政治经济学,不外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时期的经济的科学理解。

  恩格斯简要梳理了政治经济学史,重点分析了魁奈的经济表。

  《反杜林论》读后感(四):第二编 政治经济学

  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只有劳动才赋予已发现的自然产物以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价值本身只不过是物化在某个物品中的、社会必要的人类劳动的表现。所以劳动不能有任何价值。谈论劳动的价值并且想决定这种价值,这等于谈论价值的价值,或者想决定重量本身的重量,而不是决定一个有重量的物体的重量

  一、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广义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规律的科学,——这样广义的政治经济学尚待创造。 对象与方法: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所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它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个个别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而且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以后,它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用于生产一般和交换一般的、完全普遍的规律。(从特殊——一般——特殊) 狭义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①它从批判封建的生产形式和交换形式的残余开始,证明它们必然要被资本主义形式所代替,②然后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相应的交换形式的规律从正面,即从促进一般的社会目的的方面来加以阐述,③最后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社会主义的批判,就是说,从反面来表述它的规律,证明这种生产方式由于它本身的发展,正在接近使自己不可能再存在下去的境地。 这一批判证明:①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和交换形式日益成为生产力的桎梏;②这些形式所必然产生的分配方式造成了两极分化和尖锐的阶级对立;③最后,生产力等待着为有计划地合作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去占有,以便保证,并且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保证社会全体成员占有生产和生活资料。 要使这种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做到全面,只知道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形式是不够的。对于发生在这些形式之前的或者在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和这些形式同时并存的那些形式,同样必须加以研究和比较,至少是概括地加以研究和比较。

  杜林:基于暴力的所有制;经济的自然规律 恩格斯:暴力仅仅保护剥削,但是并不引起剥削;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是工人受剥削的基础,这种关系是通过纯经济的途径而决不是通过暴力的途径产生的;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按照当时历史地存在的条件决定的,不是自然规律,也不是永恒真理。

  杜林:经济问题可以区分两种过程,即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交换或流通只是生产的一个项目。 恩格斯:生产和流通是两个虽然互相制约但是本质上不同的过程;某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以及这个社会的历史前提,决定了这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分配方式。

  杜林:在这里可以设想两个人(鲁滨逊与星期五)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行动,也可以设想以完全压服一方的办法把力量合在一起,于是这一方被迫作为奴隶或单纯的工具去从事经济的劳务,而且也只是作为工具被养活着 恩格斯:“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凡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不论这些所有者是雅典的贵族,伊特鲁里亚的僧侣,罗马的市民,诺曼的男爵,美国的奴隶主,瓦拉几亚的领主,现代的地主,还是资本家。”(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第2版第227页) 杜林:劳动产品的分配按照道德的和正义的方式来安排,人们由于意识到不公正的存在而谋求变革 恩格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生产力和由它创立的财富分配制度,已经和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发生激烈的矛盾:要避免整个现代社会毁灭,就必须使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一个会消除一切阶级差别的变革(要么毁灭,要么变革)。

  二、暴力论 杜林:政治应该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政治组合 恩格斯:暴力仅仅是手段,经济利益是目的;进行统治的资产阶级和被统治的无产阶级的目前的政治组合是为了榨取利润和积累资本而存在。

  杜林:把现代的所有制叫作基于暴力的所有制 恩格斯:在掠夺者能够占有他人的财物以前,私有财产的制度必须是已经存在了;暴力虽然可以改变占有状况,但是不能创造私有财产本身。财产必须先由劳动生产出来,然后才能被掠夺。私有财产的形成,到处都是由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发生变化,都是为了提高生产和促进交流——因而都是由于经济的原因。雇佣劳动也是如此。

  杜林:政治状态是经济状况的决定性的原因 恩格斯:革命使经济状况适应政治状态,而是相反地把陈腐的政治废物抛开,并造成使新的“经济状况”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政治状态。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发展,资产者求助于暴力,以挽救日趋瓦解的“经济状况”免于崩溃。

  三、暴力论(续) 杜林:“本原的东西必须从直接的政治暴力中去寻找,而不是从间接的经济力量中去寻找”。 恩格斯:暴力本身的“本原的东西”是经济力量,是支配大工业这一权力手段。以现代军舰为基础的海上政治暴力,表明它自己完全不是“直接的”,而正是借助于经济力量,即冶金术的高度发展、对熟练技术人员和丰富的煤矿的支配。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经济条件和经济上的权力手段帮助“暴力”取得胜利,没有它们,暴力就不成其为暴力。

  四、暴力论(续完) 杜林:对自然界的统治,只是通过对人的统治才实现的。如果事先没有奴役人们,强迫他们从事某种形式的奴隶劳役或徭役,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大面积的地产经营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对物的经济统治的建立,是以人对人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统治为前提的。如果不同时联想到大地主对奴隶、依附农或间接不自由者的统治,怎么能想象一个大地主呢?无论过去和现在,单个人的力量,最多再加上他的家庭成员的辅助力量,对于大规模的农业耕作来说能有什么意义呢?在超出单个人的天然力量的规模上使用土地或者扩大对土地的经济统治,这在到目前为止的历史中之所以成为可能,只是因为在建立对土地的统治以前,或者与此同时,也建立了相应的对人的奴役。 恩格斯:我们在所有的文明民族的历史初期所看到的不是“大地主”,而是土地共同占有的氏族公社和农村公社。从印度到爱尔兰,大面积的地产的经营,最初正是由这种氏族公社和农村公社来进行的,同时,耕地或者以公社为单位共同耕种,或者分成小块,由公社在一定时期内分配给各个家庭去耕种,而森林和牧场继续共同使用。 除了气候使欧洲人无法在当地从事农业劳动的热带和亚热带的殖民地以外,利用奴隶或徭役制农奴来征服自然界和开垦土地的大地主,纯粹是幻想的产物。相反地,在古代出现大地主的地方,例如意大利,他们不是把荒地变为可耕的土地,而是把农民已经开垦的土地变为牧场,把人赶走,使整片整片的土地荒芜。只是在近代,自从比较稠密的人口抬高了地价以来,特别是自从农艺学的发展使劣等的土地也较能适于耕种以来,大地产才开始大规模地参与荒地和牧场的开垦,而这主要是通过夺取农民的公地进行的,在英国是这样,在德国也是这样。

  杜林:对自然界的统治,只是通过对人的统治才实现的。 恩格斯:被统治者和被剥削者在任何时代都比统治者和剥削者多得多,所以真正的暴力总是在前者的手里(才是),仅仅这一简单的事实就足以说明整个暴力论的荒谬性。因此,问题仍然是要去说明统治和奴役的种种关系。 这些关系是经过两条道路产生的:维护原始农业公社共同利益的社会职能和机构逐渐独立,并逐渐上升为对社会的统治,但这时的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还有另一种阶级形成过程,即奴隶制的发现。最初的奴隶即战俘,在这里,不是暴力支配经济状况,而是相反暴力被迫为经济状况服务。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的到现在为止的一切历史对立,都可以从人的劳动的这种相对不发展的生产率中得到说明。只要实际劳动的居民必须占用很多时间来从事自己的必要劳动,因而没有多余的时间来从事社会的公共事务——劳动管理、国家事务、法律事务、艺术、科学等等,总时必然有一个脱离实际劳动的特殊阶级来从事这些事务;而且这个阶级为了它自己的利益,从来不会错过机会来把越来越沉重的劳动负担加到劳动群众的肩上。只有通过大工业所达到的生产力的大大提高,才有可能把劳动无例外地分配于一切社会成员,从而把每个人的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使一切人都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来参加社会的理论的和实际的公共事务。因此,只是在现在,任何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才成为多余的,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也只是在现在,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无论拥有多少“直接的暴力”,都将被无情地消灭。

  杜林:暴力是绝对的坏事 恩格斯:暴力在历史中的作用 第一,一切政治权力起先都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随着社会成员由于原始公社的瓦解而变为私人生产者,因而和社会公共职能的执行者更加疏远,这种权力不断得到加强。 第二,政治权力在对社会独立起来并且从公仆变为主人以后,可以朝两个方向起作用。或者按照合乎规律的经济发展的精神和方向去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和经济发展之间没有任何冲突,经济发展加快速度。或者违反经济发展而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除去少数例外,它照例总是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陷于崩溃。当某一个国家内部的国家政权同它的经济发展处于对立地位的时候——直到现在,几乎一切政治权力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都是这样,——斗争每次总是以政治权力被推翻而告终。 暴力在历史中还起着另一种作用,革命的作用;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注:见选集第2卷第266页);它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

  五、价值论 杜林:财富,正像它直到现在真正地在世界历史上被理解的那样,是“对人和物的经济权力” 恩格斯:第一,古代氏族公社和农村公社的财富决不是对人的支配。第二,就是在那些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社会里,如果说财富包含了对人的支配,那它主要地、几乎完全地是依靠和通过对物的支配来进行对人的支配的。杜林的逻辑可以推论出:作为对物的支配的财富,即生产财富,是好的方面;作为对人的支配的财富,即到现在为止的分配财富,是坏的方面,应该扔掉它!用于今天的关系,那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很好的,可以继续存在,但是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完全不适用,必须消灭掉。

  杜林:我们在它们〈物品〉里面所投入的我们自己的力量的多少,就是一般的价值及其某一特定的量存在的直接的决定性原因。 恩格斯:第一,问题在于把力量投入什么物品;第二,是怎样投入的。如果我们的某个人制造的是对于别人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那么他的全部力量就不能造成丝毫价值;如果他坚持用手工的方法去制造一种物品,而用机器生产这种物品要便宜20倍,那么他所投入的力量的19/20 既没有造成一般的价值,也没有造成其特定的量。

  杜林:除了自然界所造成的抗力……还有另一种纯社会的障碍……在人和自然界之间出现一种阻碍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仍旧是人。想象中的唯一的和孤立的人对自然界是自由的……只要我们想到第二个人,这个人手持利剑,占据通向自然界和自然资源的入口,要求某种形式的入门费,那情况就不同了。这第二个人……仿佛征收另一个人的税,所以他就是以下这种情况的原因:人们想要得到的物品的价值,会比创造或生产没有遇到这种政治障碍和社会障碍时的价值大… 恩格斯:这里存在着垄断性的剥削现象。分配价值还有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分配价值使人们可以在不付出对等劳动的情况下占有他人的劳动,这种形式就是财产的赁金,即地租和资本利润。

  杜林:价值相当于“价格或其他任何一种等价物名称,如工资”。价值的直接的天然的尺度是力的花费,而最简单的单位是最粗浅意义上的人力。后者归结为生存的时间,而生存时间的自我维持又表现为对营养上和生活上一定数量的困难的克服。只有在支配非生产物品的权力,或者更通俗地说,在这些物品本身同具有真正生产价值的劳动或物品相交换的地方,分配价值或占有价值才纯粹地或绝对地存在。在每种价值表现中,因而也在那种通过分配而不是付出对等劳动被占有的价值组成部分中,所表明和表现的相同的东西,就是人力的花费,人力……体现于……每个商品之中 恩格斯:商品的价值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的、一般人的劳动决定的,而劳动又由劳动时间的长短来计量。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尺度,但是它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如果把创造有形产品的生产劳动变换为对某种抗力的纯属无形的克服活动,那么事情就完全被搞乱了。

  杜林: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费用决定的;工资可以是对生活需要的支付单据〈!〉必定……也引起不等的价值关系!” 恩格斯:工人所完成的和他所花费的,正像机器所完成的和它所花费的一样,是不同的东西。 人类社会脱离动物野蛮阶段以后的一切发展,都是从家庭劳动创造出的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生活的需要尚有剩余的时候开始的,都是从一部分劳动可以不再用于单纯消费资料的生产,而是用于生产资料的生产的时候开始的。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靠这种剩余而形成和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发展的基础。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中,这种基金都是一个特权阶级的财产,而政治上的统治权和精神上的指导权也和这种财产一起落到这个特权阶级的手里。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将把这种社会的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即全部原料、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从特权阶级的支配中夺过来,把它们转交给全社会作为公有财产,这样就第一次真正把它们变成了社会的基金。 这样一来,价值就不是由工资决定,而是由劳动量本身决定的;这样,工人阶级以劳动产品的形式向资本家阶级提供的价值量,就比他们以工资的形式从资本家阶级那里所得到的价值量大;这就表明,资本的利润像占有他人的无酬劳动产品的其他一切形式一样,只不过是马克思所发现的剩余价值的组成部分。

  总结:现在读者可以从杜林先生向我们提供的五种价值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那一种了:来自自然界的生产价值,或人的劣根性所创造的、其特点在于按照并非人本身所包含的力的花费来计量的分配价值,或第三,由劳动时间计量的价值,或第四,由再生产费用计量的价值,或最后,由工资计量的价值。

  六、简单劳动和复合劳动 杜林:事情并不像马克思先生模模糊糊地想象的那样:某个人的劳动时间本身比另一个人的劳动时间更有价值,因为其中好像凝结着更多的平均劳动时间 恩格斯:马克思:商品的价值是由包含在商品中的人的劳动决定的。人的劳动“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 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经验证明,这种简化是经常进行的。一个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劳动的产品,但是它的价值使它与简单劳动的产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因而在他们看来,似乎是由习惯确定的”(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7-58页。——编者注)。 马克思在这里所谈的,首先仅仅是关于商品价值的决定,即关于在一个私人生产者所组成的社会内由这些私人生产者各自独立生产出来并且拿来相互交换的物品的价值的决定。因此,这里所说的根本不是什么“绝对价值”(无论它出现在什么地方),而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形式中通行的价值。价值在特定的历史范围内表明是由体现在单个商品中的人的劳动来创造和计量的,而这种人的劳动则表明是简单劳动力的耗费(简单劳动)。但是,并非任何劳动都只是人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许多种类的劳动包含着需要耗费或多或少的辛劳、时间和金钱去获得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复合劳动)。“读者应当注意,这里指的不是工人得到的一个工作日的工资或价值,而是指工人的一个工作日对象化成的商品价值。”(注:《资本论》第1卷第1章,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8页脚注(15)

  杜林:一切劳动时间毫无例外地和在原则上(因而不必先得出一种平均的东西)都是完全等价的。 恩格斯:首先,关于“劳动的价值”问题: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只有劳动才赋予已发现的自然产物以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价值本身只不过是物化在某个物品中的、社会必要的人类劳动的表现。所以劳动不能有任何价值。谈论劳动的价值并且想决定这种价值,这等于谈论价值的价值,或者想决定重量本身的重量,而不是决定一个有重量的物体的重量。杜林先生把下面这个论断强加给马克思:某个人的劳动时间本身比另一个人的劳动时间有更多的价值,劳动时间,从而劳动,都有一种价值。其实正是马克思第一次阐明了劳动不能有任何价值,以及为什么不能有任何价值。 其次,即使是同一生产部门内的两个工人,他们在一个工作小时内所生产的产品价值也总是随着劳动强度和技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再次,现在怎样解决关于对复合劳动支付较高工资的全部重要问题呢?在私人生产者的社会里,培养熟练的劳动者的费用是由私人或其家庭负担的,所以熟练的劳动力的较高的价格也首先归私人所有:熟练的奴隶卖得贵些,熟练的雇佣工人得到较高的工资。在按社会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里,这种费用是由社会来负担的,所以复合劳动的成果,即所创造的比较大的价值也归社会所有。工人本身没有任何额外的要求。从这里顺便获得的教益是:工人所中意的对“全部劳动所得”的要求,有时也还不是没有问题的。(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第一节中,对拉萨尔的口号“全部的”或“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作了详尽的批判(见本卷298-309页)。)

  七、资本和剩余价值 杜林:“关于资本,马克思先生首先不是使用流行的经济学概念,确认资本是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而是……他说,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它构成一个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开始于16世纪,即开始于大概在这个时期出现的世界市场萌芽时期。 恩格斯:在马克思关于商品流通过程赖以进行的各种经济形式的分析中,货币是作为最后的形式而产生的。“商品流通的这个最后产物(即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资本在历史上起初到处是以货币形式,作为货币财产,作为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与地产相对立…… 这个历史每天都在我们眼前重演。现在每一个新资本最初仍然是作为货币出现在舞台上,也就是出现在市场上——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上,经过一定的过程,这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注:《资本论》第1卷第4章,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67-168页) 马克思又进一步研究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他首先发现,货币作为资本流通的形式,同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流通的形式是相反的。简单的商品所有者为买而卖;他卖出他不需要的东西,而以所得的货币买进他需要的东西(W-G-W)。未来的资本家一开头就买进他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他为卖而买,而且要卖得贵些,以便收回最初用于购买的货币价值,并且在货币上获得一个增长额(G-W-G);马克思把这种增长额叫作剩余价值。 这种剩余价值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应该转化为资本的货币的价值增长,不能在这种货币上发生,也不能起源于购买,因为这种货币在这里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而这种价格,由于我们假定相交换的是相等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是没有区别的。根据同一理由,价值的增长也不能由商品的出卖产生。所以这种变化必定发生在所购买的商品中,但不是发生在商品的价值中,因为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买卖的,而是发生在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中,就是说,价值的变化一定是从商品的使用中产生。“要从商品的消费中取得价值,我们的货币占有者就必须幸运地……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独特属性,因此,它的实际消费本身就是劳动的对象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种独特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注:见本选集第2 卷第172页) 如果说,正像我们所看到的,劳动本身不能具有任何价值,那么关于劳动力却决不能这样说。劳动力一旦变成商品(它现在事实上就是商品),就获得一种价值,而这种价值也“同其他任何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注:见本选集第2卷第173页),就是说,是由工人为制造维持自己能劳动的状态和延续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而必须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我们假定这种生活资料代表每天6小时的劳动时间。工人每天使货币所有者付出6小时劳动的价值产品,但是他每天向货币所有者提供12小时劳动的价值产品。货币所有者赚得了这个差额——6小时的无酬的剩余劳动,即体现6小时劳动的无酬的剩余产品。魔术变完了。剩余价值产生了,货币转化为资本。 但是,资本的这样的产生有一个本质的先决条件:“货币占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注:见本选集第2卷第172页。)但是,货币所有者或商品所有者这一方同除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者这另一方之间的这种关系,决不是自然史上的关系,也不是一切历史时期所共有的关系,“它本身显然是已往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一系列陈旧的社会生产形态灭亡的产物”(注:《资本论》第1卷第4章,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2页)。而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由于封建生产方式的崩溃,这种自由的劳动者才在历史上第一次大量地出现。但是由于这种情形,而且由于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从那个时代起已经开始形成,所以就产生了一种基础,在这种基础上,现存的大量动产必然要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资本,而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要越来越成为占绝对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 一定的价值额,只有在它产生剩余价值,从而增殖价值时,才变为资本。

  杜林:“资本是经济的权力手段的主干,它被用来继续进行生产并形成一般劳动力成果中的份额。” 恩格斯:(资本)它在未形成“一般劳动力成果中的份额”,即未形成剩余价值,或至少是未形成剩余产品时,不能成为资本。

  杜林:“社会意义上的资本〈非社会意义上的资本,还要杜林先生去发现〉,实际上和纯粹的生产资料有特殊的区别;因为后者只具有技术的性质,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必需的,而前者的特征则在于它那攫为己有和形成份额的社会力量。诚然,社会的资本大部分不过是处于其社会职能中的技术性的生产资料;但是这种职能也正好是……必然要消失的。” 恩格斯:杜林没有说明资本产生与消亡的历史必然性。生产资料不是始终都具有资本的性质。 “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凡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注:见本选集第2卷第197页)可见,剩余劳动,即超出劳动者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时间以外的劳动,以及这种剩余劳动的产品被别人占有,即对劳动的剥削,是到目前为止一切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社会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只有当这种剩余劳动的产品采取了剩余价值的形式,当生产资料所有者找到了自由的工人——不受社会束缚和没有自己的财产的工人——作为剥削对象,并且为生产商品而剥削工人的时候,只有在这个时候,在马克思看来,生产资料才具有资本的特殊性质。而这种情形只是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才大规模地出现。 “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或一定的价值额之所以成为资本,那只是因为它产生了利润或利息,就是说,它以剩余价值的形式,并且又是以剩余价值的这两种特定的派生形式去占有无酬劳动的剩余产品。 只是在事物本身已经出现,在动产为了生产商品而剥削自由工人的剩余劳动,因而越来越具有资本的职能的时候,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这个名词才出现,而采用这个名词的是历史上的第一个资本家民族,即15世纪和16世纪的意大利人。马克思第一个彻底分析了现代资本所特有的占有方式,他使资本的概念同这个概念最后从中抽象出来并且赖以存在的历史事实协调一致,因此使这个经济学概念摆脱了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中和在以前的社会主义者那里还同它纠缠在一起的含混不清的和摇摆不定的观念。

  八、资本和剩余价值(续完) 杜林:“除去在某个生产阶段上已经包含在劳动资料和相关原料中的工作时间,上述工作日所提供的剩余都是归资本主义企业家所有的份额。” 恩格斯:决不要把剩余价值同利润或资本赢利相混淆,后者只是剩余价值的一种派生形式,甚至常常只是剩余价值的一小部分。 在《资本论》第195页,剩余价值是用放在它后面的括弧里的“利息、利润、地租”(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32页脚注(22))这几个词来说明的。 “同一个剩余价值率可以表现为极不相同的利润率,而不同的剩余价值率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表现为同一利润率。”(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72页) “生产剩余价值即直接从工人身上榨取无酬劳动并把它固定在商品上的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但决不是剩余价值的最后所有者。以后他还必须同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执行其他职能的资本家,同土地所有者等等,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分为各个不同的部分。它的各部分归不同类的人所有,并具有不同的、互相独立的形式,如利润、利息、商业利润、地租等等。剩余价值的这些转化形式要在第三卷里才来研究。”(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20页)

  杜林:“这就发生了问题:互相竞争的企业家怎么能够持续地按照远远高出(如上述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所显示的)自然生产费用的价格实现包括剩余产品在内的全部劳动产品的价值。马克思的学说……完全没有认真地谈到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的奢侈性质,根本没有认识到带有寄生状态的社会制度是白色奴隶制的最后基础。” 恩格斯:马克思根本没有像杜林先生在这里所假定的那样断言,剩余产品在一切情况下都被工业资本家即它的第一个占有者平均地按照它的全部价值出卖。马克思明确地说,商业赢利也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且在上述前提下,只有当工厂主把自己的产品低于商品价值卖给商人,因而让给商人一部分掠夺物时,这种情形才有可能。 这个问题的合理提法是这样的: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成它的派生形式——利润、利息、商业赢利、地租等等的呢?(竞争)

  九、经济的自然规律。地租

  杜林:地租是“土地所有者本身从土地上得到的收入”。“租地农场主在偿付地租以后所余的赢利,应该相当于借别人的资本来经营的企业家在偿付利息以后所余的资本赢利。” 恩格斯:关于地租的理论是经济学中英国特有的一个部分,这是必然的,因为只有在英国才存在着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地租事实上也是同利润和利息分开的。大家知道,在英国是大地产和大农业占支配地位。地主把自己的土地按照大田庄而且常常是非常大的田庄的形式租给租地农场主,租地农场主拥有充裕的资本来经营土地,并不像我们的农民那样自己从事劳动,而是作为真正的资本主义企业家利用雇农和短工的劳动。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三个阶级,以及各阶级所特有的收入:地主获得地租,资本家获得利润,工人获得工资。

  杜林:租地农场主的赢利以对“农业劳动力”的剥削为基础,所以“显然是一部分地租”,因而那种本来应该完全装入地主腰包的“全部地租就减少了”。 恩格斯:他把地租设想为在农业中剥削农业劳动而得到的全部剩余产品。但是,除了几个庸俗经济学家以外,在以前的经济学中这种剩余产品都被分成地租和资本利润。

  十、《批判史》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道:“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才产生的”(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04 页。——编者注)……因为历史地出现的政治经济学,事实上不外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时期的经济的科学理解,所以,与此有关的原则和定理,能在例如古代希腊社会的著作家那里见到,只是由于一定的现象,如商品生产、贸易、货币、生息资本等等,是两个社会共有的。就希腊人有时涉猎这一领域来说,他们也和在其他一切领域一样,表现出同样的天才和创见。所以他们的见解就历史地成为现代科学的理论的出发点。 简要梳理政治经济学史。

  索引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为中文第1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为中文第2版 先这样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反杜林论》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