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情比山高》经典影评1000字
日期:2020-12-12 23:34: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情比山高》经典影评1000字

  《情比山高》是一部由王艺执导,寇世勋 / 刘筱筱 / 王柏杰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比山高》影评(一):支持还在坚持做文艺片的每一位

  在学校文艺厅里看完了这部电影。

  在映后的演讲里,制片人对整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内容做了很真挚的演讲。

  影片致力于表现云南历史,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交流融合突出民族地文化特色。

  整部影片的色调,叙事风格都很不错,作为一部讲述民族历史的文艺片,感受到了制片人的情怀。中国文艺片不易,坚持做文艺片的导演,制片人更是不容易,支持一下。

  《情比山高》影评(二):永远的320

  15年去云南的时候,在去香格里拉的路上,曾经经过了320国道,也许是一种情怀,这条路给我的感觉很不一样,或许是我对它长久以来的幻想,或许是它承载的故事,你会发现这一条静谧却没有失去活力,平静却“躁动不安”的路。《情比山高》就好似一块幕布,拉开了滇缅公路的序幕,坚韧的人民,恶劣的环境,人与人的抗争,人与自然的执着,故事一幕幕上演,汗水,泪水,鲜血铸就了这条“情比山高”的公路。

  《情比山高》影评(三):正能量,主旋律。

  上世纪发生的抵御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抗日战争无疑是一场民族史上的大灾难 !家国兴亡,匹夫有责。灾难面前,中华子民人人奋勇,这正是千百年来的主旋律 .

  电影 "情比山高”讲述的就是云南一个寨子里普通民族参与筑造后方补给生命线"滇缅公路”的故事 .小人物,大背景。我们的民族史就是被这些小人物点缀的璀璨无比!

  感谢电影"情比山高".

  《情比山高》影评(四):题材这么好导演怎么搞的!

  电影《情比山高》

  讲述了一个抗战时期云南边境的故事,无宏大的战争场面,遥远封闭的寨子里男丁被征兵,留下的老弱妇孺的故事,有着常见的爱恨情仇,有着对大山的敬畏,全篇情感都很强烈,有着对大山的爱与惧,有多家离子散的哀,有对国恨家仇的痛和势必报仇的决绝。电影服化道满分。可以领略美丽的云南风光。然而演员的演技与配音真不敢恭维,云南少数民族部落中充斥着北方口音台湾口音真的很出戏!当操着一口陕西口音的男主说自己是辽宁锦州人,我真的笑了!故事题材是满分,但导演编剧把握题材的能力让人吐槽。

  《情比山高》影评(五):真情比天高

  影片《情比山高》从片名到内容,皆富有大时代下的爱国情怀,彰显了云南各族人民群众在国家危难之际气贯长虹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生命力。滇缅公路修路的主力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条绵延千里的高山公路,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有力地支撑了的中国抗日战争,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该片在美丽的临沧等地取景,中外团队精心打造,国内明星云集,有台湾戏骨寇世勋,新生代偶像王博杰、刘小小等,好莱坞的著名制片人和金牌剪辑师为影片操刀,对滇缅公路的真实历史进程进行拍摄,将滇西人民当年修筑滇缅公路的伟大壮举通过大银幕的方式展现给观众,重温了那些不能被遗忘的悲壮历史,表现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卓越贡献,使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到,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这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意义重大而深远。

  看了这部电影,我不由得想起张艺谋的电影,他的电影主要反映的中国西部的风俗,以黄土高坡为背景,造成外国对中国有偏见;而王艺的电影,以中国大西南美丽的自然环境为背景,向世界展示中国很大,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还有许多感人的故事,除了爱情,还有正义!饱经沧桑、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变得更加热爱和平,更懂得珍惜和平。

  影片让观众透过特殊的视角来解读那些发生在滇缅公路上不为人知的生死抉择忘我奋战故事,真可谓是真情比天高、正义似海深!

  《情比山高》影评(六):我喜欢的题材

  说实话,关于抗战题材的电影很多,我一般都喜欢看;关于云南自然风景的电影,我也喜欢看。把这两者集中在一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看。我看过《滇西1944》,看完后很冲动,多次想去云南旧战场去看看。

  看了《情比山高》的宣传,我又忍不住了,用流行语叫hold不住了。这部电影获得了这么多奖,说明了它的艺术水平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这个我是相信的,因为我看过导演和演员的电影《飘落的羽毛》,这也是关于云南的题材电影,只是通过隐晦的手法表现了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记得当时看完后,我一直想,在云南这么美的地方发生这种爱情也太正常,只是当时的政治环境扼杀了美好的未来,尽管作者没有明言,我们可以推测。

  我就是喜欢他们拍的电影!我有时感觉这个电影团队好像是为我一个人组成的,哈哈,这好像有点自我多情。对于《情比山高》,反映了过去乡村的对立两方村民,有着多么深的怨恨,但是在对待外来入侵的敌人面前,他们又能团结起来。这是大道理,相信在中华民族的关键时刻,大家都能相泯一笑,共同抗敌。但是其中的小故事不断,这些故事同样是发生在美丽的云南山区,如果是一群漂亮姑娘的大闹,或者是美丽风景画上的一个点笔!

  我隐约有些感觉,张艺谋的电影主要反映的中国西部的风俗,以黄土高坡为背景,造成外国对中国有偏见,认为我们落后、愚昧、破坏环境;而王艺的电影,以中国大西南美丽的自然环境为背景,告诉外国人,中国很大,我们有美丽的地方,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还有许多感人的故事,除了爱情,还有正义!

  感谢制片人为我们这种人投入巨资,也感谢导演和演员的精心设计和表演。我决定暑假抽时间去云南看看!

  《情比山高》影评(七):民风彪悍,外面在打仗,在山里他们竟然要炸山?

  有那么一条在修筑在神山上的天路,在抗战期间曾经闻名遐迩震惊世界,光阴荏苒,现在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已经很少了,这条路就是著名的二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拐一度成为闻名遐迩的滇缅公路的象征,它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公路之一,它掩藏在崇山峻岭间被亲切地称为“消失的二十四道拐”。

  虽然经证实它并不属于滇缅公路,不过作为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与滇缅公路见证了同样的苦难与雄起。

  《情比山高》从历史的角度真实还原滇缅公路修筑的始末,娓娓道来那段峥嵘热血的曾经。历史不该被遗忘,这段过往值得所有中华儿女铭记在心上!

  年轻的筑路员临危受命带着政府的一纸公文来到村寨,动员当地群众修筑一条生死攸关的战略物资运输线。

  这条支援抗战唯一的生命线,修还是不修?

  这条穿越神山宗祠的公路,神山是毁是留?

  两个世代共存又彼此对立的村寨,路由谁来修?

  利益的牵绊,祖制的存留,生死的抉择。

  爱情亲情家国命运,悲壮热血凝筑成“第二长城”的奇迹。

  《情比山高》雷公地母寨寨同心,燃起少数民族的激昂与血性。抗战伊始的中国风雨飘扬深陷封锁的困境,少数民族远赴台儿庄的子弟兵战死疆场,世代积怨的两个寨子摒弃前嫌,齐心戮力举寨筑路。

  穿越险山恶水的滇缅公路几乎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它就这样由20万老弱、妇孺、儿童在8个月的时间里用血肉之躯硬生生挖了出来,它的每一寸蜿蜒都浸透着滇西人民的鲜血。

  锋利的刀刺在低矮的树桩上,这是一个参加修路的身高标准,可是所有高过刀柄的,没有高过刀柄的人都出现在了筑路的队伍中……

  山之上,国有殇。路之往,魂之乡。

  民族团结与家国大义相互交织彼此融合,震撼心灵的精神感染与情感激荡,感人至深。

  《情比山高》荣膺22项国内外大奖,走出国门让世界看到神秘迷人的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风光。

  诞生在抗战烽火中的滇缅公路,它不仅是当时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云南少数民族与汉族团结一心艰苦筑路的历史也得到了国内外的双重肯定。

  《情比山高》入围38个国际电影节,在16个国家进行首映,斩获好莱坞国际电影节最佳剪辑和最佳新人奖、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影展最佳故事片等22项国内外知名大奖,声名远播驰名中外。

  云南少数民族古老的民俗风貌也因此在大银幕上大放异彩:

  山寨深林刀耕火种

  世代庇佑部族的神山

  神秘肃穆的祭祀

  原始野性的匪寨争斗……

  滇缅公路让中国的抗战得以胜利前行。

  生命延续希望生生不息,祖国去往哪里,路就修到哪里。

  10月24日,《情比山高》重返滇缅生命线,回望历史,壮阔前行。

  《情比山高》影评(八):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

  孙中山先生早年说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为一部电影写下样的题目,恐会为人不喜,有图解政治的嫌疑,有拉大旗为正统思想鼓而吹的旗手角色定位。天下声平已久也,太多人耽于安乐,早忘了老祖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一句遗训。历史就在这样的周期性轮回里交替,中华民族就在这样的选择性遗忘里,多了几百年的外族统治史,多了近代西方列强的欺凌史,说多了都是泪。。。。。

  祖宗还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判。。。。。

  70多年前,西南边陲20万人的筑路史及创造的奇迹,是我们祖宗的遗产;而这个遗产最详实的记录资料来自于一位美国人的录相作品,其它还有吗?!一个民族对待祖宗遗产的态度,比一个民族祖宗遗产的丰富与否,更能表现出一个民族文明的程度。。。。。。

  谁修的这个道?谁走的这个道?谁来这个道上传递物质抑或。。。?这个道与孙中山先生说的那个道有相通的地方吗。。。?这个道上有什么故事?谁来告诉我。。。。。

  真之影电影传媒站出来,用影像说话,用光影传递家国情怀,陈述这一段沉重的修道历史。。。。

  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从电影里我看到何为以身殉道:一个小小的筑路员、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舍弃生命,力促筑路;一个汉族帮主,放弃成见、放弃独善其身的小我心态与敌家携手,共修大道;视祖宗坟地为圣地、不可冒犯的族群,能炸开坟地,开山筑路、民族大义,家国情怀成就了这一切。。。

  当然还有王尔德说过的话的演绎:一个女人对男人除了爱就是恨,没有友谊。。。。越是剽悍的民族越能超越世俗,把爱献祭于刀刃上。。。。

  修路难,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披荆斩棘,填平沟壑。。。。。。

  修心道更难,在刀光剑影里宣泄爱恨情仇;在唇枪舌剑里碰撞寻找中华民族共性。。。。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放下民族成见,共同对敌,建成了抗日战争的“输血线”、“生命线”、“钢铁运输线”。。。。

  走路的道修通了,民族的心道也修通了。一切皆因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这是一部电影人有担当,有理想情怀的作品。真之影传媒是一家年轻的公司,公司青年制片人何钦有十多年从影履历与国际视野,有理想情怀与唯美洁癖,制作团队有国际大腕加盟,制作大班底、大手笔。导演王艺著名摄影出身,像张艺谋当导演之前一样,对光影有独特的理解,美丽的云南、野性的云南、神密的民族、通过有张力的影像,表现的如诗如歌,观后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老戏骨寇世勋,演绎的头人,一举一动,视觉味感咬起来老而香辣,口有余香;90后新人刘小小,清新脱俗,从此缅甸公路已走向国际大舞台。。。当红炸子鸡王柏杰、章证翔等对角色的演绎更是可期。。。

  当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相信我会踏上云南,走上寻“道”的旅行,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期待的。。。。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767892/edit

  《情比山高》影评(九):两大仇家结怨多年,和解的代价竟是…

  有那么一条在修筑在神山上的天路,在抗战期间曾经闻名遐迩震惊世界,光阴荏苒,现在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已经很少了,这条路就是著名的二十四道拐。

  两大仇家结怨多年,和解的代价竟是……

  二十四道拐一度成为闻名遐迩的滇缅公路的象征,它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公路之一,它掩藏在崇山峻岭间被亲切地称为“消失的二十四道拐”。

  虽然经证实它并不属于滇缅公路,不过作为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与滇缅公路见证了同样的苦难与雄起。

  两大仇家结怨多年,和解的代价竟是……

  《情比山高》从历史的角度真实还原滇缅公路修筑的始末,娓娓道来那段峥嵘热血的曾经。历史不该被遗忘,这段过往值得所有中华儿女铭记在心上!

  年轻的筑路员临危受命带着政府的一纸公文来到村寨,动员当地群众修筑一条生死攸关的战略物资运输线。

  两大仇家结怨多年,和解的代价竟是……

  这条支援抗战唯一的生命线,修还是不修?

  这条穿越神山宗祠的公路,神山是毁是留?

  两个世代共存又彼此对立的村寨,路由谁来修?

  两大仇家结怨多年,和解的代价竟是……

  利益的牵绊,祖制的存留,生死的抉择。

  爱情亲情家国命运,悲壮热血凝筑成“第二长城”的奇迹。

  《情比山高》雷公地母寨寨同心,燃起少数民族的激昂与血性。抗战伊始的中国风雨飘扬深陷封锁的困境,少数民族远赴台儿庄的子弟兵战死疆场,世代积怨的两个寨子摒弃前嫌,齐心戮力举寨筑路。

  两大仇家结怨多年,和解的代价竟是……

  穿越险山恶水的滇缅公路几乎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它就这样由20万老弱、妇孺、儿童在8个月的时间里用血肉之躯硬生生挖了出来,它的每一寸蜿蜒都浸透着滇西人民的鲜血。

  锋利的刀刺在低矮的树桩上,这是一个参加修路的身高标准,可是所有高过刀柄的,没有高过刀柄的人都出现在了筑路的队伍中……

  两大仇家结怨多年,和解的代价竟是……

  山之上,国有殇。路之往,魂之乡。

  民族团结与家国大义相互交织彼此融合,震撼心灵的精神感染与情感激荡,感人至深。

  《情比山高》荣膺22项国内外大奖,走出国门让世界看到神秘迷人的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风光。

  诞生在抗战烽火中的滇缅公路,它不仅是当时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云南少数民族与汉族团结一心艰苦筑路的历史也得到了国内外的双重肯定。

  两大仇家结怨多年,和解的代价竟是……

  两大仇家结怨多年,和解的代价竟是……

  《情比山高》入围38个国际电影节,在16个国家进行首映,斩获好莱坞国际电影节最佳剪辑和最佳新人奖、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影展最佳故事片等22项国内外知名大奖,声名远播驰名中外。

  两大仇家结怨多年,和解的代价竟是……

  云南少数民族古老的民俗风貌也因此在大银幕上大放异彩:

  山寨深林刀耕火种

  两大仇家结怨多年,和解的代价竟是……

  世代庇佑部族的神山

  两大仇家结怨多年,和解的代价竟是……

  神秘肃穆的祭祀

  两大仇家结怨多年,和解的代价竟是……

  原始野性的匪寨争斗……

  两大仇家结怨多年,和解的代价竟是……

  滇缅公路让中国的抗战得以胜利前行。

  生命延续希望生生不息,祖国去往哪里,路就修到哪里。

  10月24日,《情比山高》重返滇缅生命线,回望历史,壮阔前行。

  《情比山高》影评(十):《情比山高》头人一句话,真正解决了野种身份认同危机

  将宏大的家国主题与个人化的经历相结合,一直是国产电影中较为稀缺,但也是极具挖掘潜力的题材。10月24日上映的由王艺执导,寇世勋、王柏杰、刘小小等主演的历史剧情长片《情比山高》,以云南各民族为支援抗战,齐心协力在八个月内修筑完成滇缅公路的壮举为主线,讲述筑路过程中发生在两个民族村寨之间的一段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将国家危难与个人际遇有机结合在一起,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电影。

  电影巧妙地将拯救国家危亡之际的大义与民众摒弃个人恩怨和偏见结合起来,从两个从村寨义无反顾地选择修建公路为切入点,彰显各族人民群众在国家危难之际焕发出来的巨大爱国热情,表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生命力。而片中头人(寇世勋饰)与私生子野种(章证翔饰)之间爱恨交织的父子关系更是以从个人化的视角浓缩了浓浓地家国情怀。

  头人与私生子野种之间的父子关系经历了出走与回归的历程。片中头人因为参加政府组织的剿匪导致儿子野种被寄养。由于缺少父爱带来身份认同的危机,野种落草为寇也正是这种身份认同危机的直接体现。在机缘巧合之下,头人将野种被寄养的真相告诉了他,解除了野种身份认同的危机。

  后来野种为解救妹妹身负重伤重新回到山寨,刮掉自己的胡子,这种内心情感巨变的外在表现,标志着野种自己身份的自我认同,也标志着野种回到父亲的身边,回到传统的家庭社会。

  影片中,头人与野种父子感情,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极具代表性。头人与野种之间父子关系的危机,从根本上是因为儿子因为身份认同危机带来的不安全感导致的出走,一旦父子关系中的认同危机解除,回归家庭,恢复身份认同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电影中,头人对野种说“在我心里头,你从来不是什么野种,更不是土匪,你是我李大的儿子,你叫李豹,是你母亲给你起的名字。”正是这一番话才真正解决了野种身份认同危机。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父亲不仅仅是儿子的价值范本和人生榜样,还是人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核心标准,这使得依靠血脉关系建立起来的父子关系具有了双重的属性,即使父子反目,但依靠血浓于水的血脉情感联系和社会价值认同的强大吸力,能够让父子关系重归于好,这种血脉亲情令人感动。

  头人父子关系的历程反映了血脉宗亲传承和父子情感在我们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强大凝聚力。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文化氛围中,父子关系一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血源性联系”,更是“社会的血源性联系”:以父子关系为标志的父系体制不只是自然生命的遗传,也是文化生命乃至价值生命的来源。千百年来,以“父子”这一血源性关系为核心,扩展开来形成了我们政治社会共同体——国家。

  在传统儒家文化中,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基本准则的人际关系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家国模式,以一个逐步扩展的模式,实现从家到国的扩展。

  影片中的主线让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为抗战而修滇缅公路,主要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头人和野种的父子关系则是作为影片的辅线而出现,国家的认同和个人身份的认同最终修建滇缅公路而达到统一,这也符合我们以父子关系为核心的家国情怀。

  《情比山高》影像风格粗砺古朴,在充满少数民族风情的配乐中,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人文精神和自然风景,充满着原始地野性之美。电影更是以讲述中国抗战和滇缅公路的历史纪录片的形式开头和结尾,将发生在雷公寨和地母寨的故事放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当中,增加了电影的厚重感和艺术魅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情比山高》经典影评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