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底稿》是一本由张鸣著作,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底稿》精选点评:
●不知道张鸣教授现在在学校里的处境如何?鞋子鞋子还合脚吗?
●以前读的。真心忘得差不多了。微博水平
●正版书搞得像盗版的,别字连天。
●从书名来看,关键词是“底稿”,那么可以认为作者承认历史有积淀存在,并且可以被捕捉。所以,本书应该与历史发展的根基或者线索相关,是打底的东西,不一定厚重,但一定有方向性和层次感。看完之后给我的感受不是历史的底稿,而是历史的草稿,尤其是作者考察的这个时间段——晚清到民国初。书中具体的就不说了,某些内容与书的副标题不搭边。
●有趣的书
●很多秘史和独到的见解,跨越的大了些。
●还行 古人八卦千万别较真
●和历史的坏脾气太像了 而且还有重复
●越到后面,文字越精彩
●在迷茫失落的闲时看了这本书 虽然是八卦的补丁 但是原来八卦这么重要
《历史的底稿》读后感(一):好看,虽然个亲王的不是一个风格。
喜欢历史类的书籍,但读多了大历史,看看小故事,会别走风味并不是所谓的知微明著,而是从一个个鲜活的人身上更能体会历史的真实。故事的口吻和亲王的虽然风格上不一致,可是好像更适合我的口味呢。
《历史的底稿》读后感(二):消解正统意识形态
此书又是一本消解长久以来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书,告诉读者历史的另一面,更接近真实的那一面(假如有历史真实的话)。
这样的书一本一本的出,也就是在一块一块的抽掉正统意识形态围墙的砖块,中宣部还没有警觉吗?
《历史的底稿》读后感(三):小疵难免
132页看到
……他们的境遇甚至可能还不如一些农民。我们知道,在清末新政期间,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烧先生""打学堂"的农民风潮,农民借这种看似非常落后愚昧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兴办学堂的不满。
不知道是不是像布鲁诺那样绑在火刑柱上"烧先生",这些农民也忒狠了点吧。
高产不是坏事,但也得留点神。
《历史的底稿》读后感(四):消闲的读物
不完全消遣,不完全休闲,全书由一个个独立的故事组成,就像作者所说的,极易成为厕所读物,马桶上一坐,往往一篇下来,生理问题解决了,似乎还了解了一些近代中国的人文风貌。历史人物都是双面的,没有人大善大恶,但往往所学的历史中只根据需要放大其中的一面。而这本书中,却还原了很多真真实实的人物,例如:辫子军张勋不再是个一心复辟拖着辫子的清朝遗老,而是一个为人义气,资助乡里的老好人;李莲英也未必是一个祸国殃民的死太监,只是一个唯唯诺诺远离朝政的奴才。。如果做学问的,研究历史的,这书却未必能入法眼,但静下心来读读,清末民初的群像,倒也一一浮于眼前。旅游途中结合书中故事,向他人娓娓道来,也能博大家会心一笑。
《历史的底稿》读后感(五):唾沫横飞下的晚近中国历史小八卦
去年看到作者《历史的坏脾气》,接着在世纪中国上面又看到几篇连载,给我的印象颇为不错。
不料,事隔半年,竟然能够又迅速“炮制”出这本《历史的底稿》--我对这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做法,一向嗤之于鼻。但没办法,这年头呢,出名要趁早,打铁要趁热。人在江湖走嘛,也得理解理解。
随手翻了序言,看看这厮怎么交待这件事。结果还真的看到了:2005年结集的随笔集〈历史的坏脾气〉,由于出版日期大大拖后,所以,这本书刚刚卖了几个月,我发现一年积攒下来的东西,又可以出一本了。
这才稍稍释然。
看了几篇,文字一般,口水较多,感觉作者有点自娱自乐的味道。但一些历史的小八封,还是可以让我等作为这永夏的消遣。
做事做困了,当橄榄、杨梅之类的尝尝即可。