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大系——窄门》是一本由安德烈·纪德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6.00,页数:1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诺贝尔文学奖大系——窄门》精选点评:
●令人难过。
●这是在讽刺禁欲主义,所以当时才被教会禁了
●外国人谈个恋爱咋这么麻烦呢,爱情啊,千万不能和宗教扯上关系
●圣洁的爱情 唯美的阿丽莎
●书还没读完就丢了,又买了一本。
●作者是非常会讲故事的人,把简单的故事写得很美。圣洁与牺牲比尘世中的喜悦更幸福吗?至少从书中看,女主并没有得到灵魂真正的平静与幸福。
●阿丽莎把灵魂献给了上帝,她想成就“我”,也想让自己得到救赎,但是窄门太窄了,两个人是过不去的。 P.S.最后的日记才是最好看的。
●法国人不行
●哪有什么完美爱情,盼着另一方做出你想要的对爱的表示,结果只能落空。
●我完全能理解这种建立在宗教上的极端到极致不容一丝瑕疵的爱情 爱得太满怕爱的消逝 而宗教信的太多 就怕是要变成神性的假象实则更加疯狂 妄图追求神圣不可亵渎的爱 其实往往亵渎了自己灵魂中最真实的情感
《诺贝尔文学奖大系——窄门》读后感(一):读完差一点
前半部分还不错,后半部分就看女主阿丽莎如何爱上帝爱到神经质以至于最后就几页结尾我都犹豫要不要再读下去。看女主写的日记真是一种折磨,看来我近期真的不再适合读有宗教色彩的小说了。 故事情节不值得多聊,不过有几句话值得列一列: * 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通往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到的人也少。 * 在幸福即将到来前的这一刻,连幸福本身都远远比不上……
还有一句很棒可惜我这咸鱼脑袋没给记住,忘了。下次还的看完马上Mark才好。
《诺贝尔文学奖大系——窄门》读后感(二):爱情里,无限接近的自由
《窄门》是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经典小说,描绘了一个以悲剧结局的爱情故事。在这部作品里,不管做出任何牺牲都要争取新生是纪德的哲学观强调的,而一直努力积累的力量在爱情里让人生畏又想去追寻。
信仰一直反抗着怀疑,禁欲一直反抗着对生命的热爱,戒律一直反抗着对自由的渴求。主人公热罗姆与他的表姐阿莉莎自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 书中描述到“这样的眉毛让她的外貌甚至是她整个人,都添上了一种渴望又带有信赖的探询表情——是的,一种强烈的探询表情。她浑身上下全是探询,全都是期待……我会告诉你们,这种探询是如何抓住我,然后又成为了我的生命”。阿丽莎不仅漂亮,还有她脸上忧郁的神色和挑的高高的两条弯眉,她那热烈的探询背后的力量和阳光深深的印在热罗姆的心里,他在爱与怜悯中沉迷,在一种弄不懂是热情、现实还是道德的混杂感情里,竭尽全力挣脱束缚,在内心虔诚地祷告,让对方免遭一切苦难。我想,一颗自由的新应是不该被条条框框束缚的,一旦发现了,应去不断触及自我真实或荒唐的部分,有时候我们必须置身于危险的边缘,是好是坏,总得跨出一步才知道结果。
“你们努力从这窄门进来吧,因为宽宽的门与宽宽的路通往灭亡,进入地狱的人很多;然而,窄窄的门与窄窄的路,却通往永生,找到前往永生之路的人是极少数的。”,牧师的话像遇示着着极少数从窄门通过的人必定经历无法想象的磨难。男主人公热罗姆一直追求阿丽莎喜欢一切,拥有高尚的美德、变得出色,自己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也一定是因为阿丽莎才这样。但是,阿丽莎对他说:“你首先要找寻上帝的国度和天理。”热罗姆的思想所追求的的道路是根据阿丽莎来选择,占据他大脑的“思想”,常常是更奇妙的交流的一种借口,如文中所说,这是对感情的修饰和爱的遮掩。在种种表象的背后,我们似乎不直白和大胆伸向通往上帝的窗口。
阿丽莎说:“我们必须寻求思想的发扬,而不是解放。后者不过是可憎的傲慢,我们的野心不在反叛,而在服从。”,看到这一点是,我发现自己混淆了发扬和解放的定义,思想的解放是我们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在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思想更加开放,而思想的发扬又是另一种含义,发扬一种还是多种,发扬会不会剑走偏锋,刻意强调某种思想的发扬会不会是一种偏执?于阿丽莎,无论怎样幸福,她都希望更近一步,不断追求无限可能的接近,如果快乐不是向前进步的她便会不屑一顾,对爱情的信仰脱离了世俗和自我。而她额这种纯洁信仰反而让我觉得恐惧,因为太难能可贵,似飞蛾扑火。
书的结尾,阿丽莎在思想的挣扎中逝去,而时隔过年,杰罗姆依然将一种没有希望的爱情在心里长久地保持下去。他们的爱情纯洁浓烈,还有漫长的孤寂与遗憾。
《诺贝尔文学奖大系——窄门》读后感(三):刻骨的爱让我们扶持着飞升,却窒息于容不下两人的窄门
读完此书照例要看后序里的评价,介绍中的纪德有一半跟我想象的别无二致,与此书一般的纯情、压抑、敏感、肃穆,然而说到文中还有轻佻和纪德的风流却使我惊讶,与对本书的印象可不太符合。 书名源自《圣经》,“你们努力地从这窄门进来吧,因为宽宽的门与宽宽的路通往灭亡,进入地狱的人很多;然而,窄窄的门与窄窄的路,却通向永生,找到前往永生之路的人是极少数的。”奠定了全书的宗教基调。不知为何,外国的文学作品我读的不算太少,《窄门》却给我一种颇为新鲜的感触,像是少时刚接触《简爱》(也许是他们并肩坐在夜色中的长椅带着犹豫聊天给我的错觉吧)和高中初次翻阅《Withering Heights》原著时(或许是带些神迷的家庭和错综的情感关系存在些相似之处吧)的着迷。他的语句不堆砌却生动又怅然,回忆的笔调最是令人始终沉浸在淡淡的悲伤,虽不至于沉湎,却挥之不去。 纪德的叙事手法真是一绝。一般作品不都喜欢留下悬念然后高潮迭起么,他偏不。明明白白告诉大家结局令人惋惜、悲叹、徒添华发,时不时来一句提醒与暗示。他不断重复,以未来的视角和哀婉的语调回顾过去,像游泳时忽然探头出来呼气的鱼,再重新回到文本叙事。叙事的过程中又有一种长大的孩子在回顾往事时思绪的跳跃以及叙述的不确定和犹疑,仿佛在当面叙述一般,过一阵子就要停下来思索一番怎么说更妥当。 高潮部分大概无疑那一个圣诞节吧,他的好友阿培爱着朱丽叶,可朱丽叶爱的人是他,他却与朱丽叶的姐姐彼此相爱,却一个向往着旅游和探险、一个只希望停驻在小院陪着他的舅父,在某些方面不适合彼此。偏偏他们一个比一个高尚,将原本差一点就要变成狗血言情剧的故事拉回了崇高悲壮的悲剧,阿丽斯将选择权交由杰姆斯和妹妹做好了牺牲个人幸福的准备,朱丽叶在得到他惊诧的眼神和一句“荒唐!胡闹”之后毅然选择嫁给了一个她并无感觉却深爱着她的丑男人,阿培在明白一切后也没有开撕而是发泄一通之后抱住他继续当他唯一的同性朋友和倾听者。 杰姆斯,杰姆斯,你是如此孤独。我原本要为阿丽斯自以为为你牺牲的矫情和自作主张而腹诽她了,可偏偏传来她的死讯。纪德偏偏又转换了视角,放上这个被夹死在爱情与信仰的窄门门框之间阿丽斯的日记。如果说之前还对这份爱情有所不解与腹诽,读到日记这一块心已经像被揉碎了一样,不想评价了,只是哭。好不容易暂停一下,最后还来一个时间飞逝后的再重逢,朱丽叶老了,在那一个还原成阿丽斯生前情状的房间里他们的对话让我这个不相信爱情的人都感动到无言。 附上伪阿丽斯视角倾诉她在朱丽叶家度过的那段时日里的一段心理活动: 我原以为需要付出巨大代价并且准备好要毅然决然为之毁灭自我幸福的伟大爱情为何会让他们如此轻而易举的得到?为什么明明一开始出于将就的婚姻却最终得到了世俗的幸福?我渴求的应该是在上帝殿堂里的团聚与超越尘世的幸福。我害怕以后沦为这样不需牺牲的唾手可得的幸福。它太轻易而不真实。我害怕面对自己的虚荣心。惟其痛苦,方是快乐,基督的信条为何不再适用?我害怕在他身边,害怕自己对他陪伴的渴望。我时时刻刻为和他在一起的剧烈幸福感而恐惧、忏悔。
《诺贝尔文学奖大系——窄门》读后感(四):关于窄门、美德与因果的自问自答
不知道是《窄门》批判风格太著,或是年岁渐长,学会从字背后揣摩故事深意,整本书给我有种浓烈的旧宗教观念害人——这一十分批判性质的想法。
并非罗密欧与朱丽叶般的家庭因素阻挠,又不是战火纷飞中命运的别离,在《窄门》这一背景要素单薄的故事框架下,主角相互明恋却无法走到一起只因为美德绑架。若他们是柏拉图笔下精神恋爱的歌颂者,读者倒可以释怀;然而杰罗姆身陷于现实,具备七情六欲,却因为阿丽莎对爱情的宗教式信仰,而令这段感情郁郁而终,我们只能对他们扼腕叹息。
爱的美德是什么?
在杰罗姆的少年时期,他在自述中三番四次提到维持自己的美德;而当这段时期结束后,美德似乎就隐没在无尽的书信海中了。他最初为了心中的爱情,奉上了全部的耐心、尊重、内敛,甚至可以说是隐忍;到了后期,他渐渐不付诸于口笔,只是一味地退让和等待,直到他心中阿丽莎成为一个来自过去的“幽灵”。
当你在我身边时,我就不能想念你了。”阿丽莎于是说。她将杰罗姆奉成理想爱情的化身——甚至是信仰的一部分,需要献上全身心,更需要保持距离。她将美德看得太宽太界限分明,反而让自己身陷囹圄,最终无法跨越那道窄门。
窄门是什么?
神父告诉我们,窄门是通往永生的一道关卡,能去往天堂的人纯洁而稀少。
杰罗姆花费了一辈子青春去追寻那道窄门,或是追寻窄门中的那个人,在他听神父宣讲时,甚至想着将它比喻为一台榨汁机,要将自己的私心压缩到最小,才能到达他爱的彼岸。但他最终穿过它了吗?
窄门的答案可以囊括人的一生,但在这里仅仅指爱情的经过,指那段时间。
对于阿丽莎而言,窄门更像是信仰的彼岸,她穷尽一生信仰上帝,却因为爱情的枷锁,到最后一刻还哀求自己不要亵渎神灵。无论从爱或是从信仰来看,她都无法进入天堂,在长长窄窄的道路上,她再也不能站起来再往前一步了。
《窄门》的故事并没涉及太多社会背景,这反倒让我们聚焦于人物本身。阿丽莎是全书矛盾的中心,也是最多读者“怪罪”的对象,是的,我们第一眼都能看出是她的信仰扼杀了他们爱情的成长,可抛开信仰,我们或许能看到更多。
比如故事一开始,杰罗姆叙述的关于阿丽莎母亲的不伦往事,作者设置剧情从来不冗余,这一个小插曲可以说是意味颇丰。还记得杰罗姆发现了这件事之后去找阿丽莎,阿丽莎是怎么回应的吗。
别声张,我可怜的父亲还不知道。”当她母亲私奔离开之后,阿丽莎便失去了爱情的指导者,经受背叛和早年独立让她难以信任去杰罗姆的爱情,甚至一度提出让他和妹妹结婚的意愿。
在爱情的竞争者消失后,她又两度提出拒绝的理由——年龄差。正因年轻的母亲与人私奔,她潜意识中或许存在一种年轻者容易移情别恋的想法,因此阿丽莎让杰罗姆“多认识一些人”,以对这段感情自我防卫。但是在请求的同时,阿丽莎并没有和杰罗姆断绝书信来往,言辞中多有牵念,免不了让我产生了一种“阿丽莎维持着优越感”的想法。
比起自断后路的阿丽莎,优柔寡断的杰罗姆也同样有自己的缺点,早年丧父的他,性格被母亲和母亲的亲戚朋友们影响过多,一味地谦让和容忍不仅将阿丽莎拒于门外,还让自己与她的距离越拉越远。
故事的最后并没有太多谈及杰罗姆对阿丽莎逝世的想法,仅仅是用了阿丽莎遗留的日记坦白了她的心声。主角两人琴瑟和鸣,作者也给他的想法留白,只提及十几年后杰罗姆和朱丽叶的一段对话。
我们应该醒来了……”———————————
自从《呼啸山庄》之后,时隔几年我终于又能找到闲暇进行阅读了,最后感谢网友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