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诗注》是一本由寒山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1036图书,本书定价:112.00,页数:200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寒山诗注》精选点评:
●一切话语在这本书前都是废话
●禅意。
●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
●2012.4
●松月冷颼颼,片片雲霞起。
●补记 可以读
●很可愛。很清新。又很接近生活。
●注释格外发人深省。需要反复阅读。
●ha ha
●项楚先生的大作,注释的功底很强!
《寒山诗注》读后感(一):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
且不考寒山为文殊菩萨应世,单从寒山诗中,便能领悟其道行的高深。寒山诗,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刻哲理,不仅开悟佛门僧人,更在开悟普世众人,非常有现世意义。敬寒山的智慧、超脱与德行,他的人格气质我想到了苏东坡。寒山诗还有待我们的潜心修习,正如: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寒山诗注》读后感(二):自己的寒山
有一种人,我们姑且称为天才也罢,但更确切的说,他们是一生为才情所灼伤的人。寒山何尝学诗?但诗总来找他。诗之于寒山不是推敲琢磨的追求,而是一种淡淡的相逢。很淡,就像陌路匆匆而过的两人,可能一转身就彼此相忘了。寒山的诗不是写在纸上,而是走到哪写到哪,石壁竹木厅堂土地没有不可以题诗的。世人爬山涉水搜来三百首,确实侥幸。昔年山谷道人黄庭坚想要和寒山的诗,最终却没写成一首,应该是没能找到那种蓦然相逢又淡然相别的感觉。所以,我说若是某个时刻,能有不经意的诗意,能有诗意的相逢,就算走在繁华闹市,醉在灯红酒绿也便是到了自己的寒山。你不听寒山说:“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正是此意。你不听寒山问:“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答:“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也是此意。
《寒山诗注》读后感(三):生为有限身,死作无名鬼
寒山子的诗,表面看消极出世,几乎否定所有世俗价值,但实际他只在开悟普世众人,劝人看透解脱。诗语俚俗但诗理深刻,符合寒山子诗僧的仙雅随性气质。其人格气质很像苏东坡,只是苏东坡的诗比寒山诗更多几分审美上的优雅。
至于为何外国人更喜欢寒山诗,一是寒山的白话诗在翻译上更能为外国文化所接受,因为越是中国精雅的诗,翻译成外文往往越是“不知所措(辞)”,了无生趣,很难有诗所表达的意境了;另一方面,我认为外国人比国人往往更喜欢思考总结人生的哲理,这在我们看外国剧的台词中可以领略到。不知为何国产剧总在刻意回避着一些人生哲理,不知国人是真的缺乏总结思考,还是因为预料到人生真相道破后的神伤恐慌。总之,可以想象到寒山诗更受国外推崇的原因。
至于说寒山诗消极出世,否定了世俗价值这方面,我想作出更正补充。我认为寒山诗并非完全意义上否定世俗价值,比如,寒山诗中会教人如何君子积财生之有道(养小牛的故事),还有寒山也非常赞美美好的爱情胜过荣华富贵,等等。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寒山的思想境界并非只是消极出世而已,而是一位达到真正意义上普度众生的名副其实的高僧。
《寒山诗注》读后感(四):天台寒山西洋闻
1958年,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在其《达摩流浪汉》(The Dharma Bums)一书的扉页上写道:“谨以此书献给寒山子。”
1997年,查尔斯•弗雷泽(Charles Frazier)在他的那本后来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著作《冷山》(Cold Mountain)的扉页上写了寒山的两句诗:“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吊诡的是,很多中国读者熟悉凯鲁亚克,也了解《冷山》,却对寒山一无所知。
《全唐诗》806卷有《寒山子诗集》,前面的序说:
寒山子,不知何许人。居天台唐兴县寒岩,时往还国清寺。 以桦皮为冠,布裘弊履。或长廊唱咏,或村墅歌啸,人莫识之。闾丘胤宦丹丘,临行,遇丰干师,言从天台来。闾丘问彼地有何贤堪师,师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贤。在国清寺库院厨中著火。”闾丘到官三日,亲往寺中。见二人,便礼拜。二人大笑曰:“丰干饶舌,饶舌。阿弥不识,礼我何为?”即走出寺,归寒岩。寒山子入穴而去,其穴自合。尝于竹木石壁书诗,并村墅屋壁所写文句三百馀首。
这段话简明传神,真假难辨。不过,我们知道的是,在唐代后期寒山的诗歌已经广为人知。当时有首诗这样写道:“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我们也清楚,宋朝的很多名士对寒山诗推崇有加。王安石曾拟寒山诗二十首;陆游曾点校过寒山诗集;朱熹曾致书其友人僧志南,希望他以大字刊刻寒山诗以便阅读。我们还了解,至迟在元代寒山的诗已经流传到东亚的朝鲜、日本。据说清朝的雍正皇帝曾亲自编过寒山诗集,为之作序,而且还封寒山和他的友人拾得为“和合二圣”。
寒山在自己的诗歌中这样描写自己:“寻思少年日,游猎向平陵。国使职非愿,神仙不足称。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不觉大流落,皤皤谁见矜”;“一为书剑客,二遇圣明君。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学文兼学武,学武兼学文。今日既老矣,馀生不足云” 。意气骏爽、神采翩翩,不禁让人想起曹子建和他的《白马篇》。他还说:“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嚣尘。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今日娑婆树,几年为一春”;“家住绿岩下,庭芜更不芟。新藤垂缭绕,古石竖巉岩。山果猕猴摘,池鱼白鹭衔。仙书一两卷,树下读喃喃”, 摒弃尘杂、逍遥自适,甚似隐居南山的陶渊明。寒山子还写道:“雍容美少年,博览诸经史。尽号曰先生,皆称为学士。未能得官职,不解秉耒招”;“满卷才子诗,溢壶圣人酒。行爱观牛犊,坐不离左右。霜露入茅檐,月华明瓮牖。此时吸两瓯,吟诗五百首” 。自矜才貌、飘逸狂放,颇有些李太白的神韵。还有两首诗:“个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囊里无青蚨,筐中有黄绢。行到食店前,不敢暂回面”;“富贵疏亲聚,只为多钱米。贫贱骨肉离,非关少兄弟。急须归去来,招贤阁未启。浪行朱雀街,踏破皮鞋底”。科考落榜、潦倒窘迫,似又近于落魄长安的杜子美。
寒山的诗以浅白显豁、清新淡雅见长。他曾经写过一首《有人笑我诗》:“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他说自己的诗与《诗经》不同,无需郑玄、孔颖达这样的人去注解;自己的诗歌虽然现在知音不多,但自信终有一天会被人理解,传誉天下。这首诗歌明白如话,可以作为其诗歌风格的注脚。这种风格与白居易等人的诗歌很相似,大约寒山也受到了其通俗平易的诗学主张的影响。
当然,如果仅仅是浅显,寒山的诗歌不会打动凯鲁亚克和弗雷泽,寒山诗的价值在于藉由道语禅意展现出的对世界和人生的洞见和顿悟。寒山写道:“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清楚地表明了自己诗作的思想背景在道与佛。“闲游华顶上,日朗昼光辉。四顾晴空里,白云同鹤飞”、“浩浩黄河水,东流长不息。悠悠不见清,人人寿有极。苟欲乘白云,曷由生羽翼。唯当真发进,行往须努力”,这是道家的生命追求。 “可贵天然物,独一无伴侣,觅他不可见,出人无门户。你若不信受,相逢不相遇”、“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皓浩,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独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这些则是佛教的澄澈清明。寒山的通达体悟是人生体验的结晶。从他的诗歌可以看到,寒山出身世家,生性洒脱,但也不乏经世之志。后来科举失意,兼又看透人情,所以遗落世务,栖心玄远,移情山水,泰志适情。这种自历练而得的自由人生,不管是否真实,但却为“在路上者”悬置了一个理想之境。千年之前的东方诗僧寒山因此被1960年代的大洋彼岸的Beatman目为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