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是一本由凌叔华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韵》精选点评:
●非常好看,结构精巧,叙述节奏不急不缓,可能是由于翻译的缘故,描写这种旧式大家庭却有很强的现代感。对凌叔华产生了兴趣!
●读着真舒服!翻译也好,完全看不出翻译的痕迹,凌叔华真是有玲珑心肝的女孩子。
●20001 微信读书 自传文,用一件件小事一个个人串联起自己的成长,文字特别灵动,娇俏可爱敏感聪慧的小姑娘就站在你的眼前,你可以跟着她在宽敞的院落里、大街小巷甚至乱坟岗里进出。艺术天赋很高的她得遇良师,父亲因此对她另眼相看,拜师时甚至递给她一杯酒问她敢不敢喝?自然是敢的。她的生活不仅仅是富足无忧,还有市井百态,她被保镖扛在肩上去看了行刑,跟着花匠去看望朋友,在乱坟岗里给穷人家的孩子当小老师,她的生活多姿多彩。有书友评价作者用儿童视角描写了女性困境,没错!!
●名利俗懒 这是工作的大忌 一定要尽量避免
●20/8/27
●母亲和童年是所有作家眷恋的母题,整篇书弥漫着淡而忧伤的氛围,不如《城南旧事》。从村落到城市再到日本,有女初长成,院子里的太太们都像各色花儿一样凋落。
●像城南旧事
●民国小姐的童年时代,既有闺房乐趣,也不乏文人雅趣。据说作者曾师从伍尔夫,但是书中几乎看不到意识流的影子,只觉语言平实可爱,用近乎白描的手笔写出了旧时寓居北京的生活。搬家、种花、学画,乃至游学东瀛,点滴中展现出对佣人的怀念、对家人的依恋以及一个小姑娘眼中的水墨风景,题材并不新颖,但是情真意切,读起来几度动情。伴随着两位姐姐的夭折,无忧的童年过去了,时代潮流开始左右个人命运,此书便戛然而止,哀而不伤。另外,除了几处用语略显生硬外,译者显然花了工夫,文中人物全都采用北京话的语言习惯;其次,此书于英国出版,作者的假想读者应是外国人,在风俗文化上不免有些赘述,但无伤大雅。
●不知算是自传还是自传体小说。 这本书大多写的儿时生活,常见三妈、五妈、六妈、八姐的身影。三妈善妒而强势,还有一名同主人一般性情的丫头欺负姑娘们;五妈与母亲交好,性格软弱,只在背后有些怨言;六妈与三妈相似,只不那般强势;八姐该是与凌叔华关系最好的一母同胞,只可惜年少殒命于日本。故事里父亲不常出现,但每出现总能觉出凌叔华笔下的崇敬又带些讨好的意味。 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张爱玲。 张爱玲与凌叔华都是出自新旧之间名门大族家的才女,都受过私塾与新式学堂的教育,后半生亦都在海外度过。 只不过,凌叔华的童年似乎比张爱玲要幸运一些。虽母亲是妾室,却也父母恩爱,亦因绘画天赋脱颖于一众子女而受父亲宠爱,又有亲娘与干妈的疼爱,纵使耳闻目睹大家族勾心斗角争风吃醋,却也算得在爱中成长。
●大约明白了凌叔华的淡与雅是如何养成了的了。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实性散文集:语言简约但不粗糙,用探春的话说就是“朴而不拙,直而不拙”;风格上比《朝花夕拾》多了几分活泼和恬静,又比《城南旧事》在描写家庭生活上更细致。凌叔华真的是一位被文学史低估的女作家。
《古韵》读后感(一):圈里的古韵
凌叔华的自传《古韵》,她生富贵家,小时记忆好,细节描述清楚,他的父亲三妻四妾的,学问有,官运通,父亲对她好。重点是她母亲,善良谦让不争温顺,得以有她的性格养成。还有几个小妈,出跳的一个妓女出生带着前任留下的儿子,一个养小白脸的贪财阴险。她从小认家学贲先生背唐诗古文,拜慈禧的画师为画画老师,见了慈禧的御用花匠,更见了辜鸿铭等几个大人物。清末民初的官宦之家,气象万千,从小没受苦,圈里长大,典型的官富二代,也是一位画家、作家。
她的自传是英文写就,傅光明翻译,与她其他几本中文写的文集行文上不太一样。
《古韵》读后感(二):读后
凌叔华的自传#古韵#,她生富贵家,小时记忆好,细节描述清楚,他的父亲三妻四妾的,学问有,官运通,父亲对她好。重点是她母亲,善良谦让不争温顺,得以有她的性格养成。还有几个小妈,出跳的一个妓女出生带着前任留下的儿子,一个养小白脸的贪财阴险。她从小认家学贲先生背唐诗古文,拜慈禧的画师为画画老师,见了慈禧的御用花匠,更见了辜鸿铭等几个大人物。清末民初的官宦之家,气象万千,从小没受苦,圈里长大,典型的官富二代,也是一位画家、作家。
她的自传是英文写就,傅光明翻译,与她其他几本中文写的文集行文上不太一样。
《古韵》读后感(三):翻译的不太好
凌叔华写的文章很好,可惜傅光明翻译的不太好,太多现代语言了,没有我看得另一个版本语言有民国的韵味!和古韵这个书名不相配了,实在是珍珠蒙尘!可惜!买后悔了,不过前几页的画还是不错的。
实在凑不够140字,发点老版本的原文吧
爸爸止住她道:“谢
谢你给我研点墨,今天得写好周家的寿屏,明天便来不及了。” “我们一会儿还要去听戏,现在我就预备预备,吃过饭就赶去,这么多
人都不支使,现在又添一个,倒专支使我,怕我养胖了吗?”五娘说。
“谁叫你研得好。今晚再去听戏好了。”爸爸说。 “老爷子,今晚的戏码还不改,他们老唱一样的戏吗?白天有《游园惊
梦》,李又辰演小生,好得很。不去太可惜了。晚上小孩子又不能去。”
爸爸笑着叹一口气没说话
《古韵》读后感(四):乱世烟云,只道当时是寻常
生在清末,长于民初。父亲是清朝的一品大臣,也在民国位居高职。母亲虽也长在富贵人家,但还是嫁给父亲做了五房姨太太。她是家里的小十,又是庶出的闺女,在偌大的深深宅院里,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就连她出生的时候,家里也只有两个人知道。
母亲温柔贤良,与世无争。在连续生了好几个女儿之后,算命的先生也判定母亲命中无子,母亲哀愁,忧伤,但也更加与世无争的岁月静好起来,基本不会去参与家里姨太太的明争暗斗争风吃醋。
算是一本回忆录吧,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作者在整个清末民国初年的童年和青年的成长经历。明明家室显赫,大概是因为孩童的目光里对钱与富贵豪无概念,自己在家里也不够有存在感,书里很少有富贵之家的奢华做派的体现,更多地是还原了一个时代里的生活习性,和一个少女在成长过程里的点滴感悟。
在颐和园里与慈禧太后的花匠聊天,才知道花草的养护里人的用心,矜贵的植物要用顶顶昂贵的芝麻油去清洗根部,花开之前要给植物上满了肥料。跟着宫廷画师学工笔画,因为颇具花花的天赋,才突然在父亲的眼里多了些存在感。表哥里有驻欧洲的总领事,也有中国银行的董事长,家里可谓往来无白丁,但笔者记下来也不过是话家常般的平实。
英文原著后被译回了中文,老实说刚开始看起来是有些失望的。我以为会是优美的文字娓娓道来的民国风貌,却没想到,真的是非常白话的记录着日常生活。但是即使文字几经转化,仍然能够感受到其间的中文底蕴,言景以舒情,绘景以言志,优雅婉约里倒是藏着许多文化因子。读书时也曾做过学生运动的领导分子,但是老师送的一本《庄子》,因为太过偏爱,始终没有离手,总在翻阅,感受着古人的智慧,觉得一味西化也未必明智。把书还推荐给了学生领袖,也得到了对方的认可。书里在那章里写了许多老师对她的引导,自己阅读时的感悟,同学认可时的惊喜。对于文化的吸收和沉静,是热血沸腾的激动愉悦。可惜在那个乱世里,老师在南满被日本人杀害,女同学也死于非命,不过冷静的寥寥几笔收尾,没抒情没延展,更让人觉得惊心。
战乱时代,即使是富贵人家,也免不了几经辗转迁徙,颠沛却未曾流离。快速地融入一种生活,又快速地抽离,广州、北京、天津、京都……离开广州的时候把自己的鸡仔送给了熟悉喜欢的奶奶,却因为听下人说送别宴上那位奶奶给烧的鸡,就是自己送的那只,而大哭伤心不止,母亲没有多言安慰,只强调不许去问那位奶奶,一个小故事,说出了世间的人情。去日本念书,记了一场早春的樱花祭,深夜里上山,跟着人流看到了一场浮世绘式的和式美景美人,而后几年,因为同行的七姐八姐不慎溺水而亡,匆匆回国,更有点世事难料的意味。在天津,日常无事,也没有玩耍的人,总是一个人跑到荒无的墓地上玩耍,在乱坟堆里看黄昏的乌鸦。认识了住在附近的一群衣衫褴褛的野孩子,于是也一起游戏。后来因为一场因饥荒引起的灾难深受触动,无能为力,母亲不再允许自己去墓地了。
还写在前程的选择上,三妈家的九姐姐去了上海上时新的贵族女学校,学英文法文,学舞蹈音乐,那是那时女孩最时髦的生活方式。在国外见过大世面的表哥们,只说那样没有前途不成气候,让小十自家的姐姐梅姐认真去学医,也鼓励小时继续作画读书写作。果然,九姐姐后来成了交际花,嫁给了花花公子,生了孩子却并不幸福。但是学医的梅姐后来自己学有所成,服务社会,还嫁给了著名的科学家,生活殷足。
明明生活在钟鼎之家,整篇文字里却没有富贵气,从来没有炫耀,没有高傲,没有居高临下的欺凌。写自己时,与任何一个小孩少年的心思无异,写时代时,也充满了天真单纯的善良与悲悯。
昨天终于读完了整本,感受是,从前不懂得什么叫做“大户人家”,不懂什么叫做“大家闺秀”,以为一定是那些气派奢靡的生活,挥金如土的潇洒。其实不过也是再普通不过的凡人,有着凡人生老病死人情世故的烦恼,因为殷实的家境可以少受点苦,但人生在世,不可能远离那些苦楚。这些书香门第钟鼎之家的子女,与普通人不同的,更多的是视野和格局吧。
见过财而不贪财,从来未将积财作为成功和成人的目标。父母朋友之辈都有识有志,耳濡目染也养成了他们最基本的人格底蕴,胜不骄,败不馁,有处变不惊的大气,也不太会被那些声色浮华所迷惑。人生一世,没什么是定数,真需要这种定力和底气,无关于钱财而关于人心,才能在这惊涛骇浪里,保持一颗平静谦卑之心,坦然承担一切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