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哥本哈根》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29 03:21: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哥本哈根》观后感摘抄

  《哥本哈根》是一部由Mark Raso执导,格辛·安东尼 / 塔姆金·莫钦特 / 塞巴斯蒂安·阿梅斯托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冒险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哥本哈根》观后感(一):哥本哈根

  28岁的威廉(格辛·安东尼饰)因祖父的一封来自丹麦的信,决定与好友杰瑞米(塞巴斯蒂安·阿梅斯托饰)及其他的女友(奥利维亚·格兰特饰)前往哥本哈根探寻自我。在根本哈根,威廉认识了当地女孩埃菲(Frederikke Dahl Hansen饰)并逐渐爱上了她。但是某日,威廉发 现埃菲竟然只有14岁,他意识到要认真对待这份感情……

  《哥本哈根》观后感(二):就像看别人的日记,说了些自己很想说的话

  生活中会有人突然间就教会我们成长,

  而之前我们以为自己长大了,

  实际上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包裹在幼稚的内心里。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作用,

  也不过是撕掉了你的伪装再扒下你的紧身衣让你正视生活。

  我们不需要很多大道理,

  也不需要在什么年龄就要去做什么必须的事情,

  需要的不过就是等待,

  等待一个人能适时出现,

  拯救我们。

  《哥本哈根》观后感(三):原来,他是爱她的

  他迷惘着。28岁了,依然流连在玩乐当中,和即将结婚的朋友闹翻,继续自己浑浑噩噩的日子,和不一样的女人过夜...他觉得这是那个已经去世的父亲的错,他不是一个好父亲。多年前来自祖父的信让他踏上寻找这个祖父的旅程,他来到了哥本哈根,遇上了一个14岁的女孩,在两人寻找祖父的过程中,他思考,自己是单纯地想在异国他乡找一个年轻的肉体干一炮,还是,真的爱上了这个女孩?他吻了女孩,然后将女孩褪去的衣服披上,原来,他是爱她的,但,不是现在。他来到祖父的家门,把父亲没说的话告诉了祖父,然后释然的离开,离开哥本哈根,只留下了女孩为他拍的相片...

  《哥本哈根》观后感(四):真正的爱,能摈弃欲望,交付等待

  真正的爱,能摈弃欲望,交付等待。

  这是一个惊艳的故事。浪子威廉带着两个心——寻亲+寻欢——来到哥本哈根,美人鱼的故乡。在纯洁的世界,你能拾获你的本能。我只能这样来描述。

  导演明显受到《爱在…三部曲》的影响:长长的街道,长镜头跟拍对话。于是,所有的细节、空气、阳光都完美起来。

  来一场纯洁的恋爱。

  虽然无望,甚至绝望而残忍;但这是遇到14岁的天空,又是遇到哥哥父亲似的关怀——仿佛嘛,就像波罗的海与北海的汇合。彼此冲击,彼此吸引而彼此温暖。

  虽然,终必是告别。青春,就是在不断的告别中,烂漫、沧桑、长成。

  《哥本哈根》观后感(五):一个狗血局情的影片

  一位年青人,发现爸爸遗留的照片时,带着好奇心去旅游寻找当年祖父。在寻找的过程中,意乱情迷,影片至少以下几点不能给人以正能量:

  一:年青人的性放纵。无论是朋友的,还是陌生的人群,都可以随自己性情而来,没有正能量。

  二:找到了爷爷,但毫无亲情可言。亲人之间的情感不给人正能量。

  三:当威廉找到真爱,最终还是分手,不能给人正能量。

  四:朋友之间的情感很随意,可以随时丢弃,没有正能量。

  等等,诸如此类,影片看完以后根本不知道作者反映什么主题。而且透露出青年迷茫心态,的确可恭维。

  《哥本哈根》观后感(六):活在自己的激流里

  就像影片所说,波罗的海与北海,一个激流向左,一个激流向右,他们在某一处相会,却并不迷失自己。结尾男主和女主就这样,各自生活在自己的激流中,多少有些伤感,最后男主来到波罗的海和北海的交界处,眼往两边,最后正视镜头,那一刻许多感情就释怀了,一个男人才真正变的成熟。

  片子由三条线展开,与女主的爱情,对父亲的不理解到理解,与朋友的决裂,很少有片子能将这三者表述清晰,女主的演技也可圈可点,要是真的只有14岁,这演技就真够逆天了。一方面表现出了14岁不该有的成熟,另一方面在对待爱情的态度和方式也表现出了不成熟和不知所措。

  最后,北欧的风景真的是breath taking,整洁的街道,碧蓝的河流,还有最后神奇的双海交界处,令人神往。

  《哥本哈根》观后感(七):关于成长,我。。。

  看完之后百度了一下,应该是关于男孩成长的,再来这儿发现了一模一样的话,很有启示性啊,父母也曾是男孩女孩,他们成立家庭,承担生活,学着成长。感谢他们,也要尝试像他们一样跨开步伐去成长,并期望让这成长来得早些。

  辣么喜欢这个早熟的14岁teenager,cool fearless, cares about people's feeling, and echos it.作为闷骚到极致的处女座简直羡慕死了这小性格。

  最近一直在考虑作为一个成年人去看待这个世界的事儿,因为实在是不太成熟,羞愧难当~不靠谱,~这感觉,真是憋屈,对一颗玻璃心来说时时刻刻处于破碎的边缘。所以我终于想起要逼着自个儿长大了。装了大概有大半天,很难挨,虽然心里安慰自己这是应该的,但总觉得拿了个什么东西把自己盖住了,状态也不好,还有三大本书要看啊,偶然照镜子,也是无奈叹气。直到今晚看这电影,喜欢女主最后的发型,瞬间联想到《社交网络》上的Rooney,到镜子前摆弄,好像又回到了那个不让自己这么无奈的时候,我还是喜欢这个时候的自己啊。意识到这样的时候以后应该是越来越少,昨晚在被窝里想独处的时候可以是这个状态,现在再加上看电影时也可以,看完这电影我觉得旅游的时候更可以,所以我要攒钱去各个国家旅游,我要学好英语,唉~英语专业~ 这话,可以找个地缝了。

  另: 严重的社交障碍怎么破?

  《哥本哈根》观后感(八):男孩,父亲,男人

  在未理解父亲之前,只能做一个小男孩;在未成为男人之前,只能和小女孩谈恋爱。

  在考虑将这个电影归哪个豆列的时候,一直很犹豫,是放在“爱情”,还是放在“旅程”?或许,我犹豫的点就是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

  有一个男孩,从来没有见父亲笑过,唯一的笑,是在离别的时候,父亲把他送到学校,看着他的背影,笑了;是在抛弃他的时候笑了吗?这个男孩长高了,而且还很帅。他可以跟很多女生上床,但没有谈过恋爱;会因为青梅竹马的离开而格外的沮丧,但在一起又吵吵闹闹;会玩“激活蚊子包的游戏”;会恶作剧“鳄鱼咬人”;处理失恋的方式是找一下女生XO。是的,他只是一个长得很帅的男孩,所以他可以跟14岁的女孩那么合拍,甚至被理解。

  他充满了疑惑成长,不理解他的父亲为什么是那个样子?是不是他的爷爷对他的爸爸也是如此呢?他决定去归还他的父亲在8岁的时候写给爷爷的信;与其说是去找爷爷,不如说去找回对父亲的理解。

  这一次旅程,知道了爷爷曾是纳粹;在每一个爸爸笑着留影的地方,他也站在那里,看看爸爸看到什么笑着;当找到爷爷时,爷爷那冷漠的态度。他终于明白,原来他的爸爸并不知道如何成为一个父亲。有人说当你不再责怪自己的父母的时候,不再责怪父母对你的忽视的时候,你才会对自己的玩世不恭,自己的依赖负起责任,是的,他们曾有错,但只有放下这个怨念,才能开始不依靠别人,走出自己的人生。

  波罗的海与北海,一个激流向左,一个激流向右,他们在某一处相会,却并不迷失自己。正如这样一次旅程,融合而又相互独立。

  《哥本哈根》观后感(九):海边的哥本哈根

  电影关于一次找寻,也是一次成长。 哥本哈根,丹麦童话的故乡,美人鱼的圣地。[部分剧透] 电影开始就交代了男主是一个放荡不羁的小伙,随时随心的可以刺激的生活,没有女朋友,有一个7岁开始就认识的好朋友。 父亲死后,在收拾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封未寄出的信笺,地址是丹麦的哥本哈根。 于是,男主跟好朋友J,J的女朋友,三个不能相容的人,还是一起去了丹麦。 好朋友J无法抵抗女朋友的说辞,抛下了男主和女朋友去了英国伦敦。一个孤独的人,男主开始了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只会说英语的他,该怎样去寻找为见面的亲人? 旅馆餐厅男主与做实习生的女主相遇。丹麦的演员,很好的气质。女主帮助男主在地图标记地址,案内他具体未知,做翻译,善意的欺骗,耐心的开导,游览哥本哈根的美景,还带他去看瑞典,不知不觉中两人慢慢有了恋爱的感觉。 在河边有一个场景,男主发火说,我来到这该死的城市,最好的朋友抛弃了他去结婚,他来找的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发现竟然是一个纳粹。最主要的是,女主现在才14岁。这些让他都无法接受。 在教堂有一段对话也很有意思。男主看到耶稣被定在十字架上面的可怕的死法挂画,女主说这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应该是被鲨鱼吃掉。男主知道了这个每日相伴的人原来害怕鲨鱼。 动物不知道什么是死亡,这就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人会竖起大拇指拦车,也会结婚。动物只知道交配。女主一直凝视的眼神看着男主,让他浑身不自在,貌似女主已经十分了解这个未知的陌生人。 在路边的一个镜头,一对父子在街道上散步,小男孩回头看镜头,父亲很温暖的抚摸这孩子的头。这一画面同样也被男主看到。我感觉导演是刻意这样的安排,与自己被父亲抛弃的经历相对比,别人的经历,别人的童年是那么的幸福。这场无名的寻找,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我就像从树上掉下来的一片叶子。风吹到哪里,我就到哪里。【I Love You。】女主的这句台词仿佛也说明了,虽然有那么多的亲人,虽然没有见过父亲一面,甚至连照片也没有一张,在亲人的爱护中渐渐长大,可是,还是感觉自己是一片树叶,随风飘散。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要去面对这份孤独。 每一个成长中的小男孩都要慢慢的摆脱父母亲的依赖,自己去面对现实的社会,自己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和活下去的勇气。不管是在哪里,在何地,在何时,活出自己,找寻人生的真谛。 PS:电影中很多插曲和音乐,绝对是盛宴。最喜欢女主在酒吧唱的那首,低沉,浑厚,震撼强劲。 画面的色彩搭配也是很惊艳。哥本哈根的童话世界,好美。

  《哥本哈根》观后感(十):还是幸运的

  电影随手找的,可我看哭了。

  开始的时候很讨厌男主Will。Will的情绪阴晴不定,没教养,没素质,莫名其妙冲人发脾气,天天就想着怎么多睡几个漂亮姑娘。当他把他父亲一张一张照片扔到河里时,我气的简直都想关了电脑,心想他怎么认识不到这些照片多么珍贵,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幼稚可笑的人。直到我了解他的家庭,他父亲的简要一生,我才明白这个走到哪哪讨厌他的孩子,是多么无助和孤独。

  Will的祖父年轻的时候是纳粹,被关进监狱,Will的祖母因为和一个纳粹分子在一起,被剃光了脑袋,被人唾弃。但在Will祖父服刑六年后被放出来的时候,她还是满怀期望的想要和丈夫孩子一起到美国开始崭新的生活。可是Will的祖父失踪了,只有母子两个来到美国。可想而知,Will的父亲在哥本哈根父亲的丑闻下,又转辗至异国他乡无依无靠,幼年生活一直都很艰辛。他恨美国,他恨父亲,于是在他8岁的时候,他给父亲写了一封从没寄出去的信,信里说,“我永远不会成为你这样的人”。

  所以,Will的父亲一定想成为一个好父亲,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度过他那样的童年,但是Will从没见他的父亲笑过,直到他14岁他父亲消失的那天。父亲告诉Will,“我们的境况会不一样的”,笑了,然后消失了。Will的父亲死时孤独。

  女主Effy,活泼聪明漂亮。没想到的是,Effy出生前,父亲就跑了,所以没见过父亲也没有父亲的照片。她有着这样的缺憾,所以一直竭力帮助Will找到他的祖父。Effy的妈妈和男友分分合合,家里破旧不堪,男友感情上不老实,对Effy也有龌龊的想法。她14岁就在抽烟喝酒。

  这两个人的相遇,其实是对彼此的救赎。Effy在陪着Will见了Will父亲的叔叔,才知道Will家里这么不幸。从没见过父亲笑的Will看到他父亲幼年的照片,很诧异父亲竟然会笑。Effy看了Will父亲的信才知道,Will父亲并非开心,而是知道照片会寄给监狱里的父亲而笑的。她骗Will 说,“难道你不想看看让你父亲开心的地方吗?” 本在得知祖父是纳粹后郁闷的Will才有了兴趣去享受旅行的快乐。

  Effy帮助Will在旅行中感受了他父亲幼年的成长,更了解贴近了自己的父亲。Will去见了祖父,冷血的祖父终于在看了那封信有所动容,问起Will的父亲是不是个好父亲。Will说,”不。他也不懂如何去做一个好父亲。” Will内心已经原谅了父亲对他的伤害,他理解了父亲因为祖父而对生活的手足无措、痛苦和迷茫,并帮父亲把这份恨告知了祖父。而他,在Baltic Sea和North Sea汇合的地方,开始思考,将该如何爱与被爱。

  Will从来只知道不管不顾伤害别人,可是当Effy喜欢上了Will,想和他上床时,Will阻止了。这并不只是因为法律,他望着晨光里熟睡的Effy,微笑着。他的心一定是因为守护着这个一直帮助他,像天使般的少女,而感到平静和温暖。对于Effy,14岁的豆蔻年华,因为Will的爱惜,而更加珍惜自己,那么讨厌青少年,盼望长大的她,终于在母亲问起她15岁生日怎么过的时候,决定去Tivoli,并和母亲开心的回忆起小时候去Tivoli玩耍的经历。

  所以这部电影不是悲伤的。两个悲伤的人在遇到互相后,开始了新的旅程。相对于Will的父亲,Will是幸运的,Will的父亲一辈子不开心,孤独终老,而Will不再是个28岁的熊孩子,开始去摸索如何去爱。相对于Will,Effy是幸运的,14岁的她不会像14岁的Will因为父亲离开而堕落,她,带着Will给她的温暖,拉着母亲的手,充满希望的生活下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哥本哈根》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