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寒冬雨意遥》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2-19 00:49: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寒冬雨意遥》读后感1000字

  《寒冬雨意遥》是一本由郑民钦 编著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寒冬雨意遥》读后感(一):诗人笔下的初冬和寒夜,是恬淡宁静的空灵的美

  鹊桥见霜白,知是夜已深。

日本的和歌,在我印象中和打油诗很是接近,既有诗歌的韵味和节奏,也带着俗语的轻巧顺口,日常而精致。而这句来自日本诗人大伴家持的和歌,写的是诗人值夜时,所看到的石阶白霜。

大伴家持的父亲也是个诗人,他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中长大,写下的和歌也同样流畅自然。但大伴家持的仕途又极其不畅,以至于经历了起起落落,他的风格也带着一抹惆怅和失落。

初冬,寒夜,沿阶凝成的霜,沁出几分的凉意,丝丝入心头,在诗人笔下生出和杜牧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类似的孤寂。诗人甚至由蜿蜒的石阶,联想到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想象力也是十分丰富了。

而《风雅和歌:寒冬雨意遥》除了收录了这首简短明了的和歌,还收录了其他79首风格不尽相同,读来却同样朗朗上口的和歌。由于不懂日语,我们很难精准地感受到和歌中的律动,以及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独特之美。但这本书的译者功力还是了得的,我们依然能在阅读中欣赏和歌之美,品味其中所传达出来的情绪和情感。

比如书中收录的柿本人麻吕的代表作,“降雪化空中,无缘相会经岁月,我恋一场空”,就有一种流水无痕的空灵的美,一种梦幻般虚无的吐露,让人好像置身于纷纷扬扬的大雪之中。柿本人麻吕可以说是日本和歌中的巨匠,他创造出许多抒情短歌,也开创了万叶黄金时期。哪怕是翻译以后读起来,也有行云流水般的美。

同样有一种恬淡宁静之美的是北原白秋的“道是寒冬月色瘦,一轮明镜坐树梢”。写下这句和歌的时候,北原白秋已经是垂暮之年,他的眼睛看东西也已经是模模糊糊不甚清楚,但皎洁的月光在他的笔下依然个性鲜明,一如那澄澈如水的内心。

说来,和歌就如同有感而发的金句,字字句句都说入心坎深处,却又有意境之美,不是所有人都能随口吟来。这就导致了和歌既能阳春白雪,也能下里巴人,雅俗共赏成了大家都喜欢的句子。

而在《风雅和歌:寒冬雨意遥》中收录的和歌,也正应了冬的寂寥,冬的清冷,冬的安宁,冬的明净。鹅毛大雪轻飘,在低吟的歌声中,似乎能感受到诗人若隐若现的情绪,从远方飘来。

  《寒冬雨意遥》读后感(二):趋同的审美

寒冬对应冷色调,松柏有岁寒之感

  说明:本作主要从整个系列(4本)的角度分析和歌的特征,并不只局限于本册。

  从题材看,选集中近代以前的作品还是有一些讽喻歌的。比如《夏》卷崇德院的“湍急早濑川,溯流而上鱼鹰船,世道何艰辛”,《冬》卷山上忆良的“云锦穿不尽,朽腐弃路旁”都有悯民色彩。这两首诗和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以及张俞“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感情基调是相近的,具备超脱私人情感的“哀民生之多艰”现实主义色彩。

整个系列的封面都很有韵味,但这一系列作品却逐渐暴露出和歌选题趋同的特征

  但总体上来说,选作的审美趋同还是很明显的,具体特征在《心学的乐土》一篇中有所阐述。要探究审美趋同的原因,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创作主体一元化。作者在引言中说,和歌到中古时代之前的发展,是一个平民性向贵族性的转移过程,而这个时期以皇族为代表的日本文人贵族的权力又是一个逐渐衰落的过程,随着武将权力逐渐凌驾于文官之上,到镰仓幕府时期终于开启军政府统治。武士虽然喜欢附庸风雅,却难以突破文官的优越感,底层创作也因为文官不进行实际统治而难以接触,造成了创作主体的一元化。同时文人贵族的逐渐“金丝雀”化,也造成他们难以跳出个人情爱的狭窄圈子。

  二是创作素材固定化。日本相对地域狭窄,气候单一;又长期处于封建制度,技术突破与社会变革较少,对外交流相对封闭,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都相对固定。前人使用的素材越多,后人就难免重复,只有社会变革带来新冲击才会产生新素材。其实我们看《诗经》的国风部分,每一国风的素材、主题、情趣都是相对集中的,这就是同一地域同一时期造成创作素材相对固定,从而导向相似的作品风格的体现,只是不如中世纪和歌这么突出。

  三是创作理论反身化。创作理论受前两者影响而形成,但在佛教、心学等哲学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化之后,又会反过来影响后来人的创作,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闭环。后来人的创作思路会不由自主地受固有创作理论与创作范式的影响,难以突破。

  总之,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分析审美趋同的原因,可以更好地挖掘和歌的根脉,但也会更难以沉浸地体验和歌的美感,其取其舍,就决于读者了。

  《寒冬雨意遥》读后感(三):暖阳冬日,仍有花瓣点缀枝头

  

一年四季中,总有春夏秋冬的轮回流转,也许我们对某个季节有所偏好,但是这个世界很明显都让我们知晓,我们必须随着他而前行。在那冬日的暖阳里,如果你发现樱花早已经凋零,但偶尔只有一瓣落英轻轻点缀枝头,仔细一看才知道,那只是冬日暖阳下小昆虫的身影而已,这就让人莞尔一笑,冬日,真的来了的哦。

这么一种美好的意境,我想,中国诗歌里有着许许多多一样的句子了,但是日本的和歌里,其实也保留着这样的句子哦,在《风雅和歌·寒冬雨意遥》里有保存着许多这样的句子,比如荒木田守武在《八岛》中写下的“落花不返枝,破镜不再照”,冬日早已经让我们对春天的灿烂都开始觉得陌生了,但是对生活要是有心去观察的话,这个世界,还是留存着许许多多的美好的。和歌的魅力在郑民钦先生的笔下,体现得尤其自然,即使是冬天这么萧瑟的日子了,花和叶子也依然没有退出人们的视野,而是在内心那些美好的期待的角落里继续留存着。明治维新时期冬日的俳句是这么写的:“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这样的优雅句子,不是我们简简单单一种语言所可以掌握与透彻的生命美好。

如果是春日,有许多的美好和许多的形容词,但是冬日,似乎就只剩下“物哀”这词来代表了,和歌里的生命在这个生命消散,活力消淡的日子里,则留存着使人们对山川草木等自然凤梧的崇拜,而这种崇拜在《风雅和歌·寒冬雨意遥》里则展现为文字的美好,也许在日本的诗歌里有类似意境,但是和歌,确实是最佳的形制,也最值得每一个人都来好好品鉴。

佛家有言,物随心转,随喜无忧。所有的烦恼其实都是心生的心障,在人们眼中,景物的美好与否是值得我们去探研的,对于心境美好的人,任何的景物逗引的都是对自然的感恩和美好的追寻,比如这里的“眺望飞雪富士山,山峰一片白”,漫山遍野都是一片白色,几乎没有其他颜色,代表的一片空寂,可是诗人眺望看到的纷纷扬扬的富士山,那里依然是“忽闻橘子香,冬天又来临”,心里充满的是对未来一年的新生的期盼。颇有“瑞雪兆丰年”的满足,在诗歌的领域里,也许都是因为是自然的生灵,中国人和日本人同源而来的文化,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悟,有着如此类似的感知。

同样的主题是“雪”, 《风雅和歌·寒冬雨意遥》的“雨”则显得淡化了一些,日本歌者对梅花有别样的憧憬,他们知道美好的是人的心境,而不仅仅只是美好,所以在这里会赞叹“天风吹云塞通路,少女艳姿且留住”,会有“满天星辰都是君”的思念,因为漫天白雪掩盖不住的思念,就是他们不经意间流露的那种期待,尤其是对人们如今那种生活的期盼,这个世界,总会有着那么多的美好等待来发掘。

当理想和现实无法通趋远方的时候,诗人们在这个枯寂的季节里开始看透繁华的背后,冷峻的思考在冬日显得特别地应景,尤其是人生的感知,岁月匆匆总是在手里流逝,指间沙的感受让所有对生命留念的人都无可奈何,《风雅和歌·寒冬雨意遥》也有这样的诗歌,在冬日的暖阳下驱散不了生命消逝的黯淡,然而即使如此,“我生如夜已更深,风声心凄楚”的叹息还是让人们对这个世界满怀希望,“凝视隔扇觉月寒,双目渐次盲”,对这个世界如果失去了感知美好的能力,也许那样就难以再对未来有所期待了。

感谢郑民钦先生的用心,日本的和歌往往缘情而来,多了那份真实的感知,但是少了真切的区别,以时节的区分来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别致的感悟,这个精致的和歌集确实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寒冬雨意遥》读后感(四):一片沫雪冬之韵

  若提起日本文学的美学思想,大概最多被提及的就是“物哀”一词了。在江户国学家本居宣长用“物哀”作为评判文学好坏的标准,并最终将此归结为日本民族固有的自然主义艺术理念之后,这一审美情趣得到了日本人的普遍认同。而最能展现这一审美情趣的,自然是和歌与俳句。他们将自己对山川草木等自然风物的崇拜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创作出了无数足以激荡后世人心的诗句,《寒冬雨意遥》正是一部这样的和歌作品集。

  雪自然是冬日不变的主题,既有连日降的霏霏沫雪,也有“比良山风狂,吹扬积雪轻。皓月真野岸,拍浪层层冰”的狂暴,既能冰清玉洁到令人祈望“庭院任降积,几重又何妨”,也会因“乌鸦垂枝哀鸣叫”而感到寂寥。而素有物哀情结的日本人,自然也要借此机会大大抒发一下自己心中的哀愁,于是有人望着初绽寒梅期盼春日到来,有人遥想奈良思念故乡,有人哀叹自己的爱恋如雪一般消散。既有人借草木枯萎无人问津,暗示自己期待友人的来访,也有人因妻子不在身边,寒夜独自安眠而惆怅万分。

  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心生。人们眼中景物的好坏,与人的心情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对于那些心情不错的人,冬天也有令人向往之事,有人因“趁此残雪未消时,去看雪映山橘果”而喜悦,有人因“眺望飞雪富士山,山峰一片白”而心生崇拜之情,以及“忽闻橘子香,冬天又来临”时那满心的期盼。

  “但愿女友唤,一同雪上玩”——若是有小伙伴或是爱人陪伴,冬天同样能展现出不一样的魅力,特别是在情人眼里,一句“与君二人共赏雪,我心多高兴”足以展现出所以的心境,而爱情的魔力之大,甚至连冰冷的雪也能成为温情爱恋的化身,有着“如苹果的芳香”,看来撒狗粮是不分时代不分国界不分季节的。

  正如一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所道出的那样,白梅几乎是冬景的标配。“雪落树上绽白花,不辨哪朵是梅花”,梅花与雪花你我不分的境界,更是诗人和歌人津津乐道的内容。当王安石吟诵“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时,日本的歌人道出一句“雪掩不见花颜色,却闻幽香人应知”;当岑参感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日本的歌人写下一句“雪降树树雪花开,梅花树树开”。或许时代不同,国度有别,但人们关于美的向往与思考却是始终不变的。

  日本和歌同样喜欢借由夸张的写法,展现歌人的浪漫主义情怀。他们会因宫中布满白霜的石阶而联想到鹊桥,也会将雪光映照误认为“拂晓月色明”。既有人称澄莹的月色有着神奇的魔力,在其映照之下“池水最先冻成冰”;也有人望着“冬日天空花飘落”,揣测着“莫非云外已时春”;有时望见名为“都鸟”的红嘴鸥,游子会忍不住向其询问身在京都家人的情况;有时望见寒夜满天繁星的少女,会道出“满天星辰皆是君”的爱恋。更有甚者,会因为那衣着艳丽、舞姿优美的歌姬,发出了“天风吹云塞通路,少女艳姿且留住”的感慨,生怕她们会在不经意间乘风离开。

  而所谓的冬日,既可以代表自然季节,也可是代表情感、生活乃至人生的没落阶段。在这些犹如冬日的时刻,歌人以其笔书写下了内心深切的情愫,为这本《寒冬雨意遥》增添了一份别样的色彩。

  当火热的激情过去,冷却下来的爱情有时会不幸落入冬季。“说是来见我,有时却不来。不来却待君,终归不见来。”看似是几句抱怨的话,却道出了男子的言而无信,与女子的一片痴情相比,仿佛恰恰印证了那句“唯我恋君是真心,君说恋我乃安慰”。当然,也有为了获得对自己冷漠心上人的爱情前往寺庙祈祷,却只遭来寒风“猛烈袭我身”的窘迫之人,以及看见“船夫无舵难操纵”,哀叹“如我恋迷途”的伤心人。

  当理想与现实背道而驰时,社会所展现出的光景有时会如冬季一般。那句“云锦穿不尽,朽腐弃路旁”的景象,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有着一曲同工之妙,表面上看安定繁荣,其背后却蕴藏着广大百姓巨大的痛苦与牺牲。正是社会带给个人种种的痛苦,使人忍不住想逃离出去,只不过事情并非潇洒地一走了之那么简单,情感的羁绊,特别是源于亲情的牵绊往往最让人难以割舍。无论是那一句“转念小儿女,此步举维艰”的不舍,还是“金银美玉虽宝物,不及儿女最珍贵”的感叹,足以感受爱子之心的强烈,以及对现实爱恨交织的纠结。

  当匆匆岁月从指间流走,人生也会步入如冬季一般的暮年。无论是“我生如夜已更深,风声心凄楚”的叹息,还是“岁末惜别一年去,揽镜已觉容颜老”的哀怨,都足以说明韶光易逝,“乌丝渐变色”,犹如“白雪落明镜”。除了对自身的哀叹,年长者还有满心对儿女的不舍,母亲那一句“老来别离终难免,更思与君见一面”中,想必蕴藏着满满的思念与不舍。

  当然,也有人能从人生的冬季中感悟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凝视隔扇觉月寒,双目渐次盲”,或许双目失明犹如落入绝境之中,但若是心境能够澄明,也会因千手观音手中执着的一只毛笔,而“感泪我动容”。毕竟冬天终究是会过去的,而那时春天还远吗?正如那些在冬日里期待春日的歌人所言——

“一心待花人,山间雪底萌嫩草,盎然见春痕。”

  最后感谢国内书评人天蝎小猪对《寒冬雨意遥》一书推荐,才没有错过这本如此雅致的和歌集。同时也希望更多优秀的日本和歌、俳句作品,能借由有诗这一平台继续出版,以飨广大读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寒冬雨意遥》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