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公墓》是一本由(意) 翁贝托·埃科 (Umberto Eco)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20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拉格公墓》读后感(一):真实到可怕的荒诞
这次埃科又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西莫尼尼,他身上的标签没一个是善的,谎言制造者,小偷,伪造证件者,多面间谍,杀人犯等等。他的工作就是制造阴谋,或者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根据一点点蛛丝马迹,创造了全球阴谋的太阴中心”。
读到最后,我都抱有一丝丝幻想,西莫尼尼真的就这么坏吗?在他身上看不到人性中善的任何一面,他甚至连同情、怜悯这些最基本的情感都没有,一切都是自己怎么获利,对于他身边的人,他可以随便的骗人,甚至杀人,对他不认识的人,嫁祸起来更是得心应手。等到最后,西莫尼尼对德雷福斯的诬陷,以及对塔克西尔的嘲弄,我的幻想崩塌了。好在读到“无用的学术说明”,埃科告诉我们西莫尼尼是完全虚构的人物,也许这样的人物只活在埃科的大脑里,可下一段,埃科直接把这一点点对西莫尼尼的幻想打破:“甚至,干脆和你说了吧,他仍然活在我们中间。”
就像整个故事一样,这真是太荒诞了。这种荒诞深深地把我锁住,想要逃出,却感觉自己就像就像书中那个被诬陷的配角德雷福斯一样,对外大吼着:“我是清白的”。可到底什么是真相呢?甚至后来,有人发现了那封诬陷信的笔迹不对,可又能怎样呢?谁又在乎真相呢?
可这一切都不是最可怕的,埃科把最可怕的故事不加评论地摘录在了“说明”的最后一页名为“后续事件”。也许西莫尼尼是虚构的,但是不禁要问,在他身上发生的事情真的是真实的吗?在“后续事件”里,1905年,布拉格公墓的会议纪要,这份完完全全是西莫尼尼虚构的反犹主义的谎言,却被刊登了出来,写成了《锡安长老会纪要》。1921年,这份纪要被指证为伪作。但是,1925年希特勒在《我的奋斗》里却以这个《纪要》为佐证,展开了他反犹主义的论证。
真是太可怕了。读埃科有时真的需要勇气,面对这个潜在荒诞的世界的勇气。
《布拉格公墓》读后感(二):精神分裂造就的人生寓言 ——读翁贝托•埃科《布拉格公墓》
埃科的笔很尖刻,《布拉格公墓》一上来,就罗列欧洲各国民众劣根性,结结实实损了一大通,框定了此书社会批判的基调。
“布拉格公墓”是一个人为设计出的惊天阴谋,以反犹太为出发点,编造出一次从未发生的会议、一份子虚乌有的会议纪要。而社会就是如此怪诞,弥天大谎竟左右了历史的走向,与真实的社会相对照,《布拉格公墓》既是寓言,更是预言。
埃科很聪明,这样的故事很难煞有介事地往真里写,魔幻也不行,得“假作真时真亦假”才好。于是,他选择了精神分裂的呓语,一个人精神分裂成两个人,亦即书中的上尉西莫尼尼和修道院院长达拉·皮克拉。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兼具人性之美与恶,把个人内心的痛苦挣扎,让两个代言人说出来,这样一穿插交错,故事的发展、想法的表达,都更加自由肆意。
有论者认为,《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反映了人类的不同品质,如信念、进取、惰性、保守、坚韧等,是一出整合儒释道的人生寓言。《布拉格公墓》中的西莫尼尼和皮克拉,也体现出人类个体性格的多元性,同一个个体,内心都是一个小世界,有着和谐的统一,也有着尖锐的冲突,相爱相杀,往往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想想也挺惊心动魄的。
这种写法其实比较常见,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都有类似的手法。《布拉格公墓》的笔锋更锐利,把欧洲、把人类都讽刺得体无完肤,会产生痛快淋漓的发泄感。但恰恰是这种掩饰不住的直白,也消减了作品内在的张力和余音的回响。
这本书,一遍可能看不太明白。是否会为了弄明白而再次捧起来“时习之”,则会因人而异。
至少,我不会。
《布拉格公墓》读后感(三):布拉格公墓
《布拉格公墓》读后感(四):由一本书引发的种族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