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盛放》是一本由香港電影美術學會著作,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HK$230.0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繁花盛放》精选点评:
●一堆電影截圖,實質內容不多,文字參雜在圖片裡,看不真切
●很好的幕後資料
●可以当作小时候哪些影响我改变我的电影的年鉴来收藏,虽然讲的不是那么深入,但是我看到了我成长的纪录。虽然...你爷爷的又是200大洋贵死了
●斑斓炫目的色彩,予我一个光怪陆离的香港,微醺的暖黄空气,呼吸都是太阳的味道。流年东去,记忆中的城市不曾褪色,驰然鲜活,坐落在河岸,在天边,在远方。
●很好的幕後資料
●230块买的 比较坑爹的价格~
●《胭脂扣》:三十年代像一幅南宗的工笔画,例如重彩,笔触幼细,是一种以花鸟图案堆砌成的糜烂感觉;而八十年代则像北宗的泼墨画,所谓「远山无树」,不讲究细节肌理,以表达一种冷漠疏离。
●很客观 不累赘
●都是些香港老电影 电影美术指导做得不错 大一买的书
●从美术指导的角度写香港电影的美学与起步变化过程案例记录。包括构成要素、人员与好莱坞区别等。 不得不佩服发展到90年代的香港电影场景美学,即使是92红玫瑰对白玫瑰,今天看来仍然潮到不得了~
《繁花盛放》读后感(一):图文并茂 诚可读
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好的关于电影美学的启蒙书,虽然它本质上应该不是一本蒙书。
节录的很多电影图片配上适时的文字讲解,使我更清楚的了解什么是一部电影美学的基本元素,以及这些布景道具服装在电影中怎样更可能的烘托气氛。
此外,也算得上是一本香港电影目录,可以依此查找你感兴趣的电影:)
《繁花盛放》读后感(二):风格即原则
香港64部电影美术记录,一本清晰生动的书。每部电影,都由导演和美术指导言简意赅的道出电影的美术意念,亲口告诉我们形成一部电影风格的原始动因。
其实风格就是原则。电影是一个集合了庞杂门类的综合艺术,拍摄一旦开工,导演对电影的控制力完全依赖对电影的原始构想,在拍摄之初拟定的简单原则。好导演明白,一部电影只能开出一朵鲜花,而一朵鲜花的盛放,只来自于一粒微小的种子。
几乎每一部电影,导演的创作意念都或多或少受到某一种艺术的指引。1993年徐克拍摄《青蛇》,是受到了《聊斋》插图的影响,对青蛇的美术要求,简单明白就两条:一,线条都是圆的,没有直角;二,只突出主要东西,其他一律简化,比如街上的人不是穿白就是穿黑,主角的服饰才能有颜色。美指雷楚雄参考了唐宋古画,床是床,几是几,最多旁边一把椅子,没有杂物。
这就是《青蛇》的美术风格。创作有万千的可能,没有原则过程中会看不出好坏心理打鼓。原则是用来坚持的,坚持就形成了风格。
《繁花盛放》读后感(三):繁花盛放——香港电影美术1979-2001(节选)
我想拍一部“有性格”的戏。其实,我最向往的人物是古时的荆轲、聂政等。他们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我佩服他们的地方,不是他们的刺杀事迹,而是他们肯付出生命去坚持的信仰,就是那种“有义气”的表现。
我并非喜欢张彻的暴力处理手法,但他描写情、义方面很靓、很潇洒。另外,对暴力场面的处理,我是故意强调的。我用血、死去达至一个夸张的效果,令观众害怕,使他们感到黑社会或无形的极权势力的恐怖。
中国电影一向的表现太含蓄了,也太没风格,对观众来说没重看的价值。中国人要开放些,显示自己的真,再把这些性格放在电影里,就好了。(导演吴宇森)
++++++
吴宇森本来想似电影Taxi Driver般污污糟糟,但徐克要求有城市感,干净点,斯文点。Mark哥身处中环、一身上流社会人士的打扮与下层社会的猪肠粉小贩档形成对比,表达出Mark哥不拘小节的性格。(美术指导雷志良)
++++++
整部戏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大褛,很浪漫。浪漫风格很适合吴宇森。除了设计发仔要穿大褛之外,人人都要穿大褛(港产片从来没有见过)。导演的坚持很重要,当时穷得要命,但他说即使不修饰场景,都要做大褛。(服装指导余家安)
《繁花盛放》读后感(四):文艺是不是艺术?
我是一个浅薄的人。
我不是文艺青年。
我不文艺。
我也不艺术。
前几天在一个艺术生的家暂住,他一直推荐我看贾樟柯《24城》,我说自从看了山峡好人,始终没看明白后,我就发誓我再也不看贾樟柯了。我是浅薄的人,我看不懂贾樟柯。于是,艺术生开始滔滔讲解《24城》如何如何讲究美学,如何如何构图,如何如何讲究色彩。每个镜头都很像一副油画,他说。
我一直再问他,也问自己,“是么?”“真的么?”“每个镜头都像油画?”有时候,看国内电影,我总觉得被忽悠了。我努力尝试去理解,去体会,去碰触,去感官。那个艺术生最后说,“亏你还看过那么多书呢!这么深刻的东西你感觉不出来?”
或许他说的都是对的,或许贾樟柯是拍了好电影,或许《24城》《三峡好人》都是好电影,可是我对有的人说的还是无法理解。
又或许我也是对的,艺术生是从艺术的眼光去看电影,去讲究里面的摄影角度色彩搭配,去评论电影画面给人的美感;而我只是从基本的尝试去看一部电影:首先这部电影是不是符合常识逻辑,其次电影的故事性与情节安排,再者看演员的演出表达,最后可能就是看电影是否值得思考。我的意图本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艺术生则期待“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依。”
美学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繁花盛放》便是一本电影人编写的讨论香港电影美学的书。内容记录香港几十个电影美术指导导演摄影师的访谈,配图诠释。美指張叔平说《重慶森林》:現實中,當你走到街上,沒有人跟你配襯,這個人做這,那個人做那,然後放在一起,你郤會發覺很有趣。一概而论,在凡人看来,电影不过是另一种消遣方式,谈论美学是专家的事,于我们大众无关。
我们看的是热闹。每个学科都可以在电影里面看到自己关心的影子。
通往艺术的人人都可以文艺,却不是人人都可以艺术的。
繁花盛放,只怪你太美丽,我无法读懂。
这本书难以掩饰的硬伤:
(一)原版的价格为HK$230.00,现在相当于rmb200,因为还有英文版,估计那个版本价格更高。200对于老百姓而言,还是贵的,估计出版社也不意在让老百姓看。
(二)图太多,尤其是剧照。这本书300页,图片占了三分之二,对于一本200元的书,委实不够动人。另一本读过的《雕刻时光》塔可夫斯基著,一整本的文字,只在适当时候配以图片或剧照增加阅读美感,显然更有内容而且深入。
(三)文字粗糙。或许是为了展现原话的现实度,书的语言都是语录式的语句,每论及一部电影,便引用的导演美指摄影师等人的只言片语。不成系统的文字严重降低了文学性和阅读美感。
(四)想要说的太多,却始终没有说明白。这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咒语。这本书想要回顾香港2000年前电影美学的情况,于是筛选了近60电影来讨论。对60部电影进行的是蜻蜓点水式的论及不够清楚,点到即止显然对于阅读这本书的人的美学与电影修为是一个很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