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是一本由[美] 丹尼尔·西格尔 / [美] 蒂娜·佩恩·布赖森著作,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90元,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读后感(一):从认识自我到发展自我
主动自觉是一种从内而外管理自我的一种态度和状态,是一种精神的力量,驱动着我们去实现很多愿望,往往很多人生活了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更不要谈幸福和成就感了。这本书虽然没有长篇大论的讲述什么大道理,却很系统的讲述了我们力量的来源,以及如何更好的让我们发挥这些力量。并不是说物质条件的优劣和事业的成功是一种幸福。而是内心深处的那种快乐和喜悦,那种探索发现的过程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受和满足感。
《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读后感(二):培养开放式大脑,学习自觉又主动
刊载于《科普时报》作者:李峥嵘
新学期开始了,在经过了漫长的居家学习以及一个暑期之后,你对自己的新学期是忐忑不安还是满怀期待?
上周我在新华网主办的网上云书房做了 一场直播,分享我的新书《孩子的问题是问 题吗——智慧父母必知的心理成长秘密》, 在问答环节,很多家长都问到了同一个问 题:孩子在家生活不规律、学习不自觉,如 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我今天就聊 一聊如何培养孩子的开放性大脑,让孩子学 习自觉又主动。
何谓开放式的大脑?
全球知名脑科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新作 《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提出了一个重要 的观念,他从平衡力、复原力、洞察力、共 情力4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培养孩子开放式的 大脑。其中不少策略是可以给我们启发的。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题目吧,如果孩子 新学期摸底考试的成绩差强人意,他的表现 会是怎么样的呢?A伤心地大哭,觉得自己 太差。B 不在乎成绩,没有什么特别的表 现。C会去找同学或老师请教错在哪?D抱 怨出题或者评分不合理。
如果选择的是c,那么孩子是开放式的大脑,如果选择其他三项,就是一个防御式 的大脑。
这两种有什么区别呢?防御式的大脑会让你和别人对着干,不能认真倾听,不能做出明智的决定,不能和他人建立感情,无法 关心他人。面对困境的学习模式是一种原始 的状态:战斗、逃跑或者僵住。(战斗就是 对外界进行攻击,逃跑就是逃避,僵住是感 到崩溃或无助。)
而开放式大脑是大脑中一种特别的神经 回路,科学家称之为“社会参与系统”,被 激活的时候引发的态度是接纳的而不是防御 的,有助于我们主动和他人或者自己的内在 体验进行交往,面对挑战的时候会更强大更 清醒更灵活,学习的时候也会更平静更和谐 更轻松吸收新的知识。 如何拥有开放式大脑?
如何才能培养开放式的大脑?
核心思维就是将障碍和新的体验看成是可以克服的挑 战,勇敢去冒险或者主动去探索,相信可以 寻找到解决的方法,不用担心犯错误,也不 必固执己见或者刻板印象。培养孩子自觉而 主动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以更开放的心态 去面对困难,拥有更加灵活的处理方式,身 处逆境也有更好的复原力。
《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举了几个有 趣的例子,比如说一个小男孩要去参加露营,他感到很紧张,但是他说:“我会愿意 尝试一下”;一个小姑娘喜欢画画,画的虽 然不像,但是她说:“我会愿意再试一次”; 一个小男孩喜欢参加舞蹈班,虽然他是那里 唯一的男孩,也不觉得羞耻;一个姑娘考试 不及格,她感到很沮丧,但是没有逃避,而 是鼓起勇气,怀着修正错误、克服不足的态 度去找老师,询问哪里错了、如何改进—— 这些例子,都是一种开放式大脑的运行状 态。
怎么才能使孩子拥有开放式大脑?科学 家的研究证明,如果老师、家长积极鼓励孩子去拥抱挑战和机会,拥抱现在的自己和未 来的自己,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间,成人就是 在塑造自己和孩子的开放式大脑。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 其中重要的一 个学习策略就是模仿。因此大人在教养孩子 的时候也要使用开放的心态,比如说面对孩 子遇到学习的挫折的时候,大人常见的反应 有三种:第 1 种是指责:“别的孩子都可 以,你怎么做不到?”第2种是放弃,“你现在已经大了,你要靠你自己”,第3种是贬 低:“早不听我的吧,你早干嘛去了?你就 是没有自制力。”这都是在使用防御式的思 维。
而具有开放式大脑的父母的处理方式, 是接受孩子遇到学习挫折的时候会有不良的 情绪反应,尊重孩子的情绪反应,而且能够积极回应他。跟孩子交流的时候,要让他感 受到他是被理解和被倾听。可以用拥抱之类 的肢体语言或者温和的语气表达出你的感同 身受,让孩子接收到你会陪伴他度过难关的 情感链接。有一种简单的方式是采用放松的 姿态,甚至比孩子的视角还要低的身体位 置,用理解的口气说:“我会陪着你。”在被 理解和接纳的状态下,孩子能够更好地听从父母的指导,做出更有利的行为决定。
大脑神经是在不断学习中建立其复杂而 独特的神经网络。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练习 应对不同的困境,练习承受、练习坚韧、练习 适应,最后才能知道自己有多么强大。做父母 的任务就是陪伴孩子一起经历困苦,给予理解 和支持,允许他们自己去感受并成为问题的主 动解决者,信任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
70%的人获得“创伤后成长”
如果没有遇到具有开放式大脑的父母,就无法成才吗。也不一定。《如何让孩子自觉又 主动》指出,培养开放式大脑还有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我们如何定义困境。心理学认为, 人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实现自我成长的。最新的研究支持了重新定义困境和灵活反应的作 用,如果一个人能够改变自己看待经历的方式,是可以减轻心理创伤和影响的。即使经历过 同样困境的人,有的人会一蹶不振,有的人却愈挫愈勇。因此有个心理学的术语叫做“创伤 后成长”,经历痛苦之后,有些人获得了积极的转变,更加坚强,更有洞察力。事实上创伤 幸存者中,70%的人是可以获得创伤后成长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因为这些人能够 停下来思考,重新定义压力和困境——你无法控制和改变发生的事情,但是你可以选择回应 的方式。
认识到人生的目标,认识到自己是谁,想要探寻自己,才会焕发起一个人的生命力和不 懈的学习干劲,因此我们的教养环境和教育环境要能够允许孩子成为自己,而不是把成人的 愿望和设计强加给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要陪伴孩子,给予他们茁壮成长所需要的精神支持。 我们要相信孩子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因为人类大脑的运作机制就是会促使我们在跟周围 的互动中、在真实世界的探索中学习,最重要的是通过与关爱我们的人一起来学习。
(本文作者为教育硕士、金牌阅读推广人)
《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读后感(三):为什么孩子拖拉又不自觉?答案就是你没有帮他培养出开放式大脑
自从孩子上了小学,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娃主动写作业”,可惜总是事与愿违,每天斗智斗勇、疲惫不堪。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一放学就知道乖乖地去写作业,沉迷学习到无法自拔,而自己家的孩子却一提到学习就千方百计地逃避呢?这其中的差别在哪呢?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毫不夸张地说,一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就被吸引了,《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这是一本从脑科学的角度来帮助父母和孩子塑造开放式大脑的书。只有孩子的大脑是开放的,才能够主动去拥抱新挑战和新机会。
《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的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全脑教养”的提出者丹尼尔·西格尔以及南加州大学博士、知名育儿专家蒂娜·佩恩·布赖森,书中丹尼尔分析了孩子大脑的两种状态,防御式让他们充满紧张、焦虑和不安,缺乏探索世界的热情;而开放式大脑则能帮助他们更放松更灵活更自觉。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越是紧张越会把事情办砸,孩子也一样。前两天老师要求背一篇课文,已经读了三四遍,我让他背,还是结结巴巴的,眼看着时间已经不早了,该睡觉了,他还在抓耳挠腮。我一下子就火了,劈头盖脸一顿骂。“你怎么这么不上心?脑子里都想的啥?太笨了!”孩子被我吓住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连之前记住的都忘了。我一看没辙,就让他先睡吧,谁知道第二天早上起来,读了两三遍孩子就轻轻松松地背出来了。
心情放松,效率倍增啊,现在想想这就是开放式大脑的魔力吧。不过开发式大脑的定义没有这么狭隘。丹尼尔说:
开放式大脑不是总对孩子说“是”,不是放纵或让步,不是避免他们失望或替他们解决麻烦。相反,开放式大脑是帮助孩子意识到他们是谁,他们会成为谁,意识到他们有能力克服失望和挫败,从而自觉选择富有联结和意义的生活。开放式大脑有以下四个关键特质:
平衡力:管理情绪和行为的能力,让孩子不容易失去理智。复原力:当生活中出现不可避免的问题和挑战时,重新振作的能力。洞察力:能够审视和了解自己,并基于自己的见解做出明智决定,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共情力: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关心他人,并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行动,改善状况。平衡力是指做到情绪稳定的能力,能够主动调节身体和大脑的状态。生活中有不少孩子遇到烦恼和挫折就会控制不住自己,乱发脾气,或者大吵大闹、行为失当。比如前几天新闻里的那个在地铁使劲用脚踢踹妈妈的女孩,因为妈妈坐错站,女孩非常不满,对妈妈发飙,当着众人的面脚踢行李箱,还出口辱骂妈妈。这里且不讨论父母溺爱的问题,光从情绪角度来分析,这女孩明显缺乏平衡力。平衡的大脑不仅能感受情绪,还能恰当地表达情绪,并且灵活地复原,不让情绪控制自己。
情绪分为三个色区:红色区、绿色区和蓝色区。绿色区,顾名思义就是可控的理想状态;红色区就会火冒三丈、无法自控;而蓝色区则是另一个极端,沉默和自我封闭。当孩子遇到烦恼的时候,家长有两项任务:一是帮助他们回到绿色区;二是帮助他们扩展绿色区。
书中举了个例子来说明,一位妈妈的孩子刚上幼儿园,但是孩子不适应,每当跟妈妈分别的时候就会情绪崩溃,大哭大闹。严重的分离焦虑让妈妈苦恼不已,寻找丹尼尔的帮助。
丹尼尔帮助这位妈妈采取开放式大脑的反应方式,承认、尊重并回应孩子的情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妈妈和儿子在一起写写画画创作了一本小书,描述早上说再见有多困难,也描述了幼儿园的生活多有趣,然后让他们在男孩感到舒服的地方练习短时间分离,并逐渐延迟,直到孩子可以忍受。其次,妈妈和孩子谈论了“勇敢男孩”应具备的态度,最后还让老师到幼儿园门口迎接他,并允许跟妈妈先待一会,然后再离开。
丹尼尔给出两大策略:科学睡眠和“健康心智餐盘”。足够的睡眠时间对孩子的大脑有促进作用,这个就不解释了。这里说说“健康心智餐盘”。
“健康心智餐盘”分为7部分:专注时间、玩耍时间、联结时间、运动时间、内省时间、放松时间和睡眠时间。这7种日常心智活动能让大脑功能达到最佳,让孩子的大脑实现协调和平衡。
所以爸爸妈妈不要整天让孩子去各种补习班,将他们的业余时间都交给题海战术,还是要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从玩耍中学习,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逛逛动物园、去大自然中撒野,玩泥巴这才是真正的童年啊!
学习不光在书本上,生活中的知识更能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会玩的孩子更有未来。
劳逸结合,学习才更有动力呢。最近,我就开始实行“下乡养儿”,每到周末,把孩子带回老家,让他感受新鲜的农村生活,每天写完作业后跑跑跳跳,浑身泥巴也不碍事。不仅作业效率提升,连身体素质也增强了,吃饭也香。
人是自然之子,将孩子与生活割裂开来,还是行不通的。我们要培养的是更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孩子,而不仅仅是“考试机器”。这本《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值得每位关心孩子的爸爸妈妈读一读。
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读后感(四):孩子任性、固执怎么办?培养开放式大脑,让孩子自觉又主动
我们来做一个互动。
首先,闭上眼睛,严肃地在心里默念7遍“不”,并留心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反应。
休息两分钟,再继续,闭上眼睛,温柔地在心里默念7遍“是”,同时也体味一下身体和情绪的变化。
现在,睁开眼睛,描述一下内心的感受。
在听到“不”的时候,你是不是觉得压抑、紧张、并且心率加快?
在听到“是”的时候,你是不是感到轻松、愉快、平静?
这个互动来自丹尼尔.西格尔的关于开放式大脑的演讲,人们对于“是”和“不”的不同感觉,就是开放式大脑和防御式大脑的典型反应。
拥有开放式大脑的孩子,相比防御式大脑,能够更加平静自若的面对生活、学习,从而赢得更广阔的人生。
那么,什么是开放式大脑呢?
开放式大脑是全球知名脑科学家丹尼尔·西格尔 提出的概念,他与青少年心理治疗师蒂娜·佩恩·布赖森合著的《如何让孩子自由又主动》一书中,对开放式大脑有详细介绍。通过为孩子们提供空间、机会和工具,培养他们的开放式大脑,使他们能自觉又主动地投入生活,真诚、充分地做自己。
咱们做父母的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
孩子为写作业发愁,抗拒上辅导班、兴趣班,一有机会看电视就舍不得关,到了休息时间还不肯上床睡觉,考试成绩不理想一个人偷偷躲着哭泣等。
其实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源,不是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就是完美父母的思维在作祟,这个时候,这凸显出开放式大脑的重要性了。
关于开放式大脑,《如何让孩子自由又主动》一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开放式大脑,不是总对孩子说“是”,不是放纵或让步,不是避免他们失望或替他们解决麻烦。相反,开放式大脑是帮助孩子意识到他们是谁,他们会成为谁,意识到他们有能力克服失望和挫败,从而自觉选择富有联结和意义的生活。1. 平衡力:管理情绪和行为的能力,让孩子不容易失去理智。
人,都是情绪化动物,不仅仅是孩子,大人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舒适区,被称为绿色区,一旦被激怒了,或者是伤心失望了,便会偏离绿色区,有的人直接爆发,进入狂躁的红色区,有的人选择默默承受,抑郁成疾,这就是进入了蓝色区的表现。不管是红色区还是蓝色区,都是对孩子身心健康不利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找到这种平衡情绪的能力,这就是平衡力。
2. 复原力:当生活中出现不可避免的问题和挑战时,重新振作的能力。
司马迁在狱中受尽折辱,却忍着剧痛写下名垂青史的《史记》;越王勾践被俘虏,没有灰心失意,却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洗辱复国。。。这些史书上流传千年的桥段都是复原力强大的表现。面对挫折,接受挫折,并在困境中找到新出路。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也一样,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咱们做父母的不能时时刻刻帮他们解决问题,只有当他们自己心理素质过硬时,才能走得更快更远。
3. 洞察力:能够审视和了解自己,并基于自己的见解做出明智决定,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洞察力,说白了,就是了解自己内心的能力,在情绪的火山即将爆发时,我们能快速冷静下来。比如说,妈妈在厨房做饭,刚会走路的宝宝却在客厅把奶粉撒的满地都是,面对此景,妈妈的情绪一触即发,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是该愤怒地把孩子暴打一顿,还是心平气和地收拾好战场?如果妈妈拥有洞察事情后果的能力,一场暴风雨或许就戛然而止了。
4. 共情力: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关心他人,并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行动,改善状况。
共情,这个词近些年特别火,《妈妈是超人》里有这样一个场景,嗯哼拆装新玩具时,不小心踩到了一块尖锐的积木片,痛得嚎啕大哭,霍思燕听到后,立马跑出来,帮嗯哼找到了罪魁祸首。当嗯哼依然情绪失控时,霍思燕没有说教,而是也用脚踩了一下积木片,并且对嗯哼说,我知道你很疼,不要紧,妈妈陪着你一起。嗯哼心疼妈妈,瞬间就不哭了。这就是共情,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去理解别人,并给与适当地帮助。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如果想让孩子拥有开放式大脑,上述的4种特质也是父母必备的基本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在全书的末尾附录处,提炼了开放式大脑的知识要点,简要总结了书中的主要观点,方便于我们复习巩固。而且,书中把科学研究和生活实例相结合,既严谨又通俗,确实是很适合父母们碎片化阅读。咱中国人有句老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熟悉了孩子的发育规律,掌握了科学有效的育儿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既能让孩子健康发展,也能实现“轻松带娃”的夙愿。
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8.7[美] 丹尼尔·西格尔 [美] 蒂娜·佩恩·布赖森 / 2020 / 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