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晨钟响彻黄昏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25 01:42: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晨钟响彻黄昏的读后感大全

  《晨钟响彻黄昏》是一本由迟子建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32开图书,本书定价:12.80元,页数:305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晨钟响彻黄昏》精选点评:

  ●迟子建的早期作品,写当代都市人的情感生活。人在迷途,难得美好。没有伟大,只剩平凡,一地鸡毛,让人沮丧,是一个人的战争,也是春尽江南。菠萝有点可爱。

  ●1994年的书,很悲凉。认识了我出生前的社会现实。

  ●果然是早期的作品呢,风格跟现在有很大差别啊!好猛的情欲描写啊,虽然不是直接的,但是看起来有种困兽的疯狂。T-T我看到刘天园就想哭了,命运果真如此残酷么?好的作品,放到现在来看依然是这样地贴切如今的社会。其实,这也表明了,过了那么多年,中国依然没有从这些丑陋的东西走出来!

  ●我爱乌鸦,我爱这本书

  ●人间的黄昏真的是太动人了

  ●美好的爱情,残酷的婚姻。

  ●熬夜读书。

  ●一天的时间读完了,好看,同时又觉得有点沉重。故事不断地变化人称,有种立体感,同时又为许多属于某个人的秘密情节不能被公布而着急遗憾。故事中关于古汉语没落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忽然,我想歇一歇,让这些故事沉淀沉淀。

  ●菠萝似乎是主角,或者至少也是条主线。但这让人爱不起来的角色自始至终都令我费解:这是在探讨自由是否应该凌驾于责任之上吗?城市里,生活的多样性伴随的是各式各样残酷性,没有谁比谁更幸或不幸一点。每个人都在向往着自己的美好。

  ●第一人称你就变起来吧,我扔了它的心都有。

  《晨钟响彻黄昏》读后感(一):黄昏中的钟声

  《晨钟响彻黄昏》让人心碎。书中那些内心温柔的人挣扎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以他们的多情和爱,抵抗着这个现实世界的噪杂和荒凉。每个人都生活得那么不易,却又被微小的、举手投足间点点滴滴的温暖感动得流下眼泪。生活残酷和柔美得令人心碎。

  回头看看我们身边,这些内心温柔多情且敏感细腻的人,他们默默独行在这个冰冷的世界,满怀着爱,寻找和给予爱。爱是不容易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可以真正给予力量和关怀,而恰恰能给予的这个人又注定不是属于他的。悲哀涌上心头,内心啜饮着泪水,只能踽踽独行在街角。

  我们都是这个世界里的一粒灰色尘埃。

  《晨钟响彻黄昏》读后感(二):晨钟响彻黄昏

  当代文学正学到现代主义小说部分,于是应景地看了《晨钟响彻黄昏》,小清新迟子建竟这么重口味,开头就hold不住了,还是断断续续地看完了。

  现代主义惯于书写生活的琐碎,人们在繁乱的都市中挣扎,被现实物欲击打得千疮百孔,头破血流,还要掩饰装扮起来继续苟活。人和人之间有什么可信?何处是真哪些是假?与亲人之间的血缘被城乡距离一刀切断,人就是没根的动物,靠一点点积累起来的物质、真假不分可续可断的情欲去构建可怜的安全感。离婚的大学老师爱上潇洒的女贼,洁身自好的记者被性侵患精神病自杀,就连最美好的生命——宋加文的儿子宋飞扬也坠楼身亡。所有的恶与丑在这里撕裂,所有的希望在这里枯竭。迟子建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该是怎样冷眼地看着现代都市。

  小说在两次纯真生命的毁灭中探索着人性出路。首先是刘天园在精神病院去世,她从农村来的姐姐哭着说,“读书有什么好,读了大学找了工作,这个地方害死了我妹妹”,这是对知识、对受过教育留在城市的生存之路的怀疑。可怀疑只是怀疑,她终究带不走妹妹,贫穷落后的家乡在精神物质上都不能满足已经“出走”的刘天园,她被葬在了城市墓园,墓前有美丽的玫瑰花——那乍现在春天还来不及灿烂的爱情。胡先生问宋加文,“你说,如果天园还在,她会接受我吗?”沉默。刘天园,冷眼高洁的仙子,谁都不知道她的心在哪里,但是下乡调查,月出黄昏的时候,胡先生说“当一个优秀的男人遇到优秀女人,他确实想征服她。但是如果她不愿意,他不会强迫,只是默默欣赏”。刘天园听到的时候,她肯定在那炊烟袅袅的黄昏看到了家的希望。

  宋飞扬总是抱着那只猫,给猫讲故事,多么纯真的孩子。在坠楼的那片刻,他会看到头顶光圈的天使挥着翅膀带他回到天堂,父母离异,继父出轨,这里的黑暗与残酷不该挣裂给小孩看,物欲混杂的人世留给这些大人吧,他们创造了这样的生活,就继续下去吧,去历经一次次悲欢离合,忍受一遍遍欺骗与背叛,最后混沌或是彻悟地结束。这里的复杂不属于小孩,他该回到他的天堂。飞扬夭折,巧巧悲痛欲绝,宋加文说,“你还年轻,你还会有自己的孩子”。巧巧说,“不,那不是宋飞扬了,不是宋加文和巧巧的孩子,不是曾经爱情的结晶。之后的只是孩子,生育出来的孩子”。原来这个虚荣的女人也曾见过真善美。迟子建终于在小说这里给予了一点微光,母爱与童心。尽管逝去,可毕竟出现过。

  《晨钟响彻黄昏》读后感(三):晨钟响彻黄昏

  这本书少了迟子建书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漠河、黑龙江、大兴安岭,定位于都市。来自城市的物欲横流,人性的劣根性,好像都在这本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离婚的大学老师爱上潇洒的女贼,洁身自好的记者被性侵患精神病自杀,就连最美好的生命——宋加文的儿子宋飞扬也坠楼身亡。所有的恶与丑在这里撕裂,所有的希望在这里枯竭。迟子建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该是怎样冷眼地看着现代都市。 小说在两次纯真生命的毁灭中探索着人性出路。首先是刘天园在精神病院去世,她从农村来的姐姐哭着说,“读书有什么好,读了大学找了工作,这个地方害死了我妹妹”,这是对知识、对受过教育留在城市的生存之路的怀疑。 有人说这是迟子建的败笔,它写于上个世纪90年代,新世纪的开启,人们受到来自外界的冲击。小说第一章是以男性第一人称写的,假如掐头去尾,一点也看不出这是迟子建的作品。我的感觉这是她想初次尝试这个生活圈子,感觉很陌生:一个大学老师怎么会狂热地爱上一个女贼?一个农村女孩子怎么会有同性恋倾向并自杀? 第二章是女生刘天园的自述,日记体。我又看到了迟式风格的影子了,这一点在 伍老太太的话语里尤其明显,难道这跟女性叙述角度的转换有关,还是我个人的感觉?这一章的末尾我又迷惑不解了,刘天园怎么像被催眠了一样竟然同意大胡子博士的做爱请求,她不是有同性恋倾向吗? 第三章是以冷静的第三人称写的, 冷得让人颤栗。选择撞车自杀的刘天园没有死成,变成一个失忆的精神病人被送进精神病院。王喜林(天园的同事、领导兼痴情者)与宋加文(天园的老师)每周都去看她,她根本没有好转的迹象。精神病院的一个禽兽医生的强暴使她恢复了记忆,她实施了第三次自杀,这次她成功了,将自己送进了天国——可怜的姑娘!精神病院的另一个医生与王喜林共同努力,最终将精神病院的禽兽医生和包庇他的院长送进监狱——这一段写的潦草牵强。 第四章是一个父母离异的小男孩的“心里话”,读着令人难过。他跟着母亲,而母亲有时将他撇在家里去跟情人看电影、应酬;他去父亲那里,也经常是一个人关在家中。他的伙伴是一只猫——本本,最后,他跟猫一道被恶人从高楼坠送进天国…… 写这部小说时,迟子建刚满三十岁,文笔已显老辣之态,可她选择了这样一个“俗艳猎奇”的题材,我觉得这不适合她。不管是时代限制还是事实所迫,文学都不应该带有太多的复杂性。

  《晨钟响彻黄昏》读后感(四):日落依旧,而抬头星空璀璨

  说来也奇怪。越是文章的后半部分,看得越起兴。人物之间的矛盾,人物与世界的冲突都达到一个高潮。如果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书中的大人都是自私的。最大的受害者莫过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宋飞扬和马林果。成人的世界是否真是由谎言构成。书中所谓的成人们为了填补自己心中的寂寞空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负责任的表情,神态与话语。只有本本成了宋飞扬最好的伙伴。

  我并不反对离婚。在我看来,没有爱情的婚姻并没有维持下去的必要。但这并不应该建立在一个孩子的痛苦之上。《少年时代》里,尽管也与妻子离异,但父亲始终坚持不懈地承担着教育孩子的责任,每个周末带他们出去玩,聊音乐,看球赛,谈困惑。最后,父亲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可宋加文呢?心心念念寻求菠萝,在机场寻找未果后,投入小雅的怀抱。他说,至于飞扬,他有本本,他会自己回家。要想,本本只是一个孩子。

  我并不应该质疑母亲对孩子的爱。只是她认为宋飞扬之所以是宋飞扬。是因为那是她与宋加文爱情的结晶。女人是敏感的,她其实早就感觉到服装店老板并不真心爱他,可她当初与宋加文两人分开,到最后又何必依赖纠缠。女人应该要有独立的生活,并更坚强。

  宋加文真的爱菠萝么?或许菠萝只是他面对这残酷的世界一个倚靠。人与人之间的相爱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随手打人并不是一个先进的行为。

  菠萝,外表长满刺,里面坑坑洼洼的。其实菠萝也是我蛮喜欢的一个角色,至少她真实。她写给加文的信。想是出于她的真心。她是注定流浪。她也明白两个灵魂同样孤独的人,相互取暖只是一时,并不能长久依存,他们最爱的还是自己。

  倘若再近几步,刘天园最后与王桂林在一起。到不免是一件可喜的事。却偏偏路上遇到了所谓的留洋博士。又不免让我想到了《少年时代》里那位母亲的第二任丈夫,她的老师。同样表面衣冠楚楚,内心却已分裂变态。但影片中,母亲找来自己的好朋友,在家中勇敢地接出孩子。不露惧色。不知刘天园是以什么心态走进博士的屋子,或许是不谙世事的少女出于同情,以及对于哭声的好奇,母性泛滥。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女性应该学会独立,与拒绝。

  小雅与律师的结合。从一开始就极其不负责任。是否又预示着新的悲哀开始。

  成人的世界是混乱的。书的背景是对这个世界深深的控诉与无奈。但最关键的是,整本书,依旧没有为人物的情绪找到合适的出口。

  自杀不是结局。只是对命运的妥协罢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晨钟响彻黄昏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