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文字生涯》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20 03:37: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文字生涯》读后感精选

  《文字生涯》是一本由让-保尔·萨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1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字生涯》精选点评:

  ●大部分人的小聪明都是挤出来的、抖出来的,碰到了,那是造化;这本书中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接都接不住。

  ●7

  ●戏谑的文笔。。。。。。。

  ●还太年轻吧,很多隐喻和修辞不是很明了···

  ●不敢妄下结论。不过这种书看起来还是很费神啊。留待以后再慢慢读吧。

  ●趣味盎然 引人思考

  ●很薄,159页,可密度太大了。萨特的语句一个接一个蹦出来,大长段,说是自传,其实也不很贴切,因为这只是那一段童年的截取,到十岁打止。萨特是那种特别不讨人喜欢,瘦弱、安静到阴沉,却擅长装腔作势,脑子里住着古里古怪的东西的老头式的孩子。他讽刺,自嘲,可仍旧避免不了那种孤僻感。

  ●文笔确实不错

  ●一直以为作为哲学家的萨特更可喜,这本书是个小颠覆

  ●我们的一生都在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希望我们的存在有极大的价值,于己于人于世界,但到最后在追寻的虚无中发现,我们是赤条条的一个人,无别于任何人,具有任何人的价值,不比任何人高明

  《文字生涯》读后感(一):天时、地利、人和

  李欣频老师推荐,中心馆借的。

  我相信:读书也有天时、地利、人和。心情好时可能更容易读进书,无聊时或许读书会更认真些。遇到一本好书,同样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有些书,只是因为太早读到,所以才错过。就像有首里唱得那样,只怪我们相遇得太早。

  在网络学习室幽暗的空间里,基本读不进这本自传。1988年出的第一版,相信这样的长销书一定有其“经典”的地方,只可惜跟小样无缘。

  8.7.8下写于外公家

  《文字生涯》读后感(二):别出心裁的自传

  2005年是萨特年,这位法国上世纪思想界的教父具体有多牛我就不说了,这次买的是名著名译系列中的《文字生涯》。作为萨特的自传,《文字生涯》有别于我之前读过的同类型作品,它并不是以作者自身所经历过的事件为线索,而是以思想发展为脉络。因此,在这本书中,情节被大大地淡化,没有悲欢离合、时运兴衰,大部分的时间里,萨特都在进行自我内心的独白,对自己进行否定与肯定,态度真诚,语言幽默。在萨特浩如烟海的著作中,《文字生涯》确是一朵奇葩。不少朋友只知道萨特是存在主义者,且曾经拒领诺贝尔,而当你读完书中自信而洒脱的叙述之后,便会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顺便说一句,沈志明先生的翻译很不错,不愧是久居巴黎的学者,且又是萨特选集的编者啊。

  《文字生涯》读后感(三):摘抄

  “我不明白人们居然把我们散发出肥皂和香水味的世俗生活片段写进了整整一本书里。” “再说,我已经听不出是她的语言了。她哪儿来的这份自信呢?过了一会儿,我才明白,这是书在说话。从书里跳出来的句子使我惊恐不已,这可是真正的蜈蚣呵:音节和字母麇集在一起乱躜乱动,二合元音拉得长长的,双辅音哆哆嗦嗦的。朗朗的读书声中鼻音很重,虽然休止和换气时稍断一断,但仍旧浑然一体,抑扬顿挫地带着许多我不懂的词语向前流动,根本不答理我。有时候没有等我明白,就滑过去了;有时候我早已明白,却大模大样地摇来摆去一直拖到终点,连一个逗号也不给我落下。毫无疑问,这篇弘论不是为我而发的。至于故事,则经过一番节日的打扮。” “我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因此应该消失。我始终处于即将消亡前昙花一现的黯淡状态。换言之,我被判了死罪,随时都可以对我执行死刑。但我竭尽全力拒不服罪,并非我留恋我的生命,正相反,恰恰不留恋,只是生活越荒诞,死亡越痛苦。”

  《文字生涯》读后感(四):朝花夕拾般的心灵回眸

  文字生涯,读完了,终于可以换口气了.

  一气呵成的心灵成长史,有似意识流般的汹涌,裹胁了成长经历和思想流变.读起来很累,有些理不清晰.

  '我读过缪塞,知道"绝望之声是最美的歌",所以才决定设下绝望的陷阱来捕捉美';

  '我赤手空拳,身无分文,唯一感兴趣的事是用劳动和信念拯救自己,这种纯粹的自我选择使我升华而不凌驾于他人之上...'

  '信仰即使根深蒂固,也从来不是自在圆通'.

  这些语句,似乎表明他在寻找思想的出路,企图寻求写作(工作)的意义,为那些作品,那些言论寻找价值,似乎在探寻或树立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过程艰辛、苦闷,尽管如此,但必须顺着这根藤条而上,因为下面是深渊万丈,不得已而为之,寻找生的意义,而千辛万苦寻来的只有虚无。

  如此深沉绞杂的思想,恐怕不是童稚的心灵所能产生体悟的,萨特想回到过去,但却不能,如他所说,“过去的我不在了,上月的我消失了,昨天的我死了。”

  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现在种种譬如今日生。

  《文字生涯》读后感(五):任何想对这本书进行评价的企图,都是一次冒险

  尊重自己的感受,并且敢于表达,遂成大家。因为我们太不懂得尊重自己的感受,更羞于去表达,即使我们做到以上两点,也未必表达得清楚,所以我们成不了大家。萨特做到了,而且表达得非常明白,可以想象,译者应该也译得很顺手。

  只须随手拾一段文字,就明白萨特为什么是萨特。他叙述了一件童年往事,也许这是无数人都曾有过的经历,但却没人能象他说得这么刻骨。小萨特终于盼到了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当姨妈让他在一份问卷上写出自己的理想时,他模仿着大人的口吻写下:献身某某伟大事业以成为英雄云云,写毕非常得意呈交上去,只等一如既往的夸奖和惊叹。没想到被姨妈当面指责过于做作,并告之大人们想看到小孩子真实的想法。小萨特一下子下不了台了,就自己跑到镜子面前去做鬼脸。萨特对自己到镜子面前去做鬼脸时的心理状态作了细致入骨的描述,就是这一段心理的描述,足以让无数人对写作绝望,他怎么可以把我们无法自处的尴尬心态洞悉得如此细微?为什么我们自认为阴暗卑下不敢示人的情怀,他却可以如此条分理析的坦然解剖?如果达不到他那种境界,写再多的文字又岂不是在谋杀纸笔?

  读读萨特吧,不为看清萨特,只为了看清自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文字生涯》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