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名字》是一本由[意] 翁贝托·埃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6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一):玫瑰的名字
这是一本十分少见的、神奇的书,充满悬念的情节设计,各种神秘的元素—坐落于山巅的古老修道院,尤其是那座坚固异常的楼堡,森严的修士等级体质,教皇与皇帝的冲突,关于真理睿智的观点和辩论,无穷无尽、浩如烟海的图书…
这部作品,展现了中世纪修道士鲜活的生活,体现了埃科叹为观止的知识,和对真理执着的态度,让知识最终冲破一切阻隔的力量,洒向人间…
玫瑰红极一时,名字却流传千古。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二):是有宗教神秘色彩的悬疑大部头
看到书名和扉页的介绍,看了豆瓣评分,以为是部悬疑小说吧,但前文浓墨重彩的描绘了宗教和神学的理念和一些神学和基督继承的讨论,有点翻不动书了,铺垫着好像是充满了恐怖和魔鬼,希望后面不是特别的可怕,但觉得威廉这个主人公好像很有智慧,能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和捕捉线索,又大胆推论出真相,是一个睿智的人。
可能我以前读东野圭吾的日本文学的小而美,马上能拨开云雾看到真相的二锅头的爽文读得多了,拿到外国文学的悬疑书,是一定要耐下心来慢慢的品着读的,大概是作者觉得要照顾我们国外的读者吧,会把事物前面部分交代清楚一点。
也有可能是因为我对于空间感不是很强,作者一讨论教堂的布局和方位的描述,我摸不着头脑,内心一点阻抗了。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三):玫瑰的名字
这本书很好看。一个年青的实习教士,跟着一名博学多闻的老教士,来到一个古老的修道院。随后,修道院里接连发生了恐怖的谋杀案。他们的任务是找出凶手,揭露真相。
光从内容介绍来看,这会是一部纯粹的侦探推理小说。在阅读的时候,我脑海里一直浮现着法国电影《暗流2》里的场景(《暗流2》有类似的情节,修道院,被残杀的教士)。这本书不仅有惊悚的故事情节,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宗教与哲学知识,亚里士多德、培根、阿奎那等人的思哲学想在书中出现。这本小说是一本了解西方宗教文化好读物。
我们常常以为西方宗教就是基督教,或者说就是信耶稣。事实上,西方的宗教文化非常繁琐复杂。有各种各样的宗教流派,相互之间渊源关系也错综有复杂。如果你对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一定会被弄得头昏脑胀,摸不着头脑。
从人口比例上来说,国人对宗教感兴趣的不多。大家沉浮于世俗的生活压力,没有精力去相信这种虚幻的东西。
据说有两种人最容易相信宗教,一是穷人,因为基本上看不到致富的希望,只能依靠宗教来进行精神上的补偿。另一种是富人,在经济无忧后,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我既不是穷人也不算富人,对宗教不感兴趣是因为身边的人对宗教都不感兴趣。但最近听说我的一个亲戚信教了。这个亲戚大学毕业,在上海一个外企工作,他年轻上进,事业心满满,怎么会信教呢?还不是因为爱情,亲戚的父亲忧心重重地说。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四):《玫瑰的名字》读后记
首读埃科的作品,不愧是神级作家!难以想象他究竟是读过多少书才能做到几近是字字有隐喻、句句有典故。想一次性弄清楚这些是不可能的,就连梁文道也把这本书作为了自己知识长进程度的一个检验标准,但这完全不影响世界万千读者读这本书的喜爱与推崇。 “既然我想让唯一使我们颤栗的东西即形而上被看作是令人愉悦的,我要做的便只是(在情节模式上)选择最形而上、最哲学的东西,即侦探小说。”这是埃科在《玫瑰的名字注》中写下的。作为哲学家、符号学家、数学家、史学家的埃科写出的侦探小说如数学难题般缜密复杂、如迷宫般曲折繁转、又如史诗般恢宏壮阔。而作为小说家的埃科,首先建造的是一个世界,词句随后而至,几乎是自动到来。 埃科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作家。他用一百页的补赎暗礁来筛选出真正属于这本书的读者,最希望他们扮演的是“进入他游戏的同谋”。埃科用他的文本让读者完全进入了一个他构建的崭新陌生的世界,引诱着读者因书中的情节背骨发凉、浑身颤栗。 “自然,这是一部手稿”,这是埃科在序中写下的。这是中世纪一种常见的写作方式,而会不会有读者真得认为这是由一部真实存在的手稿衍生而来的小说呢?埃科对中世纪了如指掌,以至于早已让读者难辨真假。此书的起念便是一个发生在中世纪的一个修士被毒死的故事,埃科为了让故事更逼真,不知读了多少中世纪编年史作品,以至于有些典故不用翻阅便已由着记忆喷涌而出。埃科模仿的亚里士多德失传的《诗学 第二卷》的开篇也尽显功力,让人不自觉就信以为真。“我仿佛觉得,现在我写在纸页上的无非是一些拼凑起来的文集摘录,一首形象的颂歌,一篇无尽的字谜,不过是转述并重复那些残存的纸页上的片断对我的启示。”这是埃科在小说的尾声借阿德索之口说出的,这完全符合了整部作品的气韵,亦给读者在惊险之余以无尽的回味。 书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便是侦探情节了,但除此之外,埃科带给读者的是由大量神学辩论和政治哲学论述汇聚成的头脑风暴,以至于使在往常最为烧脑的侦探过程成了读者最易看懂的部分,这亦是此书被称为“知识分子小说”的原因之一。如同主人公威廉在小说的最后说道的那样:“也许深爱人类之人的使命就是让人笑对真理,‘使真理变得可笑’,因为唯一的真理就是学会摆脱对真理不理智的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