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读本》是一本由戴安娜·拉维奇著作,国际文化出版的572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005-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读本》精选点评:
●这是一部伟大的书。真实地影响了美国人的观念,改变了美国人的历史,甚至是奠定了美国人的性格基础。 影响整代人
●有的文章相当牛,有的文章不咋样
●还是同样的问题——翻译得好差好差呀!
●超级经典,必备
●美国读本,选读了几篇。涉及政治与历史的选文偏多。文学性不够。里面最多的词是上帝,之后是自由,再之后是契约,民主之类。这些都是好东西。但是作者导言部分给人以灌输之感。并不算鲜活的一本书。
●书不错,可以看得很快 哈哈
●由于时间关系,只读了上册,也略过了一些
●不靠谱。。
●看的是中英对照的版本,不知是不是这版。内容很好,摘编了美国历史上重要事件中的原文诉讼等。读一读,才能理解美国的民主和自由是怎么来的
●且不说是不是盗版的问题。翻译的水平实在是..太糟糕了。帕特里克·亨利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有现成的不用,居然翻译成不给我自由,就让我死。你妹啊
《美国读本》读后感(一):必备经典
不管你想知道了解学习美国什么,都要从这两本书开始
因为美国,就是从这两本书的文字开始的
竟然嫌我评论太短,我就烦大段评论的,跟真的似的。评论就是要短小精悍,有看长篇评论这功夫看书切好不好啊,在这儿耽误功夫
《美国读本》读后感(二):美国总统只能干两届8年的制度保证
@
第一款 无论何人,当选担任总统职务不得超过两次;无论何人,在他人当选总统任期内担任总统职务或代理总统两年以上,不得当选担任总统职务一次以上。但本条不适用于在国会提出本条时正在担任总统职务的任何人;也不妨碍本条在一届总统任期内生效时正在担任总统职务或代理总统的任何人,在此届任期结束前继续担任总统职务或代理总统。
第22修正案彻底堵死了野心家阴谋家专权、独裁的通道。任何执掌权力的总统最多只能干2届8年。你就是自诩为天使,上帝派遣的特使,是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圣人,天才,也不可能老抱着权力不放,给你的最长执政期也就8年。美国人的先辈和后代都具有未雨绸缪的洞见,他们的制度设计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所有致力建立现代治理体系、提高现代治理能力的国家效仿的。
(南京龙1于 20171026 14585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美国读本》读后感(三):先读《美国读本》再读美国本身
@ 手边有一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名叫《美国读本》(上、下)的书,里边一共收集了美国1620-1986建国以来计194篇重要文本。 这是为了游历美国做的准备,花了整整半年读完了它。 接下来,2011年5月至8月,我跟夫人开始在美国探亲并旅游。吾者在美邦度过整整两个月,夫人则有三个月零十天。 这期间,以曼菲斯市为圆心, 有两次驾车长途出游。曼菲斯市,在田纳西州西部、密西西比河岸边,对岸是阿肯色州。 第一次出游,七天,约走了2317.6英里(3729公里);从田纳西州孟菲斯出发,东游华盛顿特区、纽约市。 第二次出游,十四天,约走了4567英里(7349.9公里):从田纳西州孟菲斯出发,向西穿过堪萨斯州、科罗拉多州、南达科他州Deadwood 镇(农业部黑山森林保护区)、内华达州Cody镇(“水牛比尔”州立公园)、蒙大拿州Gardiner镇(黄石国家公园北大门)、内华达州JACKSON镇(大蒂顿国家公园)、犹他州盐湖城(盐湖岛州立自然保护区),最终抵达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赌城、胡佛大坝)。 这两次出游,最东开到新泽西州,最南横穿德克萨斯州,最西深入内华达州,最北触摸蒙大拿州;横跨了美国东、中、西部,贯通四个时区:东部时区、中部时区、山地时区和太平洋时区,计约游走了二十四个州。 在东部,印象最深刻的,一是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台阶地上,居然有一排刻字:“马丁路德.金曾在这里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站在刻字的台阶上边,仿佛就站在会场当中,站在演讲者马丁路德金身后,看到一个民族的坚韧与反省。二是也在华盛顿,看到二战纪念碑前国旗基座上刻字,是“我们到这里来,是为了解放你们,给你们自由......”(大意),看到一个民族的自豪与狂妄。 在中部,我们穿行了弗吉尼亚、田纳西、阿肯色、俄克拉荷马诸州流亮的城市和蓊郁的田野,又穿越过得克萨斯、堪萨斯诸州源源不绝的牧场边缘,还穿行在科罗拉多、犹他和怀俄明诸州美丽的高山湖泊。最后,还穿越了内华达、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诸州的茫茫无边的戈壁和烈日炎炎的沙漠......印证了美国丰富阔美的自然地理气候,人说“美国州与州之间地理、气候和风景殊异,四季不同”的说法,前者得到印证,后者只有待来年。 在这次五千英里左右的漫长旅途上,也游历了美国的一些自然人文景观。有南达科他州,印第安人修建的“风马巨石”雕塑,修了五十年还未完工;有怀俄明州,“魔鬼塔”地理公园、黄石国家公园,有内华达州,胡佛大坝,有亚利桑那州,大峡谷国家公园,位于Flagstall镇上的美国国家文化地标——印第安人崖居遗址,还参观了(曼菲斯市,当地一所最好的私立学院。 美国的公厕,不能不说的细微着著的美国“日常生活中”的文明文化。服务全面细致周到尽力,有自动弹门、冷空调、卷手纸、冷热水、洗手液、搽手纸、废纸桶、强力吹干机...,尤其是墙壁上可以翻动的婴儿换尿布的案板。无不反映出美国公共服务的人性、舒适! 普通人产生普通观感,觉得美国人的生活优渥、文明、简单、实在;过日子做人,美国就是范本,就要做美国人;以往多关注于国内网上空泛滥情的国情民心的争论,其实是无聊的表现,其事不着边际,与在世生活基本无益。 要做美国人,过美国的好生活,记住有一个基本前提:地大物博人少。在飞机去芝加哥路上,俯瞰美国耕地与人居,那是一种飞鸟与天空的比例;而当飞机抵上海浦东的路上,俯瞰中国耕地与人居,那看到的则是一种蜜蜂与蜂巢的比例。 美国人和家庭如何生活? 高速公路上、度假营地各见一例,或许可说明美国人优渥、文明、简单、实在的生活方式。在堪萨斯州,我看见高速公路上享受摩行的女骑手。美国稍长的人多沉浸在对50年代的怀念中消磨生活,高速公路上摩托骑行屡见不鲜。而摩托车在美国属于奢侈品,远远贵过轿车,所以说美国人生活优渥,这是可作根据的。
《美国读本》读后感(四):制度正义的来源:绝对性原则,还是自发性权威?
——着手建立新体制的制宪权(即正义)来源,法国和美国的不同
阿伦特夫人《革命》书章中,分析了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的不同:与欧洲现代国家仍然以统一、不可分割的“主权”为基设不一样的是,美国宪政所确立的国家以“权力的结合”为取向而形成“联邦”原则。
这就回答了不受既定传统束缚、揭竿而起的革命之后,新体制的建立有两种途径,以获得革命所建立起来的政权的正当性;其分别依赖两种资源以取得它的合法性论证。一种解决的办法往往是赋予这个新的创制一种更高超、更绝对的根据,这个绝对根据是古代的“圣人”、“伟大的立法者”、“自然法和自然法的上帝”(民族的“普遍意志”)。这一个途径,阿伦特夫人指出其以权威之外的权威来解释其正当性,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法国革命就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第一场大革命之后,后一场革命不断推翻前一场革命,以至于法兰西有第一、第二和第三共和国。
恶因在于,第一次法国革命期间,西耶尔Emmanuel Joseph Sieyes1748~1836)提出了“制宪权”的问题,解释“制宪权”存在于且先于“国家宪政权力”的存在之外;正义的源泉或基础来自“人民”(“民族”),即宪政正义来自“人民主权”。对此,阿伦特指出:不论是“人民”还是“民族”,都不具有宪政性格,因此不拥有任何制宪权威,从而不能实现革命之后的新体制。具体到“宪政大会”,它本身“既然先于宪政,就缺乏宪政性格,也不可能转变成为宪政本身。”(这一句话,为美国革命后顺利走上“新体制”的合法性作铺垫。)因此,法国革命后,新宪政如何具有合法性仍然是个问题。
同时起作用的,是罗伯斯比尔的关注点:“共和制?君主制?我只知道解决(第三等级诉求)社会问题”时,这场革命的目标产生偏移,不再是建立“自由宪政”的新秩序,而是变成了一场社会性的悲情控诉:对于民间的同情、对于贫困不幸者的同情成了政治品格。一场深邃无涯的悲悯心肠,转而成为“新体制”之大仁大德的证明。
逻辑与现实铰接一体,这就把建立新体制、寻求宪政正义的源泉颠倒了,不是“自由”,而是“博爱”。阿伦特分析道:同情只是在针对某个人的时候才可能;针对大众则就变成了抽象的、对民族产生灾难性影响的东西。当整个民族的苦难破坏了对于同情的克制能力,由此便产生了意欲以极端手段来铲除(人类不平等)不幸的倾向。这时悖论就出现了——有人出于同情和对人类的爱而随时滥杀无辜。
中国革命和中国新政权的建立就是这个模式,为了千千万万的“劳苦人民”对“地富反坏右”大开杀戒!它的正义来自“民族”解放运动、“人民”当家作主。
相应地,美国革命的过程完全不同。
首先,美国物质条件的优裕免除了由社会贫困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物质匮乏所导致的个人的封闭性(“被排除在公共领域之外的不透明性”)、同情不幸者引发的“美德之恐怖”、暴力及军事独裁等;从而能够致力于建立将更多的声音吸纳进来的民主机制。
美国革命后制宪,不是对阶层权力的剥夺,而是阶层权力的让度。不是旧权力剥夺后,新权力空白处起高楼;而是旧权力的重新组合,新权力续接在旧权力的有机质上。比如说,奴隶制废除了,奴隶解放了,但原先做奴隶主的那个人奴隶主法权丧失了,但其它革命法权还在。这就是英美革命形制,与德法革命不同。
具体说,革命后,制宪者们是从各市镇之议会推选出来的代表,虽然同样承受着来自“下方”(如法国第三等级)的压力,但却不是从任何主观之心境、意志、品德开始,也不去寻找一个绝对性的原则作为源泉或合法性论证;正是制宪和创制活动本身已经承担了宪政构成的权威,体现了“前宪政”政治社会中不同的、次级的组织体(各市的议会及各州的自制法规),它们因人民的认可而具有制度上的权威性。随后,是在已有的“宪政构成”的社会之上,建立一个联合各州的权威的联邦共和制。
因此。这个新共和体制自我正当性论证基础,正在于保存和持续这个已经由人民自发性构成的多元的政治社会,在于其中各种不同的、由人民承认的因而具有权威性的制度。与欧洲现代国家仍然以统一、不可分割的主权为基设不一样的是,美国宪政所确立的国家以“权力的结合”为取向而形成“联邦”原则。
最后要说,近几天里那些振奋于美国文革之“群众运动”,嘲笑美国奴隶制除恶不尽的说法,是绝对主义而非历史主义,是幼稚的;汩汩的流血声,是可怕的。
《美国读本》读后感(五):美国的读本和中国的现实
美国的读本和中国的现实
最近买到一套《美国读本》,其中收录的文章据编者戴安娜.拉维奇所言是“在国民意识中产生共鸣,对听众和读者具有永恒品质的文字;那些在当时获得广泛讨论,至今仍具文学价值,而且将来也值得人们世代记忆的篇章”,通读完此书后,感觉此言不虚,看来老美做书还是踏实,不像国内的某些出版物,一本书最为好看的地方仅仅是它的宣传简介!其实这本书里精挑细选的文章,已有很多早已从各种渠道获知,但编者在浩如烟海的资料里精筛选出有价值的文献汇编成上下两册,倒是方便于系统的阅读,为读者在短期之内对美国精神有一个感性的印象,提供了便利。通过这些书中的精彩演讲、犀利政论、难忘歌词和经典诗歌的确是可以粗略把握到美国历史发展中的文化脉搏,更可以对比于现状来细看这些文章如何形成美国人的观念,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对于一个隔岸的民族,来反思社会体制下、文化遗化中、性格基因里的种种问题,谨防在事故多地发的地段掉进特殊国情的陷阱,我想也是极为有益的。本书虽然可算是一本通俗的读物,但也算是俗得有理。唯一的遗憾,就是翻译稍差了些,但大体还是能读。
在序言中戴安娜.拉维奇说道,在选材上遵循的是罗伯特.弗罗斯特阐述的一个原则:“读它一百遍,它将像一朵花瓣那样芳香永存。其意义一旦突然展现便永不消失。”这些具有永恒品质的文字毫无疑问是曾在美国人民的国民意识中产生共鸣,并影响了几个世纪,从一个时代的思想变成下一个时代的常识,而且编者还说“当我们了解了我们的社会、听到了那些创造蓬勃、复杂、多元和人道的文化的人们发出的声音,我们便会更好的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时代。”所以对于我来说更为好奇的是把这些文章移植到一个社会体制文化形态及意识领域绝不相同的环境中,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心灵激荡开什么样的花呢?联想到一句凡是国外的东西到国内没有不变形的,但愿不会是变形成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美国代表着一个新世界发展的未来,而中国可以说仍在传统的包袱与现实的利益中苦苦挣扎,对于国人来说,始终存在于这样一个问题:“你往何处去?”据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过有个疑问,一个人摸着石头过河是他个人的事,十几亿人摸着石头过河难道是为了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吗?------石头摸着没有,不知道,反正很多穷人已是在水深火热中喊救命了。河对面是什么?据说是一个名叫共产主义的农家乐,其景或如“纵马于华山之阴,放牛于桃林之虚”的桃源胜地,但可惜的是始终没有听说任何人到过哪里-----即使算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是遂迷不复得路,如此看来,进入共产主义农家乐莫非先得找崂山道士学穿墙术,然后再发扬大禹氏寻遍名山大川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诚然是党国的模范工作者了!不过话说回来,避免公民犯错误,不是政府的职责,避免政府犯错误,却是公民的责任。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揭开“和谐这位新娘的面纱”到处是动乱,剥光“稳定这位先生的礼服”到处是压迫,更须明白保障他人的权益是正义的开始。况且这个社会的现实是还宣布了和谐这位新娘与稳定这位先生还举行了伟光正式的盛世婚礼,誓约还是“永远”!更是让人警觉这个形式发展的前途啊------我倒是觉得事实是老狐狸对延长家禽的寿命有了真正的兴趣,毕竟平头百姓不能像高官身揣多个护照随时能自由移民-----而且移民了谁来爱国呢?对于N多热血的青年来说,爱国的炮灰诚然为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
前苏联有些政治笑话-----网管请注意,我说的是前苏联,因为我经常看到“该发言用户已被管理员击毙”或是“该发言人已被关进监狱”,这并不是超现实主义,上演在现实中的不幸的确让人不寒而粟,当警察在深夜敲响我隔壁家的房门,我同样也感到生为贱民的不幸。虽然说那些最关心人类幸福的人,常让邻居们感到非常痛苦,但暗杀毕竟是审察制度的最高形式。然而我并不想为我的领居进教堂进行祈祷,这并不是我心无怜悯,而是据说在上帝的地盘已经发展了党支部,马克思已成为教众的圣徒。在这里政治的真相是诽谤,宗教的真相是亵渎,所以还有什么必要呢?通常来说,越是希望表现自己仁慈的君主越需要养几个酷吏,在艺术上是朦胧就是美,在政治上是善良就是罪。当一个政府时时握紧着暴力的铁拳时,你如何指望能与他进行和平的握手呢?而且纵观中国的历史,主子的奴才会做奴才是为了将来做主子,奴才的主子会做主子是因为过去是奴才,大抵都是如此,大抵而已,反正富人若发起战争,死亡的总是穷人。但事实麻烦的又是,你并不能指望通过让富人变穷来使穷人变富,这在前苏联的历史,就得到了证明。所以还是继续说前苏联的笑话,因为这个社会总是有变形的脸在等待着夸张的笑,比如说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总有人会在演员表演的精彩时候,大吼出一声“好”,仿佛他不吼别人就不知道,于是掌声就及时响起,这个,我觉得,应该算是国粹吧!不过,还是说笑话: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乘坐火车出门。开着开着,火车突然停了。斯大林把头伸出车窗外,怒吼道:“枪毙火车司机!”可是车还是没有动。 接着赫鲁晓夫说:“给火车司机恢复名誉!”车仍然没有动。 勃列日涅夫说:“同志们,不如拉上窗帘,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最后,戈尔巴乔夫沉思道:“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这个笑话其实有些滥俗,至少我看到后就没有笑,木然的脸上毫无表情,怪谁呢?迅哥儿说了:“暴君的专制使人们变得冷嘲,愚民的专制使人们变成死相”,所以我明白为什么演员要去整容,毕竟祖国的繁荣需要他们的笑脸去装扮,春风暖暖啊,江山如画啊,百花绽放啊,形式一片大好啊,什么时候把金鸡奖更名为金鸡巴奖呢?什么时候把百花奖改成百花痴奖呢?这样就名副其实了,装B并没有错,怕的是把装B装成事业了!
我们是不是在坐火车,不知道,有人说是坐泰坦尼克号,有可能,因为我觉得在目前这种社会地位不平等的情况下,必然会发生连锁的效应,比如:上层阶级更功利,中产阶级更庸俗,下层阶级更野蛮。当然,公平的来说,危险并不在于某一特定的阶级不适于统治,其实每一个阶级都不适于统治。所以老美是两党执政,动物庄园中驴与大象轮换着来,虽然说所有的动物都平等,但有一些动物更平等,但今年毕竟有奥巴马这头黑驴打破了这条定律,所以我欣赏他。其实也用不着羡慕别人,俺们也有这样的理念:江山轮流坐,明天到我家。但这好像是西游记里孙大圣的台词,所以对我们来讲仍是神话,神话呵神话,私下里想一想,对于我们来说,国歌何尝不是神话呢?所谓的站起来,不过是换个体位罢了!另外还有一句:舍得一身寡,敢把皇帝拉下马。这句话比较暴力,是项羽刘邦式的权力梦。但还有人为英武圣明的皇帝高唱着“我还想再活五百年”,何以相对呢?只能冷笑了!不过汗颜而不惭愧的是,对于中国男人来说,精神发育的确没有成熟,始终做着两种梦,一是皇帝梦,大权在握,权倾天下,三宫六院,美人无数。另一个是侠客梦,盖世武功,横行天下,号令一出,一统江湖。不可避免的情节当然也有美女相伴,老实如郭靖都有黄容投怀送抱!这一点余世存说得对,都是些类人孩,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长大!若皇权能救天下,何以几千年的文明只是筑造了一个奴隶的家园,若侠义能济苍生,那俺们都去少林寺出家算了!毕竟是到了21世纪,得知道人类维护正义的能力使民主成为可能,但是人类对不公的倾向却使民主成为必须啊!
有人说民主是一个反复出现的疑问,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正确的吗?我们这里有人问没有,不知道,反正通篇都是听到老大哥是正确的,正确啊正确,你是被谁强奸了呢?变成街头妓女式的不值价,虽说妓女与淑女的选票是没有区别,但如果没有选票,妓女与淑女还是同价值吗?难道社会阶层的隔离就是这样造成的不成?那看来选票是诚然的可贵了,难怪托马斯.潘恩说:“选举代表的权利是保护其他权利的首要权利,拿走这个权利无异于使人沦为奴隶,因为奴隶要服从他人的意志,无权选举代表的人正是如此。”这段1795年说出的话居然让我明白了2008年后的中国现实,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不过也许有人会反对,说我们拥有投票的权利,这话也是对的,我们当然愿意为最好的人投票,可惜的是他从来就不是候选人!为什么呢?-----这个,都是中国人,何必装外宾呢,您说是吧?难道你还能指望一只跛脚鸭子能唱几支天鹅的绝唱?政府无美誉,民众中流毒啊。
据说所有的人生来都是美国人,但其中有些人被训练成了中国人,我不知道这是中国人的幸运还是美国人的悲哀,或者说是相反?但我想一个奴隶听到了“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予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力”之类的话语时,除非是奴性入骨不可救药,在这片自由的精神与独立的思想都快要绝迹的土地上总是应该从内心深腾一些对生活的希望。虽然普遍说来,在纯粹的专制下,人们可能也是满足的,因为人人都受奴役;但是在自由的体制下,若人民不能平等的参与,那么他们肯定不会满意。所以,在看过《美国读本》这类书后的好处就是,能够从无知与虚妄中恢复些常识与理性,意识到从生存的幻觉中觉醒的必要性,而正是这种幻觉,把人民玩弄于股掌之间,使其看不到真实的世界。我想,这算是本书除了奉献美国的经典文献之外最大的作用吧。而且除此之外感觉最为实际的是,我们并不是仅生活在当下,如果把历史比作一个食物链,那么通过这些文字,我们会对这些由社会和政治因素繁殖出来的各种心理联系进行抗争,不会被排除在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思考的一切经验之外,进而有能力去影响周围的事物直至回到本质的终端,从而愿意去改良、改正、改善为更符合人性生活的必须。
作者博客:http://blog.tianya.cn/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outlawman&idWriter=3980657&Key=575178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