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是一本由老舍著作,京华出版社出版的308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00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想北平》精选点评:
●平实简洁,但是温暖可爱
●文章语言平实简洁,像一个修养很好的长者娓娓道来,很亲切。
●老舍写北京,如同张爱玲写上海,那种情感是渗入骨髓里的,一点一划,一颦一笑,都带着那个时代那个地域的烙印。最感动的,还是讲“母亲”的那篇,字字句句,扣动着心弦。
●老舍的文字会把你拉进童年的回忆里,儿时的味道,记忆会被无限放大,太细腻了。
●北京城的春夏秋冬、民俗风情、市井常态,尽在老舍笔下。
●挺清淡的。。。
●我也想自己的家乡 南方姑娘表示一点也不喜欢北方 (比起北平的大风,我现在在的城市更甚之
●#读书打卡#老舍《想北平》 “这个家顶好是在北平,其次是成都和青岛,至坏也得在苏州。” “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工人一定强于贪官污吏。你说是不是?叫他们多游戏,不要紧逼他们读书写字;书呆子无机会腾达,有机会做官,则必贪污误国,十分可怕。” 老舍笔下的北平已换了颜色,满是院子与树的小胡同少见了,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也难遇,车来车往的街头没有挑担的叫卖,轰隆的地铁钻过积水潭和复兴门的角落。但老舍先生关于家和国人的期待与惶恐,却极为准确。
●真想北平呀~
●重新拜读
《想北平》读后感(一):不错的书
因在某期读者上读了一片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便买来了这本《想北平》来看,果然是大家,文章亲切清新,质朴的文字中流淌着隽永深情。
想来老舍定是对生活充满了感激之情,才会一直一直地对居住过的地方不吝笔墨,细细碎碎地回忆,有时笔触细腻地不似一位男人(请原谅我的用词,因为总觉得女人的心思更为细腻),但细细读下来,还是会为止动容。好似鲁迅先生所说,散文贵在真,尤忌瞒和骗,大凡真情流露的文章,总会引起读者一番感触的。
文章跨越了几十载,从内容来看是有些碎,但只要静的下心,均是不错的。
《想北平》读后感(二):书评
想北平—此书要细读,慢读,唯有如此,才能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深深的眷恋。它的语句没有刻意,没有做作,更没有虚伪,语言比较朴实。我们要的只是严肃而英明的气度与胸怀,见义勇为,虽不故意去冒险,而到时候有死的胆气与决心。不去故意的作英雄,而磊落光明有作英雄的底气。新的世纪我们要有新的精气神。我的母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并不识多少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真正有力的文字—即使是幽默的—并不在乎多说废话。“努力”不过足以使自己少红两次脸而已。虽然没有哲理性的总结,但是,却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思考和一定的影响了,大时代与写家,思想通过热情才成为情操,而热情之来是来自我们对爱人爱国爱真理的努力与奋斗,来自我们对一种高尚理想的坚信与活动。此时我也在想我的故乡。
《想北平》读后感(三):可是,我真爱北平
离乡思家的游子,千万别在深夜读《想北平》,要落泪。
“可是,我真爱北平”,是老舍《想北平》中的一句话。我确信《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并且我读过,而且很可能不止一两遍,因为高中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我近乎每篇都读过好几遍。但当时还没离乡的我一定没有意识到这句话写得多么好,对于这篇文章有多么重要,尽管这句话写在文章第二段的最开头。
“我真爱北平”,我们什么时候会说“真”这个字眼儿?我以为当我们找不到理由的时候,往往才会说这个字。当我们为一件事找缘由,结果发现这个讲不通,那个讲不通,最后我们会说“我真怎么怎么样”。就像小孩子一般,被人诬陷做了某件坏事,跟别人解释了一个又一个理由但其他人仍不相信,这时候,他很可能会说“我真没干过”吧。这就是在我看来老舍写这句话的原因,而后面他也就说了,“这个爱几乎是要说不出的”,这不就是顽童般得耍赖,孩童般的赤子之心嘛。可能有人会认为,这“真”字我也会说,也没见说出花来。但在我看来,绝大多数的人说出这个的时候,往往是因为自己找不到理由而说的。就像一个人去欣赏风景,搜肠刮肚找不出任何的形容词,只好憋出一句“真好看”一样。而这个“真”一定是要在说出一个个理由,又觉得这一个个理由都难以解释得清楚,解释得透彻之后说出,才能迸发出最真挚的情感。
也正是基于这种真挚的感情,老舍才会在文章的最后说出“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想北平》读后感(四):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文字是有感情的,我一直这么觉得。本来花就是花,树就是树,你从远到近的看它也是树,你从屋外跑回屋里看它还是树,就算你趴在它的躯干上,鼻尖就能碰到它苍老粗糙的树皮,耳朵里风过叶子的沙沙声还打着旋儿,你心里美滋滋的,可是它还是一棵树。
它一动不动,不会因为你的喜悦而喜悦,不会因为你的难过而难过,可是,文字会啊。你难过的时候,文字里的树,会让风轻一点,不要把沙子吹进你的眼,让你有理由哭个稀里哗啦;你欣喜的时候,文字里的树,会用力把枝丫伸张到最大,遮住那烦人的阳光,让你安心的睡个午后懒觉。这样的树,多可爱啊。
老舍先生也是这样的可爱的,他把他对北京的爱,融入了每个字符,每个句读,不用华丽的辞藻,甚至听起来像是小孩子的幼稚喃喃,但读完,总觉可爱,北京的城墙是可爱的,北京的树的可爱的,北京的风,北京的云,北京的每一只小麻雀都是可爱的。
当然北京的风有时候的也是很坏的,调皮捣蛋,说好的春风抚春柳呢?不应该是温柔似水么?老舍先生说啊:“北京的春风似乎不是把春天送来,而是狂暴地要把春天吹跑。”真是可爱的不行了。
北京的夏晨还是很美好的,《四世同堂》里有这样一段:
“或者只有北平,才会有这样的夏天的早晨:清凉的空气里斜射着亮而喜悦的阳光,到处黑白分的光是光,影是影。空气凉,阳光热,接触到一处,凉的刚刚要暖,热的刚搀上一点凉;在凉暖未调匀净之中,花儿吐出蕊,叶儿上闪着露光。”
北京的深秋,老舍先生有果子,有鸟儿,有世外桃源,也有阖家团圆。各色果品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还有北平特产小白梨和大白海棠,裹着细沙和糖蜜的肥大栗子在摊位上等着被人们买回家,饱含花匠们半年多心血的丰台秋菊也开始陆续亮相,月饼铺子霸占了市场的一半,秋天绸条大减价的广告也被挂了出来。“秋,在太平年月,给人们带来繁露晨霜和桂香明月。”
那冬天呢?冬天有风还有雪,冬天是属于家里的。
“忽然的,门,窗,树木,一齐响起来,风由上面,由侧面,由下面,带着将被杀的猪的狂叫,带着黄沙黑土与鸡毛破纸,扫袭着空中与地上。灯灭了,窗户打开,墙在颤,一切都混乱,动摇,天要落下来,地要翻上去。人的心都缩紧,盆水立刻浮了一层冰。北平仿佛失去了坚厚的城墙,而与荒沙大漠打成了一片。”
“那城门洞的风更与众不同,好似 千万只野牛,被怒火烧着,争着从城洞 往外挤;它们的利角,刺到人的面上,比 利刃多一点冷气,不单是疼。”
这到让我想起了天津的风,也是这么咄咄逼人的。天津的秋不好,一阵晒一阵凉的,风也大,沙也多,看着太阳当空,像极了夏天的炽热,风一来,可好了,一下子回到寒冬里,只能短袖裹着毛衣慢吞吞的和风做斗争,你退一点我挪一点。
我觉得,这就是文字的情感,树本就只是一棵树,但如果你同它有了记忆,你同它有了情感,你就会觉得它也是有情感的,它也是有喜怒哀乐的。这真是一个有趣的体验,而这回忆只是你自己独享的有趣,若是你将它变成文字,一段一段形容词名词副词,它啊,就会带着你的感情,成为文字的感情,那这有趣的体验,就分享给每一个读这段文字的人了。
我想,老舍先生一定也是这样,带着他的情感,把一座城市,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北平,因为这是他的故都,这是他的一生所爱的地方啊,这,是他的北平。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