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ortality》是一本由Milan Kundera著作,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4.99,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Immortality》精选点评:
●目前最喜欢的昆德拉
●航班严重延误 在机场看完
●这本才是真正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的存在。
●i feel so i am, suffering is the university of egocentrism.
●这,才是一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集大成之作
●So charming, so delicate, so brilliant. Kundera's fascinating words enlighten me about the the eternal feminine and indicate my total lack of 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 The existence of our self and the amorous physical love show how the magic of the living can be, which make me burst into tears by my everyday solitude and self isolation.
●作者笔下的人物虚虚实实,写来写去感觉都是作者在写自己潜意识里的种种。不能说完全读懂,但感觉这是一本读懂了反而会觉得自己老了的书。
●存在的意义在于妆扮存在
●beethoven and Goethe
●Everything would be as before.
《Immortality》读后感(一):作者在书里说后悔把这书最恰当的名字给了他最有名的那部小说
在昆德拉笔下,生命中的唯一真实,恰恰是一个个稍纵即逝的悲喜瞬间,一逝不返:文字留不住,物证留不住,甚至经历者的记忆本身也无法留住。因而一切对实在的追寻、重述、确认,都必将落入某种构建的窠臼而不自知。因而,生命之重的终极状态,恰是对生命之轻飘虚无的无条件承认和接受。
正因此,最为可叹的是,一切人生悲喜皆源自那种终归虚无却仍自以为是的追寻和确认;许多事前的迷惘,事后的痛悔,亦皆源自在轻与重之间的两难游离——亦即在必朽之实在与不朽之虚无之间的游离。
这,才是更全面透彻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一本书,18年看了前半,19年读完后半,一直是内心清冷孤寒时很好的陪伴。虽然读的过程远没有读《轻》时的畅快淋漓,感动不断,因而其实有些累。但还好,故事节奏的滞涩并没有掩盖住昆大大一如既往的透彻,和极度内敛的慈悯。
也许过段时间或几年之后,还是会有心情和心力回来再看一遍,补个长评吧。
《Immortality》读后感(二):以死亡来对抗死亡
生与死乃一体两面,知死方知生。孜孜以求生之价值或意义,实则出于死之恐惧,期望有所持以抗拒终堕虚无之境的宿命。有生之年的诸般挣扎,无一例外皆可归于与死亡的对抗。求一衣一饭者与动物无异,维命而已。衣食无忧者却有万般烦恼,力求生之超脱(transcendence)。后者乃人之有别于万物之处,是幸亦是不幸。
Agnes与Laura原本无异。如同豆瓣中有人曾说到的,Agnes做的是减法,在自我之中求自我的超脱,或者解脱。弥留之际,她甚至希望在Paul抵达之前死去,因为死亡是她抗拒死亡、自我超脱的终极手段。她想成为造物者的那台计算机,得以把握自我的存在。Laura做的是加法,企图在他者之中寻找超脱,将自我镶嵌在既有的价值体系之内。她放弃了向造物者靠近的可能,把Paul和Paul所代表的当作了神。两姊妹自我超脱的目的相同,只是方法有异而已,
追求自我超脱,仅关乎自我,与他者无关。对此Agnes有自觉而Laura则无,这是为什么前者选择远离和后者选择接近。Bettina亦是如此。她关心的仅是自我的不朽,即另一种生命的延续,与歌德无关。所谓不朽,是自我超脱的一种方式。
ettina对歌德的爱是实现自我不朽的手段,Agnes对Paul的爱感到绝望是因为自我超脱的路径已然不通,Laura则幻想在Paul那里找到自我解脱的归宿。在这里,爱甚至已不再包含最根本的柔情(tenderness),蜕化成了空洞的、冰冷的、破碎的概念。------爱是个被过度使用的词汇,人们对它的期望各不相同,彼此认同的只是字面而已。被抽掉所有内容的那个字眼儿又有什么意义?
归根到底,赋予生以意义才是真正所关心的。人无法面对自已的存在毫无意义这个最简单的事实,甚至不惜以结束生存在证明生存的意义。昆德拉说死亡方能不朽,至少也包含这层意义吧。
《Immortality》读后感(三):FACE的双重含义
在《不朽》第一部分的第3章,face象征着存在的唯一性、独特性。在第七节,face则揭示了自我的割裂。
人终生为存在的意义所折磨。因为存在无意义的事实直接威胁人的存在,所以人竭力以赋予其意义来压抑、遗忘这个事实,而自我的独特性、唯一性恰是意义得以确立的基础。face作为绝对异于他者的符号成为自我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毫无意外地顺理成章。
然而,人不是神,不是造物者,不可能赋予自我以意义。在既有的价值体系内寻找自我肯定、价值和意义,是最为安全、易行的方式,但须以契合该价值体系为牺牲。在这种情形下,自我呈现的是迁就价值体系的、供其审视的、自我阉割的自我,所展现的face只是个自我丧失控制权的面具。自我就是在这里与face出现了割裂。
正如小说中写到的,杂志里每一张脸的照片,看似意在突显自我的独特与唯一,其实是竭力将自我镶嵌到杂志这个安全的体系里。这是个共谋的游戏,每一个个体都获得了价值,再无需独力证明自我的意义。但自我却消失了,所有的照片混作一处,每一张都面目不清!
自觉者少,自力者更少。人多潜移默化接受了既有的价值体系,托其庇护得以不受质疑存在本质的困扰,早已不自觉。但即便自觉者,又有多少能够与既有价值体系切割,卓然独立于世,自行超脱为神,赋予自我以意义和价值?因此,懵懂者快乐,自觉者痛苦。
这是为什么站在镜子之前,面对镜中的face,Agnes扪心自问:This is my self? And why? Why did I want to identify with this? What do I care about this face?
于是,And at that moment everything starts to crumble. Everything starts to crumble.
揭开了面具,发现了自我,却坠入无望之境。世界就此崩塌,无处可以安放那脆弱的自我。此时,或许死亡更易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