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艺术》是一本由[美] 亨利·詹姆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70元,页数:3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的艺术》精选点评:
●累死宝宝了
●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感觉观点有点呆板诶
●按照蒂博代的说法,这本书属于“大师批评”一类,很值得一读,就是亨利·詹姆斯讲得太绕!
●亨利大爷评的小说,咱看过的太少!
●翻译不行…
●看了本体论部分。应该说本书写作初衷并无建立理论体系的抱负,所以略杂感。但其中可见作家对写作与书市的当下关怀。道德那块的争辩,想起前日看的文章——中国武侠电影未成大气,原因正是价值观表达的缺失。
●《小说的艺术》是詹姆斯对皮赞特关于小说创作理念的回应与反驳:皮赞特强调创作的规范,詹姆斯崇尚写作的自由。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二人都认同小说的realism传统,几十年后,瓦特《小说的兴起》继续对realism这一传统进行深入研究。
●作为小说家,他谈小说和小说家完全在行,就是喜欢跑题,哈哈哈
●看了相关作品再回过头看吧,只读了《螺丝在拧紧》。
●1. 《小说的艺术》2.(论)《伊凡·屠格涅夫》3. 《一位女士的画像》(序)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一):翻译非常优秀的一本文集。
亨利·詹姆斯密不透风的论述,在翻译的过程中,似乎没有丝毫损耗,都被极其妥帖地用另外一种文字表述出来。翻译者没有写前言,也没有写后记,通常人们都在这里自我表扬。
如果有人问,什么算好的翻译,这就是好的翻译。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二):亨利·詹姆斯—对小说“自由”的孤独追求
写小说看起来容易,其实很难。
难就难在它其实没有一套规则,在掌握基本语法的前提下,我们很难说清楚什么样的文字打动人(个人认为任何的小说调动不了读者的情绪都是失败)。
亨利·詹姆斯在《小说的艺术》主要基于皮赞特先生的观点做出了探讨,阅读前两页会感到艰涩,需要一些耐心。
引用一些原文:“它们像人的气质那样千变万化,而且它们越是成功地表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心灵,它们就越是成功。”
当他讲到画家与作家:“关于他,我们总可以说他是以一种他自己最熟悉的方式来画他的画的。他的方法是他的秘密,但它不一定是一个他唯恐泄漏的秘密。即使他愿意,也无法把它当作一个普遍性的东西来予以披露;他会一筹莫展,不知道该怎样把他教给别人。”
他不赞同小说家遵守法则,因为“它们是有启发性的,甚至是发人深思的,但是它们却并不精确”“它们说得如此娓娓动听或者含糊其辞—的价值,完全在于你赋予他们的意义。”
另外,还有“人物心理变化的原因远远有趣于冒险事迹”以及“对于小说的区分都是笨拙的区分”等观点,都非常有趣。
对我们爱的东西,我们总不愿意承认它的“普遍”。亨利·詹姆斯先生也是如此,不惜用他的执拗,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解释,论证,来让大家相信小说这门“艺术”的独特。言语上的强者,藏着一颗小孩子倔强的心。
从上世纪到今天,他身上带着许多标签,“过于认真”“冗杂”“堆砌”“怪异”“混淆小说与现实世界”,很多人直到今天仍然用他做海鸣威等人“冰山一角”的脚踏板……其实他不过是个痴狂的小说爱好者罢了,用不着那么多的标签。
读完《小说的艺术》之后我选取了一篇短篇来读,的确是框架弱,描写重的观感,他在“人性”方面的傲人天赋天赋受一些时代限制,也并未发挥到极致,很可惜。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本人的敬佩,有时间会再找几篇来读。
所有热爱写小说的朋友,靠此为生的朋友,闲时或者遭遇瓶颈时,可以读一读《小说的艺术》,那是一种鼓舞人的,奇妙的感觉—你并不是你想得那样孤独。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三):记几点
1、 “认识是小说的唯一道德”——米兰昆德拉名言,在亨利詹姆斯则仿佛不言自明。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与米兰昆德拉的同名著作比,前者是建立,后者是翻案;前者从作者分析中总结世界观,后者则先有抽象世界观,再在边界上用一些作者名字撑开具体地图。
2、亨利詹姆斯主要通过作品进行作者分析,作者生平讲述起来也是很严肃的,因为他认为作者作为一个人的界限,就是其小说的界限。(“对于一个诗人或者小说家来说,重要的问题是:他对生活有何感受?而归根结蒂是:他有着怎样的人生哲学?凡精力旺盛的作家,一旦到了成熟之年,我们就可以自由地在他们的作品中寻找他们对自己向来给予积极关注的这个世界在总的看法上有所表示。这是他们的作品所提供给我们的最为有趣味的东西。具体的细节使我们感兴趣的程度,是和它们有助于表现这种总的看法的程度成正比的。”79)
3、屠格涅夫理解力全面、观察力精确,是亨利詹姆斯心灵上最相契的作者(“他独具慧眼,洞察我们的各种激情,对于我们灵魂的惊人复杂性,他有着深刻理解。”“他认为存在着琐细的题材和严肃的题材,后者肯定是最好的,其优越性就在于它们绝对地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人类心灵的更为大量的信息”54-55“他还有一种对人的宗教冲动、对苦行主义激情的理解,能够面对色彩、气味、美的诱惑而无动于衷,这在巴尔扎克和福楼拜的哲学中是不可思议的”57)。
巴尔扎克因为浩瀚的雄心让他深为敬佩,且前者描述对象的广博程度,已使其带有深度的特征。(“用文学的形式对生活进行如此完整、全面而系统的评述,然而却又分秒必争,矻矻穷年,很少得到亟需的间息,很少有随心观察的时间,很少个人的经验可言”109“即使到了最后,我们也依然识不透他在这儿是直截了当地遵照历史的呢,还是不过走进了歧途,全然是浪漫主义的呢?他的浪漫主义的一面,其宽阔的程度和所有其他方面不相上下”117)
福楼拜对微细事物现实主义式观察和历史浪漫主义式的想象,是其作品的新道德——亨利詹姆斯认为这是福楼拜教我们的新的认识事物的方式。(“他对生活有着一种急不可耐的敏感,而且能够当场把它抓住,紧握不放,以及他对风格、史实和诗意的渴求,对华美艳丽和稀少珍贵的品质的渴求,对伟大的反响和伟大的勾画的渴求…”“从才智方面来看,他是由两个完全不同的的部分组成的,即对现象的感觉和对浪漫的事物的感觉。”131“福楼拜对我们的价值是:他令人钦佩地指出了道德方面的教训…福楼拜使事物变得巨大——这是他的作风、他的雄心和他的需要。”147)
乔治桑兴趣广泛、精力过人、书写随意,其创造力来自无节制的想象,这想象力虽流于表面、不深刻也不精确,但极具活力;她的观察力是相对弱的。(“乔治桑的功绩正在于她为我们提供了有关这些力量的思考——她把小说读者对于这些力量的概念扩大了,并证明了她自己在所有关于这些力量的问题上是个权威。这功绩是十分了不起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奥斯丁小姐、瓦尔特司各特和狄更斯似乎就完全忽略了性爱的感情了,而乔治艾略特则仿佛是用奇特的严肃态度来处理性爱。”185-186“她并不是了解了人性,而是感觉到了人性。无论在什么事情中,她都热爱人性并从人性中得到乐趣。她善于思索;但是从最深的意义上来说,她却不善于观察。她是个品格极高的感伤主义者,但她又不是个道学家。她瞥见了数以千计的事物,但很少对它们进行严格的评判。她的著作里富于睿智明慧之语,却没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是有分量的东西。她对物质世界恰如对于人性一样熟悉,也许她对物质世界的了解还要更为深入一些”198)
乔治艾略特对实际存在事物的观察力非常之强,但其想象力则受着习俗的桎梏,表现在其小说中,最鲜明的是经常性的道德正确和牵强的大团圆结局。(“乔治艾略特最擅长的既不是构想概念,也不是组织文章,而是文笔渲染。在这方面她很有独到之处。她是位十足的幽默作家,也很有几分讽刺作家的气质。。。。艾略特对于观察所提供的事物不断地进行了生动、活跃的思考;这种思考活动又赋予那些事物以丰富的色彩和真正的人情味。”217“艾略特缺乏想象力这一点,人们可能会感到惊讶。。。写作通畅易读的小说是无需想象力的;与完全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作家比,可以说乔治艾略特很富于想象力。但是在我看来,和我们不由得认为他们明显地富于想象力的那些作家们相比,她应该满足于作为一名纯粹是观察家的那个十稳固的荣誉。”224)
莫泊桑是和他气质最相反的一个作家,因为前者主张对心灵或动机的描写是多余的;亨利则认为其实前者也描写动机,只不过他描写的唯一动机是色情动机;谈论莫泊桑时,尤其谈到观察世界的角度使小说具有的鲜明特色。(“他自己的工具是感官,唯有,或者几乎是唯有,通过感官,生活才对他有意义;他几乎是唯独通过感官来描述生活,来产生出光辉的作品。”231“他对人的行为的看法是很简单的,认为它根本不需要什么解释;当真是需要解释时,他实质上也就解释起来了。他反对涉及动机,可是有一种动机在他的领域里占着很大的篇幅,我曾经提示过,他总是不断地涉及这个动机。如果性的冲动不是一种道德上的前提的话,它总可以说是牵动莫泊桑先生创造的几乎全部木偶的那根细线。”)
4、与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不同,亨利詹姆斯不会全面否定一个作家——他的兴趣显然在发现一个作家观察及理解人性方面所做的贡献,而不是他们表现不足的方面。司各特在福斯特,只有“追忆童年美好情景”的价值,亨利詹姆斯却认为他另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