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笛卡尔》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2-28 01:11: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笛卡尔》读后感1000字

  《笛卡尔》是一本由孙卫民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54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笛卡尔》精选点评:

  ●思路清晰的笛卡尔哲学导读,顺畅。17世纪笛卡尔的东西,无论身心二元论,还是论证上帝存在,还是没能逃避循环论证,前提结果混淆,虽然笛卡尔在进一步用极其详尽精准的语言,但毕竟是个天主教徒,加上历史局限,难免走不出前提框架。当然,在法国启蒙运动前,宗教狂热症势力依旧猖獗,所有任何一点的质疑都是带反叛意味的,质疑的这股精神也是后来崇尚科学的奠基石。对笛卡尔来说,质疑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寻找的,一种完美无缺的基本定理,用它做论证发现其他未解问题的万金油。因为只有前提正确,证明出的结论才无缺。但是,笛卡尔发现这个万金油(基本原理)的方法是人类理性的“清楚分明”分辨,于是,又绕了回去。最精彩的是我思故我在的解释:如果有一个思想在怀疑,并属于我,于是我存在。说的振奋一点:我怀疑第一推动力,我独立人格存在!

  ●《笛卡尔挖坑-填坑记》

  ●不错的导论。

  ●对笛卡尔的分析很清晰,而且结合当代心灵哲学进行解读。可惜作者是学分析哲学的,几乎没有讲笛卡尔哲学的大陆传统,尤其是现象学影响。

  ●除了第九章关于笛卡尔的科学贡献跳着看以外,其他都通读了下。这本书主要是围绕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论述的,分条缕析,可以说是不错的入门二手材料

  ●1)如果有一个怀疑的思想,则这个思想一定属于某一个存在的东西; 2)当下有一个怀疑的思想; 3)所以,一定存在着一个东西拥有着这个思想。 “我思故我在”可以证明“我”的存在,但是对于这个“我”,除了知道它是能够思维的东西之外,我们对它一无所知。因此笛卡尔的下一步就是用普遍怀疑的方法思考,“我”是个什么东西。 文字非常友善,值得推荐。 不过我最难忘的是一个读神学的朋友跟我说,笛卡尔最重要的一点不是普遍怀疑,而是信仰上帝…… Ps:P131“柏拉图罪著名的学生亚里士多德”,错字。

  ●笛卡尔反对在希腊语学习上浪费时间

  ●卧槽!我想给十星!!!我怎么觉得学术界很多这样的人呢:东西非常好,极端好,但是牛逼出版社不愿意出,最后找了一个不太出名的出版社,用了一个不太吸引人的书名出了,然后埋没了!有多少?我觉得肯定很多很多。论文很多时候也是这样,普刊有意思的文章也是有很多

  ●收获大

  ●真的好,不要被前面的生平介绍糊弄了以为这书看起来像故事书

  《笛卡尔》读后感(一):我思故我在?

  1: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是不是在说我思考,所以我存在?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思考就已经说了自己存在。也就是在前提中已经说了自己存在,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论证。 那么我思故我在到底是什么意思,笛卡尔在《沉思录》里这样论证到: 前提一:如果我在怀疑我是否存在,则我一定是存在的(具体是指发现思想的存在是无可怀疑的,思想必然依附于某个东西,这个东西也就是“我”) 前提二:我在怀疑我是否存在 结论:所以,我一定是存在的。 那么这个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因为笛卡尔一直在找一个绝对肯定的东西,所以他不相信身体(缸中之脑实验),不相信感觉(笛卡尔相信理性),他最后唯一确定的便是心灵的存在(心灵又是什么?),笛卡尔断言道:“我是一个在怀疑,在领会,在肯定,在否定,在自愿,在拒绝,也在想象和感觉的东西。” 2:存在主义和新实用主义都是反笛卡尔哲学的哲学 3::笛卡尔认为:找到一个确定的知识基点,依照逻辑推理,则所有的知识都是真的(逻辑推理的必然次序) 4:怀疑论:无法确定,不肯定也不否定 5:重言式命题(虽然为真,倒没有实质性内容):明天要么下雨,要么不下雨。 6:经院哲学是中世纪哲学的一部分。 7:笛卡尔认为清醒的状态有着内在连贯性(这个观念遵循一定的规则),而梦没有。霍布斯对此进行了批评 8: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是由理性直觉得到的。 9:意识活动具有自返性,能够被自己所认识 10:属性必然依附于实体才能存在。 11:同一性问题:十年前的我与今天的我是不是同一个我? 12:笛卡尔论证上帝的存在是为了确保清楚分明的原则可以有效使用。首先他说心灵中的观念不是由我产生的话,必然来自外在的东西。笛卡尔认为关于上帝的观念必然是由什么产生的,而这个东西必然来自于外物。但笛卡尔证明上帝的存在用了很多他所谓的清楚分明的原则(心灵有限存在,因果原则等等),进行了循环论证。笛卡尔反驳到心灵的有限等是理性之光直接认识的。如果我是由上帝创造,上帝不会骗我,那我为什么会犯错,因为我们有自由意志,那上帝为什么给我们自由意志?因为上帝是全善的。 13:概念不能用来进行判断真假对错,真假对错用来对命题进行判断 14:实质错误:是一类特殊概念,没有指称,不对应任何存在的东西。 15:本体论: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 16:笛卡尔对上帝的本体论证明是说,关于上帝的观念中包含存在的属性。 17: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心灵可以独立于身体存在,心灵没有广延,是一个思维的实体,身体有广延。倒也认为两者构成了一个共同体。 18:笛卡尔的论证思路:心灵的存在—上帝的存在—确立清楚分明的认识原则—确立数学知识的可靠—感觉经验的可靠/不可靠。

  《笛卡尔》读后感(二):摘抄

  怀疑论: 1、如果我在怀疑我是否存在,则我一定是存在的; 2、我在怀疑我是否存在; 3、所以,我一定是存在的。 我发现对于思想的存在是无可怀疑的,而思想必然是属于某个东西的,因此这个能够思维的东西一定存在。笛卡尔将这能够思维的东西称作“我”。 笛卡尔的怀疑结论并没有太大的创意,独创性并不仅在于论证本身还在于论证是如何和其他观点和论证相连接的。这个论证背后的认识假设:A、我们只能通过对心灵中的观念的认识,从而对外在世界有所认识;B、我们对心灵中的观念有确定可靠的认识。 我思故我在”的论证在两者的哲学体系中有着极其不同的作用。首先,奥古斯丁的论证是用来反驳彻底的怀疑论者的,因为它证明了有一些东西是不能被怀疑的。但是奥古斯丁并没有试图用这个论证作为他的认识论的基础,更没有试图把所有的确定知识都奠基于这个确定认识之上。相反,他认为虽然日常生活中来自于感觉经验的认识并不可靠,但来自于神的启示是不会错的。奥古斯丁甚至把信仰和理性对立起来,认为我们只能依据我们的信仰才能知道真理。 其次,“心灵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对笛卡尔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他对心灵的理解是完全建立在这个论证的基础之上的。但这个问题对于奥古斯丁来说根本不是个问题。奥古斯丁简单接受了柏拉图主义,认为灵魂是人的形式理念,在这个世界上是不能单独存在的,而必须与物质结合在一起来存在。 第三沉思中对上帝的证明: 1、原因的总和至少和其结果拥有一样的实在性 2、一个观念只能由具有和它的对象实在至少同等的形式实在的东西而产生。 3、我拥有一个无限的、完满的观念(即上帝观念)。 4、这个观念有着无限的对象实在性。 5、因此,这个观念一定是由一个拥有无限的形式实在的东西而产生。 6、我自己是一个有限的存在,不能拥有无限的形式实在。 7、因此,上帝,一个完满的、与我截然不同的东西,一定存在 但问题的关键是对象实在性的概念,这个中世纪哲学的概念其实有着很大的问题:在笛卡尔的彻底怀疑之后,我们根本无法确定一个观念所表征的对象是否实际存在,从而无法建立起观念的表征对象的形式实在性。观念的对象实在性根本无从谈起。 第三沉思中的认识论论证思路:从上帝的存在来证明认识的清楚分明原则,而从我们对上帝存在的清楚分明的认识来得出上帝存在的结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第五沉思中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1、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上帝的观念 2、我清晰地认识到存在是上帝的本质属性。 3、因此这个命题是真的。 安瑟伦的证明比笛卡尔的更为简单: 1、我们认识的上帝是一个完满的存在; 2、而任何的东西,如果是仅仅作为观念而存在,相比于实际的存在都是不完满的。 3、因此,上帝一定具有实际存在的属性,否则的话,我们就能够认识到一个比上帝更完满的东西,它具有上帝的一切属性并且是存在的,从而与我们的假设矛盾。 4、因此,上帝一定是实际存在的,而不是仅仅作为观念存在于我们的心灵里。 高尼罗的“最完美岛屿论证”可以反驳安瑟伦。 相比之下,笛卡尔强调的是一个东西的本质属性是必然属于这个东西的,离开了本质属性,这个东西将不能存在。而对于高尼罗的例子,存在并不是最完美的岛屿的本质属性 第六沉思中对身心二元论的证明: 1、凡是我清楚分明认识的东西都能被上帝按照我所认识的那样创造出来。 2、只要我能清楚分明地认识一个东西而不牵涉到另一个东西,上帝就可以把这两个东西分开,使其分别存在。 3、如果上帝可以把两个东西分开,则这两个东西是不同的 4、我清楚分明地认识到我的心灵只是一个思维的东西而不是一个有广延的东西。 5、我清楚分明地认识到我的身体只是一个有广延的东西而不是一个思维的东西 6、因此,上帝可以把心灵和身体分开,使它们分别存在。 7、所以,我的心灵和我的身体是不同的两个东西。 8、没有身体,我的心灵也能够存在。 阿尔诺说,在确定了我白己的存在之后,我们不能确定自己体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如下论证心身的不同: 1、我可怀疑我的身体是否存在,我甚至可以怀疑任何物体(物质事物)的存在。 2、我不能怀疑我的心灵是否存在;我的心灵是确定存在的。 3、所以,这个在怀疑、在思维的我,不可能是我的身体(因为若是如此,当我在怀疑我的身体的时候,我也就在怀疑我的心灵) 4、因此,我不是一个物体。 查尔莫斯的二元论论证: 1、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有意识的经验。 2、存在着一个逻辑可能的世界,这个世界和我们的世界在所有物理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有意识的经验。 3、因此,关于意识的事实是在关于世界的物理事实之上的,是独立于物理事实的。 4、因此,物理主义是错误的。

  《笛卡尔》读后感(三):优秀的笛卡尔哲学入门书

概述

  非哲学工作者为何读哲学?我以为读哲学以及思考哲学问题是能够使人成为人,而非成为物,人要作为人而存在,而非作为物而存在。非哲学工作者自然不必像哲学工作者那样逐字逐词地研究哲学著作,时间不允许,也没有必要,但基本上要做到了解主流哲学家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要做到这一点,自然要阅读哲学家的主要哲学原著,但贸然阅读原著,则有很多的困难:一,一个哲学家的论证过程可能会引用诸多其他历史上和同时代哲学家的观点,而我们又难以全部得知,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若分别去搜集文献,则又增加了时间成本;二,哲学家使用的词汇、概念,与现代用法有很多区别,如果不加注意,则会增加理解难度,或造成误解,时代越久远,这种情况越严重。三,许多词汇在哲学中和日常中的含义和用法不一致,如果不加注意,则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等等。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工具来帮助一般读者排除这些困难,这个工具就是二手资料,如本书就是这样的一本介绍笛卡尔哲学思想的优秀的二手资料。读完二手资料,能够对哲学家的观点和论证过程以及其思想的突破性和不足点,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时候再去读第一手资料即哲学原著就比较容易了。  

  笛卡尔写沉思录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他找到了一条获取确定知识的普遍方法。他首先做的是怀疑所有现存知识的确定性,然后去找一个最确定的不可怀疑的东西作为整个知识大厦的根基——即怀疑或思想本身,然后根据这个基点以及一些直接把握的清晰明了的命题或原则,一步一步地演绎出一个能够发现真理的方法论体系。作者通过分析以及比较现当代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笛卡尔理论体系中的一些创造性的思想,一些对当代研究仍有启发性的观点,同时也指出了笛卡尔理论中的一些有争议的地方,如怎样保证“清晰明了的命题或原则”是清晰明了的?以及一些被现当代科学研究证明为错误的观点,如身心二元论,等等。 

  嗯,接下来做什么呢?读原著《第一哲学沉思集》啊。

文摘评论

  东西方思想家评传系列

陈诚(2017-12-10):可惜目前只出了几本

  具体问题太多,一个人不可能有时间去解决所有这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获得确定知识本身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笛卡尔要寻求一种普遍的方法,这样的方法不仅告诉我们确定知识的存在,而且能够指出获得知识的普遍途径。

陈诚(2017-12-10):提出获取知识的方法,而非具体知识本身

  一旦我们发现了这样的方法,具体科学的知识只是这个方法在不同领域里的具体应用而已。[1]

陈诚(2017-12-10):伟大的工作总是充满艰难曲折的

  在已知的证据范围之内,我们有一个可靠的方法来确定哪一个科学理论是最可能为真的。在第三条规则里,笛卡尔断定人类的确定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直觉,二是推理。如何评价笛卡尔的方法论呢?笛卡尔试图找到一种发现所有确定知识的方法。他先是从复杂的事物中分析出简单的元素,一步步地找出最简单的基本对象;再依赖理智对这些简单对象通过直觉得出确定的知识;最后再通过演绎推理一步步推出关于所有的确定真理。

陈诚(2017-12-10):笛卡尔的方法论

  简单对象的认识能否从理性直觉得到。从对简单对象的认识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的推论过程也有很大的问题。最后,简单和复杂的概念本身就不是很清楚。

陈诚(2017-12-10):方法论的三个问题

  他还死于自己对所患疾病的错误治疗。

陈诚(2017-12-10):略有讽刺

  培根的归纳方法是要求严格地从经验观察出发,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再归纳出合理的假设,而在观察的过程之中不能存有先入之见,因为那样的话会导致观察的偏差。因此理论往往是在最后才引入科学体系的。笛卡尔的方法强调的是通过直觉发现基本的原理,而从这些基本原理中我们就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与培根的方法不同,笛卡尔依赖的主要是理智,感觉和想象只是辅助,而且观察的对象是简单的对象,观察的目的是发现基本原理,而不是仅仅对经验作归纳而得出一个全称命题。因此,笛卡尔的方法实际上是试图发现一个科学理论来解释经验现象,这个理论所假定的实体和关系也许并不是能被经验直接认识的,但却能够对我们的经验提供很好的解释。

陈诚(2017-12-10):培根和笛卡尔方法论的区别

  笛卡尔通过怀疑的方法来寻找那些我们不能再怀疑的确定的知识基础。也就是说,怀疑的方法,至少在形而上学的领域里,取代分析的方法成为发现根本真理的方法。这是笛卡尔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凡是我可以遇到一丝一毫可疑之处的,我都把它否定了;因为的的确确,凡是我考察时不能以这种方式加以否定的,就是人心所能知道的最明显、最清楚的东西。怀疑方法背后所蕴含的一些基本原则带来了西方哲学在认识论上的根本转向,而正因为这个原因才可以说笛卡尔是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陈诚(2017-12-10):笛卡尔理论的突破性

  这样的怀疑其实不包括心灵中观念的存在和其内容。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必须通过心灵中的观念来实现。即心灵对观念的认识是直接的、确定的。笛卡尔的这个前提只需要说我的心灵对在我的心灵之中的意识活动有确定无疑的认识。只要对心灵的意识活动有确定无疑的认识,这个前提就得以保证为真。我发现对于思想的存在是无可怀疑的,而思想必然是属于某个东西的,因此这个能够思维的东西一定存在。笛卡尔将这个能够思维的东西称作“我”。[4]笛卡尔断定:“我是一个在怀疑、在领会、在肯定、在否定、在意愿、在拒绝,也在想象和感觉的东西。”[6]物体的认识只是理性对它们的认识。我们如何知道我们心中的观念是真确的呢?换句话说,我们如何知道这些观念所表征的对象真正存在呢?凡是我们能够清楚分明认识的东西都是真的。这个原则是认识论的最基本原则,是不需要任何其他保障的。这个思路应该是理性主义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至于什么是我们能够清楚分明认识的,则是由每个人的直觉直接知道的。笛卡尔说判断错误的最终原因是我们对于那些不够清晰明确的认识加以确定的判断,从而导致错误。最佳解释的推理:能够提供最佳解释的假定是最可能为真的理论。所谓完整的东西对应着能够独立存在的东西,是实体;而不完整的东西对应着不能独立存在的东西,例如属性。从我们对心灵和身体的不同本质属性的认识,并不能得到心灵和身体实际上是不同的实体。当然这里的关键是我们对心灵的认识是否是完整的。笛卡尔在这里对此没有论证,但他显然认为这是由我们对心灵的清楚分明的认识来保证的。依赖于一个重要的假定:我们清楚分明认识到的东西是能够按照我们所认识的那样而存在,至少上帝可以如此将它们创造出来。按照我们早先的分析,这个命题不是一个确定的真理。因此笛卡尔的论证也就有了一个缺口。对查尔莫斯的论证的批评和我们对笛卡尔的论证的批评也是类似的,都是针对清晰的认识是否一定是逻辑可能的。

陈诚(2017-12-10):笛卡尔理论的缺口

  为什么感觉一类的性质是心身共同体的基本性质而不能被还原呢?笛卡尔在这里再也无法抑制住自己对富蒂乌斯的蔑视,不点名地对他大加攻击。他如下写道:“他以自称的极度虔诚和无法抑制的宗教狂热吸引了各种各样的小人;他攻击社会官员,攻击罗马教会,攻击任何与他自己的观点不同的见解,用愚蠢可笑的东西来充斥一般大众的耳朵。每天他都编写没有人读的小册子,引用的那些作者他自己也许只知道个大概,这些作者更多的时候是不愿反对他而不是要支持他。他经常随意地谈论所有的科学,似乎对他们都很精通,但只不过是在无知者面前充作有知识罢了。”

陈诚(2017-12-10):哈哈

  在后来的一封给友人的信中,笛卡尔解释是什么原因让人爱一个人而非另一个人的时候,他用了一个自己的例子来说明。他说他年轻的时候爱过一个和他差不多年纪的有一点斜视的女孩。结果,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笛卡尔说他在看到斜视的人的时候,他都会有更多的爱意。不过我们对这个斜视女孩除此之外一无所知。

陈诚(2017-12-10):哈哈

  笛卡尔自己后来说他和海伦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是他的一时冲动,而不是有着什么浪漫的爱情。

陈诚(2017-12-10):哈哈

  《笛卡尔》读后感(四):孙卫民《笛卡尔》读书笔记

  孙卫民:《笛卡尔:近代哲学之父》,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

  【按:这本其貌不扬的小书是不可多得的笛卡尔哲学入门,甚至比牛津导读那本写得还要好。非常赞同作者给予《沉思录》无可比拟的重视,以文本划分结构。实在是挑不出毛病,如果要挑骨头的话,就是第五章解析第三个沉思时有些脱离文本、更多重视形式实在与对象实在的证明了】

  【概要:

  (第二章 笛卡尔的新方法)笛卡尔早期主要从事科学研究,从中总结发现了一些与科学相关的方法。后来他在《论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中试图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人类的所有知识上,尤其是人类知识的基础即哲学上,但这样的方法并不能有效的应用于形而上学的研究中,因此笛卡尔采用了一种更为普遍的方法即怀疑的方法,来找到这确定的真理,找到人类知识的坚实基础,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一步步构建人类知识的大厦。

  (第三章 最彻底的怀疑)笛卡尔为《第一哲学沉思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整本书的论证环环相扣,力求无懈可击。笛卡尔在第一个沉思中试图通过彻底怀疑来发现我们有没有确定无疑的知识,这一怀疑虽然古已有之,并笛卡尔不是怀疑主义式为了质疑一切知识和论断的可靠性,而是蕴含了两个假设:我们对心灵有着直接的知识,但我们只能通过心灵的观念来认识世界。第一沉思即质疑后者,我们的观念能否和外在事物间建立确定无疑的关联,而结尾的回答甚至对人类一切知识都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第四章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在第二沉思的开头,通过彻底怀疑认识到了“我思故我在”,对这句话可以作四种理解:1并不是一个论证;2我思所以存在,这是循环论证或非实质性命题;3三段论,即“思维存在,我在思维,我存在”,这违背了笛卡尔的本意,笛卡尔的怀疑的彻底性就体现在大小前提并不必然为真;4假言命题“如果我怀疑我存在,那我一定存在-我在怀疑-所以存在”,小前提根据可直接认识心灵这一假设为真,大前提可以再拆成“如果有一个怀疑的思想,这个思想一定属于某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我(的心灵)”,根据属性必定属于主体,所以思想一定属于“我”,所以大前提为真。这一证明有效,但存在问题:何为“我”?笛卡尔通过理性直觉假定了不同情绪、时间下的人格同一性问题,但他的证明并不充分。接着笛卡尔处理为什么对“我”的认识没有对“物体”清晰呢?以蜡的例子证明关于两个东西同一性的判断不能从感觉认识中直接推出,而必须借助于理智,但这一证明忽略了感觉经验,而被贝克莱所抨击。最后,“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和奥古斯丁的很像,但是无论从来源、还是用于论证的目的上来讲,笛卡尔都没有继承奥古斯丁的必要,所以还是原创的。

  (第五章 上帝的存在)第3个沉思可能是整本书中最困难的一章。笛卡尔为了证明分明原则,必须要证明它唯一犯错的情况为上帝存在且不为骗子,这需要系统考察。笛卡尔首先考察了并不是图像的观念,然后陈述了证明上帝的六个前提,其中第一前提为自明的因果原则,第二前提不仅为因果原则在观念上的应用,而是要从对象实在(观念)得到形式实在(现实),传统认为对象实在是所表征对象的形式实在,但是在笛卡尔这里人无法确定对象实在是否存在,所以笛卡尔的证明走向了死胡同;第三前提的无限是一种实际的而非潜在的无限,第五第六前提要从第二前提推导,所以笛卡尔实际并未成功证明上帝存在。阿尔诺就反驳道这是一种循环论证,笛卡尔缩小了认识原则的适用。

  (第六章 真理与谬误)笛卡尔从清楚分明原则对上帝存在的证明就成了哲学史上的本体论论证,他的论证比安瑟伦的更精致,引入了上帝的本质属性这一概念。(第七章 身心二元论)第六个沉思为了证明物质的存在,要先考虑自己身体的存在。以往的身心理论史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再到基督教这一脉络不同于古希腊多数人的观念,而认为灵魂是非物质的、有别于肉体的,笛卡尔即通过严密的论证证明了身心二元。(第八章 身心之统一)但也不能只看到身心的分离,在笛卡尔那里,身心依然是一个共同体。

  【笛卡尔的重要性】每一个学哲学的学生都知道,不了解笛卡尔,就无法了解他之后的现代哲学。笛卡尔哲学重新定义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确立了哲学发展的基本框架。哲学当前争论的基本框架仍然是笛卡尔哲学提供的,从存在主义到罗蒂的新实用主义都试图开创一种新的哲学体系,但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笛卡尔。 2-3

  【版本】本来我应该使用庞景仁的译本,但是有两个原因有没有这么做:1他译自亚当和塔纳里的《笛卡尔全集》第1版,但是现在常用的却是该版本的60年代第2版,这两版的区别主要是在编排上,内容相差并不大;2但庞先生的译本是法文版,但是当前公认的权威版本是拉丁文版。4

引子·三个梦

  1918年11月10笛卡尔在布雷达遇到了主张将数学方法与物理问题结合处理比克曼,这正是笛卡尔最欣赏的方法,两人的交流唤醒了笛卡尔,对于科学研究的巨大热情也给了他充分的自信,两人还用新的办法合写了一种一本论音乐的小册子,他的信中说“你一个人就把我从懒散中拉出来,让我想起我所学过的和所忘记的,如果我所做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那么他全都属于你”。1-2

  1619年4月,笛卡尔厌倦了布雷达单调的军事生活,决定去德国加入麦西米林公爵的天主教军队,他在乌拉姆(当时德国数学研究的中心)郊区租了一个有火炉的温暖小屋,继续他的科学探索,并系统反思他学过的一切知识。他发现除了数学知识之外,其他的科学知识都不是确定无疑的,过去提出的理论往往建立在可疑的假设之上,亚里士多德的权威并不比一个小孩子的猜测高明多少,那么如何让科学理论具有和数学一样的精确性呢?笛卡尔接着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11月10日这一天,在他温暖的房间里,经过数小时连续集中思考之后他突然发现了获取绝对真理的最终方法,他在《谈谈方法》中谈到了这一发现:如果我们能避免把假的东西视为真的,并且遵循必要的次序,那么没有什么遥远的知识我们无法发现。他的大脑依然高度兴奋,当天晚上他就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噩梦,可怕的幽灵出没在他的周围,狂风大作,他到了一个先生那里去取一种产自外国的瓜。这时候他醒了,接下来两个小时中,他向上帝祈祷并思索人间的善恶,再次入睡之后做了第2个梦,这个梦中他只是听到如同雷鸣般刺耳的声音,他立刻被吓醒了,睁眼之后是满眼金星。他使自己平静了下来后过了一会又睡着了。第3个梦一点都不让人害怕,但是却让人费思:他在桌子上看到了一本书,像是百科全书似的字典,看到“人生的道路,我该怎么走”一首诗集,身在梦中的笛卡尔试图理解发生了什么事,他认为字典代表了科学的总体,而诗集代表了哲学与智慧的统一。

  笛卡尔断定这些梦是真理和的精灵带给他的启示,前两个梦境有关他过去的生活,第1个梦的瓜代表了世俗的诱惑,第2个梦是对其的警告;第3个梦对笛卡尔指出了未来的方向,他的使命是建立一个新的科学。从此以后,他明确了自己一生努力的方向,对自己的未来再也不迷茫。3-6

第一章 笛卡尔早期的教育与时代背景

  1596年3月31日,笛卡尔出生在法国图兰省一个叫拉埃的小镇上,这个小镇后来被改名为笛卡尔镇。笛卡尔的母亲在他出生大约一年后因肺病死去,笛卡尔是由他的外婆带大的;他的父亲约阿西姆·笛卡尔是布洛丹省的法官,这个家族在当地很有名望。

  【在拉夫赖收到的教育】从他的早年生活中很难看出他是一个将来会改变世界的人,他的身体很虚弱,但很喜欢读书,显示出很强的好奇心。在他10岁的时候去了法国当时最好的、有全欧洲最好的图书馆的拉夫赖La Fleche学院上学,该学院得到了当时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全力支持,他把学校交给耶稣会教士来管理 耶稣会非常注重学术研究,他们不但强调古典文献的学习,还注重了新兴自然科学的研究;他们同时也是很好的老师,愿意善于用灵活的教育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鼓励公开讨论;伽利略1610年用卫星发用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4颗卫星之后的第2年,拉夫赖的教授就和他们的同学生们一起用望远镜来观察天空;学生之间是以相互平等的,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是一样的对待,不但不收学费,而且还为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提供奖学金。学院的前5年教授语言与文学,主要是拉丁文与希腊文,这段时间学习语法、阅读古典名著。笛卡尔拉丁文非常好,他的主要著作都是用拉丁文写的,而且文字极其优美。学院后三年主要学习哲学,包括逻辑,数学,物理学,笛卡尔是天生的数学家,但对当时基于亚里士多德系统上的物理学没有多大的兴趣。8-12

  【毕业游历】笛卡尔的身体已在这8年里有着根本的好转。刚进入拉夫赖的时候,笛卡尔身体很虚弱,以至于他需要有自己的房间,每天还被特许早晨晚点起床,但是离开的时候,笛卡尔已经成为一个击剑高手,甚至还写了一本论击剑的书。他喜欢交朋友,对朋友十分忠诚。18岁的笛卡尔刚毕业时还远远没有确定自己的方向,他按照父亲的意愿读了一年法学院,拿到了律师证书,不过笛卡尔对法律没有任何兴趣,他也从来不提不提起他这段经历。后来他选择作为志愿兵加入各国军队,通过游历来确定自己一生的方向。13-14

  【机械哲学】在当时,欧洲的科学研究已经展开:培根《新工具》(1620)对亚里士多德的知识理论《工具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认为三段论无法为人类带来知识,提倡科学研究的新方法即归纳的方法。随着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开始寻找新科学的哲学基础即机械哲学,笛卡尔就认为对于所有的自然现象,我们都可以通过机械力学的基本原则给予完全的解释。他的理论和后来的原子论不太一样,他同时代的加桑迪就是一个原子论者,和古希腊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笛卡尔相信物质与广延是同一个概念,由于广延无限可分,因此物质也是无限可分的;真空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了物质也就没有了广延。而且在机械哲学的应用范围上笛卡尔也与霍布斯等人不同,霍布斯可能是最为彻底的机械论者,因为他会把机械哲学延伸到人本身,但笛卡尔认为人是由心理与身体主人的共同体,心灵是一个非物质的东西。18-22

第二章 笛卡尔的新方法

  【《论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写作背景】16 19年之后,笛卡尔全身心投入到了对科学与哲学的思考之中,他试图发现一个可以应用于所有学科的普遍方法,但是鉴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他的任务是艰巨的:当时的最近科学的研究虽然已经广泛开展,但是所有的知识体系除了数学之外都没有一个坚定的基础。他的任务就是寻求一种普遍方法,这样的方法不仅告诉我们确定知识的存在,而且能够指出获得知识的普遍途径;一旦我们能发现这种方法,具体的科学知识只是这个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具体的应用而已。而在他死后出版的一篇早期手稿《指导心灵的法则》中,我们可以看到笛卡尔对于这个问题的继续思考,这本书大约写于16 19年到1628年之间,是在不同阶段分开写作的,他一共给出了21条规则试图系统的说明他的方法。24-26

  【1-3:一切、确定可靠、直观推理】第一条规则说学术研究的目标应该是探求一切事物的“确凿真实的判断”。他的意思并不是说好的科学家会同时精通所有的经验科学,而应当被理解为一个方法论要求,其强调所有的科学研究都遵循同样的科学方法。27 第二条规则强调我们只应该研究我们能够获得确定知识的学科。笛卡尔的要求从广义上来说是一个理性选择科学理论的方法,即在已知的范围之内,我们要有一个可靠的方法来确定哪一个科学理论是最可能为真的。这一理念至今为大多数哲学家和所有科学家所坚守。28-29 我们的心灵内部是否有一些机制与机能永远不会犯错误?这是第三条规则的内容,即直观与推理。30

  【4-9:“简单”】这些想法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它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笛卡尔需要为知识大厦发现新的坚实基础。在第4条规则中,笛卡尔强调知识的确定性与全面性,在第5条规则中主张要把那些模糊不清的命题归结为较简单的命题。在这里笛卡尔并没有清楚的交代“简单”到底是一个认识论上的概念,还是一个本体论上的概念,就后者来说是一种不能为肉眼所观察的微小粒子,就前者来说是指某些确定的东西。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因为笛卡尔认为理性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能力,使得我们对于简单东西的兴趣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能有清楚分明的认识。在第8条规则中他强调无法认识的东西,就应当停止对他们的思索,在第9条规则中强调心灵要长时间专注于最小最简单的东西。32-34

  【两点反驳】所以笛卡尔的方法论就是:从最复杂的事物中分析出简单的要素,一步一步找出最简单的最基本对象,再依赖理智对这些简单对象通过知觉得出确定的知识,最后再通过演绎推理一步步推出关于所有确定真理。但是人类知识能够这样成立是具有争议的,首先简单对象的认识能否从理性直觉得到?这种理性认识是否是确定无疑的?其次,通过逻辑推理得到其他对象的知识,并不如笛卡尔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35-36

  【《谈谈方法》与怀疑法】笛卡尔在《谈谈方法》中提到了一种新的方法即怀疑的方法,这个取代了分析法,是笛卡尔研究形而上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他在《沉思录》进一步开篇便试图用怀疑法来建立形而上学的基础,对之前的分析综合方法只字未提,在其后《哲学原理》中,这个变化更加明显。

  【总结:笛卡尔科学方法的发展】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出笛卡尔方法上的发展:早期他主要从事科学研究,从中总结发现了一些与科学相关的方法。后来他试图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人类的所有知识上,尤其是人类知识的基础即哲学上,但这样的方法并不能有效的应用于形而上学的研究中,因此笛卡尔采用了一种更为普遍的方法即怀疑的方法,来找到这确定的真理,找到人类知识的坚实基础,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一步步构建人类知识的大厦。43-44 这个将在下一章中做详细介绍。

第三章 最彻底的怀疑

  笛卡尔为《第一哲学沉思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6个沉思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后面的沉思是建立在前面的基础之上,而每个沉思之中论证关系同样细致严谨,每一个段落每甚至每一句话都和中心论点有着一定关联。整本书的论证就像笛卡尔要求的那样,每一步推理都力求无懈可击。45

  笛卡尔在第一个沉思中试图发现我们有没有确定无疑的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怀疑论证明最后的结果甚至对人类一切知识都产生了深刻的怀疑,这个论证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与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和休谟的反因果关系论证同样为哲学史上的经典论证。46

  【极端?】开篇就是说“我要铲除我已有的见解”,有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极端的措施,比如说房子出了点问题,如屋顶漏水,就要把房子推倒重建。并不是这样,笛卡尔并不认为通常的信念都是错误的(在《沉思录》结尾这些被重新接受),他只是对他们的确定性产生了怀疑。这在那个时代并不奇怪,因为当时许多广为接受信念如地心说都和新的发现相抵触,所以需要最彻底的怀疑来寻求确定知识的基础。48

  【怀疑论?】笛卡尔最后怀疑一切知识这个结论与怀疑论是非常接近的,但要注意的是笛卡尔本人并不是一个怀疑主义者。怀疑论者如古希腊的皮朗,主张我们无法获得认定和确定的知识;他们并不是说这些论断一定是错误的,如否认地球是圆的,就是肯定地球不是圆的;怀疑论者并不是否认一个论断,而只是说我们不能保证任何命题的正确,包括否定命题,也就是我们不能断定太阳是否围着地球转,也不能断定外物是否存在,因为怀疑论者认为具有同样充足的原因,这是一个命题和它的反面。笛卡尔低估了这些怀疑论证的力量,他一旦打开怀疑的力量就不容易关上了。54-56

  【两个认识论假设】对人类认识可靠性的怀疑古以有之,笛卡尔的怀疑结论跟古人的论证没有本质的区别、并没有太大的新意。不过如果将它放到笛卡尔的整体论证中,就可以看到他的新意,在这一论证的背后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论假设:a我们只能从对心灵中观念的认识来对外在的世界有所认识,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外在世界不能有直接的认识,这样在外在世界与心灵之间似乎有了一个障碍,而观念是连接心灵与时代唯一的桥梁;b心灵对心灵的观念不仅有直接没有障碍的认识,而且是有着确定的、可靠的认识。第1个沉思怀疑的就是a中观念与外在事物之间是否有确定无疑的关联,但是这个怀疑并不涉及b(心灵中的观念存在及其内容),假设b就构成了现代哲学的基本原则,笛卡尔之后的现代哲学家都接受了a,尽管有一些直接实在论者比如英国哲学家托马斯瑞德反对这一点,但是整体上来说他们的声音并不是主流。57-58

第四章 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的四种理解】a这是不是一个论证?尽管有一个明显的词“所以”来表示推理关系,但有些注释者表明笛卡尔并不是在做一个推理。66

  字面上看笛卡尔是在说“我思维,所以我存在”,不少同时代人如霍布斯和加森狄就是这样理解。这样解释立刻就会遇到问题,1如果前提你已经知道我是在思考的,这不是已经假设了我的存在吗?所以这时循环论证。2这个论证和“我”没有本质的联系,我们也可以说“我走路,所以我存在”67

  c将其视为三段论:p所有的思维都是存在的,m我是一个思维的东西,s所以我是存在的。这并不是笛卡尔心中的论证,1因为他在第一个沉思中怀疑了一切真知识,试图在第二个沉思中寻找确切无疑的知识,按照上述三段论,其中大小前提都是确定无疑的,而实际上笛卡尔的“我存在”是推导结果,2大小前提都不是确定无疑的,所以结论也不能保证为真。所以在反驳中笛卡尔明确否认他的论证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而是通过一种心灵的简单直觉而认识到这个自明的真理。68-69

  d假言命题形式。笛卡尔在《沉思录》中用假言命题论证与其他地方明确用推理形式表述不太一样,它可以表达为如下形式:p如果我在怀疑我是存在的,则我一定是存在的,m我在怀疑我是存在,s所以我一定是存在的。(至于相比其他地方是怀疑还是肯定这个细节对于论证的效率没有直接的影响,反而说明了在这里笛卡尔的论证更加细致)。我们分别来讨论它的两个前提:1 对于小前提,霍布斯和加森狄曾经批评说结论可以从任何行为中导出来,比如我因为我跑过我在,但笛卡尔答辩指出这种解释是不对的,我无法确定无疑的知道我在跑步,但是思想不同,我能确定无疑的知道我在思考。这是笛卡尔心灵的一种特殊性质,即心灵的透明性,我对于自己的内在活动是直接知晓的,并且这种知识是确定无疑的。尽管哲学家们至今没有能在什么是意识活动问题上达成一个共识(如弗洛伊德就发现大脑中有很多潜意识活动并不为心灵所知但依然能够影响行动),不过一个共识是意识活动具有自反性即意识活动能够被自己所认识,这样笛卡尔的小前提也就确立为真了。69-72 2这个大前提很像是重言式,等于说“如果我存在,那么我存在”没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这个“我”和日常概念中的“我”大有不同,这个问题可以表述为“如果有一个怀疑的思想,这个思想一定属于某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我(的心灵)”,这就是一个实质性的命题,因为属性必须属于一个实体。73

  【“我”】但是这个论证就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个“我”和我们通常理解的“我”并不一样。笛卡尔清楚的看到了这些问题,他随后说“我还不太确定这个确定的我到底是什么?”在否定、在意愿、在拒绝这些不同思维模式下的我是不是同一个我呢?笛卡尔诉诸理性的直觉来断定这个命题为真,在这个重要问题上的论证并不是很充分,因为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具有双重人格,笛卡尔也可以反驳说人格分裂者并不知道他现在所处的境况,而这才是理性直觉的作用所在。这就牵扯到人的同一性问题personal identity,或者更一般的来说同一性的问题the problem of identity,是形而上学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一问题到今天还在争论,这直接说明了笛卡尔仅仅依靠直觉来论证是不充分的。此外心灵与身体是不是两类不同的实体呢?笛卡尔将在第6个沉思中详细解释。74-78

  【物】为什么对“我”的认识没有对“物体”清晰呢?笛卡尔就是举了一个蜡的例子,证明关于两个东西同一性的判断不能从感觉认识中直接推出,而必须借助于理智。笛卡尔进一步推论:物质事物的本质属性(广延性,可生长性与可动性)也只能有理性来认识;事物来自于理性的认识比来自感性更为清晰;甚至确定的知识只能来自于理性的认识。这样的结论走得太远了,等于否认了感觉经验的作用,后来的经验主义者贝克莱就认为对于运动形状大小的认识(机械哲学会强调这一点)就不见得比其他的感情认识来的更加可靠。79-83

  【与奥古斯丁】“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并不是笛卡尔第1次发现的,类似的论证在奥古斯丁那里就已经出现了,笛卡尔的敌人嘲笑他在拉夫莱学院应当多花点时间阅读经典书目。阿尔诺在他的反驳中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而笛卡尔在他的答辩中没有为他的独创性做任何辩护,他很感谢阿尔诺之的来支持他的观点,因为如果他的论证跟奥古斯丁是一样的,至少表明他与经院哲学的教诲一致。从随后在给朋友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并不知道奥古斯丁的论证,所以即使两个论证是一样的,迪卡也是独立发现这个论证的。退一步来说,即使两个论证的形式是一致的,笛卡尔和奥古斯丁用来证明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奥古斯丁是用它来反驳彻底的怀疑论者,因为它证明了有一些东西是不能被怀疑的,但是没有把它作为它的认识论的基础,它的基础是神的启示与信仰,这与笛卡尔大相径庭,而笛卡尔用这个论证来发现思维的我到底是什么东西,心灵对于笛卡尔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他完全是建立在这个论证的基础上的。83-85

第五章 上帝的存在

  第3个沉思可能是整本书中最困难的一章。笛卡尔发现心灵的知识如此清楚分明因此绝不可能是假的,唯一能让我们产生怀疑的就是存在着一个欺骗的上帝,如果我们能够证明上帝存在而且不是个骗子,那么我们就能保证这个命题的绝对正确,也就是说清楚分明原则就可以被大胆的放心运用。所以笛卡尔第3个沉思的目的不是纯粹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而是为了继续探求确定的知识;至善全能的上帝是不会欺骗我们的,所以上帝的存在为这种知识提供了一种保障。相比之下,第5个沉思就是纯粹是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87-89

  【观念】为此的话笛卡尔要去做一个总体的考察,他将思想(所有能被心灵直接知觉的东西)分为观念ideas、判断、意志和情感,尤其关注的是观念。不能把观念与图像混为一谈,图像是从眼睛形成的图像通过神经系统传入大脑的物理过程,许多动物也可以用眼睛形成这样的图像;但是观念对笛卡尔来说属于心灵。这一理解与中世纪哲学有着很大的不同,阿奎那追随亚里士多德认为认识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人能够分享认识对象的形式,比如我之所以知道这个苹果是红色的,是因为苹果的形式——红色通过中介的传播传递到我的心中。这些解释面临许多困难:1形式是如何在中介中进行传播?2在我心中的形式和在认识对象中的形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的心灵不会因为拥有了红色的形式而变为红色呢?91-92

  【证明上帝的六个前提】笛卡尔发现很多其他证明上帝的途径走不通,但是后来他发现了一个证明,这个证明非常复杂:

  1原因的总和至少和结果拥有一样的实在性,

  2一个观念只能由具有和它对象实在至少同等的形式实在的东西而产生

  3我拥有一个无限的、完满的观点(即上帝观念)

  4这个观念有着无限的对象实在性

  5因此,这个观念一定是由一个拥有无限的形式实在的东西而产生

  6我自己是一个有限的存在,不能拥有无限的形式存在

  7因此,上帝,一个圆满的、与我截然不同的东西,一定存在

  下面挨个审查这些前提:

  笛卡尔认为第1个前提是自明的,是心灵借助理性之光直接领悟的。这个原则经常被称为因果原则,是中世纪哲学普遍接受的一个命题,它的意思是说任何结果都必须由同等或具有更高现实性的东西来产生,比如说镜中之花是由现实的花造成的,而不能相反。讨论现实性时,中世纪哲学常用到这样一对的概念:形式的实在性formal reality和对象的实在性objective reality。形式实在也称现实实在,指的是这个对象本身的实在性,对象实在指的是这个观念所表征对象的实在性。一个观念的对象实在性就是该观念表征对象的形式实在性。比如美人鱼的形式实在要低于一朵花的形式实在(因为美人鱼不存在),从而美人鱼的对象实在也要低于一朵花。97-98

  笛卡尔把第2个前提视为第1个前提的特殊情形,也就是因果原则对于观念也是应适用的,即一个观念只能被具有同等或者更多对象现实性的其他观念导致而产生。这个原则并不合理,因为有时我们会想到一个人在想起他的照片,也有时会想到一张照片再想到人,所以这并不是笛卡尔所想的,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笛卡尔想得到的是观念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因此他的问题是如何从对象实在得到形式实在,即从对上帝的观念证明上帝。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象实在性”这个中世纪哲学概念其实有很大的问题,尤其是与笛卡尔新构建的认识论有着根本冲突:这一概念主张一个观念的对象实在性是其所表征对象的形式实在性,但问题是在笛卡尔经过彻底怀疑之后,我们根本无法确定一个观念所表征的对象是否实际存在,从而无法建立起观念的表征对象的形式实在性。但是这个前提又是必不可少的。笛卡尔的证明从一开始就走进了死胡同。98-102

  第3个前提在当时是普遍接受的。但是这里上帝观念实在是实际的无穷而非潜在的无穷,后者比如说自然数的数序列,一个人能数的数是有限的,但是序列依然有一个永无穷尽的趋势;但实际的无穷是指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包括进来而不仅仅是一个趋势。这一论断也是存在争议的,因为许多哲学家认为人类有限的心灵根本无法认识实际的无穷,经验主义者自不必多说,即使是神学家马勒伯朗氏也认为我们只能拥有有限的观念,因此上帝的观念不可能被心灵彻底的认识。但是笛卡尔在这里要求我们的是能够理解而不是感觉认识实际的无穷,在这一点上笛卡尔是正确的。

  第5个命题是对第2个命题的直接应用,但是因此这个结论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但是为了继续这个讨论论证,不妨假定这个命题是真的,

  第6个前提“我自己是一个有限的存在”,是一个明显的真理,但是在论证一个有限的心智无法产生关于实际无穷的概念的时候仍然需要第2个前提。

  总的来说,笛卡尔的上帝存在论证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因为对于上帝存在的许证明有许多尝试,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证明能经得起推敲。102-106

  【循环论证?】这一批评从他同时代就已经提出,阿尔诺认为这是一个循环论证:第3个沉思的出发点是要证明笛卡尔认识论的首要原则,而要证明这个原则笛卡尔说我们要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在证明他存在的论证中遇到了许多原理,如因果原则,在论证这些原理的时候,笛卡尔又说他们需要确定真理是由自然之光来保证的,由此就陷入了循环论证。但是笛卡尔引用了他对第2组反驳意见——如果清楚分明的认识原则依赖于上帝的存在,那么笛卡尔怎么能够在第2个沉思里确定自己心灵的存在呢——来进行了大致说明。笛卡尔回答说由认识原则来保障的真理指的是那些需要论证得出的结论,而“我思我在”属于完全不同的一类认识,因为那根本不是一个三段论的推理。106-107笛卡尔对阿尔诺的回应是:它所证明的认识论原则其实很有限,它只是说对于任何一个命题,如果有一个证明,也许不记得细节,但只要清楚记得已经证明了这个命题,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真的;这需要上帝的保证,因为即使我们的记忆也是可能错误的。这样的理解确实可以避免恶性循环。111

第六章 真理与谬误

  【上帝的本体论论证】笛卡尔从清楚分明原则对上帝存在的证明就成了哲学史上的本体论论证,与其他的宇宙论论证、目的论论证不同,它是直接从我们心中拥有的上帝观念来推导上帝的存在,这样的论证看起来像个诡辩,但却是一个有效的论证。安瑟伦提出了可能是最早的本体论证明:我们认识的上帝是一个完满的存在;而观念相比于实际存在都是不完满的;因此上帝一定具有实际存在的属性。有人直接就举出金山的例子反驳,它同样可以满足上述的证明。阿奎那详细分析了本体论论证最后否认了他的有效性,神学家卡特鲁斯在第1组反驳就引用了阿奎纳来反驳笛卡尔的论证。

  笛卡尔的论证要更精致一些,他强调一个东西的本质属性是必然属于这个东西的,上帝的本质属性就是存在,而金山的本质属性并不是存在。笛卡尔和安瑟伦的区别不仅仅是定义,对于笛卡尔来说上帝的观念是与生俱来、每个心灵都共同拥有的,仔细考察就可以清晰认识到这个它必然包含着存在的属性。笛卡尔的论证看起来很严密,但又有使人感觉出了什么问题,这是所有本体论证明的通病。

  对笛卡尔的批评主要有:1无神论和怀疑论者不会接受这个天赋观念,即使有也不一定包含存在的属性;2没有什么标准来判断这个认识是清晰的;3正如康德所强调的,存在与智慧力量不同,它不一定是一种属性,这样将使得包括笛卡尔所有的本体论证明通通都失去基础,因为在我们的上帝观念中上帝缺少了或增加了存在,并不改变什么;在第5组反驳中,加迪森提出了一个非常类似的批评,说存在与其他属性不同,因此存在和完满,笛卡尔只简单说了他看不出为什么存在不能是一种属性。118-121

第七章 身心二元论

  【身心二元的影响力】从第二到第四个沉思,笛卡尔逐步回答了第一个沉思里的彻底怀疑,他发现自己的心灵是存在的,上帝是存在的,数学思想是存在的,只有物质事物,比如我的身体与桌子椅子还不能确定它们的存在,这是第六个沉思要研究的问题之一。但他对事物本质存在的论证尽管很吸引人,但因为没有多少人会怀疑这些东西不存在,所以影响力不如其身心二元论,这是笛卡尔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其后两百多年哲学争论的焦点,几乎所有心灵哲学的教科书都会从笛卡尔开始,至今仍有影响力。129

  【身心理论史】

  古希腊大多数人接受的灵魂学说和荷马史诗很相近:灵魂与身体虽然是不一样但是没有本质的不同,灵魂也有一定的形状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可以行动,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单独存在但是灵魂比身体还要脆弱,因此灵魂是较低的物质存在。但灵魂是人生死的关键。这和中国的魂魄之说很像:人死之后魂随身体而消亡,魄则变为鬼;鬼是一种与身体不同的有形无质的存在,鬼也是会死的。

  柏拉图的灵魂理论不同:《斐多》灵魂是不朽的;《理想国》灵魂由三部分组成理性欲望激情,三者的结构决定了人灵魂的好坏,从而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价值;暴君看似为所欲为其实内心遭受着欲望与无穷无尽的折磨。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理论也不同。人和世界上许多其他个体的存在一样,由形式form和质料matter组成,质料本身没有什么结构也没有差别,形式相反;人的形式就是不朽的灵魂,因为形式是一种永恒的;但是灵魂不能离开身体而独立存在、是它的形式。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基督教中得到了贯彻,宣称死之后上帝会给我们一个新的身体,这个身体可以与我们的灵魂相结合,一起生如天堂。笛卡尔的身心理论与基督教灵魂不一样的。虽然《沉思录》序中宣称他是要通过哲学的方法来去论证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但他的目的很有可能是让人们去接受他的作品。130-132

  【身心二元论证】

  笛卡尔的中心命题是身体与心灵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实体。这个论证,经常被称为是认识论的论证,因为他试图从我们清楚分明的认识中推出一个本体论的结论;他的论证可以表述为:

  1凡是我清楚分明认识的东西都能被上帝按照我所认识的那样创造出来,

  2只要我能清楚分明的认识一个东西,而不牵扯到另一个东西,上帝就可以把这两个东西分开而分别存在

  3如果上帝可以把两个东西分开,则这两个东西是不同的

  4我清楚分明的认识到我的心灵是一个思维的东西,而不是一个有广延的东西

  5我清楚分明的认识到我的身体是一个有广延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

  6因此上帝可以把心灵与身体分开,使他们分别存在

  7所以我的心灵和我的身体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8所以没有身体,我的心灵也能够存在134

  第1个前提是这个论证的根本,这并不是说我清楚分明认识的东西都对应着实际的存在,而是说它们至少是能够存在的。笛卡尔似乎认为第2个命题是第1个命题的特例,但并不是。这个命题是说,“如果一个东西的本质与另外一个东西没有任何关系,那么这个东西是能够成独立存在的”,但从第1个命题我们只能得出上帝能够创造出这个东西,并不能保证它与它创造的另外一个东西一定是分开的,两者的结合是一个偶然属性,因此在某个可能的世界中并不成立。第3个命题可以从对“不同”这个概念直接得到。第4个命题在第二个沉思中得到了证明,和第5个命题都是两个实质性命题。第4+5+2命题推出第6个命题,3+6直接得到第7个命题,而第8个命题是第6个命题的另外一种描述,所以可以看出笛卡尔的论证是很严密的。出于这个论证它并不真正的需要上帝的存在,我们甚至可以用逻辑可能性来重新表述这个论证135-138

第八章 身心之统一

  【身心统一】笛卡尔认为身心组成了一个有机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具有的特性不能用身体和心灵单独来解释,而必须从这个共同体本身来解释,笛卡尔的结论是当时对身心关系能够做出的最科学的解释。后世的心灵哲学家对于笛卡尔的身心理论有着一种过于简单的描述,结果造成了一种常见的误解,比如20世纪中期的心灵哲学家赖尔《心的观念》中批判笛卡尔无法理解身体与心灵之间如何交流与联系,身体如同一个机器,按照机械的法则来运行,但是心灵却如同幽灵在游荡。实际上笛卡尔自己的想法与他分析得相差甚远,笛卡尔从来没有认为心灵是在身体里游荡的幽灵,相反他认为心灵和身体组成了一个共同体,这个问题是对他晚年《论灵魂的激情》中思考的主要内容。158-163

第九章 笛卡尔的科学贡献

  笛卡尔在数学,光学,物理学生理学和音乐理论上都有创造性的贡献。

  【数学】在数学上,现在的坐标就是用笛卡尔的名字来命名的,他通过解析几何的方式将传统的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工具来进行研究,解决了三等分角的问题。(这里还有个故事,他在拉夫赖读书的时候,有一天生病躺在床上看着墙角的蜘蛛在结网就突然想到了可以用直角坐标的方式来表示三维空间。这个故事几乎可以肯定是18世纪人虚构的,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牛顿的身上,高斯对此评论说即使是牛顿自己讲的,那也是用来应付一般人的好奇心而给出的简单化的答复)。因为给一般人是讲不清楚的,也是一般人不感兴趣的)183-186

  【物理学】关于世界的三大法则:第一自然法则是惯性定律,任何物体自身都要保持同样的状态(包括大小形状质量),除非有外因作用,所有运动的物体都会进行运动。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静止的东西可以保持他们的状态,而运动的东西如果要保持必须要有力,这无法解决箭的飞行。第二个自然法则就是所有的运动对其自身而言都是直线运动。第三条自然法则是一个物体如果和更大的物体碰撞就不会损失任何运动。195-197

第十章 生活中的笛卡尔

  【家庭】从现在资料上来看,笛卡尔没有对他的家庭显示出太多的感情。他的书信中没有一封是写给他的姐姐的,在给他哥哥的几封书信中也多数都是关于家庭事务的,他的父亲应当是对于他最有影响力的人了.215

  【巴黎生活】当时的巴黎是欧洲学术的中心,他交到了他一生的好友跟麦尔塞纳(哲学家,对于数学和升学都有很重要的贡献的,同时也是机械哲学的信奉者)。和尚杜(Chandoux)演讲。但笛卡尔逐渐发现巴黎的生活方式不太适合他,也各种各样的人跑到他的住处来打扰他的沉思,他只好离开繁忙热闹的巴黎,前往安静的荷兰。217

  【荷兰生活】在荷兰他找到了自己思考和写作的理想环境,这段时间也是他最富有创造力与多彩的时机。完成了《指导心智的规则》(1628)后很快放弃了这个写作计划,而专心于他的《论世界》(1633),当他得知伽利略因其日心说被审判后而改变了这本书的出版。在朋友的督促之下出版了《谈谈方法》(1637),这本书在当时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他的三篇科学论文而不是他的哲学,但是今天则正好相反。1640年完成了形而上学理论《第一哲学沉思录》(1641),寄给了麦尔塞纳由他收集批评,这是他哲学理论最仔细最精确的陈述。后来他继续在《哲学原理》(1644)完整表述了他的哲学体系与科学体系。218

  【重返巴黎】之后笛卡尔回了一次法国,尽管笛卡尔告诉麦尔塞纳不要告诉别人,但是消息还是飞快地传播,结果在巴黎甚至整个法国学术界收到了英雄一样的欢迎。但他再次见到比克曼时,两人曾经半师半友的关系现在成了比克曼非常推崇笛卡尔的成就,后来两人还因为通信产生过误会,虽然很快澄清,但是他们的友谊再也没有恢复到以前的高度。219

  【支持与反对】雷内里(Henri Reneri)与笛卡尔1630年结识,他对笛卡尔推崇至极,是荷兰也是整个欧洲第一个教授笛卡尔科学与哲学思想的人,不幸的是他在1639年病逝了。笛卡尔的新弟子是在乌特列支大学任教的雷吉斯(Henri Regius),他把笛卡尔视为当代阿基米德或者亚里士多德,非常好斗地保卫笛卡尔主义。(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后来达尔文本人也是一个非常谦逊的人,和他的学生与朋友赫胥黎却自称是达尔文的斗犬、非常的好战,1861年他与大主教维尔伯夫斯的著名辩论是科学史上一个经典的故事。)当时笛卡尔理论主要的反对者就是同在乌特列支大学的神学教授富迪乌斯(Gisbertus Voetius),他只是一个二流的学者,笛卡尔非常看不起他。雷吉斯与富迪乌斯的争论很快从纯粹的学术争论变成了苦涩的人身攻击,笛卡尔这次没有当一个旁观者的角色,他对富迪乌斯的诽谤和歪曲十分愤怒,写了一封将近300页的公开信;但富迪乌斯得到了当地学者的大力支持与社会民众的普遍尊敬,于是禁止雷吉斯的书发行,并只能教授医学知识,不能提起笛卡尔有关的理论,而笛卡尔也感到了威胁只好搬到海牙。这场争辩持续六七年的时间,范围也扩展到荷兰的其他地方,比如说莱顿的大学通过了类似的禁令,这些烦恼一度使得地笛卡尔想离开荷兰,但他在欧洲并没有什么好的地方可以选择,法国神学界对他的态度并不比荷兰好,他只能接受克里斯蒂娜的邀请,去瑞典尝试一下他的运气。这场辩论雷吉斯开始尝试调和笛卡尔的理论与宗教思想,对笛卡尔的理论逐步进行自己的发挥,1947年底雷吉斯匿名发表了一个笛卡尔哲学的纲领,笛卡尔对此十分愤怒甚至公开反驳这个纲领。220-224

  【笛卡尔的女儿】对于笛卡尔的爱情生活我们所知甚少,笛卡尔对自己的个人生活是非常注意保密的,比如他在一生之中都不愿意将自己的生日告知于他人,他担心这会被星象学家所利用。在荷兰的时候,笛卡尔结识了一个新教徒女佣人海伦,并给她生了一个女儿,笛卡尔从来没有提起过和她们的关系,两人没结婚的原因可能是宗教、社会地位,更有可能是笛卡尔的一时冲动。1635年的春天,笛卡尔安排海伦到丹文特去,他的女儿法兰西尼在七月份出生,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我们甚至不能确定笛卡尔在两岁之前是否见过她。在她五岁时笛卡尔开始着手她的教育,准备把她送到法国著名的特隆歇夫人那里,但是他的女儿突然得了猩红热,笛卡尔得到消息之后迅速赶到但无济于事,笛卡尔虽然平时为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感到骄傲,但现在失声痛哭。这一时期他的父亲也过世了。海伦后来的下落我们一无所知,很可能与笛卡尔再也没有任何联系。225-226

  【伊丽莎白公主,不能成为哲学王,就去找个公主当男朋友】笛卡尔与伊丽莎白公主的交往是哲学史上最有名的故事之一。他们在1643年相遇的时候笛卡尔已经四十七岁,声明远播,而此时二十五岁的伊丽莎白日子并不好过,她虽然出生于欧洲一个最著名的家族,他的外公是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他的叔叔是查理一世,他的侄子乔治后来也成为英王,他的父亲弗雷德里克本来享受着王子生活,但是被反派力量赶下了台到荷兰海牙去避难,后来为了复位四处奔波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伊丽莎白是他第1个女儿,从小就显示在学习上的天赋。哲学家与公主长达7年的通信持续到了笛卡尔的去世,他们的交流有时像是两个学者之间的通信,有时亦师亦友,伊丽莎白称是她“灵魂的医生”,笛卡尔也对他提出具体的人生建议,比如人生中应当有一次形而上学的思考,但是一次就够了,不要整天沉迷于形而上学的沉思;后来伊丽莎白的身体并不是很好,笛卡尔建议她不要过度思考悲伤的事情,因为这样会对血液循环造成不良的影响。笛卡尔甚至将《哲学原理》献给了伊丽莎白,他生前的最后一本《心灵的激情》(1649)就是在他们通信的基础上写的。227-231

  【克里斯蒂娜】克里斯蒂娜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女王之一,她的父亲就她一个孩子,所以就像男孩一样教育她,6岁的时候父亲战死沙场,然后她就继承王位成为瑞典女王。她有着出色的记忆力,极强的好奇心以及极其旺盛的精力。她的声音像男的一样,自己不注意梳妆打扮,她的睡眠就不超过5个小时,她也是一个出色的骑手。女王对于知识非常有兴趣,她的宫廷是欧洲最好的图书馆并邀请欧洲知名的学者来他的宫廷访问讲学,打算把斯德哥尔摩建立成欧洲的学术中心。当时法国驻瑞典的大使山虞(Pierre Chanut)是笛卡尔多年的好友,他考虑到笛卡尔哲学如果能对瑞典女王产生影响,那么对于法国与笛卡尔都是一件好事。笛卡尔答应之后克里斯蒂娜毫不犹豫立刻让海军将军去接笛卡尔,不过这时候笛卡尔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他是一个非常小心的人,他在荷兰住了20多年,离开时有很多东西要整理,他甚至还准备好了遗嘱。后来终于在1649年8月31日踏上前往斯德哥尔摩的海军战舰,据说船长对笛卡尔的航海知识非常敬佩,他还在说在三个星期从笛卡尔那里学到的知识比他60年学的还要多。女王对他免除了一切宫廷的礼仪,因为女王自己每天早晨4:00就起床,所以建议在清晨5:00头脑清醒时开始他们的哲学对话,女王大概没有想到他痛恨早起。他们的哲学教学就是从每天早上5:00开始,每周三次,每次大约四五个小时,女王非常聪明。但是笛卡尔当时住在离宫廷很远的山虞家中,那年的冬天又是斯特哥尔摩60年来最冷的一次冬天,结果就是笛卡尔不久就感冒了,后来发展成为肺炎,克里斯蒂娜派她的医生来诊断治疗,但是依笛卡尔对医生并不相信他的放血方案,结果身体越来越虚弱,病情逐渐恶化无可挽回。死前笛卡尔非常平静地和山虞继续探讨宗教问题,说死亡如果是上帝所谓愿望,他也会遵从上帝的意愿,如果我不能知道该如何面对死亡,我的一生就白活了。231-236

  【笛卡尔去世】1650年2月11日笛卡尔安静离开了这个世界。克里斯蒂娜想要把他葬在瑞典的皇家墓地并举办盛大葬礼,但是山虞婉拒了,他知道笛卡尔是一个天主教徒而且为人低调,所以他选择了一个世俗的墓地,它专门为没有受洗就死去孩子安葬。笛卡尔下葬的时候也非常简单,只有天主教徒来参加。山虞把他所有的手稿都寄往了巴黎的克莱尔色列,但是这些手稿在巴黎港时小船翻掉了,而且三天之后才被打捞上来,更糟的是克莱尔色列的仆人既不明白这些手稿的内容,也不明白他们的重要意义,就把他们挂在绳上去晾晒,导致笛卡尔精心安排的手稿彻底搞乱了次序,结果是此后17年里克莱尔色列都在慢慢整理这些手稿。克莱尔色列还把山虞的回忆录交给了巴耶(Adrien Baillet 1640-1706),巴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查与采访,在1691年完成了一本非常详尽的笛卡尔传记,尽管他按照自己的喜好加了很多东西,但是依然具有指导意义。237-238

  【笛卡尔遗骨】克里斯蒂娜于1654年退位雅典,山虞在1962年去世。笛卡尔的思想影响越来越大,法国国内要求把他尸骨运回法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最终1666年瑞典政府同意将笛卡尔的遗体运回法国,他的遗体被挖出来之后被零散地放到一个小铜棺材里,他的头骨被宪兵队长偷走了私藏终生,此后头骨就被刻上了笛卡尔的名字以及历代收藏者的名字,一直到1821年才从收藏者手中购回放在巴黎自然科学博物馆里。运输法国的路途中棺材也是多次被笛卡尔的崇拜打开偷窃,很多笛卡尔崇拜者像对待圣物那样对待笛卡尔的遗体。最终遗骨在1667年到达巴黎,后来多次改葬,他的遗骨也被移来移去。238-239

  笛卡尔对后世的影响怎样估计都不为过。他的哲学继承人在法国有两个人,一个阿尔诺,他的处境并来后来并不好,他也是一个非常喜欢辩论的人,因为他的观点与耶稣会教士相反后来被逐出了神学院,最后不得不离开法国在荷兰与比利时度过余生。他真心地论证非物质的心灵可以导致物质的运动,而辩护神学。这与法国另外一个笛卡尔主义马勒伯朗士完全不同,他是最有影响的笛卡尔主义者,甚至在当时的影响超过了笛卡尔本人,他后来出版了自己的著作《真理的追求》时也要模仿笛卡尔出版《沉思录》的做法去征求反驳意见,再一一答辩,不过他的反驳意见非常不客气,比如告诉别人根本读不懂他的书,后来别人就不敢畅所欲言了,但是他的对身心理论的解释还是很牵强,笛卡尔的身心互动是一个致命的弱点,没有什么好的解释可以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后来随着经验主义哲学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笛卡尔其实哲学的具体内容在他之后100年基本上被人放弃了,不过他的基本框架与核心问题,仍然是后来哲学讨论的基础。240-241

附录 1 《沉思录》出版过程

  《第一哲学沉思录》于1641年在巴黎出版,当时笛卡尔已经定居荷兰,他请朋友为他提出一些反对意见,朋友转而请著名的荷兰神学家卡德鲁斯来做这次事,后来就成了第1次反驳。笛卡尔接着请他的好朋友麦尔塞纳(Mersenne)负责出版并征求更多的反驳意见,第二组反驳迈尔塞纳自己和他的朋友作出的。由当时的巴黎是欧洲的学术中心,所以很快就可以征集到更多的反驳给笛卡尔。第3组霍布斯的批评虽然很有意思,但是笛卡尔对这一类批评很不感冒,他说“这个人使用卑鄙手段来利用我,使他自己成名”。第四组反驳由阿尔诺所做,当时他还只是巴黎大学的一个神学博士生,但是他的反驳被笛卡尔认为是所有反驳中最尖锐的,实际上也确实如此,直到今天他的反驳也是学习笛卡尔的重要环节。第五组来自唯物主义立场的加桑迪,其几乎是一节一节的反驳极其冗长,笛卡尔的回应也是非常的不耐烦。第6个反驳中包含了众多神学家和几何学家的批评,非常杂乱无章。出版时笛卡尔特地强调要用反驳objections和回应response,他认为应该由读者来判断哪一个观点拥有更多的真理。笛卡尔初版时并没有征得这些人的同意来发表这些反驳,反正他没有给出作者的名字。244-246

  由于第一版在荷兰难以得到,次年又接着在荷兰出版成第二版,标题改为“在其中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和灵魂与身体的不同”,并加入了一组新的来自耶稣会数学家波尔丹的反驳。后来一个年轻的法国贵族德吕纳(Duc de Luynes)对笛卡尔大加推崇,并自己翻译了六个陈思,后来由克莱尔色列翻译了反驳与答辩的部分,这个法文本于1647年出版,经过笛卡尔自己的修订。即使巴耶认为法文比拉丁文更有权威性也没有什么证据。笛卡尔死后11年克莱尔色列重新翻译了沉思部分,于1661年出版了《沉思录》的法文第2版,但是可靠性并没有保证。后来亚当与塔纳里的第一版《笛卡尔全集》(1897-1913,13卷,后二卷为补充材料)收入了拉丁文版(第7卷)与法文版《沉思录》(第9卷),第二版的《笛卡尔全集》(1964-1973,11卷,把补充材料放到了相应的部分)。246-248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笛卡尔》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