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夜与日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25 02:55: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夜与日读后感精选

  《夜与日》是一本由弗吉尼亚·吴尔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4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与日》精选点评:

  ●意识流作家不适合小说这种文体

  ●女性作家写爱情故事,果然是对于感情女性比男性更敏感。

  ●就“啊,她是这样写故事的。”

  ●2005-6

  ●矜持,文雅,深刻的爱情。伍尔夫对于环境的描写丝丝入扣,对人物心理的把握做到了教科书式的无可指摘,简单的情节读起来并不觉得单薄。

  ●书籍和丝袜销量都非常高,但是现如今正儿八经的书籍可能都被男人们买走了,剩下的丝袜和讨论爱情和婚姻的书籍在被女人们疯狂的抢购着。

  ●看完到灯塔去,决定继续再读一本伍尔夫的书,继续被细腻了

  ●經得起逐字逐句推敲斟酌的佳作。

  ●“他脸上的表情是他内心的索引”

  ●很早读过的一本书。你没有那么多的死灰能扑灭我的灵火,你没有那么深的遗忘能吞没我的爱情

  《夜与日》读后感(一):浅读随写

  “十月里的一个星期天的傍晚,凯瑟琳·希尔贝里与其他许多和她同样出身的年轻小姐一样,在给客人们倒茶。”

  朴素的第一句,白描的手法,自然的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汹涌。

  傍晚,白天与夜晚的交替。倒茶,隐忍而克制。

  “她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眼光里闪耀着期望和好奇:他们俩好像正在为她的小照片进行装饰。他之所以停顿,是在犹豫给她扎蝴蝶结还是系彩带呢。”

  丹厄姆第一次指出凯瑟琳的狭隘时,一个停顿的描写,仿佛看到作者写这句话时微微挑起的嘴角。两个人看似紧张的关系,一下子就带上了明亮又跳跃的色彩。

  总是有一种不真实的色彩,像一件白瓷雕花碗,琢磨着每个细节,却又不施色彩,收敛得刚刚好。

  夜与日如同一个隐喻一般,理智与情感,相辅相成,那种称为爱情的东西,仿佛是为了发现不为人知的自己。

  唯一的不足,后面的文字仿佛有些溢出,太过耀眼,而作者似乎有些偏爱凯瑟琳了,不过如果是因为爱情而蜕变得更为美丽,这样的写法也不为过,不过前面更让人意犹未尽。

  《夜与日》读后感(二):你没有那么多的死灰能扑灭我的灵火,你没有那么深的遗忘能吞没我的爱情

  借这本书,是因为无意中看到了夹在书页里的纸条。长方形的白色纸片,用黑色水笔写道:

  你没有那么多的死灰能扑灭我的灵火

  你没有那么深的遗忘能吞没我的爱情

  查了查,是雨果的句子。

  对书做了点摘抄。

  她的主要思路,是在活动中打开的。她喜欢手里拿着掸帚,在房间里踱来踱去,不时停住,一面用掸帚去掸那些已经擦得亮光光的书籍,一面沉思遐想。有时,一个佳句,或一个深刻的观点,突然在她头脑里闪现,她会立即把掸帚一扔,狂喜地疾书几分钟。然后,灵感一过,她又把掸帚找到手,去拍那里古老的书记。在这个巨大的题材上,她的灵感从来没有发出过稳定的火光,而是像鬼火一样,东亮一下,西亮一下,一下这个观点,一下那个观点,变幻莫测。

  她如此容易沉默,陷入沉思,使玛丽感到非常惊讶。这种习惯是寂寞和爱独自思考的表现。

  她有一股奇怪的力量,既易与人接近,又易与人疏远,她的感情变换异常之快,总是处于一种警觉状态。

  此时的伦敦商业区,宛如用灰蓝色硬纸板剪成的城郭,摆在深蓝色的天空中。

  生命重于一切

  除此,均无所谓

  人生就是发现的过程,永恒的过程

  想有一间小屋,自己为自己种菜,过着十五先令一周的生活

  我从不敢奢望幸福,只求少一点忧愁。

  当脑子在想事,身体在活动时,我们就能与人群齐步行走。别人绝不会发现我们心内的空虚,像部空洞的机器,缺了我们自觉缺少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如果你在拥挤的街道上行走,没有什么确定的目的地,脑中定会有许多奇思怪想。这恐怕和听音乐而又不专心时的情形差不多。那时你头脑里会出现各种形状,各种解答以及各种形象。以前她只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如今她的观念改变了。她认为有一个系统存在,在这个系统中,作为一个人,她必须占有她应有的一席。她若隐若现地看到了一个幻象,它成形之后又变小了。

  《夜与日》读后感(三):一点感想

  真的是非常喜欢这本小说。

  但,读这本书的心情是复杂的,一半是十分感动,一半是带着隐隐的怀疑和错位感。大概是因为,在我所读到过的,伍尔夫所描述的恋爱(特别是异性恋)的关系里,总有种过分理想化、按部就班的东西。似乎一切浪漫的因素都是她所期望流露的东西,而不是可自然流露出的东西。似乎她是一边用某个精妙的线索将情节串起来,一边又以普世对浪漫情节的陈言套语作为她的参照物。并不是不真实,说不真实是不公平。但,隐隐感到她真实存在过的、饱满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却与其想表现的故事的表象稍有偏离。所以大概是为了平衡这细微的错位感,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都无比的相似,仿佛是镜面一样的存在。只是从表面上来看,他们完完全全的相反。

  所以读的时候会一直在问自己,真的有男男女女是这样谈恋爱的吗?一切都太好了,太理想了。与其是个谈恋爱,不如更像是一群探寻真理的好朋友之间的相互博弈。或者是我太狭隘了,完全不能感同身受19世纪的英国人恋爱中那种直言不讳又戏剧化得可爱的东西。除此之外的神奇之处是,里面的角色若互相之间有一丝真实的理解发生,“她”似乎必然会爱上了“他”,“他”也必然将爱上“她”。在William和Cassandra之间更甚,从零到一之间的过程被弱化到仿佛从来不存在似的。当然书中也零星地出现过几次喜欢式的喃喃自语,但与爱、订婚这些结局式的字眼以及其背后沉甸甸的东西,好像来自是两种指标的情感。

  另外,贯穿全书,有一条极其重要的、像线索一样的概念:

  “任何一方对另一方都没有任何义务。任何时候,他们都有中断或改变友谊的自由。他们想说什么,就必须能够说什么。”

  小说里的每一个主人公都遵循着这条真实交流的原则,到了有些吹毛求疵的程度。仿佛受伤、嫉妒、愤怒等负面情绪,对他们的意义,更多是理智上的深刻,没有感性的副作用。即使受到此类情绪的影响,只是皱皱眉头打个趣,即可当即握手和解。这样的完美不得不让人觉得觉得困惑、错位且失联了。但如果越过这个层面去理解呢,去越过这个罗曼蒂克式的语境去看,作者那些珍贵的藏在字里行间的东西,是在Ralph和Marie之间,Marie和Katharine之间,更是在Katharine和William之间。“…她看到了他身上的孩子气和诚实的品质,使她感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她的眼泪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了,他也夺过她的手紧紧贴在自己的嘴唇上。”

  Our struggle for connection is tangled up in a culture of sexuality. Yet, the more I studied relationships, the more I realised that they are fundamentally the same.

  我想大概是这样的东西。

  《夜与日》读后感(四):喜欢她就像喜欢自己

  终于开始送伍尔芙了;这本书已经送走;《到灯塔去》还没舍得送...

  --------------

  伍尔芙的这本《夜与日》是上大理的时候带上的,到现在才读完。

  本就不是那种拿上手就恨不能一口气读完的小说,每天睡前读几页,潇潇闲闲的慢慢细细看,直到昨天才一口气把剩下的十来页读完咯。

  不像所谓“作家”写的小说,更像一个知识分子写的东西;充满了思考,即使是最最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也更像是伍尔芙思考出来的结果,而并非是伍尔芙观察出来的结果;是伍尔芙逻辑推理的结果,而不是感情用事为满足读者欲望的结果;而通常读者的欲望和常识对于小说或者思索都只是有害无益的。当凯瑟琳与罗德尼在长满石楠的荒地里提出解除婚约的时候,罗德尼忽然察觉到他们的处境:

  “突然,他觉察到了他们的处境:坐在地上,四周满是落叶,离大路五十码不到,过路人很可能会看见并认出他们。”

  于是罗德尼“揩了揩脸,消去那不适宜的感情冲动可能留下的任何痕迹。”

  进而罗德尼又注意到凯瑟琳的黑发上有几片山毛榉的枯叶,于是一切“必须合礼”的细节袭击了罗德尼,让他顿时抛弃了自己面临的重大人生矛盾,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帮凯瑟琳拭去枯叶”任务上。

  多么荒谬,又多么合理。

  小说也没什么出奇的情节,无非是凯瑟琳与罗德尼解除了婚约,直面了自己的爱情,最终与丹厄姆订婚的故事;罗德尼也正视自己的爱情,与卡桑德拉订婚了,大约还有卡桑德拉的蚕儿。也就那么寥寥的几个人物,难道你期待有什么离奇的故事。我大概也是读了将近一半以后才忽然适应并正视了伍尔芙的节奏和思考,于是—— 也争取像一个知识分子一样去读它,体会并思索伍尔芙的思索。

  五个年轻人:凯瑟琳,丹厄姆,玛丽,罗德尼,卡桑德拉,都逗人喜爱,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在需要拿出最大的诚实和勇敢面对生活的时候,他们都有两下子。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凯瑟琳,

  刚刚开始的时候,我简直触摸(cannot touch)不到凯瑟琳,我们之间好像隔着一层磨砂玻璃,连她的美貌都是影影绰绰看不真切,更遑论摸到她的黑发。这实在怪不得我,只怪凯瑟琳是大诗人的后裔,自己的娘又是个绝对的写不出的“诗人”,成日主要是诗意发痒和发痛,然后兴致勃勃地去探望莎士比亚的故居,只要一想到脚下的泥土里埋着莎士比亚,就激动万分。所以,凯瑟琳要管家,管娘,管爹,管沙龙,每日给客人倒茶,带客人参观外公的遗物;不但我的视线被她的琐碎生活遮住了,连她自己的心都几乎被人生杂乱无章的一面蒙昧了。于是,就为了离开这个家,有两间自己的房子,可以自由的算算数读天文,她就答应了跟罗德尼的婚姻。

  谢天谢地,到底是人自己的灵性战胜了那些昏头昏脑却看上去明智无比符合社会规范的决定。凯瑟琳的智慧,坚强,还有克己一一展现并开始发挥作用。于是她假装与罗德尼保持婚约,将堂妹卡桑德拉接到伦敦常住,以促成罗德尼与卡桑德拉的好事。只不过,她在面对自己的爱情的时候还要花更多的时间,用更大的力气,甚至需要失恋的危险才让她坦坦白白地交出了自己的爱情。何其不易,尤其对一个几乎从未以自己的“心”指导行为的人而言。

  那一日凯瑟琳和丹厄姆一起上克佑,丹厄姆与她谈论植物。那些花儿在此之前对凯瑟琳来说“不过是开在大同小异的绿色茎干上的花瓣,只是形状不同,颜色不同,开花的季节不同“而已的花儿,此刻都有了涵义。作者这样说:

  “长久以来,她像大多数妙龄女子一样,受环境的逼使,不得不痛苦细致地去考虑人生那明显的杂乱无章的一面,不得不去考虑各种各样的情绪与愿望,喜爱与厌恶,以及它们对她亲爱的人的命运的影响…” 而此时丹厄姆在说着花草的知识,此时思维不受人类命运的支配,思维和知识自成一体远远超出那杂乱无章的生活和人群,正如“翠绿的树林和远处的蓝天融为一体,成了广阔的外部世界的象徵,这个世界几乎没有个人幸福的气息,没有婚配也没有死亡”。我立刻明白凯瑟琳在招待客人,照顾爹娘之余躲在房间里算算术读天文的原因,数学天文物理化学以及一切的知识(knowledge)超越了人类的渺小和琐碎,展现出纯粹的美。读到这里,磨砂玻璃的门被打开了,凯瑟琳与我面对面,我们可以互相替对方拂去山毛榉或者木槿的落叶,然后手握着手,因为我们相似。我喜欢她就像喜欢自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夜与日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