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是一本由马克·里拉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精选点评:
●access
●本雅明和科耶夫两章可以略过 后记要好好看 中译书名把内容的价值评判倾向隐藏了起来
●译笔甚佳
●政治是加速器
●才知道,汉娜·阿伦特和海德格尔原来是曾经的情人。 再一次印证了八卦是人类的天性之一。
●如何处理自己的认识、信仰和外部世界,对真理的尊重应当明确自己的无知,而理论和实践也是两码事
●让人纠结的对立
●故事说得很有趣,但全书的基本主线并不是很清楚。
●最动人的是后记部分。
●有知识没见识
《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读后感(一):非常不错的书!!!
说实话,现在看书很多时候是看包装,这本书设计不怎么的,但是内容却极其具有震撼性。。。
看到学术史上这么多大师都在政治面前成了“维护暴政的知识分子”,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1921年以来那群可爱而又可悲的国人。。。
夏衍曾经说,他想不通,为什么在风暴来的时候,总是知识分子——特别是他这种忠诚的革命者——首当其冲?
答案是——一个文人在政治和知识分子身份面前,只能二选其一。
《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读后感(二):知识分子的困境
时下,我们的知识分子纷纷向政治看齐,不愿意坐在书斋里做点学问,近期的经济学家的是非争论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在《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中,马克•里拉对欧洲的知识分子进行了解读,但这对于我们的知识分子如何处理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作者在书中所论述的是针对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思想家及其政治参与而展开的一项既富有哲学意蕴,又不乏传记旨趣的调查。它以邓丁•海德格尔、卡尔•施米特、瓦尔特•本雅明、亚历山大•科耶夫、米歇尔•福柯和雅克•德里达的生平行藏为例,马克•里拉揭示了这些思想家如何为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和动荡所迷惑,以致对极权主义、暴行和国家的恐怖行动视而不见。事实上,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是好事,也是坏事,全看他们怎么去介入政治。
在我国的古代或现代都有不少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先例,不管他们在当时的得失如何,对于今天的知识分子来说,都是极具价值的个案。作者对知识分子中的浪漫主义者的批评在我看来,同样是重要的:“他们摆脱了上帝(权威)和统治者的束缚,沉溺于中产阶级生活的舒适,他们徒具人的空壳,因着需要游离于责任之间,所以对一切信仰都很熟悉,但什么也不信。”
诚然,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我们对人类的思想理解得越多,我们就越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和这个时代的需要,无论我们身处哪个国家,哪种文化。
《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 [美]马克•里拉/著 邓晓菁、王笑红/译 新星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定价:19元
《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读后感(三):不负责任的心灵,不计后果的决断(旧文)
作者是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的教授,译者序言里也把他说得很牛。
大概上个礼拜,我从yjrg转载了一篇严搏非关于此书的书评到光华的book。
老实说,那本书评写得也不是很吸引人。
书的原名〈The Reckless Mind :Intellectuals in Politics〉汉译只有后半截。
据金山词霸的解释,reckless是不计后果的意思。作者似在不负责任的意义上使用它。
所以译为“不负责任的心智,政治旋涡中的知识分子”大概错不到哪去。
海德格尔、施密特、本杰明,欧洲的大思想家们为什么不是与纳粹同流合污就是对莫斯科顶礼膜拜?
据作者分析,他们的敏锐使他们对当时的资产阶级的庸俗生活心怀不满,
他们的神学背景令他们渴望弥赛亚能够从天而降,突入历史。
当机遇出现,他们无从分辨,宁可赌一把。
这些牛人的事情跟我无关,海德格尔与阿伦特的师生恋或福柯的同性爱都只当作名人的八卦新闻看,只可惜当时没有狗仔队,没有留下照片或录象。
对我来说,有意思的问题是:怎样理解自己的选择(决断)?
读了他们的故事,若有所得。
我相信一切皆建构,能够体会到沉沦,但是正如海德格尔晚年的名言——只有神能够拯救我们。
凡人的努力,只是换偶像。
布尔乔亚的庸俗,并不能证明布尔什维克的崇高。
莫斯科的失败,也不能证明华盛顿的正确。
为什么要离开上海?
当然是希望摆脱资产阶级的庸俗的生活。
可是单纯的否定是没有任何实在性的。
伏尔泰说,我把你们从虎口里救了出来,你却问我用什么来替代它?
洞穴之外,未必就是天堂。
《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读后感(四):警惕:知识分子的危险
都以为那个老外说的“intellectucals”是博学的代表,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正义的化身或者希望的领路人。但是看来未必。
保罗·约翰逊倒是提醒过我们世俗知识分子极端信仰主义的危险和非理性的破坏行为,不过因为传记色彩和巧言辞令,大多数人还是把他的《知识分子》当作学界流行的绯闻小传来读。马克·里拉的这本《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会使读者无法再轻松。
里拉分析了20世纪几乎是最重要的几位思想家,把他们思想上的危险条分缕析的剥展开来。令你发现,知识分子陷入政治泥淖或者在极端时刻站错阵线并非只是简单的“幼稚病”,而是对自己“欲念”的过度自信。这一欲念溢出了控制范畴,以爱为出发点的激情瞬间变成了猛兽。正因如此,书的英文名字是“The Reckless Mind”.
有趣的是里拉将目光聚焦之处都是二次大战前后的法德知识分子,这或许因为那是个“极端情境”,还因为它距离我们今天最近。对于健忘的人类来说,还是从最近的教训说起的好。不过,对于他的结论——知识分子最好离政治远一点,固守自己的家园,为公共事务提供思想而不是令自己灼伤的激情——中国人还是要三思。因为中国没有政治家,所以,政治家的身份才常被知识分子僭越,所以也总是失败。
鲁迅说从政是要特别素质的“存学者的良心,耍市侩的手段”——这是中国国情,自古如此。
本书是我阅读译著中少有的顺畅者,首先是因为里拉的分析明白晓畅,不事技巧但发人深思;还因为译者的翻译虽非完美,但堪称“善译”。
Y THE WAY,我以为写得最好的篇章是“本雅明”一节和结尾“叙拉古的诱惑”。
《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读后感(五):心灵智识与公共行动间的悖论
法国哲学家、思想史学家、社会理论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生平致力于探究权力与知识、话语与实践、身体与群体间的关系,其著作《规训与惩戒》、《疯癫与文明》等无数知识分子反复研读。与此同时,福柯的私人生活也为不少研究者所着迷。米勒在其著作《福柯的生死爱欲》中,检视了福柯早期的学术生涯,及其同时期的私人体验,并在二者之间寻找到了可能的关联。
与其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相类似,福柯也积极投身于政治活动。他支持激进左派,并与他们“分享着和平和自由主义的假设”。不少人将福柯看做“一个理想的样本,向世人展现如何过一种在智识和政治上保持严肃的生活。”然而,米勒却指出,他积极参与政治,是出于对个人“极限体验”的病态眷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文教授马克·里拉在其文集《当知识分子遇上政治》里提到,在本质上,福柯是一个“自我的思想家”,他对政治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兴趣,也不承担真正的责任。深受尼采思想的影响,福柯认为,一个人的智识活动的源泉应当是发自其自我认知和自我期许。基于此,里拉警示道,一个人也许会选择在心灵的旅途上追寻福柯的行迹,但是,如果认为这样的精神训练会揭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公共政治世界的话,那就是既危险又荒谬的。
(本文首发于三辉图书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