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River Town》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2-23 02:27: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River Town》读后感1000字

  《River Town》是一本由Peter Hessler著作,John Murray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GBP 10.99,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River Town》精选点评:

  ●★★★★★★ 2015.02.10-07.03 感人至深。在那样一段蒙昧未开化的年代,大多数中国人没能有涪陵师专英语专业1995级学生的幸运,没有一个何伟来为我们来打开一扇窥探不同世界的窗,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巨大浪潮中打旋,去survive,在计划生育、下海潮、拆迁、国企改革中survive。我们随时都可以被连根拔起,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其中的喜怒哀乐很少有人去关注,只有何伟愿意去记录。“当你还来不及去看那些风土人情的时候,文化已淹没在水底。内心的失落油然而生。”

  ●If you want to read a book about 90s' s China, that is this one. You can find out that many things have changed a lot, while something's remain there , in Fuling, in Sichuan or even in China

  ●角度不同,世界不同

  ●上一期的national geographic上本书作者写过一篇专栏,文笔随意且充满感情,很适合我这样的英语初学者阅读,在page one遇到了此书,就买下来了,旅行时带本书随手翻翻。。。希望能看完它!

  ●很遗憾,在十多年后的今天,许多东西仍然没有改变或者即将发生某种变革的态势。而且我觉得涪陵师范的孩子比我跟我同学们要优秀的多。。

  ●到中间就开始各种老调重弹,不好玩。。。。

  ●非常棒

  ●如何理解这个魔幻的中国,我在苦苦的需找答案……

  ●版本更正 2007年读

  ●含笑带泪的生活。有一部分关于中国人思考问题方式的叙述十分准确,到现在还很广泛,是的就是阴谋论。看到结尾有点感伤。

  《River Town》读后感(一):梦回少年事乌江上水雾茫茫

  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小时候在涪陵生活过五年,90年代美国人的视角看这座城市很有意思。读到Shakespa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这章,才惊觉Hessler对于文学的观点与我现在生活的关联。作为文学方向的English major, 文学到底应该怎样被解读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cultural studies vs. western canon

  这学期英国文学史课选定的课本是刘炳善老先生编的,Marxist criticism 的痕迹比较重。刘老先生对于Beowulf的解读是这是一个primitive tribal society造就的英雄。记在这里聊作参考。

  Hessler有Princeton和Oxford的文学背景,写的文章非常注重rhetorical effect, 有很多句子设计得精巧读来又感人。寻常章节之间插入风土人情的sketches这样的设计也很精巧。

  目前只读到《插旗山》,想起小的时候爬上插旗山却因并没看到“旗”而失望的情景,一时又是有趣又是怀念。

  《River Town》读后感(二):开始于一座叫做涪陵的小城

  在一片带着集体性的不满和难堪的低着的头面前,彼得·海斯勒感到了自己的孤单。这也是他在涪陵的感受的缩影,至少是第一年的。

  他作为志愿者来到这里做老师时,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并且是内陆的一座小城。极权时代的幽灵还在这里徘徊不去。对于一些敏感问题,人们的反应极为一致。因为那不是他们作为个人的反应,而是他们被灌输的、需要他们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令彼得感到与此地的格格不入。学生们的表现并没有让他更自在。虽然是年轻人,但是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于是在遇到敏感问题时,他们用集体低头的尴尬来表达抗议。

  但是,毕竟还是有些不同的声音,还是有人表达这不满。并且,随着接触的深入,彼得发现,即使是严格而僵化的宣教,也无法抹去人性中原本的美好。在彼此信任之后,特别是在中文水平得到实质进步之后,彼得与很多当地人建立了融洽的关系,还交了一些朋友。这些让他在涪陵的第二年变得不再那么孤单。

  直到他在将要离开之前拍摄涪陵街景时遇到了阻挠和攻击。这次事件让他意识到,他对于涪陵依然是一个外人,一个过客。小圈子里的熟悉和自在并不能代表更大范围的接纳。

  这可能也是很多在华外国人的感受吧。在一个小圈子里如鱼得水,但是一旦离开这个圈子,就到处碰壁。这个小圈子只是围绕这外国人建立起来的一种虚幻的存在。

  不过,在之后的著作中,彼得开始接触更大范围的中国和中国人,开始思考制度和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而这些更大和更广阔,都开始于一座叫做涪陵的小城。

  《River Town》读后感(三):碰撞以知新

  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一个美国人的视角,一种全新的语言,所描述的96、97年的西南小城的生活,很多东西都是我们和作者共同经历过的,像邓小平去世、香港回归、三峡大坝这样的事件很容易引起共鸣;而有些事情,却又觉得不可思议,像那里肮脏的空气,轰鸣的汽车喇叭,对于作者身体造成的影响(鼻炎,耳膜损伤等等),还有更糟糕的改革开放初期的偏远地区对于外国人的看猴似的围观,不知道从发达国家来的他是怎么把这些困扰克服掉的(常常在想换做我就肯定不行);所以更从中延伸出一些敬佩,虽然有那么多的困难和障碍,作者最后在这个西部小城还是很好的生活了两年,交到了那么多的朋友,田间地头和农民们的交流,邀请他去吃年夜饭的深情厚谊,还有他和他的学生们之间那些在课堂上对于文学这种人类共同美好情感的感受,这种敬佩是一种大概我所生活的环境中的人很缺少的一种东西:对于未知的探求的勇敢,虽然其中肯定也会有艰苦,但我想最后这两年一定会成为作者重要的经历:学会了汉语,还写了一本书,友谊,师生之情,对于一个原本陌生的国家的深入的了解。

  书中按照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很自然的描述了一些新中国历史上的事件,而很多这样的事件在我们这儿仍然是敏感词儿,会引伸出很多他周围的人对于这些事件的看法,毫无“判断”的感觉,只是一种自然的描述,有时候还会有更多设身处地的感想,让人不断的反思。

  那时作为一个27的大男孩,书中还流露出很多大男孩般的调皮,常常让人忍俊不禁。在刚刚读完的段落,作者还写到,到最后我都能够忍受他们篡改历史歪曲事实了却依然不能原谅他们的毫无幽默感(I could almost bear the falseness and the lies, but I could not forgive its complete absence of humor. China was a grim place once you took the laughter away)

  以上的种种,仿佛都在刷新着我对于一种熟悉的生活的认知,有些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了,有些东西是一直都想要摆脱的,有些东西是一种都希望自己所具有的。我们似乎了解了很多美国当下的生活,但回过头来完整的看一下一个生活在我们共同的过去的美国人的所思所想,得到的感触也许意义更为深远。

  《River Town》读后感(四):Peter Hessler 和何伟

  书的前半部分是作者以Peter Hessler的身份观察中国。后半部分,他越来越融进自己“何伟”的角色,以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描述自己和这个城市的生活。

  在前半部分,涪陵和中国人在他的眼中是以下几个关键词:

  1. Simple

  “Simple young people from the simplicity of the countryside, with childish smiles. "

  2. loud, busy, dirty, crowed city

  (The two points above are exactly the same as I felt when I was back from Korea)3.围观

  everything is public

  4. Party propaganda

  arty的宣传政策之一就是用party的理论解释一切外国文学。“其实莎士比亚不是那么讨厌资本家,因为他自己就是,他还买股票呢。”不过,何伟觉得西方国家也好不到哪里去。他说:the politicization of literature in the west: the way that literature was read as social commentary rather than art, and the way that books were forced to serve political commentary rather than art.

  5. the Chinese smile

  “中国式的微笑是掩藏人内心感觉的面具。它可以隐藏很多感情——尴尬、愤怒、悲伤。”

  书的后半部分,我明显可以看到从Peter Hessler到何伟的转变。他熟悉了这个地方的文化,也开始理解人们的思维逻辑。而他的中文也比以前流利,他可以独自去探索这个地方了。

  这本书,或者说作者何伟和其他旅行作家最不同的地方就凸现出来了:他在观察者和参与者两个角色之间找到了最好的平衡,在感性描述与理性评判之间找到平衡。七分冷静观察,加上一分情感,两分理性评价,不下判断,也不做作地“冷眼旁观”。这种表达和写作方式是我最想学习的。

  他不是完全的局外人。很多作家整本书都在描写中国人有多奇怪,和美国人有多不同。我认为这种作家是很懒惰的,他们根本没有尝试理解一个国家。只是把自己看到的表象写出来,这很简单,但要像何伟一样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且尝试理解这个国家,用这个国家的逻辑生活,就不是每个作家都能做到的;他又不是完全地投入,像一个旅行家在纸上铺满感性的字眼;他也不是一个所谓”冷眼旁观“的中立角色,他也会把自己的偏见写进去,然后诚实地告诉读者,我那天的确是生气了,我的确受不了这种情形,我的确不喜欢中国人的这一点。

  事实上,他的诚实也是这本书吸引人的一点。比如说,去新疆的路上,谈到落后与先进这个话题的时候,何伟说,他觉得汉族人”帮助西藏从落后走向现代化“其实是不恰当的。含做人不应该干涉,leave it there. 为什么藏族人原本生活的社会就是落后的,而汉族人就是更先进呢?说完这些,他说,这只是我的想法,I've never been poor, 所以我不知道中国老百姓对此是怎么想的。

  他还把自己和一个擦鞋匠的争吵写进书里面。他也骂别人“龟儿子”,说自己不是能忍气吞声的人。但事情过后他又觉得很惭愧,自己可是在普林斯顿和牛津受过教育的人啊。于是他重新开始考虑自己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的身份定位。

  再谈谈这本书的语言本身。作者不愧是普林斯顿的写作专业出身,文字简明流畅,结构清晰。

  最后,这本书如果在大陆出版,估计至少有十分之一的内容要被删掉。但即使是被删节,这也绝对会是一本好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River Town》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