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道教史》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20 02:47: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道教史》读后感精选

  《道教史》是一本由卿希泰 / 唐大潮著作,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5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教史》精选点评:

  ●蒋朝君老师宗教学文献综述课程所用书,每次上课讲一节,无聊得很。老先生开创之功不可没,然论述实在枯燥无味,读完引不起我对道教进一步探索的丝毫兴趣!

  ●我决定认为我已经读完它了。反正剩下不多,我好久都没去碰了。内容非常单一,没办法道教就是这么发展的吧,然后到了最后大概五分之一,啧啧,根本不用看了,太特么马列了,前面五分四其实已经够马列了。

  ●补记 可以读

  ●没买到另一本,某某框架下的宗教史。

  ●作为已经出版了二十余年的书,此书由订正之必要。

  ●很不错的入门教材

  ●很全面的一部道教入门书籍

  ●通俗易懂,适合为做论文浅尝辄止的我~

  ●遗憾,两位作者完全不懂道教

  ●川大的道教研究挺强的。 一开始的道教...后来的道教... 范文澜站在批判的角度写《唐代佛教》,卿老先生则对道教有一定倾向性,所以感觉也不够客观,比如我觉得有的皇帝倒不是崇道,而只是加以利用;宋高宗倒不是纠正弊端,而是没钱才盯上了道观,等等。

  《道教史》读后感(一):道教史暂记

  文中的注释皆出处,作为一个读者,这种重复的使用一本书中的出处注释太影响观感。内容对普通大众不友好,大部分都是各种史料的堆砌,感觉被史料所累。

  但讲道教的这方面,还是值得看看的。

  对于宗教这方面,除了佛学,在国内,如道教,神秘学等等感觉靠谱的宗教书本还是比较少,要么年代也比较久。

  19.4.16日写

  《道教史》读后感(二):搜隐

  卿希泰先生的道教史经过了修订,仍然是最值得参考的道教通史。他真正能够跳脱于考证之外来谈一种文化发展的大势,具有反思性特征。

  1190年,金章宗以惑众乱民为由,下诏罢全真道。但到了1214年杨安儿等起义,驸马都尉讨之无功,丘处机出来安抚就平定。之后又谈论全真道鼎盛的原因,有一条是,战争中的广大群众流离失所,为他创造群众基础。

  萧辅道的太一道也比较受元朝重视,但后来可能融入了张灵正一派。

  《道教史》读后感(三):道教史

  写得很一般,排列史实,没什么分析,感觉看完之后你也不知道道教到底是怎么想的。可能这就是那一代人学问上的缺陷吧,看问题比较老套,敷衍。

  从结构上说,完全按朝代来写,列举各个皇帝对道教的态度和措施,对于道教内部的发展,作者似乎进行了描述,但沉闷得让我回忆不起来道教是怎么发展的了。当资料使使还是可以的,没事不要看这书。啃一啃《周易参同契》《真诰》《云笈七签》《黄庭坚》等传统道教典籍可能比看这本道教史更容易了解道教。

  报告完毕!

  《道教史》读后感(四):五分钟带你看完半本书

  去成都前读的一本书,写的很不错,内容详实,条理清晰。道教区别于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的特殊性表现在:它不是由某个教主在短时期内创建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道教诞生的社会条件:一,深重的社会危机。二,汉代通知思想的宗教化。三,佛教的启示和借鉴。最早的道教经书是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随后出现的是汉顺帝时《太平清领书》,又称《太平经》。诞生于东汉顺帝、桓帝时的早期道教两大派别,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正一道。创立者是沛国丰人张陵,人称张道陵、张天师。创立于东汉顺帝时的西蜀鹤鸣山。

  汉代是道教的孕育和草创时期,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标志着道教的正式产生。黄巾起义使统治者对道教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警惕。于是采取了两手政策,一方面加紧镇压,另一方面则进行利用与改造。这样就使得道教从曹魏时期发生了分化。一部分教徒向社会上层靠拢,为统治者服务;一部分教徒隐遁于山林;还有一部分继续活动于民间。

  魏晋时期道教不断分化,出现了代表上层统治阶级利益的新道派(葛洪,上清,灵宝派),民间依然传播着通俗形式的道教,如李特、李雄领导的流民起义;孙恩、卢循起义等等。

  南北朝时,对北方道教进行改造的是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新天师道,符合统治阶级利益。)。在北方还兴起了楼观道(特别重视道德经。)

  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既与天师道有关系,又传承葛洪一派;既被上清派奉为第七代宗师,有跟灵宝派有莫大关联。通过对道教的教规、仪式的改造,使得道教逐步定型。

  齐梁时,茅山道士陶弘景继续吸收儒、释两家的思想。为道教建立了神仙谱系,通过编著《真诰》,对道教传授历史作了整理。,发展了道教的修炼理论,开创了茅山宗(上清派)。

  《道教史》读后感(五):归纳整理——其实看完还是懵逼的

  书上说,龙虎山正一派(张天师一系),茅山(上清派),皂阁山(灵宝派)合称“三山符箓”。但网上搜了一下,这些貌似都是正一道。也不知道啥时候合的,或者本来就是从正一道分出来的……

  -------------------------------------------------------------------------------------------------------------------------------

  从事巫术者,女称为巫,男称为觋。前后汉交替时,部分方士逐渐成了道士

  道家:道家的发源点。与道教有别,但是典籍被道教所用

  庄子:通过某些方法修道,可以成为无限神通的“真人”、“至人”、“神人”

  入水不会淹,入火不觉热,悠然而来,倏忽而往,以至于乘云气,驾日月,御飞龙,遨游于太空,与天地同寿,具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特意神通。

  汉代

  创始道教——五斗米道

  又称天师道、正一道或正一盟威之道,创立者张陵,道门内又称张道陵,正一真人等。子张衡为嗣师,张鲁为系师

  推崇掌门:老子

  崇尚符箓,巫术。为人治病时,令病人饮符水,居静室思过。并继承了关于天官(天帝)赐福,地官(地祗)赦罪,水官(水神)解厄的神话传说,令病人自书姓名,服罪,悔过之意的文书一式三份,一份放入山上,一份埋入地下,一份沉入水中,称作“三官手书”。

  初创时,要求奉道者和求治病者缴纳五斗米为“信米”,因而得名。

  五斗米道又称鬼道,张鲁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为“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

  之后演变而出的其他教派:上清派,灵宝派

  之后演变出的经典符咒:正一天心雷法

  唐代

  掌管道教的朝廷机构:崇玄署

  唐代兴起的教派:茅山宗(茅山道士)

  兴起的原因:老子姓李,巩固李唐皇权

  崇尚外丹术(之前称作金丹,后为了与内丹派区分故改名),即用炉鼎冶炼铅汞等药物,制作长生不老药。丹砂和黄金不怕火烧,埋入地底永不腐朽,因此常被用来炼丹。丹药名目繁多,有九鼎丹,太清神丹,九转丹等。烧炼方法有炼(加热),煅(高温加热),养(低温加热),炙(局部加热),抽(蒸馏),飞升(升华),淋(过滤),浇(冷却),煮(遇水加热)等。

  著名道士(炼丹家):孙思邈,陈少微,金陵子等

  北宋

  符箓科教道法十分兴盛。重要场合需要道士设醮建斋做法事。龙虎山正一派(张天师一系),茅山(上清派),皂阁山(灵宝派)合称“三山符箓”。

  其他符箓派:神霄派(五雷符),天心派(三圣符,黑煞符,天罡大圣符)

  故事:林灵素与神霄雷法

  北宋是神霄派鼎盛时期,“天有九霄,神霄最高。”自称雷法出自上天神霄玉清府。

  创始人王文卿《五雷大法序》:以我元命之神,召唤虚无之神,以我本身之炁,合彼虚无之炁,加之步罡诀目,秘咒灵府,斡动化机,若合符契。运雷霆于掌上,包天地于身中,曰旸而旸,曰雨而雨,故感应速如影响。

  内丹派初始于隋代道士苏元朗。北宋兴起

  以精、气、神为炼丹药物,称之“三宝”。精,指人身水液中的精华,是一种具有生命活力的原始物质;气,指具有推动运转作用的生命能量,神,指精神。精的作用是化育,神的作用是觉知,主宰。

  精气神可分为先天与后天。先天精气神,为元精,元气(炁),元神,后天精指淫媾之精及其他体液,后天气指口鼻呼吸之气,后天神为思虑之神

  后天精气神属于阴滓,不堪为炼丹所用。但是,后天也是先天所生,非后天不能成就先天,先天为后天之体,后天为先天之用。所以,欲返先天,须从调理后天做起。而一旦返回先天,后天亦可以固精,气足,神灵。

  性命双修:性者元神,命者元气。修行方法,一“先命后性”,从炼精化气入手,循序渐进至炼神阶段,在参合禅宗了彻性源。二“先性后命”,即先澄心寡欲,识心见性,然后再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修炼命功。三“性命一体,性主命从”,认为只要了性,自然就可了命,未必要专门去修命。

  南宋

  正一派成为江南众道派的统领,主领杭州龙翔宫。张可大多次应诏行斋醮之事赈灾。南宋时期符箓派兴盛,符箓派吸收内丹思想

  茅山道士萧应叟:修炼内丹不但“长生不老,与天齐休”。而且能使真炁外布,救万病,除妖邪,动风雷,挟万物,拔幽魂,是“无量度人”的上品之法

  出现白玉蟾创始的金丹派南宗,继承了内丹学说,“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白玉蟾撰写多部雷法学说,是各道门融合的结果。《道法九要》——立身、求师、守分、持戒、明道、行法、守一、济度、继袭。

  “天地之间,衣食自然分定,诚宜守之,常生惭愧之心,勿起贪恋之想。富者自富,贫者自贫,都缘夙世根基,不得心怀嫉妒。学道惟一温饱足矣,若不守分外求,则祸患必至。”

  南宋金代,女真族和汉人文化的融合,创造出全真道,主张儒释道三合一

  元代

  全真道达到鼎盛时期。因为一、蒙古统治者(成吉思汗)的扶持;二、连年战火,饱受战争之害的劳苦群众为传教创造了群众基础;三、掌门人丘处机善于审时度势,为道门制定了可行的发展计划

  元代第二次佛道大辩论,全真道遭到打击,不少涉及佛道关系的道书被烧毁,结束了其鼎盛时期

  后全真道(也被称为北总)南传,金丹派南宗归于全真道,定居武当山

  明代

  出名的道士:全真道张三丰

  朱元璋创设度牒制度,道、僧持有度牒,才算国家认可的正式出家的僧人、道士,享有特权,如免徭役、税赋等

  朱棣尤其推崇武当山真武神(玄武),在武当山大设道馆。原因:为靖难制造舆论。朱棣起兵在北方,玄武代表的也是北方,而真武神从元代开始就在民间十分流行,所以朱棣借真武神的名义,获得民众的认可

  明宪宗制定了传升制,升迁官员不经执掌大臣议决,直接由皇帝决定,由宦官传达指令。逐渐发展成升迁僧人和道士的专属政策,道官数量迅猛激增

  除此以外,度牒制度也遭到破坏,明宪宗时期发了不少空度牒

  明代初始时对道教推崇但也克制,后期则愈演愈烈,不少道士把持朝纲

  民国

  20世纪20年代,沈太清宫主持葛月潭道长将宫内收入结余全部拿出来周济奉天老百姓,办学校、开粥厂。在冀鲁大旱时,夜以继日作画义卖,用所得全部救济赈灾。

  道教徒投身抗日之事也时有发生,比如南岳佛道救难会

  1912年,创立了全真道的全国性组织——“中央道教总会”

  同年,创立了正一教的全国性组织——“中国民国道教总会”,以龙虎山天师府为本部,以上海为总机关部

  现代

  道教徒的经济来源:香火钱以及田产收入。规模较大的宫观都有为数不少的土地,可以租给农民,也可以由道教徒自己耕种

  ——关于三尸的小知识

  《易内戒》《赤松子传》《河图纪命符》称,人身中有三尸,三尸之为物,实魂魄鬼神之属也。欲使人之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

  《太上三尸中经》曰:

  人之生也,皆寄形於父母胞胎,饱味於五谷精气,是以人之腹中各有三尸九虫,为人大害。

  常以庚申之日上告天帝,以记人之造罪,分毫录奏,欲绝人生籍,减人禄命,令人速死。死後魂升于天,魄入於于,唯三尸游走,名之曰鬼。四时八节企其祭祀,祭祀既不精,即为祸患,万病竞作,伐人性命。

  上尸名彭踞,在人头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发落、口臭、面皱齿落。

  中尸名彭踬,在人腹中,伐人五藏。少气多忘,令人好作恶事,噉食物命,或作梦寐倒乱。

  下尸名彭蹻,在人足中,令人下关搔扰,五情勇动,淫邪不能自禁。

  经曰:三守庚申,即三尸振恐;七守庚申,三尸长绝。乃精神安定,体室长存,五神恬静,不复搔扰,不迷不惑,不乱不淫,瞋怒平息,真灵卫佐,与天地相毕。每夜临卧之时,叩齿三七,以左手抚心上,呼三尸名,使不敢为害耳。

  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恬淡无欲,神精明,积众善奶服药有益,乃成仙

  ——道教的仙境

  道教称神仙的居所为仙境,源于古代神话,以昆仑山为中心。《山海经》有言“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

  随着滨海地区交通发展,又有了“海上三神山”之说。从齐威王、秦始皇到汉武帝,一直在想着寻找三神山求取不死之药

  道书中,东方朔所著《海内十洲记》,称昆仑,方丈,蓬丘等三神山为三丘。称祖、瀛、玄、炎、长、元、流、生、风麟、聚窟为十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道教史》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