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礼仪课》是一本由李詹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孩子的礼仪课》读后感(一):“礼”从娃娃抓起
李詹所著的《给孩子的礼仪课》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万千家长的适读书。众所周知,礼貌和礼节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信。
知礼、懂礼、善用礼——礼仪是高境界的教育。因此,古今中外有不少伟人留下了至理名言。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基,就是礼仪,钱穆曾这样说道;英国名人约翰·洛克认为礼貌是儿童应该养成的第一个好习惯;德国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礼仪越周到越保险,英国人托·卡莱尔如是说;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西班牙名人松苏内吉这样认为。而本书涵盖7大礼仪主题,53个实用场景,有此书在手,基本上已经面面俱到了。
作为一个8月龄的宝妈,其实书中提到的很多于我现在还不适用,反而是序章中提到的相关内容颇具感触。《无规矩不成方圆,如何管教孩子懂礼仪》一节中说道,管教给孩子带来的是更多的安全感,让孩子明白做人做事的规矩与边界。然而,教育是个长期的、需要耐心的过程,但一些家长往往因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缺乏耐心,有时难以控制地对孩子发泄情绪,过后又感到内疚。这会伤害孩子地心理健康,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能量。这种恶性循环最终会使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适当的奖励有利于孩子良好个性和优秀品质的形成,也有助于孩子能力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闹钟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家长可以跟孩子事先商量好:在15分钟内吃完饭,然后我们可以一起去玩耍半小时,否则只能减少玩耍的时间。当孩子看着闹钟,时间在流逝,会给他一个很明显的提醒。这种方法也最容易操作,不会有时间长短的争执,能够相对公平地执行赏罚制度。当然,在执行惩罚之前,首先要明确不照做的后果。比如孩子不愿意吃饭,那么后果就是饿肚子,而不是想吃了随时给做——到社会上,没人给你这样的机会。如果我们不忍心看到孩子哭闹,没有让孩子受到“饿肚子”的惩罚,那么,他就失去了“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后果”的学习机会。
《给孩子的礼仪课》读后感(二):做个讲礼貌知礼节的宝宝
中国自古就被成为“礼仪之邦”。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颇得我国古代礼仪精髓的日韩国家对礼仪的保持反而已经超越了我国。看到日本人在用餐之前都要双手合十毕恭毕敬地说一句“我开始吃啦!”,用餐完毕还要充满感激地说“我吃完啦”,韩国人好像时时刻刻都在点头哈腰,再看看我们自己,真的感觉汗颜。现在的小学生们生活中最多的时间都用来写作业,至于礼仪,早就扔到了一边。虽然感觉自家的孩子教育得还蛮有素质,但是很多细节,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所以看到这本《给孩子的礼仪课》我就迫不及待地出手了。这本书来自一位公共关系学硕士,她/他也是资深的少儿利益培训师。正如作者所说:“礼貌和礼节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信”。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礼仪?为什么要做个懂礼貌知礼节的儿童或成人?我想一方面是为了不给别人带来困扰,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做个更好的人。 本书分为7大礼仪主题,列举了53个使用场景。从仪容仪表、礼貌用语到家庭、学校、公共场合的礼仪,几乎包括了“礼仪”这个关键词所涉及的所有分支。其中很多要点都非常具有启发作用。比如“私人领地,禁止闯入”中提到即使在自己家里也需要先敲门再进门,以及父母不能随便翻看孩子的日记等。礼仪即使在家里也是要被遵守的。此外在“公共场合,自由是有度的”一节中,作者给读者详述了关于听音乐会及观影等场合的礼仪。这方面的礼仪是我们国民非常需要学习的。我所在的城市,这两方面的体验都非常差。作者在讲解礼仪的同时还会穿插真实事件及历史故事等,通过生动的例子让读者明白礼仪的重要性。 下面我要说一下这本书的几点不足。首先,看书名《给孩子的礼仪课》,我设想的是应该有比较生动的形式,但是本书全篇都是字,而且纸张不是太好,比较粗糙;其次作者在书中的一些观点我不敢苟同,比如在“行如风,男女有别要记住”一节中作者对男孩女孩的走姿分别做了不同的要求,大概就是男孩要昂首阔步,女孩要轻盈小步,但是我并不觉得一个女孩子走得昂首阔步风风火火就是不懂礼仪的表现,优雅端庄并不是所有女人的代名词;最后作者在几处都用了“察言观色”和“左右逢源”这样的词来作为礼仪的目的,我觉得并不对,我们懂礼仪并不是为了迎合谁,也并不是刻意奔着什么目的去做,我们只是希望自己变得更好,不是吗?
《给孩子的礼仪课》读后感(三):你是那个懂礼的人吗?
由于工作原因,哥嫂家的孩子最近几个周末是在我家度过的,除了辅导孩子的作业以外,我们还带给孩子一些教养方面的引导。现在看看两个侄子在我家的表现,再听听他们在家时的变化,内心欣慰不少,但同时也有一些教育焦虑,毕竟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两个人的事情,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责任重大。
《给孩子的礼仪课》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荀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足以可见拥有文明礼仪的重要性。《给孩子的礼仪课》这本书将礼仪知识分成七堂课,并配以阅读记录卡,让家长和孩子通过阅读打卡的方式,轻松趣味阅读(当然也可以根据目录选择孩子感兴趣或者薄弱部分来阅读)。
阅读本书,我们其实可以从两个板块来对照思考。一是表现在行为、言语和微笑三方面。就像我经常给学生说: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反过来同样讲得通,其实说的就是自身的修养:除了保持个人卫生以外,自然流露出来的行为习惯可能会暴露一些问题。比如进门不敲门、咳嗽打喷嚏不遮掩、上厕所不锁门、餐桌上的问题等;而张嘴说话,怎么去说,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回想侄女小时候,虽然有孩子的顽皮、哭闹,但并不讨人厌,因为她张口闭口都是礼貌用语加称呼,让你喜欢的不得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可能不是问题,怎样拒绝,将“不”说出口才是一个挑战,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人前说不出口,事后苦不堪言的经历,可久而久之害羞将取代开朗,懦弱会代替勇敢。在我家里,问题更是被放大,被延伸:妈妈无私的孝敬姥姥,甚至把照顾自己的事情抛在脑后,对待外人有时也是如此,而且还将我们也想的同她一样,不让我姥姥麻烦我们,这不就是变相的给老人施加压力了吗?想想看,同教育一样,我们应该学会不燃烧自己还能照亮别人,我们不想看到扭曲、变了味的礼仪。
二是体现在内、外两方面。我把它理解为在家中以及出门在外(别人家、公共场所等):在我看来,做好自己,在外面更不用说,只要能遵循外界的规矩即可。前面我们说到不要拘谨、畏缩,在这里还要是另一个极端——过于“大方开朗”,到哪都当成自己家,丝毫不考虑身处什么场合,作为什么身份,不能很好地把握言行举止的度。
行为习惯可以养成,微笑可以练习,但并非每个人都是会说话的百灵鸟,那么我们可以有礼(行为和礼貌用语)在先,有笑在先,这就是一张很好的名片。当然,学会灵活变通、把握好度,别让所谓的礼仪 规矩成为束缚你自由行动,甚至是道德绑架的枷锁。
《给孩子的礼仪课》读后感(四):一本非常实用的礼仪书
懂礼貌、讲文明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这种素养的高低程度体现了一个家庭家教的好坏程度。这个世界上没有熊孩子,只有熊家长。孩子的各种“恶劣”行为,多半是与家长的宠溺放纵有关。所以,最先需要学习礼仪的其实是家长。再加上尽管社会在高速发展着,但是人们注重修养这件事却未曾变过——礼貌和礼节一直都通行四方的敲门砖。故而,教育孩子知礼、懂礼、善用礼就势在必行。老话说“一岁看大,三岁看老”,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抓起,学礼仪更是要尽早。
因为传统礼仪错综复杂,有些繁文缛节也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因此,很多家长在面对礼仪这方面的教育时倍感头疼。那么如何教孩子学习礼仪这门课呢?李詹老师的新书《给孩子的礼仪课》里总结了礼仪的几个基本要点:礼仪最基本的准则就是待人如待己,其次要学会为他人考虑和他人优先,还要学会相互尊重、不卑不亢。同时这本书还具体讲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孩子礼仪方面的影响,以及在各种场合中的社交礼仪。
(一)整洁的仪容仪表是最基本的礼仪
保持个人卫生是待人接物最基本的礼仪,这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负责。干净整洁的“精神小伙”人见人爱,大方得体的“乖孩子”备受欢迎,稳重爱笑的“文明宝宝”畅通无阻。所以,打理好自己的仪容仪表十分重要。
(二)礼貌用语嘴边挂,言谈得体人人夸
“会说话”的孩子拥有更多的机遇和朋友。说话有分寸感、知进退,对于别人的帮助一定要说“谢谢”,面对无理或者做不到的事情敢于说“不”,线上线下聊天文明用语不说脏话等等都是交流沟通中的基本素养。
(三)没有熊家长就没有熊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一点也没有错,孩子出生时就如同一张白纸,他最初的行为意识都是在模仿他的父母和身边其他家长。故而,家人之间的行为更需要自律。家人之间的沟通相处方式绝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日后与人的沟通相处方式,家庭的餐桌礼仪是孩子日后出门在外餐桌礼仪的基础,家长对孩子隐私的尊重是孩子对他人隐私尊重的前提,教会孩子做家务是培养他独立自主的第一步……总之,知书达礼的家长不会培养出一个骄横跋扈的孩子。
(四)学校是培养栋梁的地方
尊师重友,是学校礼仪的第一要义。家长要尊重、体谅和信任老师,教育孩子学会主动向老师问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随意冲撞老师。在交朋友方面,家长也不要对孩子有过多的限制,要教育孩子对待所有同学一视同仁,切忌不可根据成绩、家庭等因素将朋友分三六九等。
(五)良好的公共礼仪是教养的体现
公共场合讲文明、懂礼貌是一个人良好家教的体现。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学会尊老爱幼是最常见也最难遵守的公共礼仪。家长对孩子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公共礼仪一定要多加强调和规范。另外,在商场购物、餐厅吃饭、电影院观影等公共行为时也要遵守相关的规定,与人交流要态度温和、大方得体、文明用语。
(六)基本社交礼仪是潇洒四方的通行证
见面时面带微笑和主动打招呼是最社交中最简单的礼仪,适时有分寸地握手更是能增进好感度。打扰别人时要学会说“对不起,打扰了……”和“谢谢”。去别人家里时要准备礼物,也不要在他人家里撒欢。
(七)良好的礼仪是身心健康的体现
孩子会分享、懂道歉、知尊重、守承诺都是良好家教的体现,这些都是家长言传身教的最佳结果。在这种健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来会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
总之,礼仪是最高境界的教育。想要教育出一个文明懂礼的孩子,首先要做一个得体大方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