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精读》是一本由殷寄明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文解字》精读》精选点评:
●「精讀」並不算「精」
●为课业所需,刚刚翻了一遍。。。这是部语言学的著作,跟文字学无关。。。。
●突然好迷惑,只是看过却什么都记不得。。。
●我觉得还是读原文嘛
●居然不列篆文,不举例字,不方便。适合初学。
●以部首为纲进行串讲,可以看出作者功底还是不错的,可惜没有篆文形体,正文基本上是简体字,看着有些不习惯~~
●没必要把这样一本导论性质的作品看得太严肃、太学术。殷老师做学问是很扎实的,但在本科课堂上很多问题也不适合进行非常深入地钻研。这本精读,很负责地对《说文》部首进行了细致的解释,细读之下对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化一定会有相当多的端正(长期以来被我们误读、误认、误写的字实在是太多了,不胜枚举)。此外,殷老师还很贴心地给出了一些汉语词汇的文化源和汉文化传统的介绍。
●好书,宜慢读,可做工具书
●“夕,莫也,从月半见。”
●不喜欢
《《说文解字》精读》读后感(一):教科书,你懂的
这本书之用处在于普及一些古汉语语言学常识。但我个人建议真想搞懂《说文》,还是以读《说文》原著为主,辅之以现代大家对《说文》的研究著作。
这本书扉页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既然是教科书,所以,你懂的......
《《说文解字》精读》读后感(二):此书尚矣
上过殷寄明先生的训诂学和说文解字的课,殷先生《<说文解字>精读》也是很扎实的教材啊,虽然有人提出什么“问鼎”、“《玉函山房辑佚书》作者”这种零星小误,但殷先生说文和语源学大家的学问功底还是很深的,而且术数上也很湛深……
话说复旦中文考试最难的还是傅杰的论语精读,答题都要用论语原文,全书要背个烂熟,音韵学那种课考试都要简单些。。。
《《说文解字》精读》读后感(三):这本书不该用简体印刷
对于这样一本讲汉字的书,实在不应该用简体印刷。而作者在很多地方讲解都语焉不详,很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
如书中引用的说文原文大部分都用简化字,而有少数地方又不得不用繁体字。经常让我搞不清楚到底这个汉字的原型是什么。
还有一个很突出的例子就是书中多次出现的“某某两字合流”,讲解往往为古时两字为某某,今合流为某,但这古今的界限在哪,却不清楚,不知道到底这两字合流的情况是古已有之,还是五十年代汉字简化后出现的。
《《说文解字》精读》读后感(四):说文长笺
裘锡圭《談談進行古代語文的學習和研究的一些經驗教訓——基礎要扎實些,考慮要全面些》——
社會上也好,學術界也好,認錯、寫錯漢字的情況相當嚴重,這裏只能舉少數例子。“宧”(yi2)本義是屋子的東北角,跟“宦”字形近。“宀”表示房子,“宦”本來表示到別人家裏當臣僕。這兩個字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因爲形近而容易互訛。明代有個學者兼文學家,叫趙宧光,常被寫成“趙宦光”。他在明代是爲數不多的研究《說文》的學者,有一部著作叫《說文長箋》。有些講文字學的書就要提到他。照理說文字學的書不應該有錯字,但有些書還是印成了“趙宦光”。“宧”錯成“宦”還容易理解,因爲“宧”字太偏僻,後來不用了。但是70年代以後有一個現象,“宦”字印出來變成“宧”字,這就奇怪了。有一位外交家宦鄉,過世的時候《光明日報》上登出來就變成“宧鄉”了。我現在看到有些書,“官宦人家”之類也印成“官宧人家”。這說明現在很多人“宧”字不認識,“宦”字也不認識。
《《说文解字》精读》读后感(五):颜料的乐趣
对语源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拿这本书作为闲暇读物.有些人可能觉得书中有错漏,但说文解字这本书同样存在诸多错漏.作为科普,这本书还是有可观的地方的.
挑选几则我觉得有科普扫盲价值的地方介绍一下吧.
一是反文旁(这个命名不大准确,但小学时候都这么教),以前老师跟我们讲解"教"字的时候说加反文旁是表示教人学习文化.这种说法实在是一厢情愿.实则反文旁指手执器物鞭打,像"牧"字就指用鞭子鞭打牛羊.最初的"学"字也是有反文旁的.因此,这个字的造字本义就很清楚了,用俗话讲就是"不打不成器",哪有什么教人学文化.无怪三字经有"人不学,不成器"原来就是这么个"挨打"的意思.
二是一些有趣的造字,比如"行"这个字原来是由十字路口的图案演变而来的.又如会意字中的"寒"字,像在屋子里烧柴火,屋外结冰,用以象征寒冷.
三是一些字的文化意义,像"羊"象征祥瑞,故"祥"'美""义"等都带羊字,而"示"象征天对人的垂示,故与玄奥祭祀含义相关的都带示.
凡此种种,无非为我等业余书友做一乐事,满足一下好奇心.读书之乐,大抵如此.这是专业研究跟读书为乐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