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的海派少女》是一本由梁清散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36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0-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厨房里的海派少女》读后感(一):我们都是苦命的人?
“这一夜,上海竟下起了雪。”当梁清散在《厨房里的海派少女》写至烦恼之时,突然出现了这十个字,虽然对于剧情的推动没有关键意义,毕竟此后并没有发生雪仗,只是因为下雪造成行走的困难,但还是让人透过雪的形象感受到主人公沈君心中的凄凉。当发现餐厅不再来客人之时,只能反串一下客户,叮嘱后厨为自己准备奶香青豆泥,同时强调不要将之当作小孩看。 《厨房里的海派少女》引入了机械设计,其意义在于科技对于传统的冲击与碰撞。作为一家番菜馆,融入了江南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同时不乏对现代西方的向往与思辩。梁清散写的文字,乍见只觉有趣有味,但深层次的是唤起我们对于时代的正视感。在读者眼中,餐厅就应该炫耀各类精美的菜肴如何引人垂涎欲滴,但是染清散却突破陈规,巧妙地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与厨房的生死存亡联系起来,揭示在时代的变迁中,吃不再是简单的果腹之用,而有着一言难尽的社会意义, 谁也不会相信一个要了不下十次青豆泥却从来没有吃过的人,会有机械设计的天赋。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在《厨房里的海派少女》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确实让读者目不斜视,凭着好奇心而饶有兴趣地读下去。 在千叮咛万嘱咐的情况下,将一台蒸汽青豆打泥机“请”出了后厨,在细节的刻划上很有即视感,你会发现四位苦力蹑手蹑脚的模样非常可笑,就如同将拳头打至棉花之上,有力无处使的不仅仅是那四位苦力,还是厨房的主人,时代的一粒灰,落在当事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啊! 木箱万万摔不得,作为苦力并不知晓,但是设计者是胸有成竹的。与其说是阴谋,不是说是一个玩笑。因为雪的缘故,路上结冰,天气晦暗,苦力心中一定在想如果不接这次差事那该是多好,但是现在已经退无可退。不过比起一件让人苦恼的差事,真正的心伤才是难以承受的。将那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机器,在新的场所竟然成为了汽车的生成器,来不及思考前因后果,庄小晨还是凭借生理本能,做了一件没有让自己后悔的事情。于是,一件看上去很糟糕的事情却能变成皆大欢喜,让读者不得不佩服梁清散抖包袱的能力。
《厨房里的海派少女》读后感(二):热闹不属于我们,属于时代
《厨房里的海派少女》并不是一本关于厨房那片烟火缭绕之处的故事,而以泼墨的笔法将烟火气弥漫于上海的大街小巷。梁清散精于此道,不仅刻划的人物性格各异,见得江湖上的刀光剑影,走得庙堂中的四平八稳,而且对于一些洋中交流的现象,多半见怪不怪。比如巡捕房。 世风日下,在词典中只是一个意义有限的表达,但在《厨房里的海派少女》中却有一段惊世骇俗的描写。叶勤蹲守巡捕房,本来是一件漫天散网的事情,但是在梁清散的推理之中,关于宝元的出没地点也仅仅活动于四马路周近。如果只是这样,读者甚至不会有太多的感触。梁清散对于巡捕的心理有着入木三分的了解,他们惟恐自己不被街人所侧目,在巡长的带领下,只见有着洋人背景的巡捕不急不疾,迈着方步,来到一处阴暗角落,果然收获颇丰。梁清散用了五百字使本来鸡飞狗跳的场面变得喜庆非凡,足见其写作功力的老到。 宝元的出场,更多的是未见其人,而见其声。等到他真正出现在读者视野中,发现他的手中只拿了一件破马甲与两只茶壶。在兵荒马乱的时代,真正的主角是不修边幅的,与巡抚相对应的,宝元即使是一条老到全身长癞的丧失基本生存能力的野狗,也值得大书特书。 宝元想到的不只是昔日的大哥,还有他昔日的房间。数字之下,梁清散已经不安心于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个别有内涵的词句将读者的注意力从现在引向过去,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已经支离破碎,为什么还要顶着恋旧的光辉去排斥现代生活的便利?为什么还有忍痛挨饥,学着闭上眼睛不寻思烦心事?为什么尊卑总是如铁板一块不让人有丝毫喘息的机会?出乎读者意料的,宁爷还是不慌不忙地在极司菲尔花园过着自己悠哉游哉的日子,此段描写明显放松了叙事的节奏,对于总体情节的推进,可有可无,但是对于宁爷与伏虎的相爱相杀、义薄云天却能博得读者一汪眼泪。 “人,都到齐了”宁爷与众人的交流从这句话开始,明显看得出傲慢的神态。即使一墙之外已然风雨飘摇,但一墙之内仍然按着原有的舒缓节奏,唠唠家常,谈谈时事,弹指一挥间就是白昼与黑夜的“交班”,此时不出征,更待何时?不过,梁清散并没有被自我营造的和谐宁静气氛所麻醉,将该篇文字命题为《一群让人操碎心的老骨头》,或许这就是不ZHENG经人的ZHENG经事吧。
《厨房里的海派少女》读后感(三):海派少女的美食故事
《厨房里的海派少女》是 华语科幻星云奖短篇金奖得主梁清散的新作,书中讲述五位海派美少女在上海滩闯荡,成功在上海滩开设具有独特风味的海派西餐。
书中以美食为故事的引线,故事读起来很有代入感,让读者恍如置身于故事之中,故事描写的人物真实丰满。全书主要人物和发生的故事民国这段历史为背景展开的。作者在故事情节的设置非常新颖独特,故事跌宕起伏,令人欲罢不能,不忍释卷。
打开这本书,让我重新走进了民国的天地,令人久久不能忘怀。描写的是那样清雅隽永,宛若一个让人神清气爽的梦境,透出历史的沧桑。那情致和意境描写的是那样清雅隽永,宛若一个让人神清气爽的梦境,难忘那幽人空山的情怀,透出历史的沧桑。让我重新走进了民国时期的天地,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一个民国年间的故事便自然地展开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描写的人物角色,个个都是鲜活动人,不用太多修饰词句,是用最简单质朴的语言文字,打动你的心。
书中五位性格不同的海派美少女,在繁华与混乱并存的上海滩上,开了一家罗兰番菜馆,门面虽然并不大,用一道道海派西餐,靓丽而淡香的菜品,渐渐有了名气,成功立足与大上海,而且都是美少女经营,在上海滩是独一份了。其中发生的故事环环相扣、险象环生,令人叹叹。
海派美食具有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征。海派美食中的菜肴,是上海人称的本帮菜,咸淡适中、醇厚鲜美、油而不腻,尤其善于用糖,别具江南风味。五位少女发挥海派的特点,不仅在菜品上独具特色,在人生道路上也是逐渐成长。
张爱玲曾有人生三大憾事: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可以看出张爱玲在上海生活,美食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赏花、读书,而海派美食一定是其喜欢经常享用的吧。
大味必淡,书中的每一道菜,都是一种人生。也可以说,这是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美食小说,可以看出作者对上海海派菜确实有相当的钻研,对这些名菜在故事中一一讲述,娓娓道来,这些名菜的历史典故,都是在书中的故事情节中慢慢展开,让读者在书中就能领略到海派美食的美味和魅力。故事温馨而治愈,尽显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本书在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等方面有很多的创意。人的青春年华不可以辜负,虽然会遇到一些坎坷,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结局终是美好的,只要不放弃追求就会有收获。
《厨房里的海派少女》这本书,浓浓的民国时期的上海滩的气息扑面而来,烟雨茫茫,多少烟尘往事,如同把我们带入上海滩那往昔的岁月之中。
《厨房里的海派少女》读后感(四):民国的美食有何不同?看五位海派美少女演绎厨艺,闯勇上海滩
女儿不怎么喜欢吃肉,不论是猪肉还是牛肉,都不怎么吃。我因为工作忙在家吃的次数也少,也没有留意这个问题。
直到有一次带她去吃西餐,给她点了一份儿童牛排,她一口气吃完,然后还不忘说真好吃。此时的我幡然醒悟,没有挑食的娃,只有不会做美食的妈。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自此,周末有空的时候就会带女儿吃一些好吃的,也会研究一下各种美食怎么做的。当然,因为时间有限,很多时候是先想要吃什么,然后买了食材回来,抖音打开,边看抖音学习边实战演练。
最近的厨艺稍有提升,也会买了牛排自己在家煎,但是不论是材料还是手法还是流程还是配料,都赶不上在外面大厨做得好吃。果真,好的厨艺不是那么容易被偷师的。抖音上刷到的只是皮毛,只能保证能吃,但是要真正达到美味赞不绝口的程度,那一定是需要专业的大厨了。
这周,收到一本新书——《厨房里的海派少女》,第一次看这种讲厨房里的美食的小说,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饿了。
故事发生在晚清,上海的四马路(现福州路)上有一家罗兰番菜馆,门面不大,名气倒不小,不仅专营海派西餐,而且全员皆少女,这在上海滩可是独一份的。当然,如果故事背景在今天,读者估计就不会特别好奇了,因为毕竟当代女性的独立性和社会地位已经跟男性无差别了。
正因为发生在晚清,所以一个纯女性开的餐厅就显得与众不同,而且还是以西餐为主,咖啡、牛排,听起来就很高雅。作为一个女性的我,也忍不住想去亲自体验一下。
书中的人物角色个个形象鲜明,热爱赚钱离家开店的大小姐、沉迷侦探小说的主厨、一身武艺的厨师助手、一个热血冲动一个腼腆内敛的服务生。她们在繁华与混乱并存、新潮与落后交织的上海滩,演绎出一个个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对于煎牛排来说,首先是食材要好,对购买的牛肉的材质有超高的要求,然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调料。但是因本书背景处于动荡战乱的年代,所以一个不小心依赖于海运进口的牛排辅料被截,就导致了海派西餐的招牌菜不能原汁原味供应,这个对于餐厅来说是灭顶之灾。
煎牛排的重要调料的损失,再加上无良记者的赌局挑衅,女老板林荀却能淡定接下,她是如何应对的呢?同样作为女性的我,已经在看书中暗暗替女主捏了一把汗,五个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上与众不同,闪着亮光的女性,不断吸引着读者们继续看下去。
《厨房里的海派少女》这本书,透漏着浓浓的民国时期的上海滩的气息,让我们重新回味和追忆往昔大上海的风情和烟雨。
《厨房里的海派少女》读后感(五):读《厨房里的海派少女》,还原地道海派美食
“人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爱已经辜负得太多,美食便不可再辜负 。”
——青慕《三行情诗集》
古今中外,大凡关于美食的话题,总能引起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共鸣。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最早的美食达人伊尹活跃于商初,此人辅助商汤灭夏桀,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尤擅以烹饪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也就是后来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至于后人复制的屈原家宴也好,《论语 . 乡党第十》中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乃至文艺界super 老饕苏子瞻也罢,统统都是后世之事,此为后话。
今日与读者共享的小说名为《厨房里的海派少女》,对爱读书的你而言,或许一本好书会比一个爱你的人更加治愈。冬日的午后,沐浴着暖阳,捧着这本《厨房里的海派少女》,我们一起来聊聊那些记忆中的海派美食。
所谓海派美食,顾名思义,指的是除了上海传统本帮菜以外的创新菜,取海纳百川之意,而非“上海的派别”。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上海各地方菜系林立,有京帮菜、广帮菜、苏帮菜等16个菜系,由于上海人善于从别人饭桌上找到长处,去粕留精,从而创新、演变出具有上海独特风味的“海派菜”。笔者幼时曾居于祖父家中,与一上海籍知青后代比邻而居,每每掌灯时分,那扇小厨房上的窗口总会飘出缕缕炊烟。祖父祖母皆不精庖厨,那位一年四季旗袍加身、说话总是嗲嗲的漂亮阿姨经常会从身后变出一盘生煎包啊,一小碗酒酿圆子啊,有时会是一碟春卷或几块甜腻的梨膏糖。分量不多却胜在精致,足见其用心。都说美食最治愈人心,深以为然。这些在如今看来微不足道的小食却温暖了笔者整个年少时期。
书归正传,作为一部美食小说,吃货达人最关注的必然是其中描述的各色美食。但它又不是只讲美食这么简单,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晚清光绪年间(1894年)。熟悉历史的读者应当清楚,近代上海自1843年开埠,随后数十年间,各国公使、商人、买办等蜂拥而至,使馆、洋行、银行等相关公共设施拔地而起。传统的上海本帮菜日渐与西餐相融合。西餐馆(即书中所言番菜馆)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国租界与繁华路段遍地开花。
本书讲述了晚清上海一间门面不大,名气不小,专营海派西餐的罗兰番菜馆以及五位性格各异的少女荣誉与共,休戚相关的故事。热血又热闹,温暖又治愈,带给你女性彼此守望互助的力量。书中不仅还原了数道海派美食,比如罗兰煎牛排,鸡蛋咖啡,番茄牛肉汤,奶香青豆泥,更附有详细做法及用量,让读者在大饱眼福的同时更可以学以致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才是硬道理!
《厨房里的海派少女》是作者梁清散多年研究海派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将海派西餐的演变与老上海饮食文化完美结合,以五位少女的成长互助故事来表达,呈现美食之可口的同时,也为读者献上或商战、或江湖、或悬疑的精彩情节!
作者简介:
梁清散,知名科幻作家。业已出版长篇科幻小说《文学少女侦探》《新新日报馆》,其他代表作有《济南的风筝》《枯苇余春》《三季一生》等。曾获第三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网络原创科幻作品奖、第六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评论奖、第十届华语科幻星云奖短篇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