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走过天亮》是一本由言叔夏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马走过天亮》读后感(一):用跳脱柔软的文字,呵护晦暗又纯真的世界
言叔夏的文字中充满青春的感悟,生命的感思。
《十年》。
十年,许多的人消失不见,许多的地方变得遥远模糊,然而记忆却在心之深处包围着我们,让我们在无数个瞬间哽塞了喉头。
《牙疼》。
牙疼唤起的记忆,酸得让人消极,又暖得让人想哭,这些感觉因为漫长的忍耐而变得深入骨髓,亲密异常。
《北白马走过天亮》。
曾经习惯于生活在黑色里的人,被杂乱的衣服和书籍包围,做着一些斑驳的梦,90年代的白马般自窗外走过,仿佛一个天亮。天亮以后,就30岁了。
时光匆匆又漫长,而言叔夏,用她的纯粹、倔强、坚韧、自持,在时光中耐心书写,用文字将时光染得发亮。
本书如诗意的画册,纸上的电影。用跳脱柔软的文字,呵护晦暗又纯真的世界。
《白马走过天亮》读后感(二):陪着我的是我掷地有声的孤独
言叔夏是一个能用文字造梦的人。让人惊艳的那种。
上一本让我有种被击中的感觉的散文集还是简媜的那本《女儿红》,因为喜欢《四月裂帛》的那种诗意的朦胧和某种微妙的启示感,我还大手笔地买下了她的一整套散文集。
同为女性作家,言叔夏给我一种不同于简媜的细腻和缥缈感。就像一只结茧的蚕,看起来是孤独而脆弱的,同时却也在独享着荒凉的生命中隐秘的甜蜜感。
她是那种能用笔让孤独和伤痛开出花的写作者。
在这本散文集中,作者对自我形象的感知与呈现似乎有一种一以贯之的灰色调处理:她习惯昼伏夜出,就像住在时间的另一面;她习惯与人保持距离游荡在人群之外,她与世界总隔着一道密不透风的墙壁。她将自己比作一个空空的容器,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却什么都能装得进来。
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当她寂灭了常规的世俗喧嚣,感官的触角便开始在角落里伸展,蔓延。
生活本身带给她的被抛感和荒凉感,在她的文字里化成了冷灰的底色,让她的散文语言呈现为一种清冷而凝定的风格。
而那些出现在文章里的意象,也大都是寂寞而坚固的:坡道,房间,水族箱,无人的图书馆,凌晨的便利店。
她总是一个人穿过这些寂静之处,独自领略品味着一种命定般的孤独。
这些如梦般脆薄的文字,为我们细致的描摹着孤独的纹理和质感,让我们看到生活的背面是一种怎样的形态。她在孤独里沉溺,也跟孤独互动着。
作家黄锦树曾在评论中写道,我们不能改变被抛的状态,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与它搏斗的方式。
正如言叔夏所做的那样,没有装睡,没有逃避,反而倔强地拿起笔,让它现形,给它以个人化的定义,这种姿态本身也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勇敢。
《白马走过天亮》读后感(三):一本澄清又有灵气的散文集,值得一读
对散文比较挑剔,比较少阅读新锐作家的散文,偏好名家的作品更多。无它,因为现在新书的宣传往往言过其实,好多次看了宣传冲动下入手的散文都大失所望,就干脆不买了。
《白马走过天亮》是朋友强烈推荐的,之前在朋友家随手翻阅过《没有的生活》,也是言叔夏写的,当时就觉得散文很有灵气,所以当朋友跟我说,要不要一起团购这本新书时,我就应承了。
拿到书不失所望,文风澄清而又有灵气,一些难以言喻的生命体悟,作者也能准确的捕捉,并转化成笔下细腻、老练的文字。让人有一种“是的,我就是这么想的,但是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的感觉。
《白马走过天亮》全书分为三辑:“雾路”“无风带”“光年”。在第一辑“雾路”中,收录了同书名的散文,其实我对这题目挺好奇的,想不太懂什么意思。看完全文,内心才有所领悟,深邃而又透彻的文字,将年少时的孤独感、梦幻感刻画得非常到位。一个年轻的孤独女子,爱独行、爱穿黑衣、爱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倔强又淡然,那些充满哲理、难以言喻的生命瞬间,似曾相识。
“听着听着就让人流起泪来。但我其实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流泪。也许是年少的敏感与脆弱;也许是天亮的预感伴着歌曲的消逝逐渐逼近;也许是这客厅里的黑暗就像光圈般地从头拢包围了我。”读到这段时,我的内心像被什么击中了一样,就想起了以前自己也会听着听着歌流泪,泪是温热的,但哀而不伤,即使我也不知道那是为什么。
“天亮像一匹白马从窗外走过”。曾经以为,三十岁很遥远,转身却发现,十八岁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嘿,人是不是都是这样糊里糊涂的长大呢?!
在“雾路”,仿佛看到了自己年少时的那些心路,对未来满怀憧憬,但又像穿行在迷雾中一般,无法明确的判断未来在何方。而在“无风带”、“光年”,又带领着我们去触摸着身边实实在在的一切,未来可期,但感悟当下,也是一种淡然的幸福。
“时间与世俗的尘埃,却不曾在她的身上驻足,反倒是更加琢磨出一颗有如钻石般澄净剔透的心来。”序言中,言叔夏老师对其的这段评价,说出了我的所感。
一本澄清又有灵气的散文集,值得一读。
《白马走过天亮》读后感(四):《白马走过天亮》——将伤痛如诗一般写下,剩下的便是独立和坚强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个天亮之前,告别敏感与脆弱的年少时光。无可避免地,一夜长大。
——言叔夏
言叔夏是一位充满灵性的女子,她将情感抒于笔下,字字吹抵内心的柔软。这本书是我今年读到的第二本言叔夏的作品,上一本读到的是《没有的生活》,书写的关于家庭、故乡、他城与自我。而这一本《白马走过天亮》是她上一部作品,书写了每个女孩生命中的青春感悟。
《白马走过天亮》全书分为“雾路”、“无风带”、“光年”三辑,收录了《十年》、《白马走过天亮》、《袋虫》、《尺八痴人》等散文,蕴含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成长。
这样一个单薄的女子,却用与众不同的笔触打动我们的心。她喜欢她那小小的光线很暗的房间,喜欢四面墙壁紧紧包围的感觉,喜欢那一种令人怀念的气息。那样的密闭的空间带给她的会是什么呢?是一种封闭的观感,还是心底那曾经缺失的温柔相对。如果将房间当作亲人,如果房间的一切都会带来一种安全感,如果有着袋状的灰白色外壳的衣蛾的虫蛹都会带来太多的思考与矛盾,那么是否能从字里行间里品味出这房间对于她的意义,那不仅仅是停留的避风港,那样深刻的依赖与爱恋,让人更加心疼她的孤独与坚韧,尽管她从未提及,也未曾因此而低落,却让我们格外的心疼。
“对书写者来说,纵使不幸也是一种赠予。”说的没错,但这赠予总归会让生命的那首歌带着些沉重音调吧。当我们翻开这本书,就会发现文字里有太多她的回忆,有海水、沙滩、睡眠的灯塔、翘古诗课去的北滨海岸、午后长浪带来的归港的船。还有那些亲近过的人,望着大海,回过头流着泪,说“好想,好想跳下去”的母亲;在不快乐的婚姻中,渐渐衰老的母亲;在上午十点的房间里,看着录像带中美国西部杳无人迹的沙漠的母亲;因父亲失踪后每天哭着吃药的母亲……当然,还有她自己,那个经历了,长大了的女孩;那个习惯一个人回家,在孤独的距离和风景中,看沿途的一切的女孩;那个听着电视里《白天不懂夜的黑》、《为你我受冷风吹》痛苦的女孩;那个习惯在黑夜的房间中衣服和书籍将她包围的女孩。当她在一个小桌上,在一个个平常的夜晚,记录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她就告别了多愁、软弱的自己,成为一个坚硬无比的人。那些许久之前的敏感与脆弱,也都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她最坚硬的盔甲。
那些生活中经历的苦痛,是生命里承受的重量,当她将难以言喻的生命体悟娓娓道出,当她直面那些曾经的脆弱与恐惧,那些落于笔下的文字都带着纯粹、倔强、勇敢的力量,催促我们一路向前。
《白马走过天亮》读后感(五):做生活的朋友,还是过客
呀,她写的不就是我们的日常吗?”“嗯呐,区别在于,你会忘记,她会记录,并且开出花来。”
瞧,我又在自言自语。
不认识我的人,有时会打断我,跟我说,妳刚刚在自言自语。我说,我知道。因为我的大脑在转动,不输出些什么,她会爆炸。为了不让她爆炸,我常常要与她“对话”。就像我看完一本书,会写一些书评一样。我对书有自己的定义和评判的标准:它的标题和封面是否引起我的注意,它的内容是否能让我产生共鸣,合上它时,我是否会结合现实进行延展性的思考。如果有,那它在我心中,就算得上是一本好书。如果我没感觉,或者我的大脑没有反应,我很难给出评分,更别说写出自我感觉良好的书评。
关注言叔夏,源于群友们聊起她此前的作品《没有的生活》,清一色好评。加之得知她政大博士毕业,还未看文字呢,竟有种“要找到伙伴”的亲切感和迫切感。翻开这本《白马走过天亮》,偶尔出现的一两句熟悉的文字,验证了我的设想。见字如面,我甚至想要对着她的文字给她做心理画像——她确实是一位“无热无冷无温无凉”的宅女。敏感的她用过分冷静、理性又凉薄的文字与所有人保持距离。大家只能在雾里看她,倘若谁试图捕捉她,也只能得到没有灵魂的躯壳。而她的灵魂,游离在她的梦里,众人的梦里,用善于观察的眼睛穿透一切,与那些我们日常忽略的细节,进行一次又一次深入的对话……在别人看似自言自语的怪诞之举,却是她的过人之处。
这本书不外乎五个关键词:时间;空间;生命;梦;记忆。
关于时间,书名是作者留给我们的一个调皮小游戏。只知道“白驹过隙”,哪里有走过天亮的白马?然,白马如日,走过天亮,错过美好,黑夜随至,梦魇如影,细思恐极。
对于空间的渴望,是一种对人身独立、自由的渴望,进而也是对个体精神的自由的渴望。成年人的世界,是人际社会,太多身不由己。但凡在别人面前有点异样,就容易被疯狂品头评足一番,有时甚至还要道德绑架,不逼迫你服从不罢休。倘若我们拥有自己的“房子”,只有自己的“房子”,不被打扰,在“房子”里任意放肆,“干我屁事”“干你屁事”的一来一往,那是多美好的事。
生命并不好定义,也不好解释。它与时间有关,又与时间无关。妳觉得它在,它就在,它不在,即使它在,也不在。正如作者提及到“爸爸”一样,明明不与自己产生联系的角色,保持惦记,“爸爸”这个词,就有了生命。这也让我又想起“Coco”(寻梦环游记,我并不喜欢这个译名),生命最终的消逝,不在身体的死亡,而是记忆的消失。而生命的脆弱,只是一念之间——文中好几次提及在海边,要变成鱼的对话,都让我心惊胆战,恨不得要跳进书里,阻止对话的继续。
言叔夏的梦与记忆,是交错糅杂的。那些在过去不能理解的,不懂的经历化作她的梦,与她纠缠,记忆是无解的心结,梦是解开心结的不同尝试。解结失败,记忆植入得更深刻,即使本人并未意识到,但时常会跳出来提醒着她;解结失败,梦就会再次进行更多的尝试,周而复始。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我不喜欢没有气度的世界,但有时也会觉得,生命要吵吵闹闹才有生气。
哦对了,保持对生活的关心吧,我们不能成为言叔夏,但我们可以跟生活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