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是一部由Andrew Rossi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象牙塔》观后感(一):美国高等教育的问题及解决之道
整个纪录片先抑后扬,先介绍美国高等教育因为政府拨款逐年减少和高校扩张遇到的学生贷款问题和通过率问题,介绍了如深泉学院(牧羊自立)、库伯联盟学院(免费)这样特立独行的学院,介绍了了MOOC这样的共享教育发展形势及其在高校施行的失败案例。最后则总结美国高等教育仍会继续下去,并将解决之道放在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未来年轻人身上。
《象牙塔》观后感(二):深刻的纪录片
我真的无法不去佩服美国这些敢于批评自己教育体系的大学,并试图找到新的解决放法去尝试的行为,想完全通过网络去完全教学是不现实的,但现实的确是如果没有资金贫穷的人永远无法得到面对面的教育,想去深泉学院,我们让尽可能多的人上大学,这句听到了真的想哭。教育哪里都不公平,不同的学校,差距太大了,一无是处的学校让人更加一无是处,教育我不会去追求公平,但无法接受的是令人绝望的极不平等的教育,把学生推向深渊,是气愤,是不能原谅的罪过。但又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被掩盖藏匿的让人无法察觉,渐渐的人们忘却了,也无法发现,没人改变这些弊端了。
《象牙塔》观后感(三):教育比买房更阴险
一句话……没钱都是事。以Cooper Union学生运动为中心事件,让人看到美国高等教育的现实危机——极端激烈的竞争氛围,加速解构大学教育宗旨和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功能。学费高升,免费教育生存艰难,学生债台高筑以致怀疑教育投资的回报价值。现实仿佛是对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有力印证:在一切被经济商业资本等字眼包围的今天,教育不平等的必然性和合法化愈发突出。教育成本过高,反大学运动愈演愈烈,寄希望于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免费网课也以惨淡的通过率和差劲的用户反馈尴尬收场。教育如何应对新时代的冲击?值得深思……
(不定期更新……)
《象牙塔》观后感(四):伟大的格局观
这部片世界观太大,一下子消化不了。内心很复杂,五味杂陈。普通贫困家庭的美国学生没有钱上大学,他们如果依靠社会贷款的话。可能毕业三年之内会达到15万的欠债,这样付出的时间金钱成本还不如不上大学校那如果有一些大学当中又提高学费减少奖学金的补助,他们也没办法进行生存,于是呢,中低产阶级它就面临这么一个上大学,有用还是没用的哲学思考问题,当然就会有好多反大学的社会组织,但是呢,其实高收入高背景,嗯,真的有这种能力来改变自身条件的人,最顶尖的一些人士还是在名校常青藤出来的,但是这些学校的花费也是巨大,基本上就等同于阶级固化,有钱人上的常青藤花了很多钱,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有才华,将来能赚更多的钱,那普通的家庭呢就是。自己好的学校也出来,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去工厂打工这样的。他把教育在美国现阶段的一个论述,从各个方面,各个阶层,各个形式当中,进行了一个深入系统的阐述。世界观格局非常的大,推荐给所有想对这方面有了解的人真的太棒了。
《象牙塔》观后感(五):如果我没考上好大学,请不要问我上大学为了什么
有句话挺有意思,如果大学教育是为了提高个人能力、实现梦想的可能性,那就不能为个人的投资买单,不知国外的义务教育是到几年。那大学又是为了什么?
为了学一门技能?曾经的出租室有没有读过大学1万块在杭州学了互联网营销,毕业到北京做新媒体运营7 k每月,1万块就能学上技能远比4年来的划算。
为了认识不同的人结识更多人脉?那4年花的钱不如集中一年做社交花,市场化时代有钱还买不到入场券?
为了所谓的学校到社会的过度体验?那不如用这些时间和投入环游世界中国,现实生活远比书本知识来得深刻吧。
为了一张敲门砖文凭?大部分人都想进牛逼公司,同样大部分人都想进牛逼大学,那我考不上好大学拿不到敲门砖还有必要上大学吗?
当我们处在人生某个阶段时,没法对当下世界作出评价,每过一个阶段回头看,我们的眼睛都会变色。
最后还是不得不感叹,科技拯救不平等,这几年也习惯了用各种网上知识产品,讨论和答疑确实是线上教育的局限。
《象牙塔》观后感(六):大学是否一梦
大学恍然一梦。高中时,总会不经意间说梦想,更喜欢说考上什么大学,于我而言,大学就像是漫长学习生涯了追逐的一个逃脱的梦。关于大学,我不甚了解,不知道那是什么样子,会有什么经历,无非是想早点跳出高中这段苦闷的岁月。但,我总会在一个陷阱里出来又掉进另一个。大学,我们又能学到多少,所谓的青春 所谓的经历,原来不过日复一日。或许,我真的不知道选择什么,才会随波逐流地进入了大学,而自以为恰当的选择,不过是将很多疑惑的人生问题往后推了,迷茫仅仅是因为我未曾认真想过,到底什么是我所想做的。
在中国大学,我负担不是很重的学费,没有太多类似美国学生的负担,但各自接受的资源显然有些差距,而居住的学校环境难以相提并论。但我不反感现在的学校生活,而是更为得过且过的生活自责。
大学,其实,就像一场投资,但若其学术气息被商业气息所掩盖时,再回想,那大学是场旅行,还是场修行呢?若学校都以招收学生或是规模建设为主导,那么一味迎合年轻人贪图享乐而非对其学业苛刻,那么其价值导向是否错误了呢。
大学,其实,是个地方,让人发现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又将选择什么来作为以后的事业发展,并享有资源来从实自己所缺失的技能或知识。若大学过于纷纷扰扰,使本已迷惑的学生,更加不知所措了,到头来不过一纸文凭,一段岁月而已,所得有几多。
《象牙塔》观后感(七):教育的意义
高等教育商业化现象的出现,即使以免费教育、倡导教育是每一个人权利的库波尔联盟学校也开始征收学费,政府减少对教育的资金支持,学校开始从学生身上获取资本,建筑各种娱乐或大型设施,理所当然上涨的高额学费,让人唏嘘,教育意义在发生改变。当看到一些毕业并没有好的就业、负债累累的大学生时,也在想是什么出了问题?视频中也出现了一些解决方法,如深泉学院放弃学历与世隔绝培养知识技能,如某些创业机构口号辍学创业,列出大学给予的三方面,知识,人脉,学历,抛去学历,另两方面进行同样培养,不通过读大学方式去学大学中收获的东西,以及网络共享课程慕课,却因为缺少针对性和互动性而效果不佳。最终强调教育培养的批判性思维。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知识的价值是什么,知识无用论理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想到陈铭的一句话,不是知识没有价值,而是现阶段的知识需要更新,但更新也都需要一定的基础。通过学习知识获得的思考能力,对我们受益无穷。
我们总说如今是娱乐至死的时代,但主导我们的并不是所谓的这些娱乐,这些只是每个时代更迭的放松方式而已,真正的主导权在于我们自己,我们的内心与理念,我们的自律与行为。与其花时间让毫无营养的内容充斥我们的头脑,我们为何不能像记录片里面那些努力争取教育资源,投资自己的同学那样珍惜资源、利用资源,把自己变得更好。
加油,要成为更厉害的人呀
《象牙塔》观后感(八):高风险高投资
当中国的学子还在努力的考GRE、托福、GMAT的时候,美国人已经在反思和质疑美国高等教育的合理性和有用性。
我大学在国内某校混吃混喝四年,我的室友有两枚出国的,一枚全自费无奖,通过她们,浑浑噩噩的我才对怎么出国、大约耗资几许有概念。
以前也知道贵,但为什么贵,那个时候还以为是两国经济水平带来的差距。冷先生的观点是:出国念书就要念TOP的,要念有奖的,要对职业生涯有帮助的,否则就不必去了;我的观点是:我拿着爸妈的钱吃吃喝喝玩玩就好了,念什么也没大关系,只要能混张文凭,主要是体验一下国外的生活方式,变得思维和价值观多元一点,然后练练口语,对于找工作有没有帮助也不大考虑。
我觉得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吃喝玩乐,最后面对就业压力,社会的残酷,又回头抱怨大学是很不公平的——明明自己选择了温室模式 or party模式。中国除了学费低一点,教育水平也低一点(理工科大约还行),其实很多情况跟美国蛮像的。中国也有大学无用论,何况还真的有不少没念大学,或者念个野鸡大学,出来社会凭借吃苦耐劳和聪明机灵成为有钱人的(中国的衡量标尺还是很清晰的——看你赚没赚到钱)。
我个人喜欢工作之后带来的成长和收获,对于大学、中学、小学的时光没太多怀念,读书的时候思想懵懂、生活单一、被体系控制缺乏乐趣。
我的一个朋友,有大学情节。本科在美国念书,现在回国了,想回去念master。他说他喜欢K书的感觉。看纪录片说,在大学里目标清晰,拿到文凭就好了,其他的就是纵情享乐了。——另外一种梦工厂,确实吸引人。
国是一定要出的,但要不要念,打个问号。
《象牙塔》观后感(九):花花公子评美国高等学腐前三派对大学招生神片
好片!这不是在抨击、思辨美国高校教育问题,这是在给美国高等学腐在做全球招生广告啊!
高中时代写过一篇长文叫个《象牙塔内的变迁》,多幼稚哈!这样的纪录片用来学习做个正派人的英语教材还是蛮不错的。有钱贪玩的娃娃们,这片子里的美国派对大学你们真的不感兴趣吗?一年才6万美金学费,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嗨par!
这哪里是思辨美国高等学府的教育现状问题嘛!明明是美国排名前三的派对大学全球视频招生嘛!
特别注明哦,这个排名可是权威机构花花公子给出的,非学术机构认证。
还有一点小疑问,公立大学百分之六十多的没毕业的学生们,都干嘛去了?这个数字很让人震惊啊!换个角度来看,那就是三分之一大学毕业生去竞争美国头部资源,三分之二被淘汰成渣,这个金字塔结构完全是最稳定的社会结构啊!从最初就给所有人规划好了未来路线,这个教育体系够极致够一次性将个体易耗品化!
教授为了钱去搞科研,讲师为了以前赚不到的钱冒充教授,学校为了钱提高学费,投资人为了学校能收回高额学费来搞满足学生喜好的基础建设,这个逻辑很完整。再拓展一下思路,学生要求上大学,家长去赚钱提供学费、或者把孩子的未来提前变现贷款上学。家长的工作在社会里是什么角色和位置?银行呢?难道真的不是这些平台在做金钱收割交易么?操作这些平台的人类眼中,最近心情比较好那就多搞搞高品质义务教育,最近心情不太好,让它们自己负担起来它们本应该承担的不能再纵惯。
《象牙塔》观后感(十):象牙塔
影片中提到的美国高等教育问题
1. 学费贷款高。
2. 从大学毕业不能找到好工作,促使学贷越滚越多。
3. 高等院校陷入军备竞赛,不断提供更“舒适”的大学环境。
4. “派对”大学现象,学生并没真正学习。
解决方法
1.骇客教育,高中毕业不去上大学,而是一群人聚在一起通过往上资源,用问题和项目,进行经验和技术的训练。
2. MOOC课平台。
3. 社区大学的反转课堂。
影片开头说,哈弗是美国第一所大学,是教会的分支,向剑桥和牛津学习。之后把哈弗大学的各种管理、授课模式比作基因,传递到美国后来兴起的大学。这一点我并不确定是否准确。很多美国大学有自己的校风,比如加州州立大学承载西部拓荒者的勇敢,宾夕法尼亚大学透露富兰克林的实用精神等等,但其系统是否来源哈弗不敢肯定。
19世纪中叶的美国资产阶级腾飞,基本人权和大众高度教育的概念普及,甚至Peter Cooper创立Cooper Union 为所有人提供像水和空气一样免费的教育。20世纪50年代,士兵的免费大学学习和学费补助法案,都将此精神继续传承。但到70年代,助学金开始减少,学费不成比例的增加。
所有问题都有着不止一个原因,所有因素都不能独立来看。私立高校是需要盈利的,对外持续宣传,保持世界排名,吸引生源很重要。军备竞赛加剧并扩展开来,学费升高。助学金减少,学贷出现。至于毕业后为什么找不到好工作,影片未提,但相关因素就特别特别多了。若无好工作,很自然的陷入负债的恶性循环。
影片中提到了解决对策,最关键的问题是,教育阶层仍然存在,一些学生可以有负责的老师一对一的交流,一群迫切的同学相互辅导;而一些学生只能自己看视频、翻书、自己理解。而我认为更致命的问题是,看视频可能会给人以错觉,认为自己在学习,但其实一星期后记住的寥寥无几。
事实是,学习是根据问题导向的,你没有问题,说明你并不在学习状态;学习是需要重复的,不重复的信息,无法变成知识;学习是需要思考的,知识量大只能说明你存了很多信息,而思考是把知识连接起来,成体系和结构,延展出更多的问题;从而,学习也是终身的,因为在目前这个世界,要学的和要质疑的内容一样多。
个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一个年轻人,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自己干干不累,事“干”自己干不跨,之后根据环境需求,自我修改和构建。这包含了诸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情绪管理等等看起来高大上的词汇......
对于我国的教育,额,当然和那种“学生塑造人格、追求真理、探索智慧”的情况还差很远,而且中国的大学到底是教how to make a living更多,还是how to live a live更多,这很难说......总之,发展起来比不发展起来时的问题还要多,当代的年轻人也不希望为以后的孩子们遗留更多的问题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