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耳坠》是一本由李碧华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387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00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耳坠》精选点评:
●姐姐买的.犀利.
●此女子的文字带血,笔锋入针,直入心脾
●犀利。
●20090516
●李碧华的文字不忍多读 哪怕散文
●读完很久了。。快没什么印象了
●师太的书
●领悟中~~~~~~~~
●自己喜欢的文字风格
●有点失望
《红耳坠》读后感(一):看过就后悔
一直很喜欢李碧华,记得少时初读《胭脂扣》那种诡异的情绪至今仍在心头缠绕。也想找个机会读读她的散文,于是在书店里选择这不最后的集子,结果,非常后悔,不咸不淡的文字,絮絮叨叨的话题,就像邻居家的大妈在扯闲话。全然没有了以往的灵气与文字的犀利,没有看完扔一边了。
很奇怪文字有这样巨大的转变,是因为世事磨砺,还是韶华已逝,或是不擅长驾驭散文,不得而知。
《红耳坠》读后感(二):雀头鸦尾
原想用虎头蛇尾的标题,只是觉得有份量的文章并没有到虎头那么多,充其量也就是个雀头吧.
刚开始惊讶于将纷繁上下翻动的枸杞比做红耳坠,只是越往后看,越觉得只是一个不谙于世事的女人在对时事的评论.
作品算个实事报道,只是各篇的名字好了些,且很少有超过一页的缀述,简短却无味,类似于闲话家常里短的意味.也就是当作休闲小品那么看看,过了也就过了.本无所谓好坏,洋洋近250页,估计不到四个小时就可以看完.
想来一个作家不是适合每一种文体的.
《红耳坠》读后感(三):红耳坠短篇摘录
戒指源于制怒,成为一生一世的信物,则因古埃及风格,认为中指的血管直接连心,可拴住不变。
某人只所以爱上某人,不因为雄才伟略或国色天香,而是“无微不至”。
相爱的人又何必作最后的伤害?
难道非常非常恨他?
蜜蜂非但不算勤劳,甚至有些懒惰,但记忆力好,可以从容地区分许多颜色,图案和香味。尝过甜头,一辈子也忘不了。
(一)一个聪明的人通常是懒惰的,因为他懂得用快捷奏效的方法把活干完,不浪费精神力气,所以剩下不少时间去睡觉。
(二)早已参透世情,“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还不是老死?成果都让无耻的人类占据了,何必那么勤奋?
(三)真正甜蜜的回忆,足以营养一生。
只因“花丛”别有销魂处,走着走着,才入绝路。
结果男人走上了自尽之路,女人震惊痛哭。
最毒妇人心吗?不,是男人摆不平。
她说:“你的人生将是十六个字——家破人亡,倾家荡产,身败名裂,死路一条。”
十六个字,是真言,也是狠话。
有些女人娇滴滴,楚楚可人,风情万种——一变脸,便是恶狠狠,咄咄逼人,杀气千丈。只要她“恨”。
深意不在“武”,而在“止戈”。
艺术出于孤寂,死于浮华。
艺术见仁见智,并非呕心沥血,便得认同。
耕耘与收获,付出与回报,永不成正比,永不在预料中。
父母永远原谅不值得原谅的孩子。
笔洗不是一座污水库,理应是个“墨池”,是墨的余韵,水的叹息,是灵魂短暂的休憩,是下回重新出发的静思。
穷人无灾是福,但朱门却嫌“0” 不够。
与其痛苦,不如痛快。
相乘是若干倍增,可遇不可求。
《红耳坠》读后感(四):李碧华言论
看了很多本李碧华的书,看到她说了很多关于大陆言论。
作为一个中国人,虽然我一向不关心国事,但是听她那样说,还是不免觉得比较刺耳。
刚开始看她的散文的时候,就发觉她是非常蔑视中国人的。特意记录了一些她所说的话。
(大陆)对奢侈品的认识,尚在起步阶段,如小孩在启蒙时期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你看,举国在学习享受资本主义的乐趣。所以,现在去,马上去,只用三五分力赚快钱。
——《草书》之《快》
香港人写饥饿,永远不及中国大陆人笔下血肉模糊,因为他们人人都试过。
——《草书》之《饿》
据说,有人形容:大陆市场像一个空置已久的停车场,任何汽车驶入,都有位可泊,找到自己的地头。可说遍地黄金,捞之不尽。大陆女人也像个空置已久的停车场,任何男人驶入,都有位可泊,找到自己的地头。
——《拍位泊车》
一,不介意任何可庇护“自由”的外国国籍;二,不在乎恋爱和失恋;三,不拒绝任何书商,经理人公司,财雄势大机构充满诱惑之合同,努力于坐享其成。
——说到潘玉良是“三不女士”时李说自己完全相反的想法
香港大到一度是政治避难所防空洞,难道今日小到容不下自由的呼声吗?
地方是小,弹丸之地,地图上找不出来。但香港的包容度很大,各国来客,大陆同胞,不管是旅游,献艺,文化交流,作奸犯科,小生意大买卖,都兼容并蓄,没什么门限,关卡,更不会以狭隘的地域观念国家民族意识赶客,爱国不爱国的人都会爱港。
那些恶形恶状回头斥骂香港的本地左派,是吃香港奶水才有今天的。为什么你们不早早回归祖国当五类分子?老了,平反了,今天趁“自由行”时南来买正药和金饰呢?做人应当“感恩”。
——《红耳坠》之《香港可大可小》
通常,一个人快要死了,我们对他的怨恨泯灭,而爱意油然而生。——例如,香港。
少年幼稚的梦想是:爱人忙着殉国,我为他徇情。但如今既无国可殉,也无人殉国,所以我便省回条命。
假如中国亡了,她有什么遗产?虽然那么穷,起码,有点残存的文化,还有数目庞大的冤魂,新知旧雨,漫山遍地流离失所。
整个的中国像“舞台”,全民都似“戏子”,无意地成为气质。
身经百战的中国人,对局外的烽烟还是有种与生俱来的关注——像在寻找比自己更不幸的人。
中国是个奇怪的国家,不但死无对证,活生生也无可对证。孰真孰假?传什么是什么,这方面倒是天真地只手遮天的。
一望无际的漫漫长路,是中国民主之路。
鸦片与中国文字,具同样超凡的功力,经过了文字,经过了鸦片,一切都不是原来的意思,或者更好,或者更坏。——多半是更好,因为两者都令人HIGH了,恍惚了。但不要说,中国人老是受骗。甘心的。
谁都写不好别人的故事,这便是中国,中国流传下来的一切记载,都不是当事人的真相。
谁真正愿意面对“大时代”?作为作为香港人,只伤心尴尬地每朝北望。我们对“国家”的爱,相对而言阻隔如安全套,并不“直接”,也无“结果”。国殇消息渗入大部分市民的情绪中,只为莫测的血缘吧。
中央政府赠香港的“回归贺礼”紧紫荆雕塑像,本意象征特区投祖国怀抱,欣欣向荣,但其中英文简介版饰,竟然串错字,四年来竟然无人发觉。错字是“montherland”,应为“motherland”(祖国)。若非某热心市民致函《南华早报》投诉,那么香港一直投进“错误的祖国”怀抱而不自知。港府急急“修理”,大家重新认识mother。显而易见的错处竟无人发觉,只有一个原因:没有人仔细端详过。无心,当然无结果。官民都没看重,才落得四年漠视。
——《还是情愿痛》中有篇《漠视》
以上有的言论没有注明出处,抄录的时候忘记写了。可能大多是出自《只是蝴蝶不愿意》和《还是情愿痛》吧。
不难看出她的恨意切切。最后一段中的失误,可能给了她一个借题发挥的绝佳机会。
我觉得有奶便是娘很多情况下简直就是真理。是实情。
很早之前看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很多话说的偏激,但是不让人反感,反而觉得汗颜。但是李碧华的话就让人觉得不顺耳,因为她首先把自己撇清,不是我们之列的。也是,她吃的是不一样的奶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