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语录 阳明传习录(天地人丛书)》是一本由(宋)陆九渊、(明)王守仁 / 杨国荣 / 等导读 / 等撰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的315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00-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象山语录 阳明传习录(天地人丛书)》精选点评:
●人曰象山除“先立其大本”一句,别无伎俩,象山先生闻之,曰诚如是也
●《传习录》
●杨国荣教授
●教师与徒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篇的延续,一种学术讨论会议的中国形式,大师与敏悟能力各异的学生的聚餐。
●上古这个系列很好,不过有一点我挺疑惑的,都是儒家经典,为什么封面搞了个太极图
●鱼十七岁时。读张子正蒙。二程遗书。朱子近思录。象山语录。阳明传习录。船山思問录等等先儒之作。其中最好者。乃象山语录也。今日复读之。则渐觉其所见虽精当。然所习则略粗疏而不至纯如之境也。
●传习录后还有一辑阳明子序朱子晚年语录,称为《朱子晚年定论》。同心一德,体圣不二。公道公心,如日月行。象山默然良久,曰:“天地间没有个朱元晦,亦没有个陆子静。”此之谓也。
●致良知
●看完了还是木有感觉啊。。在想王阳明这么活泼的人不应该是看了没感觉的呀
●读过阳明传习录的部分。
《象山语录 阳明传习录(天地人丛书)》读后感(一):千虚不博一实
年来独爱象山语录。每过一段时间,便要翻出来,随翻随读。不求甚解,得意而止。象山有种超拔的气象,扫落一切,直下从当前透出去。一读便觉神清气爽、天地清宁。千头万绪、无尽议论,到了这里,全部成了云翳,一手拨开,露出湛湛青天。虽然见出本来无事,其间自然有物流注,沛然莫之能御。
淳熙八年,象山往访朱子,在白鹿洞书院为诸生讲《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听者莫不悚然动心。观其语录,没有虚玄语,只在根本处指点,三言两语,扫除千端万緖,直露根本。透出云外,再回看人间,言端语端,尽是些花把式。其所以能感人者在此。
象山说:“千虚不博一实,吾平生学问无他,只在一实”。这话说得露骨露髓。如何是一实呢?试看朱子辟禅语。
“释氏工夫磨擦得这心极精细,剥尽外皮,精光独露,遂误认此心为性。佛氏所谓法身,即指此心精光言。佛氏非以空为体,乃以此心精光为体。在此心精光中,不容着一物,故谓之空。”钱穆先生评论道“此对禅学工夫,非真有研究者,不易说到”。
这可谓是单刀直入,直接从禅宗的功夫,和切实所得处立论。若非做过一番功夫,确实难语于此。如果不从这里下手,从天台或者华严入手,会如何呢?那便深入义海,言语万端,意见中更有意见,论争中更存论争。葛藤缠身,不知何时再探出头。
纵然禅家号称圆顿,从功夫和实际所得处来说,大多还是堕在朱子所说境界里。义理上真空不碍妙有,真能无碍的大概不多。后人有纯从义理上辨者,说来说去,只是不相干。
这便是一实。理学只是这一实,禅宗也只是一实。在这一实面前。言语葛藤,自然解散。惠成原习成实,学成归乡,在匡化山遇南岳慧思。慧思语于慧成曰:“卿一生学问,与吾炙手,犹不得暖”。成心顿息,烧掉疏章,用心禅观。
象山先生说自己全无伎俩,赵州和尚亦只以本分接人,真正到了“本分”上,一切平坦,一切平坦故处处皆玄。
先生一日自歌,与侄孙睿书云“道之将废,自孔孟之生,不能回天而易命”云云。又歌《柏舟》诗,松为之涕泗沾襟。少见,又歌《东皇太一》、《云中君》,见松悲泣不堪,又歌曰:“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乃曰:“萧萧马鸣,静中有动矣;悠悠旆旌,动中有静也。”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象山语录 阳明传习录(天地人丛书)》读后感(二):陆九渊王守仁哲学初探
把这本书读完,放了几天,再来写点读后感。
从程颐先生开始探究儒学的根本本体以来,把中国哲学引入了近代哲学的大门。先秦儒学大抵是伦理的哲学,探讨修齐治平之道,礼乐刑政之术。而至汉唐的儒学,反而退后了,几时有些许哲思的萌芽,反而沦入天人感应等粗陋迷信色彩,入世则研究典章制度。因此也就给了佛学等具有精致结构和本体论基础,具有终极关怀能力的学问生长的裂缝。这个裂缝,随着中国治理结构的崩塌,而成长壮大。但是毕竟汉民族产生诸子百家学说,又从其中选择了儒学,是由于此土地的底色而生长出来的儒学,而不是相反,因此尽管社会出现春夏秋冬,但脚下的土地依然如故。因此在社会重新恢复秩序之后,就必然有韩李复兴儒学的呐喊出来。
只不过,复兴儒学的养料却来自佛学和道教,主要是对其思辨方式和本体论的借鉴。而其对人伦世界的热爱,没有任何改变。
传统中国哲学中,就有浓重的辩证的色彩,而庄子的思想,则对世界一体的本质给予了彻底的揭示。依据这两个原始的材料,周敦颐提出的太极图说,直接借鉴道家的宇宙发生论的理论,提出了儒学的宇宙发生论理论。本来,这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特别的成就,因为从宇宙发生的序列角度来探讨宇宙的本质,是一条漏洞百出的歧途。但是由于朱熹的思辨水平也重新恢复到儒学的历史平均线上,因此他就把周敦颐作为了新儒学的发端,因为他建立的新儒学大厦开始的地方,就是周敦颐,并把无极而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作为了其哲学大厦之滥觞。
实际上,二程则出奇地高明了其哲学思辨的水平。他们根本就关注宇宙如何发生,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们压根就是佛学之“无始以来”之同盟思想者,直接横向一刀,从横截面上探讨世界的本质,这一点出奇地高明,因为现代的我们开始意识到,时间也许是一种人类的错误迷思,或者顶多是世界的一个维度而已,时间和其他维度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用一种方法就可以研究这些维度,从而探究出宇宙之本质。
二程把世界的本源归于理,理是世界的唯一本源和本体,而理一万殊地存在于世界上万事万物之中。又把理推演到人类社会,并有机统一起来:天之付与之谓命,禀之在我之谓性,见于事业之谓理。命、性、理这些本体级别的概念都获得了其恰当的位置。性的本体是仁,而义礼智信则为四端。由此从天理的探讨,进入人性的探讨,进而人伦的探讨等,又回到了儒家的传统命题之中。
解决了本体论,就需要解决认识论,即人如何认识自己并和世界达成和谐和均衡。从这一点上
大程明道先生和小程伊川先生事实上是有不一致的。大程议论浑圆,和后世之心学有着相似之处,而伊川先生的严谨则和朱熹有传承关系。但是朱熹由于混杂了宇宙发生论的因素,因此更加支离,这种支离更由于把天理和人欲相对立,则走入了僵局。
陆九渊则重回了大程明道浑圆之路,用心来统领一切,重新回到了一元论上。
《象山语录 阳明传习录(天地人丛书)》读后感(三):精通儒释道三家、文武双全的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王守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曾国藩曾这样评价他:“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王阳明精通儒释道三家,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王阳明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阳明是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他继承了儒家思想,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在他看来,人活于世,烦恼苦闷皆由心生,他引导众人以心之力抵御外界纷扰,重拾中庸、淡然之境。他提出养心、戒躁、宽心、求简、意诚五大处世之道:欲修身,先养心;欲静心,先戒躁;欲去焦,先宽心;欲心旷,先求简;欲简泊,先意诚。
他提出了“身之主宰便是心”,“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他毕生主张格物、致良知,他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功,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他经常问自己:“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推崇“无为之下的有为”,“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在《传习录》中他提到:“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王阳明说:“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枯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搜寻出来,……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他提出:“勿谓隐微可欺而有放心,勿谓聪明可恃而有怠志; 养心莫善于义理,为学莫要于精专; 毋为习俗所移,毋为物诱所引; 求古圣贤而师法之,切莫以斯言为迂阔也“;“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 ‘傲’之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之药。非但是外貌卑逊,须是中心恭敬、撙节、退让,常见自己不是,真能虚己受人“”。
以下是著名的《王阳明家训》:“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象山语录 阳明传习录(天地人丛书)》读后感(四):受儒道佛深刻影响的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1584年王阳明逝世后五十四年,王阳明从祀孔庙。王阳明心学后来还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阳明发展的儒家学说。阳明心学始创于“龙场悟道”,王阳明一生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古文观止》中收录有王阳明的名篇《瘗旅文》、 《教条示龙场诸生》。王阳明早年作诗刻意求工整,晚年融会哲理。他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并将心学融入书法,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 王阳明的学生回忆,吾师云“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王阳明追求“颐神养性以游于造物”,“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的“真乐”或“真悟”状态,他的书法体现的正是这种超然怡悦,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王阳明的著作有:《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作品收录于《明史》。
明朝1472年,王阳明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十二岁时,王阳明正式就读师塾。十三岁,母亲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这件事情在王阳明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1488年,王阳明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第二年,王阳明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阳明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阳明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1504年,起用授兵部武选司主事。1506年冬,宦官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等二十余人。王阳明上疏论救,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路途中,王阳明被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阳明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是未开化地区。王阳明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阳明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了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一战,平定了洪都宁王朱宸濠之乱。1528年,平定了西南部的土瑶叛乱和盗贼。1524年,他受邀在稷山书院讲学;1525年,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王学”。同年,原配夫人去世,王阳明续娶张氏,次年喜得一子。1527年九月,在赴广西平叛前夜,他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1528年,王阳明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平乱后,因肺病加重,他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大余县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王阳明谈静坐
“究极仙经秘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久能预知”。
“静坐要省察克治,静坐能使心清静收敛,从而向人欲发动攻势,克服自我私欲产生,通过静坐能顿悟明心见性,得道成真”。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
“昔吾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故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
后人评价:黄宗羲: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曾国藩: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梁启超: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章太炎:文成以内过非人所证,故付之于良知,以发于事业者或为时位阻,故言‘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于是有知行合一之说。文成之术,非贵其能从政也,贵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1908年,留学日本的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渡轮上,凡是旅行的时候,总看到许多日本人在阅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似乎是在聚精会神、思索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