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由[法] 古斯塔夫·勒庞著作,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8.00,页数:2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精选点评:
●正在读的另外一本书里面《思考,快与慢》里面正好提到了本书的部分观点,就过来补个书评。 整体来说所属内容非常充实,群体的各个角度都提到了。尤其印象深刻的就是群体观念的特性。适合所有人都了解。 美中不足是觉得整本书结构性不强,章节之间没有连贯性。
●这翻译的实在是太难读了
●一点都不喜欢这类型的书,什么贵族地位,什么信仰之类的,太偏激看的头晕,强迫自己读完了
●不认同全部的观点,但是对于大部分内容来说读的时候让我毛骨悚然。我一直觉得,如果你想赚钱的话,去研究群众,群众的钱最好赚,不过现在大部人都在做这个。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一):社会中的群体,群体里的个人
本书的作者勒庞,他生活在法国革命不断的年代里,经历过巴黎公社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等历史时期,亲眼目睹了法国民众在传统的信仰与权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蛮、善变、极端的原始人,在少数人的怂恿下,未经思考的民众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骇人听闻的暴行,事后却要求爱国主义的荣誉勋章。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
书中简介了群体的一般特征,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意见和信念中的简介因素。社会群体的大多数行为在精神上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低劣性,人们的精神似乎又是受某种神秘力量左右,古人称之为命运。自然或天意。但作者认为我们所有行为中起到巨大作用的仍然是无意识,而理性的作用微乎其微。无意识仍然以不为人知的力量影响着人类。我们有意识的行为,其实是无意识的深层次心理结构的产物,即主要是因为遗传影响而造成的产物。
群体中的个人不受自己控制,群体在智力上虽然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在情感及其激进的行动上,群体可比个人表现的更为极端。我们先经历过的很多革命运动,群众疯狂的表现,可以解读为群体的极端表现。
一个比较深刻的观点:政治和社会制度,由民族性质决定。社会的弊端可以用制度进行修正,然而各种制度是观念。感情和习俗的产物,一个民族不能随意选择自己的制度,就像它不能随意选择自己的头发和眼睛的颜色一样。一个民族的伟大和另外一个民族的衰败都与这种制度毫不相干。
一个比较偏激的观点:教育,是经验的积累。教育既不会让人变得高尚,也不会使人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人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人天生的热情,而且有时只要稍微有点不良引导,总体是弊大于利的。最好的老师,即经验,最终会揭示出我们的错误。生活中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
语言威力的大小和它们所唤醒的形象有关。有时词语越是模糊,影响反而越大,例如民主、社会主义、平等。自由等,它们的含义极其宽泛,但却集中了各种完全不同的潜意识中的抱负及其实现的希望。一些词语和套话显然不能被说理所打败,它们和群体是相辅相成的。只要群体中的人一听到它们,便会肃然起敬。
群体的领袖对于群体的影响至关重要! 名望的特点就是阻止我们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让我们丧失判断力。群众就像个人一样,总是需要对一切事情明确意见,而她们并不关注意见的正确性,只是受制于意见的普遍影响和某些名望的意见。
最终作者在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了文明的进化过程:追求理想的过程,从野蛮到文明,然后,当理想丧失殆尽,便走向衰落和死亡,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死循环。
对于本书的观点应结合作者的生活时代的背景,做一个综合的考量,但是很是有很多新颖的思路!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二):乌合之众
“人类世界中的唯一暴君,历来就是他们对死人的怀念或他们为自己编织出来的幻想” “任何一桩惨案,总是群众所为” “一切与民族的普遍信念和情感相违背的东西,都没有持久力” “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从野蛮状态发展到文明状态,然后,当这个理想失去优点时,便走向衰落和死亡,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循环过程” 为何广告总是那么行之有效?因为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为何传销手段屡试不爽?因为人类的天性就是模仿与盲从,人类一旦融入群体,就会成为白痴。 作为一本1895年就出版的大众心理研究读物,它几乎预言了中国接下来近百年的历史以及德国即将发动的2次世界大战,前瞻性着实恐怖,但也说明群体的心理自始至终几乎是一脉相承,人类的大部分总结性研究基本是共性的研究。 《乌合之众》(crowd而非group)虽是学术著作,但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本书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对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形成抱团之势,个性会被湮没,群体思想会占绝对统治地位。勒庞用了整本书告诫我们:不要盲从!独立思考! 群体因暗示启动情绪表达,按本能表达情绪,用传染扩大情绪,之后,理性个人的怀疑精神与独立意识消失,群体一旦形成,智商直线下降,并表现出冲动、易变、急躁的特点。群体通过形象来思考事情,而非逻辑,合乎逻辑的论证在群体里的效力几乎为零,群体需要的是情绪化、极端化的断言。都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历史里面赢家通吃,由胜利者所编纂,但同样不可忽视群体的力量,群体对形象的幻觉性思考,往往会让历史充满谎言:拿破仑刚刚胜利之时,是个田园派和自由主义的慈善家,过了30年,由于牺牲了太多的人又成了嗜血的暴君,又过了数十年,法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法国人民又回忆了起拿破仑昔日的荣光,拿破仑再次成了荣耀的神话角色。 群体渴望强权,对一切传统事物、传统制度都有着绝对的迷恋与崇敬,对一切可能改变自身生活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感,所以啊,历史上,不论是旧制度的消亡或者新思想的诞生与逐渐为人所接受,经历的时间不是一般的长,而且往往要付出大量的牺牲,例如证明日心说的布鲁诺,以及推行戊戌变法的戊戌六君子们。 群体只接受简单的观念,只有伪推理能力,例如由冰可以舔融化联想到玻璃可以被舔融化,群体没有理性的思考能力,却很会“做梦”,很会进行偶像崇拜。民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构成群体意念的基础,形象、词语、套话、幻觉、经验直接决定了群体的任何决定。只有最极端的人才能成为领袖,要成为领袖需要能够动员群体。出身和成功决定个人名望,名望是动员群体的基础,决定了动员群体的难易程度,动员手段有三:断言、重复、传染。群体犯罪有三个特点:1、动机冠冕堂皇 2、手法残忍 3、承认事实,不承认有罪。陪审团、议会、选民三大群体的操纵方法与成为领袖的方法类似。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三):我们都是乌合之众的一员
1、领导者应该阅读的书籍(普通人读起来确实会觉得有些难以理解,因为层次的问题)
2、鄙视链常见于中产和农民(阶级),高门槛多数为了划分层次,富人更倾向于共赢(鄙视链指的是像猴子爬树,向上看是屁股,向下看是笑脸),中产善于用名牌(名字的身份牌指人也指物)区分等级。
3、如何引导群众,第一是名望,第二是财富,学识、才干都不是(如何提升名望书中有提及)
4、群众容易被煽动(缺乏判断力和理解力),但是个人不具备这种特点
5、同质群体更专业,异质群体更包容(陪审团存在的必要性)
6、历史是赢的人撰写的真相
7、大众传媒是灵魂人物控制群众思想的重要手段(时尚和潮流的骗局)
8、普通群众几乎不可能对同层次的人敬仰,普遍认为上层阶级更明知(判断的理由也是基于名望和财富),偶尔特殊,大多也是为了像上层阶级报复
9、所谓学者和专家的著作,只不过是在我们普遍无知的时候,加上了那么两三本的巨著。(圆桌派第三期,蒋方舟有提及类似观点)
10、对于任何疯狂崇拜的行为都要保持警惕(举例:粉丝文化),历史上的多数动乱都是有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人用疯狂言论教唆群众犯下的大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涉及到情感领域时,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的差距就小很多(原文写的无差距)。而且群体无姓名,他们坚信falv无法乘除群体。
11、我们需要传统,我们需要制度(本书的结尾部分)
最后,你觉得看不懂、写的不好、让人不舒服,是你个人的问题,你必须要清楚明白,是 你 看不懂,是 你 认为写的不好,是 你 觉得让人不舒服,书本身还是那本书。
你看我们不是都很擅长误导别人吗?
书我买的很早了,前几年一页都没有读完过,这本书三天读完。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四):乌合之众
从某种程度上,看起来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包含着更多的真理。社会群体仍然是无意识的,无意识仍以不为人知的力量影响着人类。
第一章 心理群体和群体心理。
群体特征:自觉的个性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都倾向同一个方向。当他们成为一个群体时,他们的个性便消失。
1.群体的数量让个人以为:在群体里没有人知道自己是谁,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
2.群体的每种感情的行动都有传染性, 他们易于接受暗示。在群体中,他们的个性被消失,无意识人格增长
群体在智力上,虽然低于孤立的个人,但在感情极其激进的行动上,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为极端。
那北漂是一个群体吗?
第二章:群体的感情与道德
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群体是冲动易变、急躁和短暂的。那么群体会孤独吗?
群体的思维不是靠逻辑,而是靠形象,而形象本身又会立刻关联别的形象。所以他们表现出来,是极易被暗示和鼓动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大概是因为对未知的恐惧。就像我在医院被赶着往前走进入一个门又一个门,好像是集中营,但我没有办法不听命,因为我进入了一个我无法掌控的环境。未来的一切都是未知的,那么除了听命,除了观看旁人的表现,然后看到旁人也在听号令,我还能做什么。
回想多年以前的记忆多半都已经被我想象的样子串改了,更何况是群体记忆
在群体中,傻瓜智力低下的和心怀妒忌的人,不再觉得自己卑微,而是拥有了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就像革命时期的那个屠夫。
他们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基本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敌意和恐惧。
群体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第三章: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群体就像一个被无限有加大的个人,包括他的力量愚蠢倔强感染性,而这些被无限加大的特性,影响了他的独立思考。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让事件发酵的方式呈现给他们的形象。比如,煽动的新闻报道,群众不知道事实,且大多数都根据部分信息做出判断,表现出情绪。我想其实这就是人的局限性啊,与其说是在思考群体不如说是在了解人性。我们不能有那么多条件时间去搜集那么多信息,除非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个世界,政治运作规律,提前了解事情发展方向,对每一件事情都了解。不了解的事情决不下定义。这样是打破群体的方法吗?
第四章 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地方之所以能统治各个地区那么久,是因为他把这个人物神话,导致所有人相信他是神,从而服从。某一天的无神论哲学家,他受到理性之光的启发将小教堂的神仙和舍人画像扔掉,将蜡烛吹灭之后,它又虔诚地点燃的蜡烛,他的信仰对象变了,但是他信仰的方式宗教和感情,依旧没变,只换了一个党派或者宗教的信任而已。就像苏联把沙皇推翻,它重新建立起的政权和国家领导人又怎能不享受荣华又怎么做到人人平等?
第五章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教育既不会让人变得更高尚,也不会使人更幸福;他既不能改变人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人天生的热情,而且有时——只要稍稍有点不良引导—— 弊大于利。书上说,受过教育的人犯罪那反而比文盲更高。还举出实例数据这个在现在这个年代正确吗?
大量的背诵教科书对自己水平有所提高吗?不可能!生活中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这些全部都不是来源于书本。
种族、传统、制度、时间、教育、这些事影响大众心理的间接因素,从底层的角度去分析了一下群众意见与信念的因素。传统语种是需要经历时间的洗礼,才能够形成的。而教育就是时间的展示和利用方式,一个国家的教育决定出现在社会中的信念。他书中描写的当时法国的教育与现在又有什么差别呢?现在的人拿到了公务员的或者某行教育的依然是忙的焦头烂额,没有生活,没有拿到的懒散堕落。
第六章 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词语套话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幻想,经验
执政府和帝国的具体工作就是有新的词汇,把大多数旧的制度重新包装一遍,言外之意就是有些名称,不会让群众联想到不好的形象,因为新颖的词汇能防止不好联想的产生。地租用土地税代替,盐赋用盐水替代,傜役变成了间接摊派,用执照费代替商号和行会的税款。
第七章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领袖通常是实干家带领着群众一起去疯狂,而信仰更多的是伟大领袖的作用,我从这一点明白了作为普通的小组长,不应该树立权威的更多是实干,因为他从他在群众中就应该是跟他们同甘共苦,而也只有像帝王和伟大领袖那样。跟群众之间有着很多层级分割,才能够去扮演神秘或权威。因为作为普通的组长你的所作所为都在群众眼里,而伟大领袖的所作所为则神祕莫测,他们有这个条件可以去权威。
“在衰老面前,包括意志和其他一切事情一样,都会屈服。 ” ——或许荒谬时期的爱情就是尽管衰老,都未曾屈服。才显得珍贵,爱情仿佛让他克服衰老。
一领袖的特质是意志坚定狂热。
二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不断重复的断言会进入我们无意识的自我生存区域,从而形成我们的行动动机就像有些老人家,他并不知道要保健药品的危害与好处,但是被传销员重复宣传好处之后,他们还是深信。
每种被民众接受的观念,最终总会以其强大的力量扎根于社会的最上层,而不管获胜意见是多么荒谬,可笑。嗯,成功是名望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13章议会
议会就像会议,开会前每个人准备自己的内容,独立思考从而能够在会议中发挥自己的观点,如果没有准备的出现在会议当中就会向议会一般,在紧迫的问题和缺少远见的群众中做出一项愚蠢的决定。
在今日看来,这本书并没有多优异,我想是在当时的年代,他显得更突出吧。整本书看起来证据不足,总结性概括较多,更像是一些断言,然而就像鸡汤是总有某个方面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