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眼》是一部由理查德·马昆德执导,唐纳德·萨瑟兰 / 凯特·尼利甘 / 克里斯托弗·卡赞诺夫主演的一部爱情 / 惊悚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针眼》精选点评:
●本片根据英国作家凯特·肯恩最畅销的小说《针眼》改编。目前该小说已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销售量达一千万册以上。并入选“美国推理作家协会”评选的一百部最佳推理小说。《刀锋冷》讲述的是二战诺曼底登陆前,德国代号“针”的间谍发现了盟军准备攻打诺曼底的计划后,逃亡中发生的故事。本片情节非常的
●Donald Sutherland!
●7/10,当年看的录像带很不容易啊
●针眼同志用了50分钟时间就完成了收集情报工作,顺便捅了N个人,被暴风雨挂到了那个岛上,然后用了相同的时间跟女主搞了场轰轰烈烈的狗血虐恋
●很混搭的片。元素还真多:谍战、杀手、爱情、畸恋、孤岛、情色...三个主角演的都还不错!
●电视台放的时候居然没把床戏什么的删去,印象很深刻
●老派的谍战片,非常迷人。
●讲述二战诺曼底登陆前,德国代号“针”的间谍发现了盟军准备攻打诺曼底的计划后,逃亡中发生的故事。
●开始的半小时硬度还够,后来就拉稀泄了。
●难看得要死,看到一半懒得看了
《针眼》观后感(一):战争中的爱情
整个作品都贯穿着惊心动魄的场面,德国的王牌间谍"针"的最后功亏于溃,只是因为他动了感情,才被"眼"所发现消灭,从而导致了历史的改写 "你不要怪我,我也是为了我国的人民",不仅有所动容,假如和平时代,他们将是多么美好的一对情侣,可是战争把他们一步步拉近又走远,为了更多的人而变成了仇人 一份好的长久的爱情,除了有大的环境背景外,还需要善良,才能让双方的良知更加靠近,感情更加深厚。
《针眼》观后感(二):《刀锋冷》:英雄末路,爱欲致命;悬念和阴谋令人不安,惊悚和高潮让人难忘
《刀锋冷》:英雄末路,爱欲致命;悬念和阴谋令人不安,惊悚和高潮让人难忘 @笑独行[编评] 【影片笑独行解题】 《针眼》(Eye of the Needle,刀锋冷、以牙还牙,英国,1981) 战争间谍与爱情题材经典。英国导演理查德·马昆德(Richard Marquand)代表作。根据英国作家享有盛誉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1944年盟军登陆诺曼底前夕,心狠手辣、从未失手的德国间谍“针眼”的乖舛命运:在发现盟军大量集结于英国东南部沃什湾根本就是一套骗人的把戏后逃离伦敦,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将情报送往柏林,却不料在“风暴岛”上遇到了一个让她激情澎湃、温情泛滥的美女少妇,让他在关键时刻犯了一个任何职业间谍都不该犯的错误……战争和历史中决定胜负和命运的偶然因素。英雄末路,爱欲致命,“世间最毒妇人心”。悬念和阴谋令人不安,惊悚和高潮让人难忘。唐纳德·萨瑟兰(Donald Sutherland)、斯蒂芬·麦肯纳(Stephen MacKenna)、 凯特·内里甘(Kate Nelligan)、克里斯托弗·卡赞诺夫(Christopher Cazenove)等主演。 笑独行补注:该影片所本同名小说为英国大师级历史小说作家福莱特(Ken Follett)代表作兼最畅销小说,曾获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爱伦·坡最佳小说奖。该影片为R级片。影片中女主人公扮演者内里甘有裸镜。影片中女主人公的丈夫原为RAF战斗机飞行员,不幸在一场车祸中失去双腿,女主人公与丈夫的关系很容易让人想到D·H·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央视六套电影频道曾于2007年6月播出国语配音版,片名译作《刀锋冷》。IMDb该影片评分为7.1分。 【影片DVD影碟封面、海报与剧照】 (2018年12月)
《针眼》观后感(三):古典时代的英雄
看了一部挺老派的间谍电影,男主最后的动作令人动容。 我只能说些浅俗的话了,因为好的故事一如好的音乐,任是怎样的喝彩都只显得浅薄而多余,—— 我于是知战争决然不是解恨的事,而往往反之。而手撕鬼子的神剧,何止多余。 不讳言自己对西方人的倾慕,至少战争一事,愿赌服输方君子。假如川岛芳子已经自认是满洲人,那么再叫她汉奸,就是不知趣的事。胜则胜之,何必辱之。又如一战中英国尚抵制巴赫,二战中径自广播贝多芬鼓舞士气了,而不以为忤。 但这都还是题外的话。
想起上个月看的另一部电影,据一部19世纪初的德国中篇改编。也是深夜,看后意颇不能自决,直到写下很多。 古希腊人不以沉思自省者为有内心世界,而以为深入公共事务、有分担有担当者,才鉴得出心魄。 那个中篇,以进步文学史家的金线,或都嫌太短:他没看到农民的力量,他反封建的革命性还不够彻底云云,—— 这种话,知者自知当笑话看。 令我不能决而必决的,是其中人物一种态度,或曰美德。若现代文学可以贬损的话,我以为那一种美德,是并不肯「代表」别人的美德。寡居在娘家意外致孕而为父母逐出家门的女儿,并不知道自己可以自然去代表被压迫的谁,去反抗她的父母,打碎她眼中父母代表的谁;他的父母不能接受女儿的怀孕,而重视名节,也并不表现得是王玉辉一般的腐儒,或是鲁四爷一般的虚伪冷酷。 更显明的讲,从众并不等于免责,而守则必期于慎独,就是对上帝负责。或者更显明的讲,罪并不就等于耻:罪人依然可以担责,自信清白者也依然可以上诉:其余相关人,并不能放弃对其以人待之的义务。换言之,并无权取消罪人之为人的平等。 而这些,也纯属他们之间的事。一如古典的戏剧,其中是非常明确的冲突,每个人都默认自己是可以对自己的选择负全责:否则,还可以去死么。既然死的选择,也认为是自愿的(哈姆雷特);那么犹生之时的其它选择,就不可以说是被迫的、是不得已的、是可以豁免于全责的。 这是一种古典时代的磊落。 因为如果现代文学可以贬损的话,那么它与古典时代作品的区别,有如独白之与戏剧,有如大街之与法庭。戏剧是明确的冲突,是有限的世界,说出来的,都是听得到的;而听得到的,必定是有回复的:这是一整个掷地有声、彼此respond,而各有所终的。而独白,是独白者并不觉得自己有对他人,负有「公开可行的理解」的义务的,他甚至不相信有这可能。法庭是处理明确的一件事的,「相关性」是受到严格的检验的:不相干的,就绝没有必要讲,而徒增蛊惑、延搁,使人昏惘、软弱。而大街,却是无穷的嘴巴、面孔,此起彼伏而又无可定形的复调,大街上的公众也人人可以围观,可以点评的。法庭里人只对事件相关人负责,只回答对方的诘问,接受法官的裁断,—— 但大街上,呵呵。 我并非在讲孰优孰劣,因为这必然堕入另一个坑。 陈腐的语言,并非是表达的捷径,而只是观念的泥坑。因为捷径是既勤且快者才有份的,但陈腐的语言却属于懒鬼。并非讲孰优孰劣,而只是道出今夜发现。明天也可能觉得古典的作品明确激烈但是不容读者悠游,不容代入者藏身,转而想读现代的文学,—— 但并不取消今夜的见解。 这又是古典时代的一种美德。仍以那部电影中的故事为例:胜者并不必去追讨败者发动战争的权利:除非他的战争,已与别人的不同。胜者并不觉得欣赏敌人,与其自爱和爱国,是矛盾的事。分清什么,并不就意味着取舍。 取舍什么,也并不就意味着正邪。现代文学中常弥漫有一种无所不至其极的「反思」的气质,其实只是话痨,自我解构到荡无所归。自以为凡事追问到根本,其实只是任性。因为照古典时代人的理解,一件事,只有与之直接相关的人,方具备完全取舍与干涉的权利。一如议会只开放给有产者,因为有产者才有能力、有心对共同体负责。于是古典时代的「恶少年」,战时只特别与赘婿、商人被征发,却绝想不到可以去反战。 或者说,恶少年也是纳税人,其有反战的权利,一如反对政府乱花钱。但此诉是其质疑的权限,而非质疑的理由。至少在古典时代看,以战争带来牺牲惨厄为理由而反战,是十足可笑,而乳臭未干的。因为战争必有牺牲,明智者当以战争并不能解恨、反更新添为辞,或者避免愚蠢的战端,或者必不可免时,死伤既不可免,那么战后消毒,消除瘟疫,免得死者未及恤,存者犹脑残,—— 是其责任。
高中时见过一句话,「现代人会有他的空虚、孤独,但这种空虚感同古罗马人感受到的那种空虚感,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这话今夜一感更分明。一如古人有悲剧,现代人只有怀才不遇。古人是认为他无处可去的,也不想去,命运对他是非我莫属,世界对他是一览无余:普罗米修斯就甘受着秃鹫的啄肉,西西弗斯永去推他的石头,苏格拉底从容饮他的鸩酒,哈姆雷特也 to be or not to be ; 但现代人却永远矫情的以为他「在别处」。
我自知是思大于行,远大于行的人。假使我投生在古典时代,恐怕活得会比今天还要边缘。我隔岸观影,甚赞古典人格的刚烈明决,行大于言,以行言事;但若我身在其中,恐怕只是个逍遥的懦夫,或者至多良心发现,但也止于纠结,绝做不到果断。可是这并不妨碍我欣赏古典时代的英雄。罪人也可以拜耶稣的。
完。
201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