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信息崇拜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2-21 03:23: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信息崇拜读后感锦集

  《信息崇拜》是一本由(美)西奥多·罗斯扎克著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207图书,本书定价:8.4,页数:199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信息崇拜》精选点评:

  ●译本不错,难以想象是八十年代中期的反思作品。虽然书中提到的IT技术与认识已严重落伍,但其中的真知灼见——反对唯技术论,强调人类思维无可替代性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我们周围的信息足够多时,便不需要思考

  ●一支射向过去的箭, 以占90%的对当时技术浪潮的批评为箭头, 占9%的对思维艺术的论述为杆, 1%对技术的肯定为羽. 很后悔此书占用了我甚多读轻小说的时间...

  ●翻译得很出色。作者猛烈抨击了计算机科学家。

  ●描写思维的书籍、探讨哲学产生的起源、知识的确切含义、教育的本质任务;能够影响人工智能、语义分析、信息检索创新。最重要的解释了经验主义的科学的局限性和其与人类思维的不同。简直是高科技工作者必备!

  ●才粗略的读了一遍,感觉还不错,有空还要精读一番

  ●深陷今天各种营销号鼓吹99%的人类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成为无用之人的恐慌中,这本反对唯技术论,强调人类思维无可替代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赶紧找了维纳的人有人的用处和控制论读读压压惊。

  ●令人深思

  ●在一个生气勃勃的民主社会里,影响社会的因素不是信息的数量而是信息的质量。

  ●三星半吧

  《信息崇拜》读后感(一):有对《第三次浪潮》的抨击,我喜欢!

  第二章对未来学进行了有力的抨击。但如果作者还在的话我倒是想和他理论理论呢。

  毫无争议的是现在有很多职业工作都是运行在信息的基础上。

  不过终于找到一个对《第三次浪潮》进行抨击的人啦。

  还没有看完,就先写到这里

  《信息崇拜》读后感(二):不值得一读的书,缺乏思考

  一本已经过时的书。

  不值得花费时间阅读。

  为了批评而批评。

  一本左派文妞对技术进步的恐惧产物。

  如同一个站在二百年前砸碎机器的暴民工人背后的所谓知识分子煽动者。

  他描绘出一副田园的风光,没有机器,和平相处,每个人都是文盲

  此书对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估计完全错误。

  在引用诸如物理学,生物学而反驳时,显示对生物学,物理学基本知识的欠缺。

  唯一的亮点是所谓的“批判性思考”

  但他的“批判性思考”即缺乏逻辑,又缺乏闪光的初创灵感,都是一些反技术或恐惧技术者的老生长谈。

  《信息崇拜》读后感(三):失败的预言,睿智的判断

  这本书写得比较早。全书对计算机文化,信息崇拜思潮,采取一种清醒的批判态度。因此写着写着就对信息产业的发展过于悲观。书中低估了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改变,认为写第三次浪潮的托夫勒这种未来学家言过其实。但作者对信息技术大潮下,许多荒谬的想法,潜在的恶果,却看得很准。主要是他成书的年代,微软还没有崛起,互联网还没有普及,他眼中的计算机产业被以ibm为代表的大公司把持,通过编造神话,获取军方订单。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批判人工智能的前景,但那章的结尾,反而认为日本的第五代计算机更值得学习。彭罗斯的皇帝的新脑里有更专业的论述。最后,说说我认为的这本书里最精华的章节,关于思想信念的作用。在计算机里面,无论正确错误的信息都被无差别的存储为二进制代码。但真正重要的思想,不是累积信息就能产生。伟大的思想信念,可以使人的灵魂燃烧。人们对计算机存储数据能力的推崇,来自培根的经验主义思想,而设计程序的数学思想却来自柏拉图主义,奇妙的结合在一起,人们对计算机的处理结果,无比信任。又作者悲观的预言没有实现,但作者笔下信息时代的各种病症,仍然以各种不同方式在蔓延。

  《信息崇拜》读后感(四):绝对是奇书一本

  虽然立论的角度现在看起来有点二,对计算器的发展未来充满着疑惑。但这毕竟是一本写于1986年出版的书,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比如:

  24

  “因此,甚至那些能在高技术行业找到工作的人也只能得到单调,底薪,不属于工会的职位。新的集成电路工厂由于使用以女性为主和低技能的雇员,开始接近于血汗工厂的经营方式,逐渐声名狼藉。但在工厂之外,他们的工作却似乎令人羡慕。事实上,高科技行业已经成为两层社会的实例。因为没人可以跨过巨大的分水岭。位于顶峰的是企业家,发明家和工程师,他们生活和活动在工业的快车道上。位于底层的是产业工人。”

  书中还对这种高科技行业采取了非常消极的定义,转移的速度很快,能够非常轻易的跨越到亚洲等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地区去。工会建立速度也会比一般企业来的慢。工人再也不可能像在普通工业企业中那样一步一步的往上迈进,因为到了一定阶段,产业工人根本不能向企业提供新的价值。

  129

  “Steve Wozniak在1977年推出了新型的微型计算机。苹果牌,Wozniak给他的计算机起的名字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感觉。它仿佛是一个生命体,散发出淡淡的乡村气息,软化了现代技术的坚硬棱角,使之显得质朴纯真。这个名字也是为了纪念过去的一家甲壳虫唱片公司。(关于苹果牌的名字,另外还有一种说法,Wozniak的一位搭档Steve Jobs曾经神秘地去过印度,带回来以吃水果充饥的饮食方法。苹果牌的名字也许是从这种饮食方式引申出来的。)”

  159

  “网络目前的娱乐化趋势本身无可指责,但也没有更多的意义。它让人们开始思索这样的问题:在网络成为启蒙民主意识的工具之前,美国公众到底期望从这一媒介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计算机专家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有多少信息值得用昂贵的电子设备去传送?显然,几乎没有任何信息或者思想是必须用计算机网络的方式去传送的。加入网络的费用,通话费以及数据转换器的费用是昂贵的,人们完全可以订一打杂志和通讯去替代它们。不妨把计算机看成一次替代印刷字体的偶然性尝试。它可以在全球电子村的范围里储存不可计数的比特和字节,但这和重建民主又有什么关联呢?”

  《信息崇拜》读后感(五):二十年前的冷静预见

  无意中买了《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作者是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西奥多·罗斯扎克(Theodore Roszak)。

  这本书的功底扎实,所以能出一些新意。

  一般来说,关于信息科学方面,实在不忍心看书,尤其是英文书再翻译成中文书。因为IT技术发展实在太快,比如前两年还在预测WiFi还是WiMax,可能今年已经开始实现。

  这本已经半价的书,居然仍有一些相当有价值的观点。说明了真正扎实的学术功底与真正有洞察力的眼光,可以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看了一下中文版时间,1993年;而英文版出版时间则是1986年。想一下,咱们1986年前都在干什么?还在仰望电脑,把它与机器人等科幻小说相提并论的时候,更不要说互联网了。

  作者对于信息的冷静态度,而提出几个观点,到现在仍值得关注:

  1 关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来是否可以取代人工智能,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自己冷静的思考。也许是那时计算机技术还不如现在这么狂热,比如“深深蓝”还没打败过人类象棋大师。计算机是否可以达到人类智能的极限,一些学者仍持怀疑态度。像我的一位老师,仍不觉得google的出现,就能取代图书馆员。

  2 高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让更多的工人失业。剩下仍有工作的工人,比卓别林电影中《摩登时代》中的工业时代的工人更加像是机器的奴役。

  同时,如果不是文人相轻的话,作者对一些貌似学术的畅销书《大趋势》(奈斯比特)《第三次浪潮》(托夫勒),还有一些学说,“未来主义学”等持谨慎同意的态度。“虽然奈斯比特、托夫勒及其朋党思想贫乏,但他们无关痛痒的时髦词句支四处泛滥,正符合寻求花哨诱人的‘方便食品’去填充大众头脑的商业界和官员的需要,因此很容易在他们之间流行。”作者以准确而简洁的例子,美国教育考绩委员会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说明了这一点。

  国内关于信息学与人文科学交叉且有严谨的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学者或作者不多。姜奇平可能因为曾兼任大众媒体主编,曝光率较高。但是他写的信息学方面的理论文章,貌似严肃——比一般的IT作者好像学问研究及人文功底深厚些。不过,为啥他写的东西我都不怎么看得进去呢。所以,他的学问功底究意如何,不敢说。但是把严肃的问题简易说透的本事,估计仍需提高。

  同时题外想到一件事,作者是历史学教授,在中国的教育体系内被归入文科。以为文科就是软科学,学问就不严谨。这就是中国的文科越来越扶不上墙的原因之一。如果按国外的学科划分,计算机,历史等属于科学,相对应的是,艺术。教育切分成理性与感性思维为主导的两个领域,更加合理。而不是单纯从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还是社会来划分。余言后述。敬请关注:http://fromlondon.spaces.live.com。

  又,从单向街书店半价买此书,8.40/2+2=4.20元。书价低而有些实在的内容,有惊喜发现的感觉。但后来发现网上价格更低(2.50元)。却又不由叹道:什么世界是平的,都三四十块钱一本。

  书的中间章节易读性降低,或观点不够鲜明,也许是我读时不够用心。但因这个原因,我把原来的“力荐”调整成“推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信息崇拜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