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是一本由梁慧星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1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精选点评:
●适合论文入门
●对博士论文的写作有指导意义。
●大家就抄吧
●我觉着梁先生写的这些个东西看起来容易,真用起来还是得一个人慢慢的摸索啊摸索。
●干货很少,满篇论文大纲。
●废话、套话太多,铺垫太冗长,和真正意义上“写论文”有关的成分太少。写论文的本质是面对问题,能够迅速建立起一套整体的抽象思维模式,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取得将思考过程概括转化为缜密的书面语的能力,同时能达到平实、严谨、凝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随便堆砌点支离破碎的僵死套路都能叫做“教你写论文”,虽则当下国内同类的“教你如何写新时代八股文”的书大抵都只有互相粘贴复制拼凑点破烂来骗钱的这个水平。梁慧星先生本人自然是有名的学者,但学术建树实在无法等同于个人在专业论文写作技巧一项上授业的能力。
●受益匪浅。静学姐的推荐~
●是写给硕士生跟博士生看的,不过并不艰深,本科完全能看懂也比较实用,个人感觉很有帮助。写的很简单浅显,但是那种用深厚知识衬托出来的底蕴不得不说很让人敬仰。道理简单,但要做到真的不容易,要下功夫的。
●有用。
●其实只认真看了附录。
《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读后感(一):法学论文方法论
可以说很简单,但也很全面,起码教了我们写论文的起码方法。当然,这是针对博士生学们论文写的,可能对于本科生用处不大。我觉得以后的写作过程可以借鉴。
其实方法就是很简单,没必要长篇大论来写。其实不只对法学学生,对于其他专业也是有益处的。
《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读后感(二):内容尚可
内容尚可,但作为写论文的入门作品太深,作为深入研究的文章似乎又觉得浅显。所以建议浏览一遍即可。但书中提出的若干要求还是非常精彩的。到底大家之作。
无奈的是,就连梁慧星这等大牌学者,思想也并未脱离“纯粹法学”的樊笼,殊为抱憾。
《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读后感(三):也就是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书目吧。有些落伍过时,学术指导性不大
不过如此。而且已经落伍了。如果还停留在"从...通说,还是从..说"的水准的话,未免太outdate了。也就本科生毕业论文看看当做指导书目吧
对梁慧星本人无所谓好感恶感。但是很奇怪的是,他的书,一点都不喜欢。听了一次演讲,同样觉得味同嚼蜡。
真奇怪。
《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读后感(四):不是它的错
因为是学习用书,
所以一直不想去看。
在当当上闲逛的时候看见这本书,
纯粹出于对梁彗星的“敬仰”(加之便宜,打折之后只要几块钱,反正都要付邮费,就当多买了个冷饮吧~)购下此书。
到手之后拿起来翻了翻,
似乎从体例上来看没有让人有眼前一亮之感,
翻了半个小时,没有什么收获,也就放下了。
现在还没有仔细看完,
也许就上来豆瓣说话有些不够资格,
所以先言明自己是没有看完的,
大家对我的话要批判而观之。
但我也估计不会再看了,
又多了一本打入冷宫的书~
看在是梁彗星写的的份上,
还是来豆瓣纪念一下吧。
吼吼~我也算是对得起你了^_^
又也许我讨厌它真的不是它的错,
只是相对于学习用书,我总是更喜欢闲书而已×-×
:梁彗星的那本《民法总则》我倒是看完了的,其实也不咋的,但是在大陆的民法教科书里面,已经算是简明扼要了,不容易。
不过自己倒是觉得大陆的话,魏振瀛的那本《民法》的总则部分,比梁彗星的更明晰些。虽然在法律行为部分体系有些混乱,意思表示部分也写得太简略却又乱,不过到底是老学者,还是写得力求严谨的。
不过相比起来自己认为还是台湾王泽鉴的《民法总则》成体系清晰明确得多~~ 好书。
《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读后感(五):于我而言 是对法学学习的反思
在毕业论文的写作陷入一种难以言状的停滞不前之时,我决定耐下心来,一字一句地读完梁慧星先生的这本《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读此书的目的,自不待言,论文也终于可以动笔。然在阅读过程中,偶有字句直戳人心,发人深省,令我感慨学习法学已近四年,为何直到本科毕业之际方明白这些道理,但所幸任何道理的明白都不会嫌晚。
依梁先生之言,博士、硕士研究生应当在第一学年结束前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我虽然要到今年九月份才硕士研究生入学,但是通过前辈师兄师姐们之口,对于硕士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已有所耳闻,大多数人都是临近毕业时才会草草确定选题在第一学年结束前确定选题的廖若星辰。如此这般,又怎么可能有充分的时间去研究这一问题并在自己的论文当中反映出自己的研究过程呢?不禁感慨,做“研究生”三年又“研究”了些什么呢?又花了多长时间去做“研究”呢?
梁先生在谈及学位论文的学术见解时,数次提及“要有胆识,要敢于坚持真理”。但是面对大量的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面对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内的诸多学者反复论证的学术观点,我们往往很难做到独立思考与判断。我自己阅读论文的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就是,但凡阅读具有一定学术权威的学者的文章,总是会在不自觉间承认他们观点的正确性,却鲜有反思与批判。其实,最终是否会去批判他人的观点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要保有这种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意识,而不是人云亦云。当然,梁先生也花费极大的篇幅批判了一篇所谓追求创新但实际却并不符合法理且充满漏洞的文章,诚如先生所言:“不能自圆其说的所谓创新,于法学理论和法律实务无任何实益可言,不过是毫无意义的空气振动罢了。”
梁先生在谈及学术论文的社会责任时,想必是非常激动的,因为透过他的寥寥数语,我放佛真切地感受到先生对于法律人培养和坚守社会责任的渴盼,一句句犀利的追问让我不得不扪心自问,对自己曾经制造的那些“学术垃圾”感到无比的羞愧。我曾经也是满怀着虽然稚嫩但却无比赤诚的法律信仰开始学习法学的,然而在一次又一次的逃课之后,在渐渐习以为常的期末考前突击之后,在所有的汲汲营营最终也只是为了取得保研资格之后,我早已忘记了法律之信仰究为何物。我无法代表我身边的每一个人,但是我也深知如我这般的人绝不在少数,所以当我读到梁先生所说的这一段话时,我的眼眶竟红润起来,对过去的悔恨与羞愧、对未来的踟蹰与坚定就像潮水一般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