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寂寞圣哲》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19 02:3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寂寞圣哲》读后感精选

  《寂寞圣哲》是一本由鲍鹏山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寞圣哲》精选点评:

  ●高中读过之后,写作文莫名感觉心中有底。

  ●黑暗王国里的残烛

  ●幽默而有深度

  ●读不下去了,我的思维和作者完全是拧着的

  ●我读高中的时候可爱的语文老师推荐的,很有趣,写作文的时候很有用。我看了看豆瓣上的评价,有好多我没考虑到的点,果然还是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应付考试 言语优美

  ●高中老师推荐

  ●有信仰的人安安静静的生活,因为他们知道现实是凄清而残酷的,把圣哲的梦枕在枕下,睡的会比较温暖安稳。

  ●海颖最爱。高中诸子百家模块经典辅助教材啊。我也好喜欢他的文风

  ●冰冰推荐的,很精彩

  《寂寞圣哲》读后感(一):这样的书都8分以上?诧异

  从其文笔即可见其人逻辑思维能力一般,行文啰嗦夹缠不清。关键是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解读都是错的,开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解释就没理解对,后面就不看了。这样的书推荐给中学生干吗呢?中学生也不能随便糊弄啊!这不是耽误事吗?

  《寂寞圣哲》读后感(二):寂寞生花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的大文化散文集,全书视野宏大,揭示了老子,庄子,孟子等思想家哲人的思想。

  在哲人们的思想引领下,能够领会哲学的更高境界,仿佛自己的思想穿越时空。

  我们的毛概老师强力推荐。

  《寂寞圣哲》读后感(三):圣贤寂寞

  见解挺深的吧,但也有些局限了,全都绕着孔孟韩信等人转,感觉文字的功夫深,但不是华美,是那种议论文的文字的华美,有时让我认为,我在看政治书,回想起来挺好笑的,寂寞圣贤,或许有些时候,保持寂寞亦不失一种高雅。及第三方发生的交往i吓死恶魔第三方发生的交往i吓死恶魔第三方发生的交往i吓死恶魔

  《寂寞圣哲》读后感(四):魂兮归来

  若是将中华古代史喻为一本书,那么,三代时期成为了鸿蒙初开的楔子,涤荡天地玄黄的稚嫩与豪迈,飘扬采诗官耳畔活泼爽利的悲欢;秦皇之后的专制年代便作了薪火不尽、跌宕起伏的华丽高潮与结尾,挥洒开滚滚江河下不息的炎黄血脉;而春秋战国即是这空前绝后巨著中的浓墨重彩的首章。 这纷扰的乱世,周室衰微,诸侯混战,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于是太多圣哲走出来,或著书立说,或游说各国,或教书育人,或独善其身。那些流芳世间的言论皆为救世之弊,哪怕是放诞行空淡泊世事的庄子,也经历了入世到出世的过程。

  纵使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先生的一些看法有相左之见,但依然在“不知不觉中知觉”,心目中诸子们的骨骼与血肉渐渐充实起来。

  披褐而怀玉,读遍满堂金玉,难免因历史而阴暗油滑。寡言史官形单影只,妄图回溯蛮荒时代,去圆满刹那的乌托邦,螳臂当车。老子衣袂飘飘,挥笔写下千字箴言。青牛出关,心思弗猜。 胸怀复礼之愿,却执拗得泥古不化,虽一呼百应备受推崇,却仍然迷惘寂寞。孔夫子撑起文化之独立与传承,担着历史的评判与见证,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真切的痛苦。他在远古的田野里寻找共鸣:“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他游说诸侯,针砭时弊,卖力若此末了也只能长叹:“赐啊,你为什么现在才来看我呢?”赐在老人临终前的夕阳下究竟看见了如何的瘦骨嶙峋呢?残阳如血,消融在满腔恓惶中。 韩非子与屈原虽在政见上大相径庭,他们的灵魂却奇迹般地通融一体。他们完不成幻梦般的政治理想,救不了水深火热中的家国,便只好死于上下求索中——一位在祖国灭亡后自沉于汨罗江畔,一位为祖国的残喘奔波后死。折戟沉沙铁未销……

  圣哲的一生,众人之上,常人之前,春日伴着一风柳絮,夏日和起一树蝉绝,呼吸关乎秋菊的开落,天地合该赠场冬雪送行。

  自古都说诸子之学自由而虔诚,其实哪是他们的学说与文论如此,他们的生命本身便自由而虔诚。

  所以没有天赐的嗓音也能替神布歌,所以能让繁花盖满华夏恢宏的骨骼。

  魂兮归来!

  《寂寞圣哲》读后感(五):以读小说的方式读圣哲

  继续看鲍鹏山,《寂寞圣哲》和《历史的多维视角》,两书部分内容有重复。

  每次瞥到窗台上那落了灰的书堆,柜子里尚未拆去塑封的书脊,四五本夹着书签或倒磕在桌上进行中的页码,还有源源不断的进货,有些着急,可也有很强烈的富足感。前几年常和斐斐筹划未来的理想生活,而今,似乎吧,偶尔的,在局部,实现了,也不错。

  《寂寞圣哲》是1999年版的,此后大概又出了两版,在豆瓣上看到的两个封面都与我手上的不同。薄薄一册,开头是玄之又玄的老子,看不进去,于是从后面往前看,孔门诸生、李斯、韩非、荀子、商鞅……逆流而上再回到老子,有种“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理悟。

  先秦文章,有孔门师生的简约古雅,有孟子的奔放雄健,又有庄子的放诞狂想,然后还有荀子的端严往旋。这些天还在看第二遍《张文襄幕府纪闻》,读了《寂寞圣哲》,也有两相印照的理解。

  鲍鹏山说荀子爱用比喻,排比式的比喻,想想曾经上了课本的《劝学》就知此言不差。原来早在先秦,就有了少年老成的散文,是惊喜,也是失望吧,面对幼龄孩子,你期待的是童稚趣语,还是小大人的演讲?说到比喻,也是逞才的好地界。自信者,一个比喻便收手,知道已经发出晨钟暮鼓般的雷鸣;略输文采的便要排比着来比喻,成就排喻。就像我等为了提高方案的命中率,会连提数个方案,惯出对方的毛病,非要有好几个来挑才有身为甲方、消费者的快感,根本没有“孤篇横绝”的佳话了。

  看出了鲍鹏山的妙处:以读小说的方式来读圣哲。平时看无趣的新闻,或开无趣的会,也把注意力从事件和发言本身中宕开,暗自臧否起人物的形容、衣饰,猜度他们的性情。鲍鹏山是对事对言,更对人的。他喜欢透过文章议论作者的性情。性情,藏在经史背后鲜活的人的性情永远比纸面上哲学大义更加生动有趣。他像评说宋江、李逵一样议论先秦诸贤,还真给李铁牛找了个遥远的镜像——子路,一直激情嗟叹人物当局者惑的命运,“观棋多语”地指点古人人生的迷局。

  这两本书皆以老子起头,一本止于魏晋,一本又另缀了几个唐朝文人,重点都在先秦。声音的传播速度有限,因为距离遥远,就觉得那是一个极其阒静的年代,圣哲们尤其寂寞。看远处的移动景物,缓慢得如同静止。隔了这么远来看,每个人物的性格便保持一种姿态,其性也,无不执著也;其身世也,无不悲凄也。最感喟的是孔子、孟子、李斯、晁错,盖因其太痴耳,最后重则刀光血影,为帝王家事抛头颅,轻则也不过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寂寞圣哲》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