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是一本由托布约尔·克努成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精选点评:
●前面的看了两三遍,后几章实在看不下去了。。
●似乎已经不再版了,找给我们推荐这本书的老师借着看,他强烈要求我复印一本回去读,说看一遍是绝对不够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这里。
●大概由于不少理论家的理论都是繁杂多样的,所以通常的理论史著作都喜欢用时间划线、再罗列相应时间段内的理论成果,这样就避免了以理论内容本身来分类所造成的界限混杂与模糊。而这本书就是以理论内容的归纳来分类的,先有各种思想各种主义的提纲,再充填进从各个理论家身上能够抽离出的相应的理论。以人为中心与以理论为中心的叙述体系各有所长吧,不过考虑到起步阶段对个体的理论家的思想了解得并不全面,我觉得还是后者较为适合我一点,因为可以尽量规避底子不够厚而产生片面的理解、杂乱的观点堆积。整体梳理很不错的一本书,虽说偶尔还是有几个硬伤,比如著作的发布时间、时间节点等常识地手抖划错了。
●译本不好,原书很赞。
●于老师
●说实话,翻译算不错了。
●历史背景与理论论述相结合,二战后的章节略有缺陷,对三大理论的论述似乎与主流不符啊。
●说翻译不好的是没读过真正翻译不好的书吧?翻译虽然不错,但是从内容来说,它讲的太泛泛,很多地方不是很严谨。
●本书足以拓展专业学生视野,拔高思想。
●给人很多新思路,尤其是文艺复兴时代欧陆各国理论发展不同的探析。现在很多书是横向介绍理论,这本是少有从纵向历史角度分析的,将理论串成串,又与一般思想史不同,更专精。此外知道了很多新名字。。。
《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读后感(一):原版应该更不错!
简评这本书吧,译本说实在一般,有一些错讹或言说不明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两点:1、一改以往谱系化的国际关系史叙述方式,将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传统”梳理得脉络清晰,读者从中可以大致了解IR理论的知识承继与历史背景,特别是威约之前的国际关系理论积淀,这点有别于主流学术侧重于对“分析传统”的叙述。2、国际关系理论并非独立存在,它与同时期的其他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理论、方法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对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传统”的分析,读者可以大概了解西方(本书主要侧重于欧洲-即大西洋沿岸自由传统与大陆学派)“精神”的历史,特别是启蒙运动的历史发展轨迹。阅后第一个想法是,哪里有它的原版书?
《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读后感(二):思想的长河
书非借不能读也。。虽然BBS上的筒子们告诉我资料室的老师人很好,但我还是不能把人家的客气当补药吃,更何况还有很多哥哥姐姐等着读这本书哪。。所以交完欧盟的research proposal后就赶紧看完了这本书,准备下周去还掉(leiya你下周就可以去借了哦呵呵~看我通过这种方式偷偷告诉你我多好啊)。
废话完毕。。我觉得这书写得确实不错,尽管看到不少人对翻译颇有微词,但身为洋盘的我不会介意那么多,会意就好了嘛。。最大的特色就是它不是一本“国际关系学”的历史,因为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在上世纪刚刚开创。我以前读的理论书基本就是从现实主义开始讲,然后是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之类的排排坐,但这本书从罗马帝国的崩溃、中世纪开端开始讲述,介绍的思想也并非仅局限于“专门研究政治学的人”,感觉我在哲学课历史课上听到的很多人名都一个个跳出来过了,作者把这些大家有关政治的思想都做了个简明扼要的介绍。读完这本书虽然不能说全搞清楚了,但好歹确实有了个总体的概念。
另外很不错的一点是,这本书不是理论的简单罗列,它将理论和历史结合在一起,告诉读者为什么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会有学者提出这样的理论,而这个理论对之后的历史发展又起到了怎样的影响。总的来说就是整个历史线条很连贯,读起来也不枯燥。
很不错的书。怪不得朱明权老师说这本书值得一买,就是压一压书架也是好的。
《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读后感(三):在淮为橘,逾淮为枳
读完了Torbjrn Knutsen的《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感觉原著应该写得非常好,问题还是出在译文上,虽然这次与北大出的那几本烂污货比起来,质量上要高一些。译文的错误,一是翻译能力问题,二是译者的专业素质问题。抛开第一点不说,举几个明显的硬伤。
. 253 把 Chicken Game译成了"小鸡困境":正确的应该是"胆小鬼博弈"。Chicken不是美味小母鸡,而是Call sb a chicken的chicken。其实在国际关系方面,博弈论应用就那么几个常见的例子,"胆小鬼博弈"或是"囚徒博弈",译错这个真的是说明译者很不专业。
. 268 把Cyber War译成了"控制战争":应该是"网络战"或是"电脑战"吧。作者从cybernetics(控制论、神经机械学)去反推,反而错误。
...因为手头没有Knusten的英文原著,更没有时间去一一校对,所以看过了译文,有些收获,也就放它一马了。看过的几本译著,证明自己原先的设想是错的:看译文省不了时间,反而会造成新阅读上的困惑和理解上的偏差;要提高效率,不如抓紧时间直接看原版的教材!
《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读后感(四):集中精力读好书
这本书含金量挺高,整本书读下来,确实受益匪浅。让我在读书方式,思考方式,甚至以后自己的写作方式上都有很大改变。也许也有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状态上佳的原因,我甚至能感受到一个超尘脱俗的先哲是怎样生活,怎样去读书的。我也感受到要维持这种超尘脱俗的状态是极为不易的,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一个平稳的选择,当然这都要求一个透彻的观察力。需要一个上帝安排的命运。
读一本书,我觉得首先要做的是调整状态,获得自我天赋才可以深刻的理解别人的书,思维才可以开阔。一本书的质量已经确定了,唯一不定的是读者本身。读者本人要完全透彻深刻地读懂自己,读懂了时代脉搏,人类历史,天赋命运,才可以把自己交给一本书,或者是恢复一本书完全的面貌,包容在里面的命运、天赋、故事、时代。
这本理论史正是在我思考自己的时候读的,感觉能与自己融合,特别是前三章,欧洲宏观的演变,我几乎陷入进去。进入第四章,开始介绍政治理论等微观层面,却让我无法共鸣。也许是与我状态下降有关,不能理解其中深层含义,惋惜不已,然而第一遍已经读完,命运就是这样。但即使如此,作者在理论方面的功力也属上乘,完全超越国内的激进理论。这让我对做研究产生了兴趣,它是那么迷人,而现实是多么粗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